第十一章 陛下沒帶上我們跑了
建康皇宮中。
朝堂之上,張浚的臉色陰沉如水,隨著金軍的現身,他的所有盤算皆被徹底打亂。
回想起此前對劉禪所說的話:「只要堅守,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如今想來,他說過的那些話簡直就是個天大的笑柄。
此刻,逃跑將軍劉光世也已回到朝堂。
由此可見,當下朝堂的局勢已危急到了何種程度。
如今建康城內但凡懂些軍事的人都已齊聚。
「金軍在不久前擊潰了韓世忠部的援軍,總計損失超過五千人。」
兵部之人聽著回報,面色均是一片陰沉凝重。
自金兀朮出現至今,前往救援的援軍已損失逾五萬。
前線的將領皆已看出,金軍是以壽州城為誘餌,實施圍點打援之計。
離開城池的宋軍根本不是金兀朮鐵浮圖的對手。
即便是岳家軍面對鐵浮圖,也只能憑藉巧計並結合城池與地利方能與之抗衡。
一般而言,宋軍不應捨棄自身守城的優勢去與金軍野戰,然而現今壽州城不容有失。
「陛下,壽州城乃建康的門戶,倘若壽州城失守,那麼金軍便會即刻攻向建康,以金軍騎兵的速度,至多五天便能突襲建康,屆時建康危矣。」
劉光世上前進言道。
劉光世之所以每次逃跑都未被問責,反倒官職節節高升,足見其戰略眼光之高遠。
龍椅上的劉禪,這些天也已逐漸適應,從三國亂世而來的劉禪並非首次經歷這般情形。
此刻劉禪臉上滿是迷茫與悵惘。
當皇帝真難啊!
劉禪已是第二次稱帝,可或許他劉禪命中注定奔波操勞,兩次為帝皆是身處亂世。
亂世中的皇帝著實難當,你根本無法預料半夜會傳來何種糟糕透頂的消息。
「諸位,是戰是退,如何戰,如何退。各位都談談自己的看法吧!」
劉禪深知自己的軍事才能有限,昔日在蜀漢,無論軍事還是政治,皆有諸葛亮操持,多數時候無需他勞神費力想辦法。
故而他也只能依靠這些人了。
「回陛下,岳太尉和岳家軍最快需七日方能抵達,只要我們堅守......」
武將們話未說完便被文官打斷。
「荒唐,岳飛,岳飛。
若他真有能耐,怎會未預料到偽齊的突襲。」
文官此時不思如何退敵,反倒開始詆毀岳飛。
「不錯,整頓淮西軍乃是岳飛的主意。
偽齊進攻正是因岳飛整頓淮西軍,若非岳飛,偽齊怎會攻我。」
文官直接將所有罪責都推給了岳飛。
眾人議論紛紛,皆將責任歸咎於岳飛。
在他們看來,岳飛若是願意維持現狀那該多好!
若非岳飛,他們還能繼續過著醉生夢死的逍遙日子。
所以皆是岳飛破壞了他們的美好生活。
「安靜些,現讓你們探討的是戰是退。其餘話語,休要多言。」
劉禪簡直無語到了極點,他算是看明白了。
宋朝的文官算是徹底無用了,都到了這般時刻,不想著如何禦敵,反倒想著爭權奪利,打壓異己。
「陛下,臣認為我們還是暫且退回臨安,如此此局可解。
金人此次進攻太過突然,只要您安然無恙。
偽齊和金人定會被聚集的大宋軍隊所吞沒。」
劉光世看出了金兀朮的意圖,就是想要一戰定勝負,重演一次靖康之變。
所以即刻撤離才是最佳的破局之法。
當然,他此次依舊是戰術轉移。
「陛下不可,若此時退回臨安,前方將士士氣必然遭受重創。」
張浚直接否定了劉光世的提議,他貪戀權力,卻也明白若大宋覆滅,他這宰相之位也將化為烏有。
「張大人,我們現今討論的是陛下的安危。若建康被破,再來一次靖康之變,後果豈不比打擊士氣更為嚴重?」
劉光世言辭懇切道。
淮西軍乃他一手帶出,淮西軍的戰鬥力他最為了解,能支撐至今已堪稱奇蹟,說不定馬上就會有壽州城被破的消息傳來。
壽州城一破,建康城便危在旦夕。
「可是......」
張浚自是不願,好不容易將趙構勸至建康坐鎮,若再讓其返回。
那麼軍隊士氣必將一落千丈,之前所取得的成果也將付之東流。
而且現今金人僅出動了五萬人馬,倘若防線出現致命破綻,金軍出動的就絕非五萬,可能便是五十萬,那將是滅國之戰。
「陛下,臣以為萬萬不可。
如今唯有您坐鎮後方,前方將士才會有與金軍決戰的決心。
如此方可抵禦偽齊和金人。
而且此次金人僅出動了五萬人馬,他們乃是臨時突襲,敵人的糧草輜重必定無法保障。
只要堅守下去,他們必然潰敗!」
聞言,劉禪陷入了沉思,他的腦海中兩道聲音在相互抗衡。
左邊是相信岳飛,相信酈瓊能夠堅守,等待援軍。
右邊是撤退,朝著更後方的臨安撤退。
現今劉禪對敵軍可謂是一無所知。
敵軍數量幾何,此刻身處何處,士氣如何,武器輜重、兵馬糧草狀況怎樣。
這些他一概不知。
現有的僅是簡單的戰報。
壽州城外如今有著十幾萬的偽齊軍隊和五萬的金軍隊伍。
自己這邊,壽州城內的宋軍還剩多少人,還能堅守多久,這些他也全然不知。
極度匱乏的信息讓劉禪根本無從抉擇。
若繼續堅守,可萬一壽州城即刻淪陷。
若選擇撤退,可若真如張俊所言,那可就完了。
「散朝,散朝吧!」
劉禪無力地揮了揮手。
手下之人見皇帝要放棄決策,趕忙勸說道:
「陛下,事態緊急,還請陛下儘早做出決斷。」
「是啊!陛下,當下退回臨安方可保住大宋江山啊!」
最後被劉禪不耐煩地趕走了。
劉禪獨自坐在大殿之上,思考著接下來的去留。
「相父,這便是您當初時常面臨的局勢嗎?
