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慘案
寧遠這幾日為恢復傷勢,買了許多吃食,因此錢財消耗甚多,好不容易等到身體恢復,自然是第一時間就來到赤水江岸邊看看有沒有活干。
他出現不久,就有一名穿著白色孝衣的女人找上門來,懇請寧遠去江上打撈她亡夫的屍首。
詢問之下,寧遠這才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再有一個多月就到了祭祀江中龍王爺的日子,平常在江中往來的船隻到了這一天都要精心布置一番,還要湊錢請道士前來做法,祈求來年能夠平平安安。
那些大戶人家商船夜裡還要在江中放燈,灑些穀物餵食水底魚蝦,再請來附近青樓里當紅的姑娘唱些小曲,討龍王爺歡心。
近幾年行情不好,幾家最大的商會都覺得是沒有孝敬好龍王爺,船隻一年比一年布置的豪奢,穀物越灑越多,最好的花魁更是要提前半年就預定好。
面前女人的丈夫就是碼頭上的腳夫,靠著給往來的商船搬運貨物維生,最近因為要布置船隻,有些東西要搬上船,就在這裡幫忙。
眼瞅著漕運的高峰期已過,家裡又沒有攢夠銀兩,幾張嘴還等著吃飯,就夥同其他幾名腳夫和船上管事的商量,看能不能晚上點燈多搬運一個時辰。
管事的也能體會這些腳夫的難處,同意了此事,想著這樣一來可以騰出更多時間布置船隻,腳夫也有空去其他船隻幫忙,一舉兩得。
可是萬萬沒想到,女子的丈夫居然夜裡搬運時不慎掉入了水中,淹死在了江里。
偏偏不久前打撈金家公子的撈屍人三個裡面就回來一個寧遠,其他撈屍人這個時間都不敢下水,說是龍王爺發怒了,正在找祭品。
女子丈夫是前天晚上落水的,她得知後第二天一早就去求人打撈,眼淚也不知道流了多少,雙目都哭的紅腫了,也沒有人肯下江打撈。
最後還是有個撈屍人可憐她,讓她去求寧遠,寧遠從小就干撈屍的活,其中的一些忌諱都比他們清楚,他們這些人只能算半路出家。
打撈的三人中只有寧遠一個人活著回來,說明龍王爺還是認寧遠的,說不定能夠順利從龍王爺手中搶回你丈夫的屍首。
女子聽了連忙去寧遠家中尋人,結果只看到倒塌的房屋,寧遠本人則是不見了身影。
向附近的街坊鄰居家裡打聽了一下,都猜測寧遠現在應該住在城西的破屋,女子又急忙往城西趕去。
走到半路差點摔倒在地上,原來自從前天夜裡聽到丈夫的死訊後,女子就滴水未進,昨天又四處求人忙活了一天。
等到今天早上,又急著去找寧遠,還沒來得及吃飯,身體有些受不了,在街邊好心人的攙扶下坐定,喝了一點米湯,這才緩過神來。
身體稍好,便馬不停蹄的繼續趕往城西,結果就只看到裡面的乞丐,再次詢問得知,江辰一大早已經去了赤水江邊。
沒有辦法,女子只能回返,總算是在江邊找到了寧遠。
寧遠見女子憔悴的模樣,也沒有問賞錢的事,安慰了女子一番後,便坐上自己的小船,往下游划去。
現在已經過了兩天兩夜,女子丈夫的屍體早就不知道漂到哪裡去了,在水裡劃了十幾里路,也沒有看到蹤影。
好在寧遠現在身體恢復,力氣也比之前大上一些,劃了快一個時辰,手臂也不像之前那樣酸軟。
寧遠繼續往下劃,累了就在船上歇息一會兒,等到力氣恢復了就又開始,也不知道自己劃了多遠。
在一處水草橫生的水邊,他看見天空中有很多飛鳥不停的在水中啄食著什麼,便將船往水草那邊靠過去。
不斷的用船槳撥開擋路的水草,費了許多功夫,寧遠總算來到中央,看到了一具包裹在其中的屍體。
屍體被水泡的發漲,又被這些鳥啄食了一些,已經面目全非,不過依稀能夠辨認出是個三十多歲的漢子。
