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東進!東進!東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44章 東進!東進!東進!

  洪武十五年,這是大明進入高速發展的一年。

  二月份,朱雲峰從現代弄了一些製取設備,大明開始正式量產製取青黴素。

  如今雖然印了大量《赤腳醫生手冊》出來,發放給各地郎中。

  但以目前的條件,最多就是以牛痘來預防天花,甚至就這還不能普及,只有極少數人才能用到。

  除此之外,普通疾病依舊是老辦法,沒有抗生素和消炎藥,一場感冒都可能致死。

  唯一有點用的就是《赤腳醫生手冊》里涉及到了解部、生理、化學、瘟疫傳播學等多方面知識,而且還有中醫理論。

  在古代很多中醫典籍沒有失傳的情況下,通過對現代中醫的了解,也能夠加深古代中醫治療,以此做到疾病的預防和救治。

  像細菌、病毒之類,就能夠讓古代中醫對人患病產生一個具體概念,從而對病理研究更加透徹。

  還有諸如闌尾炎手術,古代中醫是有外科手術的,但外科手術致死率也不低,如今大家才知道什麼叫無菌環境,什麼叫需要抗菌消炎。

  只是沒有無菌環境和抗生素消炎藥,拿到了《赤腳醫生手冊》的大夫們也就只能用開水消消毒,直接做手術。

  雖然這樣問題也很多,但相比於以前遇到闌尾炎的問題就束手無策,已經好了太多太多。

  現在有了青黴素的製取之後,能大大緩解各種炎症疾病。

  最主要的就是降低嬰兒與女子死亡率。

  古代女子生孩子的時候,不管大人還是小孩死亡率非常高。

  即便是像老朱這樣有充足醫療服務的皇室也不能完全保證每個胎兒都健康成長。

  因此青黴素的出現將極大地降低女子生孩子時候遭遇的細菌感染。

  當然。

  目前基本也只有權貴能用到。

  一來大明現在還無法生產注射器,青黴素需要用到注射器打針或者皮試,不能夠缺少了這個東西,有限的注射器都是朱雲峰從現代弄來。

  二來現在才剛開始做,產量低,還沒有產生規模化,即便量產,也僅僅只是化工廠量產而已,談不上產量多高。

  因此綜合種種,青黴素依舊沒有普及,

  需要等朱雲峰再多搞點設備,大明多搞點青黴素製取工廠,以及大明能夠製作注射器的時候才能廣泛進入民間。

  不過也用不了多久。

  因為高分子聚丙烯材料的注射器大明現在肯定搞不定,但玻璃注射器肯定沒問題。

  小時候農村赤腳醫生都是用這種。

  那時候是沒有辦法,家底薄,只能用玻璃注射器拿開水消毒反覆用。

  現在大明也不富裕,自然也靠玻璃注射器起家。

  而玻璃還是比較好搞的,朱雲峰早就弄來了透明玻璃製造工藝,大明已經在進行製造。

  差不多等明年就能穩定供應青黴素與玻璃注射器,慢慢向民間普及。

  而除了青黴素開始量產製取以外,其餘各項科技發展以及工業化也在有序進行。

  太子朱標於金陵城東南,原皇莊位置,設立南京工業園區,除了留守部分軍隊以外,兵工廠轉移至東郊鐘山腳下。

  這裡大概是後世南京靈谷寺一帶,此時人跡罕至,是一片荒蕪之所。

  工業園區設立鋼鐵廠、發電廠、造幣廠、化工廠、水泥廠、製造工廠以及一些研發製造機構,用於打造目前所需的火車蒸汽機車頭。

  研發蒸汽火車,是大明現在的主要任務之一。

  至於拿蒸汽機開工廠則沒必要。

  因為電動力比蒸汽動力效率得多,且從現代弄來的技術也非常成熟,根本不需要再重頭來過。

