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大朝會,最終的判罰
近日來,朝堂最熱議的話題,便是鳳陽中都。
中都皇城停工,行工部衙門自上而下被擼了個乾淨,全數押回京里,這麼大的動靜,想不走漏風聲,自是不可能。
此事干係到淮西勛貴一脈興衰,更影響朝堂格局,是以朝中各派早已獲悉此事,都想方設法打探消息。
但操辦此事的,乃是毛驤領銜的親軍都尉,那是天子親軍,自不好隨意打探,以免消息傳到天子耳中,引來麻煩。
但據小道消息傳,韓國公李善長數日前回京,又在昨日進宮謹見,也不知他那邊可曾求情,可否替淮西一黨爭取到什麼,可惜韓國公那邊也正水深火熱,無人敢去觸碰。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能做的,只有等!
等待天子宣判此案結果。
好在,大朝會不日即來。
依著以往慣例,朝中但凡有大事,定會在大朝會上提及,所以,這一次大朝會可謂是萬眾期待,焦點自然便是那鳳陽中都。
這一日,文武百官們起得格外早,天不亮就齊齊候到宮門外。
待到朝會開始,天子如約而至,緊接著便是百官參拜,行基本朝禮。
簡單朝禮之後,所有人靜立垂候,等聽天子宣判。
「咳咳!」
「今日百官齊聚,咱有件緊要之事,要當朝宣布!」
天子剛開了頭,百官心神一緊,立馬猜到了後續。
果真,朱元璋環視一周後,虎目一瞪,臉上現出威怒。
「咱近日收到密奏,中都皇城修建之時,有官員趁機謀奪民田,侵占國土,更有枉殺民夫,欺凌百姓之舉,核查之下,方知諸般罪行,當真令人髮指,實叫天怒人怨!」
這般開頭,便算是給那幫行工部衙門的人定了罪。
想這罪名已然坐實,不容人辯駁了。
朝堂中立時哄亂起來,有人震驚,有人茫然,更有人竊竊私語。
那竊竊私語人之中,又分兩派。
淮西一派面露驚惶不安,言談中都朝上首宰輔位置看去的。
行工部衙門的人,全出自他們淮西一脈,如若這些人全被定罪論處,淮西一派勢必要折損些實力,雖不至於元氣大傷,但總歸要大失人心的。
而這一集團又素以那李善長為首,在李善長辭官離京後,又以宰相胡惟庸為黨魁。
是以,此刻淮西官員們竊竊私語之餘,都在朝那胡惟庸觀望,以期其反應,但那位極人臣的胡相爺,此刻垂首默立,既不與旁人交流,也不抬頭觀望天子,倒極是安靜。
無奈之下,淮西一派群龍無首,只得各自擔憂。
而與淮西派相反的是,另一邊的浙東文黨們,言談之際眉宇輕揚,顯出竊竊喜色。
劉伯溫在家養病,並未上朝,宋濂乃是文壇大儒,自都不會喜形於色,但自他們而下的諸多浙東文黨們,都已是咧開嘴角,笑開了花。
「咱已查實鳳陽境況,那鳳陽中都名為皇城,卻是座百姓受難的苦墳盅、死人堆!」
「多少百姓慘死當地,多少家庭破滅,全賴那些喪盡天良的經辦官員。」
「這些人,打著咱天子旗號,干盡了惡事,壞盡了咱的名頭,當真可惡之極!」
「若叫這皇城再修下去,只怕又有多少百姓枉死其中!」
「是以……」
說到此處,朱元璋已是滿臉震怒,聲如宏鍾:「朕今日於此宣布,鳳陽中都停建,遷都之事作罷!」
隨著這一聲嘹亮震喝,金鸞殿又陷入了哄亂,最先發出哄叫出聲的,自然是那浙東文黨們。
作為淮西一派的死對頭,浙東文黨們自然知曉,那鳳陽中都意味著什麼。
鳳陽可是淮西一派的老巢所在,若將京城遷過去,淮西一派豈不如魚得水?所以,這件事一黃,受益最大的,便是他們浙東文黨。
是以,激動之下,浙東一派紛紛高舉手中笏板,齊聲贊喝:
「陛下英明!」
「陛下聖明,肯為百姓著想,當是萬世少有之明主!」
「吾皇聖明,斷不能叫那些奸臣貪官再禍害百姓!」