相父,太難了!我該如何抉擇啊!」
劉禪不由想起了諸葛亮。
有諸葛亮在,他無需任何作為,諸葛亮自會安排好一切。
即便五丈原丞相故去,依舊為他安排好了接班人,讓他這位皇帝能夠逍遙自在。
可以說前世劉禪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多數事務皆有人替他決策,尤其是這種時刻,他們會將所有信息整合,把有用的告知於他,再由他做決定。
獨自坐在龍椅上,劉禪回憶著在蜀漢的日子。
無盡的回憶如潮水般湧來。
相父,二叔,三叔,趙雲,伯約。
一張張面孔在他的腦海中浮現。
.....
建康。
此時建康城內,局勢動盪,人心惶惶。
到處都在傳言金軍來襲。
人數更是被吹噓到了幾十萬人。
仿佛整個金國的人都來了。
恐懼、不安縈繞在所有人的心頭。
不少有能力的宋人已準備向南逃竄。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也只是比普通百姓稍好一些。
次日眾人來到皇宮,卻發現本該上朝的劉禪不見了。
陛下呢?
劉禪去了何處?
所有官員都面面相覷。
打算回臨安的人更是目瞪口呆,心中暗想:我說陛下您要逃,好歹帶上我們啊!
所有人心中都產生了一個不好的念頭。
陛下逃跑了,而且沒有帶上我們。
畢竟以前趙構可是有過這樣的先例。
朝堂之上,張浚的臉色陰沉如水,隨著金軍的現身,他的所有盤算皆被徹底打亂。
回想起此前對劉禪所說的話:「只要堅守,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如今想來,他說過的那些話簡直就是個天大的笑柄。
此刻,逃跑將軍劉光世也已回到朝堂。
由此可見,當下朝堂的局勢已危急到了何種程度。
如今建康城內但凡懂些軍事的人都已齊聚。
「金軍在不久前擊潰了韓世忠部的援軍,總計損失超過五千人。」
兵部之人聽著回報,面色均是一片陰沉凝重。
自金兀朮出現至今,前往救援的援軍已損失逾五萬。
前線的將領皆已看出,金軍是以壽州城為誘餌,實施圍點打援之計。
離開城池的宋軍根本不是金兀朮鐵浮圖的對手。
即便是岳家軍面對鐵浮圖,也只能憑藉巧計並結合城池與地利方能與之抗衡。
一般而言,宋軍不應捨棄自身守城的優勢去與金軍野戰,然而現今壽州城不容有失。
「陛下,壽州城乃建康的門戶,倘若壽州城失守,那麼金軍便會即刻攻向建康,以金軍騎兵的速度,至多五天便能突襲建康,屆時建康危矣。」
劉光世上前進言道。
劉光世之所以每次逃跑都未被問責,反倒官職節節高升,足見其戰略眼光之高遠。
龍椅上的劉禪,這些天也已逐漸適應,從三國亂世而來的劉禪並非首次經歷這般情形。
此刻劉禪臉上滿是迷茫與悵惘。
當皇帝真難啊!
劉禪已是第二次稱帝,可或許他劉禪命中注定奔波操勞,兩次為帝皆是身處亂世。
亂世中的皇帝著實難當,你根本無法預料半夜會傳來何種糟糕透頂的消息。
「諸位,是戰是退,如何戰,如何退。各位都談談自己的看法吧!」
劉禪深知自己的軍事才能有限,昔日在蜀漢,無論軍事還是政治,皆有諸葛亮操持,多數時候無需他勞神費力想辦法。
故而他也只能依靠這些人了。
「回陛下,岳太尉和岳家軍最快需七日方能抵達,只要我們堅守......」
武將們話未說完便被文官打斷。
「荒唐,岳飛,岳飛。
若他真有能耐,怎會未預料到偽齊的突襲。」
文官此時不思如何退敵,反倒開始詆毀岳飛。
「不錯,整頓淮西軍乃是岳飛的主意。
偽齊進攻正是因岳飛整頓淮西軍,若非岳飛,偽齊怎會攻我。」
文官直接將所有罪責都推給了岳飛。
眾人議論紛紛,皆將責任歸咎於岳飛。
在他們看來,岳飛若是願意維持現狀那該多好!
