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親率死士猛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盛庸跟你爹在夾河激戰時,平保兒在哪兒?他就躲在真定不出來?」

  老皇帝越想越不對勁,憤然問道。

  平安是老皇帝的養子,小名保兒,「驍勇善戰,力舉數百斤」,難怪老皇帝有此一問。

  「吳傑、平安在行軍途中得知盛庸戰敗,只得先撤回真定」,朱高爔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

  他見過平安數次,印象頗佳,並非溜須拍馬的宵小之徒。

  靖難之役,說到底,是朱棣和朱允炆這對叔侄之間的皇位爭奪戰,無論文臣武將支持哪一方,都有其盡忠的理由,無需過分苛責。

  平安忠心耿耿,衝鋒陷陣,悍勇無比,可堪重用,朱高爔捨不得構陷,儘管他曾先後兩次險些將朱棣刺死於馬下。

  朱高爔將盡最大努力,阻止靖難之役再次發生。

  平安的親爹濟寧衛指揮僉事平定,在攻打元大都戰死,平安承襲父職,曾任密雲指揮使、北平都指揮使。

  他數次跟隨燕王出塞征戰,對朱棣的用兵之法了如指掌。

  可是,平安並未像陳亨、李遠那樣歸附朱棣,而是選擇對抗,直至戰敗被俘。

  也許,他是為了對養父盡忠,畢竟,建文帝是朱元璋欽定的繼承人。

  老皇帝重重地嘆了口氣,顯然並未接受大孫子的說辭,「保兒跟你爹是有交情的。」

  平安有意防水的可能性不大,嫉妒盛庸戰功的概率頗高,朱高爔在心中暗忖道。

  只不過,老皇帝更願意相信,平安消極怠戰是因為顧念舊情。

  話說盛庸撤退途中,在單家橋留了萬餘將士駐守。

  當時燕兵剛經歷惡戰,疲憊不堪,吳傑、平安若是趁機與單家橋守軍夾攻朱棣,未必不可一戰。

  吳傑、平安不肯與盛庸合兵,導致大敗,倘若長時間按兵不動,必須給朝廷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則定然難逃御史彈劾。

  「礦期失律,勞師費財」就是現成的理由。

  元末,元順帝的右丞相脫脫統領百萬之師鎮壓張士誠,正當將高郵圍得水泄不通時,御史受奸臣指使,向元順帝上疏道:「脫脫出師三月,略無寸功,傾國家之財以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為自隨。」

  元順帝輕信讒言,將脫脫於陣前免職,削奪兵權。

  因此,平安勢必要和朱棣甩開膀子大戰一場,哪怕只是為了讓御史閉嘴。

  朱棣先派兵擊退盛庸餘部,而後移兵至樓子營,蓄勢待發,為對即將發生的大戰作準備。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吳傑、平安遲遲沒有動作。

  萬一他們嬰城固守,豈不是白費功夫?

  朱棣唯恐他們不來,只得設法誘敵。

  平安、吳傑返回真定後,從城外逃來很多逃避兵亂的百姓,他們攜家帶口,議論紛紛,說燕軍營中缺糧,已經派兵四出,籌措糧草。

  平安、吳傑聞言不由得心中一動,燕軍戒備鬆懈,連忙派哨探出城偵察。

  哨探很快回報,燕兵確實四散取糧。

  趁其不備,突然襲擊,打個打勝仗,便可以大功獨攬,揚眉吐氣一回,不必總被原本岌岌無名的盛庸強壓一頭。

  心動之後,馬上行動,平安、吳傑都是執行力超強之人。

  其實,那些逃難的百姓是燕兵所扮,平安、吳傑卻未能識破,心存僥倖,盲目自信,自以為戰機出現,勝算增加,興沖沖地帶兵出發了。

  平安、吳傑在滹沱河北岸紮營,此處距離燕兵約七十里。

  朱棣探知消息後,立即下令渡河。

  這一天是建文三年閏三月初六,據陰陽家所言,乃「十惡大敗之日」,非常不吉利。

  諸將紛紛勸阻,但朱棣心意已決,絕不因吉凶之說貽誤戰機,方為兵家取勝之道。

  朱棣對諸將分析道:「夫時不再得,機惟易失。今時機如此,豈可緩也?借使緩之,賊退真定,城堅糧足,攻之不克,欲戰不應,欲退不能,是坐受其弊。若拘小忌,終誤大謀。」

  相比朱允炆登基後不久便迫不及待地削藩,刻舟求劍式的死般教條,朱棣此舉著實比他高明太多。

  自以為大權在握,即位數月內,將自己的基本盤毀損大半,傲慢而愚蠢,朱高爔在心中暗罵道,不自覺摻雜了這一世對皇太孫朱允炆的惡感。


  燕兵連夜渡河,為搜尋對方的蹤跡,朱棣親自充當先鋒,率三千精銳騎兵沿著沿著河岸往西行進,走了約二十里,與敵人遭遇。

  平安、吳傑隨即退至藁城紮營。

  三月初九黃昏,雙方短暫交鋒後,鳴金收兵。

  為防止平安、吳傑偷偷退回真定據守,夜裡,朱棣帶著數十騎親信,逼近敵營野宿。

  為了打這一仗,朱棣真可謂耗盡心機。

  三月初十,正式開戰。

  平安在西南方向列方陣,陣中放置數丈高的木樓,他站在樓上居高臨下,指揮作戰。

  木樓很快成為眾矢之的,燕兵瞬間蟻附過來,圍了個水泄不通。

  朱棣派精銳猛攻木樓正面,雙方混戰到一起,打得難解難分。

  激戰正酣之際,朱棣率數百名騎兵,饒到敵陣後方,直撲木樓。

  敵陣瞬時箭矢齊發,密集射向來,燕王軍旗很快成為刺蝟,朱棣帶死士冒著箭雨,不顧一切往前沖。

  朱棣勢如猛虎,悍不可擋,平安慌忙跳下木樓。

  失去指揮,敵陣立時陷入混亂。

  在燕兵的趁機猛攻下,平安、吳傑全線潰敗,奔逃真定。

  朱棣窮追不捨,追到真定城下,最終大獲全勝。

  此戰艱難,朱棣派人將軍旗送回北平,交給朱高熾保管,警示後人,就連身經百戰的顧城見到帥旗上密密麻麻的箭矢,也不禁潸然淚下。

  朱棣親冒矢石,不畏生死,終於扭轉戰局,重新掌握主動權。

  建文帝在京師收到戰報,為延緩燕軍兵鋒,立馬下旨再次罷免齊泰、黃子澄的官職,貶黜出京,實則令他們暗中募兵。

  朱棣「誅奸初惡」的理由因而更為充足,再次上書,振振有詞,措辭強硬。

  「奸臣竄逐而其計實行,不敢撤兵」。

  朱允炆頓時慌了神,向謀主方孝孺詢問對策。

  方孝孺建議,遣使去燕軍大營遊說,以拖延時間,動搖其軍心;又密令遼東兵馬移師攻打北平,盛庸襲擾北平,待燕王回援時,派大批兵馬緊隨其後,前後夾擊。

  計劃聽上去完美,執行起來卻很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