諸般叫好聲響起,整個浙東黨一方言笑晏晏,喜氣洋洋。
與之相對應的,淮西一派那邊,則要黯淡安靜許多。
一個個唉聲嘆氣,搖頭唏噓。
可他們雖是不服,卻又不敢上奏爭辯,自己手下那些人幹的事,他們豈能不清楚,真叫皇帝揪出來了,他們也無顏再辯。
「至於行工部衙門官員……」
朱元璋的聲音再度響起,這一次他語調低沉了許多,但蘊含的威壓卻未減少分毫。
「這些人欺上瞞下,罪責滔天,實乃人神共憤!」
朱元璋虎目一眯,聲音壓得更低,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天子暴怒的表象,也是他即要殺人的徵兆。
無須宣判,所有人都已知道結局。
「所有予案官員,盡數處斬,其涉案財資土地,盡數罰沒,充入國庫!」
當這兩聲宣判落地,所有人又都長舒口氣,像是一種解脫。
浙東文黨自不必說,便連那淮西一派的官員,也個個得以解脫,他們早由朱元璋的臉色猜出了結局,此刻再聽這處決結果,無非是結束了煎熬,再不必看浙東文黨的竊喜嘴臉。
到了這會兒,淮西勛貴們心中,只剩痛惜。
痛惜的當然不是同僚們的生命,而是他淮西一黨所失去的人心威望。
雖說那行工部衙門的人,都不算他淮西一派的大人物,但那麼多人一窩端了,也算是一場大劫,此劫之後,淮西一脈威望大喪,人心大失,已是不爭的事實。
「那胡相怎的……唉!」
有人失望之極,不免將期盼眼神投向胡惟庸,希望這位現任老大能站出來說兩句,但胡惟庸依然垂首默立,不發一語,甚至連頭也不回,不肯與同黨們做半點眼神交匯。
「唉,讓人揪了小辮子,胡相又能說什麼?」
「多說多錯,此刻最好閉嘴!」
「胡相都能忍,咱忍不得?」
竊竊私語中,淮西勛貴們個個臉色灰敗,如喪考妣,此時的他們心中有著對胡惟庸的些許怨恨和對李善長的思念,當初韓國公當老大時,這些浙東文人都只能夾著尾巴做人,哪裡像現在還敢嘲諷他們!
中都皇城停工,行工部衙門自上而下被擼了個乾淨,全數押回京里,這麼大的動靜,想不走漏風聲,自是不可能。
此事干係到淮西勛貴一脈興衰,更影響朝堂格局,是以朝中各派早已獲悉此事,都想方設法打探消息。
但操辦此事的,乃是毛驤領銜的親軍都尉,那是天子親軍,自不好隨意打探,以免消息傳到天子耳中,引來麻煩。
但據小道消息傳,韓國公李善長數日前回京,又在昨日進宮謹見,也不知他那邊可曾求情,可否替淮西一黨爭取到什麼,可惜韓國公那邊也正水深火熱,無人敢去觸碰。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能做的,只有等!
等待天子宣判此案結果。
好在,大朝會不日即來。
依著以往慣例,朝中但凡有大事,定會在大朝會上提及,所以,這一次大朝會可謂是萬眾期待,焦點自然便是那鳳陽中都。
這一日,文武百官們起得格外早,天不亮就齊齊候到宮門外。
待到朝會開始,天子如約而至,緊接著便是百官參拜,行基本朝禮。
簡單朝禮之後,所有人靜立垂候,等聽天子宣判。
「咳咳!」
「今日百官齊聚,咱有件緊要之事,要當朝宣布!」
天子剛開了頭,百官心神一緊,立馬猜到了後續。
果真,朱元璋環視一周後,虎目一瞪,臉上現出威怒。
「咱近日收到密奏,中都皇城修建之時,有官員趁機謀奪民田,侵占國土,更有枉殺民夫,欺凌百姓之舉,核查之下,方知諸般罪行,當真令人髮指,實叫天怒人怨!」
這般開頭,便算是給那幫行工部衙門的人定了罪。
想這罪名已然坐實,不容人辯駁了。
朝堂中立時哄亂起來,有人震驚,有人茫然,更有人竊竊私語。
那竊竊私語人之中,又分兩派。
淮西一派面露驚惶不安,言談中都朝上首宰輔位置看去的。