若非岳飛,他們還能繼續過著醉生夢死的逍遙日子。
所以皆是岳飛破壞了他們的美好生活。
「安靜些,現讓你們探討的是戰是退。其餘話語,休要多言。」
劉禪簡直無語到了極點,他算是看明白了。
宋朝的文官算是徹底無用了,都到了這般時刻,不想著如何禦敵,反倒想著爭權奪利,打壓異己。
「陛下,臣認為我們還是暫且退回臨安,如此此局可解。
金人此次進攻太過突然,只要您安然無恙。
偽齊和金人定會被聚集的大宋軍隊所吞沒。」
劉光世看出了金兀朮的意圖,就是想要一戰定勝負,重演一次靖康之變。
所以即刻撤離才是最佳的破局之法。
當然,他此次依舊是戰術轉移。
「陛下不可,若此時退回臨安,前方將士士氣必然遭受重創。」
張浚直接否定了劉光世的提議,他貪戀權力,卻也明白若大宋覆滅,他這宰相之位也將化為烏有。
「張大人,我們現今討論的是陛下的安危。若建康被破,再來一次靖康之變,後果豈不比打擊士氣更為嚴重?」
劉光世言辭懇切道。
淮西軍乃他一手帶出,淮西軍的戰鬥力他最為了解,能支撐至今已堪稱奇蹟,說不定馬上就會有壽州城被破的消息傳來。
壽州城一破,建康城便危在旦夕。
「可是......」
張浚自是不願,好不容易將趙構勸至建康坐鎮,若再讓其返回。
那麼軍隊士氣必將一落千丈,之前所取得的成果也將付之東流。
而且現今金人僅出動了五萬人馬,倘若防線出現致命破綻,金軍出動的就絕非五萬,可能便是五十萬,那將是滅國之戰。
「陛下,臣以為萬萬不可。
如今唯有您坐鎮後方,前方將士才會有與金軍決戰的決心。
如此方可抵禦偽齊和金人。
而且此次金人僅出動了五萬人馬,他們乃是臨時突襲,敵人的糧草輜重必定無法保障。
只要堅守下去,他們必然潰敗!」
聞言,劉禪陷入了沉思,他的腦海中兩道聲音在相互抗衡。
左邊是相信岳飛,相信酈瓊能夠堅守,等待援軍。
右邊是撤退,朝著更後方的臨安撤退。
現今劉禪對敵軍可謂是一無所知。
敵軍數量幾何,此刻身處何處,士氣如何,武器輜重、兵馬糧草狀況怎樣。
這些他一概不知。
現有的僅是簡單的戰報。
壽州城外如今有著十幾萬的偽齊軍隊和五萬的金軍隊伍。
自己這邊,壽州城內的宋軍還剩多少人,還能堅守多久,這些他也全然不知。
極度匱乏的信息讓劉禪根本無從抉擇。
若繼續堅守,可萬一壽州城即刻淪陷。
若選擇撤退,可若真如張俊所言,那可就完了。
「散朝,散朝吧!」
劉禪無力地揮了揮手。
手下之人見皇帝要放棄決策,趕忙勸說道:
「陛下,事態緊急,還請陛下儘早做出決斷。」
「是啊!陛下,當下退回臨安方可保住大宋江山啊!」
最後被劉禪不耐煩地趕走了。
劉禪獨自坐在大殿之上,思考著接下來的去留。
「相父,這便是您當初時常面臨的局勢嗎?
相父,太難了!我該如何抉擇啊!」
劉禪不由想起了諸葛亮。
有諸葛亮在,他無需任何作為,諸葛亮自會安排好一切。
即便五丈原丞相故去,依舊為他安排好了接班人,讓他這位皇帝能夠逍遙自在。
可以說前世劉禪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多數事務皆有人替他決策,尤其是這種時刻,他們會將所有信息整合,把有用的告知於他,再由他做決定。
獨自坐在龍椅上,劉禪回憶著在蜀漢的日子。
無盡的回憶如潮水般湧來。
相父,二叔,三叔,趙雲,伯約。
一張張面孔在他的腦海中浮現。
.....
建康。
此時建康城內,局勢動盪,人心惶惶。
到處都在傳言金軍來襲。
人數更是被吹噓到了幾十萬人。
仿佛整個金國的人都來了。
恐懼、不安縈繞在所有人的心頭。
不少有能力的宋人已準備向南逃竄。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也只是比普通百姓稍好一些。
次日眾人來到皇宮,卻發現本該上朝的劉禪不見了。
陛下呢?
劉禪去了何處?
所有官員都面面相覷。
打算回臨安的人更是目瞪口呆,心中暗想:我說陛下您要逃,好歹帶上我們啊!
所有人心中都產生了一個不好的念頭。
陛下逃跑了,而且沒有帶上我們。
畢竟以前趙構可是有過這樣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