屍體身上的衣服也和女子描述的相同,不出意外,這就是女子丈夫的屍首。
用劍割開纏在屍身上的藤蔓,用草蓆裹好後,寧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屍體拖上船,準備原路返回。
等到天色都快完全暗了下來,寧遠總算返回了岸邊。
此時,他已經累的幾乎快脫了力。
女子還在岸上守著,幾個小孩子懂事的依偎在母親身邊,時不時伸出小手替女子擦拭流出的淚水。
等到眾人合力將屍體抬上岸,揭開草蓆看見裡面的屍體後,女子當即就失聲痛哭了起來。
等到哭累了,這才想到寧遠忙活了一天,還沒給賞錢。
從袖口裡摸索了半天,總算湊夠了五十文錢,有些歉意的遞給寧遠。
「還要多謝寧小哥替我找回亡夫屍體,這五十文就當作謝禮,還望你不要嫌棄」。
寧遠看了看女子身後的孩子,都餓得面黃肌瘦,衣服也破破爛爛,其中一個小孩肚子還傳出叫聲,顯然還沒吃飯。
也不知道這家人今後的日子怎麼過,寧遠拿出銅錢讓孩子們去買些吃食過來。
有個稍微大點的孩子很聽話,一會兒就帶著吃食回來了,寧遠讓這些孩子和女子都過來吃點。
女子有些不好意思,連連推辭,幾個小孩子卻是耐不得飢餓,小心的拿起一塊餅子,幾個人一人分了一小塊,吃了起來。
寧遠見狀勸說道:
「都是鄉里鄉親的,平時互相幫忙也是應該,嫂子你就不要推遲了,買了這麼多東西,我一個人也吃不完」。
女子這才同意,不過她和幾個小孩只是吃了一點就不肯吃了,任憑寧遠再怎麼勸說也沒用。
沒辦法寧遠只好把剩下的吃完,又幫女子處理了一些後事,等到很晚了這才起身回返城西破屋。
只是還沒進去,寧遠就聞到一股濃郁的血腥味,他立刻警覺起來,小心的走進破屋,點燃乾草,發現乞丐已經死在了屋裡。
整個人不知道被什麼東西撕扯成了數塊,有一些部分不見了蹤影,不知道是被吃了,還是拖到了其他地方。
他出現不久,就有一名穿著白色孝衣的女人找上門來,懇請寧遠去江上打撈她亡夫的屍首。
詢問之下,寧遠這才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再有一個多月就到了祭祀江中龍王爺的日子,平常在江中往來的船隻到了這一天都要精心布置一番,還要湊錢請道士前來做法,祈求來年能夠平平安安。
那些大戶人家商船夜裡還要在江中放燈,灑些穀物餵食水底魚蝦,再請來附近青樓里當紅的姑娘唱些小曲,討龍王爺歡心。
近幾年行情不好,幾家最大的商會都覺得是沒有孝敬好龍王爺,船隻一年比一年布置的豪奢,穀物越灑越多,最好的花魁更是要提前半年就預定好。
面前女人的丈夫就是碼頭上的腳夫,靠著給往來的商船搬運貨物維生,最近因為要布置船隻,有些東西要搬上船,就在這裡幫忙。
眼瞅著漕運的高峰期已過,家裡又沒有攢夠銀兩,幾張嘴還等著吃飯,就夥同其他幾名腳夫和船上管事的商量,看能不能晚上點燈多搬運一個時辰。
管事的也能體會這些腳夫的難處,同意了此事,想著這樣一來可以騰出更多時間布置船隻,腳夫也有空去其他船隻幫忙,一舉兩得。
可是萬萬沒想到,女子的丈夫居然夜裡搬運時不慎掉入了水中,淹死在了江里。
偏偏不久前打撈金家公子的撈屍人三個裡面就回來一個寧遠,其他撈屍人這個時間都不敢下水,說是龍王爺發怒了,正在找祭品。
女子丈夫是前天晚上落水的,她得知後第二天一早就去求人打撈,眼淚也不知道流了多少,雙目都哭的紅腫了,也沒有人肯下江打撈。
最後還是有個撈屍人可憐她,讓她去求寧遠,寧遠從小就干撈屍的活,其中的一些忌諱都比他們清楚,他們這些人只能算半路出家。