  再加上以電弧爐煉鋼,拋棄了傳統轉爐煉鋼,煉鋼效率也快,實在不用再拿老式的蒸汽機做紡織、冶煉、加工等工作。

  紡織有電紡紗機、電針織機、電印染機以及電染色機,直接從現代購置設備來就行。

  冶煉則用高爐煉鐵和電弧爐,朱雲峰購置了一些高爐除塵器,高爐鼓風機,

  高爐熱風爐等設備,都是電力產品,跟蒸汽機也沒什麼關係。


  加工更不用多說。

  所以目前大明的科技屬於跳躍式進步,除了火車動力用蒸汽機以外,其餘動力都是電動。

  三月份,朱標下令,在蘇州、常州、杭州、南昌等多地設立新式教育學堂,

  教授數理化知識,並且提倡科學發展觀。

  在教育出版方面,他從現代購入大量的打字複印機,令一些學者以現代中小學課本為藍本,編纂屬於大明自己的教科書,在南方幾個大城市推廣。

  倒不是大明沒有全國推廣的能力。

  事實上這兩年糧食產量太豐厚了,糧價跌得不行,朝廷大量低價收購糧食,

  在糧食存儲方面大明非常多。

  再加上大明已經有自己生產銀幣的能力,有錢有糧的情況下,能做很多事情但考慮到大明自前的教育狀況,國內95%以上的人甚至連字都不認識,就算招到了學生還得先從認字開始,自然就不存在往全國推廣的可能。

  而浙江與江西從宋朝開始,就是讀書人聚集地,也是後來江浙士紳的主要誕生地,識字率非常高,民間至少在20%以上。

  所以先在這邊推廣的話,效果會好很多。

  等以後讀書人多起來,再馬不停蹄開展掃盲運動,提高識字率,才能夠大幅度提升國民教育水平。

  至於如何吸引讀書人進行現代化教育也簡單,把這項硬性規定納入科舉就行。

  朱標研究過很多現代國家的改革,包括日本的明治維新,清朝的洋務運動,

  以及西方革命等等,他在其中最大的認識就是觀念認識。

  要先改變國民的觀念,才能改變人的思想,從而影響時代的進步。

  在古人傳統觀念當中,讀書確實改變命運。

  但讀的不是數理化,而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傳統的儒家四書五經。

  朱標自己就讀這些。

  正因此朱標才意識到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必須要做出改變。

  而把數理化加入到科舉當中,讓人意識到只有學習這些才能當官,才能出人頭地,那自然學的人會非常多。

  只是把儒學一刀切也不行。

  現在讀書人本來就少,直接一刀切,新知識體系還沒建立,舊知識體系就馬上崩塌,對大明的教育事業會造成很大打擊。

  所以朱標打算一步步來,對傳統的知識沒有打壓,而去採取並行制度,從而解決教育問題。

  四月份,紅薯、土豆、玉米等作物也在北方大量推廣。

  朱標在南方招募人丁,朝廷願意出路費以及一年資糧,送南方無地百姓前往北方開墾。

  耕作前三年免稅,三年到五年稅收減半,第五年土地歸屬於開墾者。

  要是以前,這樣的條件肯定會吸引很多人。

  奈何現在糧食產量暴漲,南方很多百姓自己都慢慢減少了土地耕作。

  比如原來耕作二十畝,現在改為十五畝,勞動力則外出務工,或應朝廷徵召前去參與國家工程建設,或改稻為桑轉經濟作物。

  這是糧食產量巨幅增加帶來的後遺症。

  家裡的糧食太多了,糧價又太低,賣不出去什麼價格,外出務工或者參與建設收益顯著高於種地。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戶五口成員,減少耕作,分出一兩人外出打工是最好的選擇。