行工部衙門的人,全出自他們淮西一脈,如若這些人全被定罪論處,淮西一派勢必要折損些實力,雖不至於元氣大傷,但總歸要大失人心的。
而這一集團又素以那李善長為首,在李善長辭官離京後,又以宰相胡惟庸為黨魁。
是以,此刻淮西官員們竊竊私語之餘,都在朝那胡惟庸觀望,以期其反應,但那位極人臣的胡相爺,此刻垂首默立,既不與旁人交流,也不抬頭觀望天子,倒極是安靜。
無奈之下,淮西一派群龍無首,只得各自擔憂。
而與淮西派相反的是,另一邊的浙東文黨們,言談之際眉宇輕揚,顯出竊竊喜色。
劉伯溫在家養病,並未上朝,宋濂乃是文壇大儒,自都不會喜形於色,但自他們而下的諸多浙東文黨們,都已是咧開嘴角,笑開了花。
「咱已查實鳳陽境況,那鳳陽中都名為皇城,卻是座百姓受難的苦墳盅、死人堆!」
「多少百姓慘死當地,多少家庭破滅,全賴那些喪盡天良的經辦官員。」
「這些人,打著咱天子旗號,干盡了惡事,壞盡了咱的名頭,當真可惡之極!」
「若叫這皇城再修下去,只怕又有多少百姓枉死其中!」
「是以……」
說到此處,朱元璋已是滿臉震怒,聲如宏鍾:「朕今日於此宣布,鳳陽中都停建,遷都之事作罷!」
隨著這一聲嘹亮震喝,金鸞殿又陷入了哄亂,最先發出哄叫出聲的,自然是那浙東文黨們。
作為淮西一派的死對頭,浙東文黨們自然知曉,那鳳陽中都意味著什麼。
鳳陽可是淮西一派的老巢所在,若將京城遷過去,淮西一派豈不如魚得水?所以,這件事一黃,受益最大的,便是他們浙東文黨。
是以,激動之下,浙東一派紛紛高舉手中笏板,齊聲贊喝:
「陛下英明!」
「陛下聖明,肯為百姓著想,當是萬世少有之明主!」
「吾皇聖明,斷不能叫那些奸臣貪官再禍害百姓!」
諸般叫好聲響起,整個浙東黨一方言笑晏晏,喜氣洋洋。
與之相對應的,淮西一派那邊,則要黯淡安靜許多。
一個個唉聲嘆氣,搖頭唏噓。
可他們雖是不服,卻又不敢上奏爭辯,自己手下那些人幹的事,他們豈能不清楚,真叫皇帝揪出來了,他們也無顏再辯。
「至於行工部衙門官員……」
朱元璋的聲音再度響起,這一次他語調低沉了許多,但蘊含的威壓卻未減少分毫。
「這些人欺上瞞下,罪責滔天,實乃人神共憤!」
朱元璋虎目一眯,聲音壓得更低,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天子暴怒的表象,也是他即要殺人的徵兆。
無須宣判,所有人都已知道結局。
「所有予案官員,盡數處斬,其涉案財資土地,盡數罰沒,充入國庫!」
當這兩聲宣判落地,所有人又都長舒口氣,像是一種解脫。
浙東文黨自不必說,便連那淮西一派的官員,也個個得以解脫,他們早由朱元璋的臉色猜出了結局,此刻再聽這處決結果,無非是結束了煎熬,再不必看浙東文黨的竊喜嘴臉。
到了這會兒,淮西勛貴們心中,只剩痛惜。
痛惜的當然不是同僚們的生命,而是他淮西一黨所失去的人心威望。
雖說那行工部衙門的人,都不算他淮西一派的大人物,但那麼多人一窩端了,也算是一場大劫,此劫之後,淮西一脈威望大喪,人心大失,已是不爭的事實。
「那胡相怎的……唉!」
有人失望之極,不免將期盼眼神投向胡惟庸,希望這位現任老大能站出來說兩句,但胡惟庸依然垂首默立,不發一語,甚至連頭也不回,不肯與同黨們做半點眼神交匯。
「唉,讓人揪了小辮子,胡相又能說什麼?」
「多說多錯,此刻最好閉嘴!」
「胡相都能忍,咱忍不得?」
竊竊私語中,淮西勛貴們個個臉色灰敗,如喪考妣,此時的他們心中有著對胡惟庸的些許怨恨和對李善長的思念,當初韓國公當老大時,這些浙東文人都只能夾著尾巴做人,哪裡像現在還敢嘲諷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