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金杯共汝飲,白刃不相饒
好喝?
回想那令人作嘔的餿味,朝臣們直犯噁心,恨不能當場吐出來。
這玩意兒能好喝麼?
可要死不死,這玩意兒是皇帝筵席的主菜,你能說它難喝?
朝臣們只能苦著張臉,不敢做聲。
朱元璋顯然早已料到眾人反應,只悠悠會心一笑道:「不好喝是麼?」
隨即,他斂起笑容,又端起那碗豆腐湯,向朝臣們揚了揚道:「可我大明百姓,平日裡吃的便是這樣的餐食,那些蒙難的鳳陽百姓,如若有這樣一碗救命湯水,興許也不會餓死!」
原本,朝臣們還在好奇,緣何朱元璋要在宴會上搞這一出,要知道這可是大明皇長孫朱雄英的百日宴,但直到「鳳陽」二字說出,他們才會過意來,敢情,那中都之事仍未結束呢!
朝臣們紛紛扭頭,看向淮西諸官員,尤其是韓國公李善長,淮西一眾官員再不敢應聲,只能將頭深深埋下。
朱元璋嘆了口氣,低眉繼續道:「猶記得當年,咱們打天下之初,同樣生活困頓,能吃上一頓飽飯,便已知足,那時候,咱們曾指天為誓,要同甘苦、共富貴。」
在座多是隨著朱元璋打天下的開國功勳,此刻回想起崢嶸歲月,自然唏噓不已。
「現如今……」
朱元璋挺了挺胸膛:「咱已是天下之主,大明天子……」
他又望向滿堂朱紅錦袍:「你們也都今非昔比,成了朝堂公卿,權望勛貴……」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將聲量放得更洪亮些:「敢問諸位,咱是否對得起那句『同甘苦、共富貴』?咱是否已兌現了許給諸位的諾言?」
這話問得鏗鏘有力,頗為自信。
朝臣們勛貴們自然無從反駁,盡皆點頭,連連稱是,他們已位極人臣,享盡榮華富貴,自然應得上那句「共富貴」。
看到朝臣們點頭稱是,朱元璋悠然輕笑:「如此便好……」
他眉宇一凝,話鋒又一轉:「不知諸位可曾記得,當年指天為誓時,咱們不光許諾要同甘共苦,更曾發下豪言壯語……要驅逐韃虜,還我河山,要為萬民請命,要叫百姓過上好日子……」
昔年立誓之事,走馬燈般迴繞在朝臣腦際,縈繞在眼前,那些豪言壯語,自也在耳邊迴蕩,清晰無比。
眾人齊齊點頭,無人反駁。
朱元璋滿意點頭:「既是沒忘,自是最好!」
他目光一凝,繼續追問道:「咱既兌現了給你們的諾言,自也不能厚此薄彼,辜負那些百姓,是也不是?諸位也當遵從諾言,替萬民請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是也不是?」
這話說得有理有據,任誰都無法反駁。
朝臣們點頭應喏的同時,幾乎已猜想到朱元璋的下文。
如他們所料,朱元璋臉色冷了下來:
「可有些人……他們不願叫百姓們過上好日子……他們想讓咱辜負百姓,讓咱成為背棄諾言的小人!」
這話語氣極生冷,態度極鄭重。
所有人都清楚,朱元璋口中的「有些人」,指的是鳳陽那一干犯事官員,他的話,給那些官員定了性,,為了一己私利,盤剝百姓,既有負當年許下的諾言,又陷君王於不仁不義。
這等滔天罪行,如何能忍?
此言一出,朝臣們登時倒抽一口涼氣,大殿裡滿是唏噓之聲。
「對這樣的人,咱該如何處斷?是該……姑息養奸嗎?」
朱元璋審視的目光,掃向在場每一個人。
朝臣勛貴們個個面露赧意,悶聲不語,唯獨徐達站了出來,說道:「若有人瞞上欺下,陷天子於萬難境地,自當嚴肅處斷,絕不姑息!」
徐達是當朝右相,又是軍中領袖,他和天子同氣連枝,自沒有人敢跳出來反駁。
眾臣紛紛點頭,響應附和,就連李善長,也喟嘆點頭。
朱元璋滿意點頭,悠悠然仰了仰頭,沉聲念道:「金杯共汝飲,白刃不相饒,咱已與諸位共飲金杯,對那些背棄初衷之人,自也當白刃相向!」
連說理帶威嚇,朝臣們哪裡還有半句反駁?眾人滿頭大汗,戰戰兢兢,恨不能早些結束這場煎熬。
見得眾臣服軟,朱元璋的臉色也緩和下來,語氣變得平和不少:「鳳陽那些官員,有不少也是隨咱一起打天下的,處決他們,咱自也痛惜不已,可為了給百姓們一個交代,咱不得不做此決斷,所以……諸位日後還需謹身正行,莫再叫咱難做!」
他看向眾臣,目光極是懇切。
道理先前已經說透,這會兒,論的是情誼。
天子苦口婆心論情說理,誰能不捫心自問,誰能不心生感喟?