  若不是中國人傳統思想根深蒂固,認為再如何發達家中的田地不能棄,恐怕已經有大規模棄耕的情況發生。

  因此朱標的政策積極性其實不是很高。

  不過即便如此還是陸陸續續吸引了一些百姓前往河南河北等地開墾田地。

  畢竟明初人口主要聚集在南方,而南方平原地本來就少,給地主打工的無地佃戶也多,朝廷的政令對他們也很有吸引力。

  上半年時間,朱標推行了大量新政,

  比如廢除賤籍制度。

  大明是沒有奴籍的,早在洪武五年,朱元璋就嚴厲打擊奴隸制,不允許任何奴僕存在。

  所以明朝家丁奴僕只能認男女主人為爹娘而不敢自稱奴僕、奴婢。

  但賤籍制度卻存在,如樂戶、弓戶、民等等。


  朱標廢除賤籍,把大明子民的戶籍進行整理,只歸兩類,一類是農業人口,

  一類是非農業人口。

  包括皇室、官員、商人,只要不從事農業生產,就是非農業人口。

  同時重新登記人口,制定戶籍政策。

  朱標從現代購入大量拍立得照相機、朔封機和小型印表機,讓戶部人員前往全國各縣,製作身份證。

  大明第一批身份證是紙質件。

  先用手寫登記戶籍資料,然後在印表機里掃描,列印出來,再拍張照片,貼在身份證上,接著用朔封機過塑一下,就成了一張比後世二代身份證大一倍的證件。

  製作其實不麻煩。

  因為現代科技下,這種照相機、朔封機和印表機體型都很小,一隻手就能拿著走,用的也都是電池,多帶點電池就行。

  關鍵在於登記很麻煩,人口少文分散。

  但再麻煩也得做。

  在戶部的主持下,全國各縣、州府衙門今年首要任務,就是做戶籍身份登記。

  而除了這些以外,朱標還鼓勵生育、發展商業、打擊地主,不允許任何奴僕佃戶行為,簽的一切賣身契作廢,改為僱傭和同。

  並且改革法律,下達《刑法》《民法》《勞動法》《經濟法》等數十部法律。

  這些法律自然不是直接照抄照搬,而是將現代法律挪移過來之後,由大明刑部進行研究討論,進行古代化與符合目前國情的變革。

  經過長達兩年的研究制定,陸陸續續出台相關法律法規,也是讓各縣衙門對於各種問題處理有法可依,有跡可循。

  如此多管齊下,大量佃戶從地主階級手中解放出來,勞動力迅速充沛,也能多開墾田地,或者多搞一些國家級工程,進行快速的現代化建設。

  到下半年的時候,朱標又以優厚條件,吸引了五千戶河北、燕雲等地百姓,

  遷徙至東北定居,建立大量的伐木工廠。

  他甚至帶了一萬多把電鋸,以及幾台小功率的水利發電機親臨瀋陽,鼓勵百姓對東北開荒。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大明下半年制定了第一條鐵路規劃。

  從瀋陽到北平再到南京。

  有現代技術的情況下,蒸汽機其實根本不算什麼技術難題,鐵路建設也完全不成問題。

  朱標如果想動的話,去年就可以直接開始建鐵路了。

  但卻拖到了今年,就在於鐵路的路線規劃、車站建設、無線電台搭建以及一些小細節方面的考量。

  畢竟他們只有技術,沒有相關的鐵路建設工人,自然需要謹慎一點。

  不過鋪鐵軌本身也不是什麼技術活,把握好軌道距離就行,因此在做了充足準備之後,朱標就正式於下半年啟動鐵路建設。

  到了洪武十五年九月,朱標從瀋陽回來。

  正是晚秋,南方的氣溫卻還是那麼熱,暖陽高照,這一日在金陵西北的草鞋峽江岸邊,南京造船廠內,一件喜訊傳入皇宮。

  鐵甲艦造出來了。

  得知這個消息,朱標第一時間跑到現代把正在家裡打遊戲的朱雲峰季赫朱棣三人叫了過來一起去看。

  一行人匆匆趕到南京造船廠,監造的帶領下,來到了江岸內湖處。

  這是人工開挖的一個湖泊,與外面的長江相連,平時都用於試驗新船隻的建造。

  此刻在湖泊上停著一艘長四十多米,寬十米的高大鐵甲航。

  它的整體外形獰,由鋼板焊接而成,沒有後世海軍那種高射艦炮,攻擊方式主要由兩側船艙的炮口來放置火炮。

  發動機是季赫從網上買來的貨船發動機,用的是柴油,朱雲峰可以搞到柴油提煉設備,但我國卻不產石油,因此船艙內必須存放大量從現代搞來的柴油才能遠航。

  但即便缺點再多,這也是大明第一艘鐵甲艦。

  朱標、朱棣、朱雲峰、季赫四個人抬起頭看著這艘高大的軍艦,季赫忽然說道:「你們知道草鞋峽是什麼地方嗎?」

  他們三個人其實知道,因為去現代南京的時候去過,但朱標還是裝作不知道地問道:「是什麼地方?」

  「是草鞋峽大屠殺地,小鬼子在這兒殺了5.7萬中國人。」

  季赫說道。

  「那就讓大明的軍艦從這裡出發,駛向東海!」

  朱棣平靜地說道。

  該東進了。

  日本欠大明的債,也該還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