打撈的三人中只有寧遠一個人活著回來,說明龍王爺還是認寧遠的,說不定能夠順利從龍王爺手中搶回你丈夫的屍首。
女子聽了連忙去寧遠家中尋人,結果只看到倒塌的房屋,寧遠本人則是不見了身影。
向附近的街坊鄰居家裡打聽了一下,都猜測寧遠現在應該住在城西的破屋,女子又急忙往城西趕去。
走到半路差點摔倒在地上,原來自從前天夜裡聽到丈夫的死訊後,女子就滴水未進,昨天又四處求人忙活了一天。
等到今天早上,又急著去找寧遠,還沒來得及吃飯,身體有些受不了,在街邊好心人的攙扶下坐定,喝了一點米湯,這才緩過神來。
身體稍好,便馬不停蹄的繼續趕往城西,結果就只看到裡面的乞丐,再次詢問得知,江辰一大早已經去了赤水江邊。
沒有辦法,女子只能回返,總算是在江邊找到了寧遠。
寧遠見女子憔悴的模樣,也沒有問賞錢的事,安慰了女子一番後,便坐上自己的小船,往下游划去。
現在已經過了兩天兩夜,女子丈夫的屍體早就不知道漂到哪裡去了,在水裡劃了十幾里路,也沒有看到蹤影。
好在寧遠現在身體恢復,力氣也比之前大上一些,劃了快一個時辰,手臂也不像之前那樣酸軟。
寧遠繼續往下劃,累了就在船上歇息一會兒,等到力氣恢復了就又開始,也不知道自己劃了多遠。
在一處水草橫生的水邊,他看見天空中有很多飛鳥不停的在水中啄食著什麼,便將船往水草那邊靠過去。
不斷的用船槳撥開擋路的水草,費了許多功夫,寧遠總算來到中央,看到了一具包裹在其中的屍體。
屍體被水泡的發漲,又被這些鳥啄食了一些,已經面目全非,不過依稀能夠辨認出是個三十多歲的漢子。
屍體身上的衣服也和女子描述的相同,不出意外,這就是女子丈夫的屍首。
用劍割開纏在屍身上的藤蔓,用草蓆裹好後,寧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屍體拖上船,準備原路返回。
等到天色都快完全暗了下來,寧遠總算返回了岸邊。
此時,他已經累的幾乎快脫了力。
女子還在岸上守著,幾個小孩子懂事的依偎在母親身邊,時不時伸出小手替女子擦拭流出的淚水。
等到眾人合力將屍體抬上岸,揭開草蓆看見裡面的屍體後,女子當即就失聲痛哭了起來。
等到哭累了,這才想到寧遠忙活了一天,還沒給賞錢。
從袖口裡摸索了半天,總算湊夠了五十文錢,有些歉意的遞給寧遠。
「還要多謝寧小哥替我找回亡夫屍體,這五十文就當作謝禮,還望你不要嫌棄」。
寧遠看了看女子身後的孩子,都餓得面黃肌瘦,衣服也破破爛爛,其中一個小孩肚子還傳出叫聲,顯然還沒吃飯。
也不知道這家人今後的日子怎麼過,寧遠拿出銅錢讓孩子們去買些吃食過來。
有個稍微大點的孩子很聽話,一會兒就帶著吃食回來了,寧遠讓這些孩子和女子都過來吃點。
女子有些不好意思,連連推辭,幾個小孩子卻是耐不得飢餓,小心的拿起一塊餅子,幾個人一人分了一小塊,吃了起來。
寧遠見狀勸說道:
「都是鄉里鄉親的,平時互相幫忙也是應該,嫂子你就不要推遲了,買了這麼多東西,我一個人也吃不完」。
女子這才同意,不過她和幾個小孩只是吃了一點就不肯吃了,任憑寧遠再怎麼勸說也沒用。
沒辦法寧遠只好把剩下的吃完,又幫女子處理了一些後事,等到很晚了這才起身回返城西破屋。
只是還沒進去,寧遠就聞到一股濃郁的血腥味,他立刻警覺起來,小心的走進破屋,點燃乾草,發現乞丐已經死在了屋裡。
整個人不知道被什麼東西撕扯成了數塊,有一些部分不見了蹤影,不知道是被吃了,還是拖到了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