「臣定不負陛下,不負萬民蒼生!」
眾人唏噓片刻,盡皆拱手,齊聲應喏。
應喏聲響天動地,正如當年豪言壯語時一般。
在這般響天動地聲中,這一場牽動朝野的百日宴,終告結束。
……
一場百日宴,朱元璋給鳳陽事件定了性,也給滿朝文武敲響了警鐘。
勿要忘了當年許下的諾言,忘了為民請命的本分!
百日宴之後,朝堂重歸寧寂,朱元璋也回歸了本心,安心在武英殿裡處置政務。
作為工作狂魔,每日批閱奏章,本是他最快活的時光。
可這會兒,面對一份奏章,他卻是眉頭深鎖,臉色鐵青,額頭青筋直跳,看著那份足有書本厚的奏章,他眼角抽搐,咬牙將忍了許久,終是將之摔到地上。
奏章摔落在地,發出噗通悶響,很有些分量。
「哼,茹太素,又是這個茹太素!」
「咱都說過多少次了,奏呈要簡單扼要,別再整天掉書袋,賣弄他那些辭藻兒!」
「他非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了!」
朱元璋平民出身,文化水平大多是軍中學的,自是不高的,加之他政務繁重,平素極講究工作效率,是以,他對那些引經據典、連篇累牘的長篇大論,最是厭煩。
可偏生有不少朝臣是文士出身,最好尋章摘句,遣詞造句繁縟複雜,恨不得將那奏章寫出花來。
回想那令人作嘔的餿味,朝臣們直犯噁心,恨不能當場吐出來。
這玩意兒能好喝麼?
可要死不死,這玩意兒是皇帝筵席的主菜,你能說它難喝?
朝臣們只能苦著張臉,不敢做聲。
朱元璋顯然早已料到眾人反應,只悠悠會心一笑道:「不好喝是麼?」
隨即,他斂起笑容,又端起那碗豆腐湯,向朝臣們揚了揚道:「可我大明百姓,平日裡吃的便是這樣的餐食,那些蒙難的鳳陽百姓,如若有這樣一碗救命湯水,興許也不會餓死!」
原本,朝臣們還在好奇,緣何朱元璋要在宴會上搞這一出,要知道這可是大明皇長孫朱雄英的百日宴,但直到「鳳陽」二字說出,他們才會過意來,敢情,那中都之事仍未結束呢!
朝臣們紛紛扭頭,看向淮西諸官員,尤其是韓國公李善長,淮西一眾官員再不敢應聲,只能將頭深深埋下。
朱元璋嘆了口氣,低眉繼續道:「猶記得當年,咱們打天下之初,同樣生活困頓,能吃上一頓飽飯,便已知足,那時候,咱們曾指天為誓,要同甘苦、共富貴。」
在座多是隨著朱元璋打天下的開國功勳,此刻回想起崢嶸歲月,自然唏噓不已。
「現如今……」
朱元璋挺了挺胸膛:「咱已是天下之主,大明天子……」
他又望向滿堂朱紅錦袍:「你們也都今非昔比,成了朝堂公卿,權望勛貴……」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將聲量放得更洪亮些:「敢問諸位,咱是否對得起那句『同甘苦、共富貴』?咱是否已兌現了許給諸位的諾言?」
這話問得鏗鏘有力,頗為自信。
朝臣們勛貴們自然無從反駁,盡皆點頭,連連稱是,他們已位極人臣,享盡榮華富貴,自然應得上那句「共富貴」。
看到朝臣們點頭稱是,朱元璋悠然輕笑:「如此便好……」
他眉宇一凝,話鋒又一轉:「不知諸位可曾記得,當年指天為誓時,咱們不光許諾要同甘共苦,更曾發下豪言壯語……要驅逐韃虜,還我河山,要為萬民請命,要叫百姓過上好日子……」
昔年立誓之事,走馬燈般迴繞在朝臣腦際,縈繞在眼前,那些豪言壯語,自也在耳邊迴蕩,清晰無比。
眾人齊齊點頭,無人反駁。
朱元璋滿意點頭:「既是沒忘,自是最好!」
他目光一凝,繼續追問道:「咱既兌現了給你們的諾言,自也不能厚此薄彼,辜負那些百姓,是也不是?諸位也當遵從諾言,替萬民請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是也不是?」
這話說得有理有據,任誰都無法反駁。
朝臣們點頭應喏的同時,幾乎已猜想到朱元璋的下文。
如他們所料,朱元璋臉色冷了下來:
「可有些人……他們不願叫百姓們過上好日子……他們想讓咱辜負百姓,讓咱成為背棄諾言的小人!」
這話語氣極生冷,態度極鄭重。
所有人都清楚,朱元璋口中的「有些人」,指的是鳳陽那一干犯事官員,他的話,給那些官員定了性,,為了一己私利,盤剝百姓,既有負當年許下的諾言,又陷君王於不仁不義。
這等滔天罪行,如何能忍?
此言一出,朝臣們登時倒抽一口涼氣,大殿裡滿是唏噓之聲。
「對這樣的人,咱該如何處斷?是該……姑息養奸嗎?」
朱元璋審視的目光,掃向在場每一個人。
朝臣勛貴們個個面露赧意,悶聲不語,唯獨徐達站了出來,說道:「若有人瞞上欺下,陷天子於萬難境地,自當嚴肅處斷,絕不姑息!」
徐達是當朝右相,又是軍中領袖,他和天子同氣連枝,自沒有人敢跳出來反駁。
眾臣紛紛點頭,響應附和,就連李善長,也喟嘆點頭。
朱元璋滿意點頭,悠悠然仰了仰頭,沉聲念道:「金杯共汝飲,白刃不相饒,咱已與諸位共飲金杯,對那些背棄初衷之人,自也當白刃相向!」
連說理帶威嚇,朝臣們哪裡還有半句反駁?眾人滿頭大汗,戰戰兢兢,恨不能早些結束這場煎熬。
見得眾臣服軟,朱元璋的臉色也緩和下來,語氣變得平和不少:「鳳陽那些官員,有不少也是隨咱一起打天下的,處決他們,咱自也痛惜不已,可為了給百姓們一個交代,咱不得不做此決斷,所以……諸位日後還需謹身正行,莫再叫咱難做!」
他看向眾臣,目光極是懇切。
道理先前已經說透,這會兒,論的是情誼。
天子苦口婆心論情說理,誰能不捫心自問,誰能不心生感喟?
「臣定不負陛下,不負萬民蒼生!」
眾人唏噓片刻,盡皆拱手,齊聲應喏。
應喏聲響天動地,正如當年豪言壯語時一般。
在這般響天動地聲中,這一場牽動朝野的百日宴,終告結束。
……
一場百日宴,朱元璋給鳳陽事件定了性,也給滿朝文武敲響了警鐘。
勿要忘了當年許下的諾言,忘了為民請命的本分!
百日宴之後,朝堂重歸寧寂,朱元璋也回歸了本心,安心在武英殿裡處置政務。
作為工作狂魔,每日批閱奏章,本是他最快活的時光。
可這會兒,面對一份奏章,他卻是眉頭深鎖,臉色鐵青,額頭青筋直跳,看著那份足有書本厚的奏章,他眼角抽搐,咬牙將忍了許久,終是將之摔到地上。
奏章摔落在地,發出噗通悶響,很有些分量。
「哼,茹太素,又是這個茹太素!」
「咱都說過多少次了,奏呈要簡單扼要,別再整天掉書袋,賣弄他那些辭藻兒!」
「他非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了!」
朱元璋平民出身,文化水平大多是軍中學的,自是不高的,加之他政務繁重,平素極講究工作效率,是以,他對那些引經據典、連篇累牘的長篇大論,最是厭煩。
可偏生有不少朝臣是文士出身,最好尋章摘句,遣詞造句繁縟複雜,恨不得將那奏章寫出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