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滅世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早在1000年前,柳宗元就告訴你了,問題不在於州縣,而是在於兵啊!】

  【因為兵的原因,所以出現了所謂的叛將。】

  【換句話說,安史之亂以及藩鎮割據的原因不是河北百姓的反抗,因為安史叛軍自起兵以來,各種禍亂河北地區,以至於顏真卿兄弟輕而易舉就可以在河北拉起大批的義軍。】

  【同時也肯定不是世族在幕後支持。】

  【我就先不說,了解世族歷史的都知道,隋唐時期世族已經不行了,更關鍵的是人家史書上就記載的清清楚楚,安史之亂爆發以後,世族大多數都是投奔唐肅宗了,家眷也避禍江淮了,所以你說士族支持安祿山,哪裡來的證據嘛?】

  ……

  唐朝

  太宗時期

  長安,大明宮

  以至深夜。

  宮內卻還燭火透亮,只余李世民還在處理政務,長孫皇后和李明達二人陪伴左右。

  「啊嗚~」

  李明達睏倦的打了哈欠,在李世民懷裡翻了翻身,像是撒嬌的小獸。

  「來人,帶晉陽公主回宮就寢。」

  看著女兒疲憊的樣子,李世民喊來宮女,讓宮女抱著李明達回寢宮睡覺。

  看著女兒遠去,李世民望著遠方,緩緩開口道:「皇后,你可知道世家的發展脈絡?」

  長孫皇后輕笑,她隨是女子但出生世家,自是飽讀詩書,知曉一二,但看李世民想要買弄,便遂了他的意。

  「請陛下指教。」

  聞言,李世民長嘆道:「從先秦時期開始,世家便嶄露頭角,如晉國六卿,其中三家甚至瓜分晉國,一代霸主就此滅亡,也預示了戰國時代的到來。

  到了秦漢,經歷戰亂之後的六國遺族都被打殘,世家也因此對皇權無法構成威脅,但漢武帝察覺到地方豪強的壯大,於是頒布遷茂陵令,遷天下豪強於茂陵,就是為了不讓豪強深植本土,發展為世家。

  可漢武死後,霍光卻廢此政,而沒了遷茂陵令只余察舉制,長期下來,察舉推上去的官都是當地豪強,豪強的觸手伸到朝廷,豈不就成了世家?

  王莽篡漢後,光武帝起兵再造大漢,為了回報支持他上位的世族豪強,進一步加大了世家豪強的實力,汝南袁氏,弘農楊氏,皆是四世三公,那楊震更是號稱『關西孔子』,其家族聲名顯赫,連隋文帝都要攀附。

  到了漢末,漢室衰微,天下群雄並起,大多是豪強世家,家族私兵少則數千,多則上萬。

  時至魏晉,那司馬家因得國不正,不得不與世家共享權力,於是便想分封藩王制衡世家,誰知反而成了西晉的催命符,於是到了東晉甚至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東晉朝廷南渡,無立身之本,不得不仰望南方世家。反而世家兵力強盛,以至王敦桓玄敢行廢立之事。

  正是這種世家之風遺禍南朝,內鬥不斷,終使南朝滅亡。」

  長孫皇后聞言輕點鳳首:「臣妾略知一二。世家在東晉時期最為猖狂,他們手握兵權,割據一方,甚至能夠左右朝廷的決策。然而隨著天下一統,世家的兵權逐漸被朝廷收回,他們的勢力也開始衰落。」

  李世民讚許點頭,繼續說道:「沒錯,世家的衰落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從南北朝末期開始,朝廷便逐漸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世家的兵權被一步步削弱。到了我大唐,世家雖然依舊繁盛,但他們的兵權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政治影響力和名望了。」

  長孫皇后感嘆:「陛下所言極是,沒有了兵權的世家,就如同失去了牙齒的老虎,雖然依舊威風凜凜,但已經沒有了往日的威懾力。他們再也無法像東晉時期的世家一樣猖狂了。」

  「終有一日,我會讓這所謂的名門望族連最後一絲聲望都丟掉,變成他們口中的寒門,這一步,就從科舉開始!」

  李世民頗有野望。

  ……

  隋朝

  文帝時期

  長安,大興宮

  隋文帝楊堅看著天幕,神色忽明忽暗。

  隋唐時期?

  上個這麼稱呼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曹魏成全了晉朝。

  再上個這麼稱呼的是秦漢時期,秦朝成全了漢朝。


  也就是,自己的大隋滅了?成全了那個叫唐朝的朝代?

  那麼會是誰?

  自古建國者,往往以稱帝前的封地或官職為稱,自己稱帝前是隨國公,封地也是古隋國一代,所以自己建國便應是隨朝。

  但因害怕國運走掉,所以改隨為隋。

  如今看來,大隋還是沒有躲過冥冥之中的氣運嗎?

  而按照這個習俗,那唐朝也只可能是唐國公所建立的了。

  「唐國公~」

  楊堅喃喃自語道,心中閃過那個小子的面容,實在不敢相信未來自己的大隋會被他取代。

  而一旁獨孤伽羅也倍感詫異,四姐家那個兒子?

  要知道楊堅自從稱帝後,就著手削弱八柱國和軍功集團的實力,給那小子的雖然不是閒職,但也算不上大官,都是千牛備身,各州刺史太守這種,也就無從談起興兵造反了,沒那個實力知道吧!

  所以後來發生了什麼,居然導致大隋江山被奪?

  反正不可能是自己的原因,他稱帝以來休養生息,輕徭薄役,滅南陳,開科舉,改革政治,提高行政效率,設置糧倉以便救災,連異族都稱自己為「聖人可汗」。

  這種民心基礎下,就算史上有名的賢帝漢文帝來了,就算堯舜禹在世,也不造不了他他的反!何況區區一個手無實權的唐國公?

  所以會是誰把大隋江山給敗光呢?

  楊堅旋即想起太子楊勇。

  楊勇雖生性好色,喜愛奢侈,但只憑這點不足以敗光大隋江山吧?

  除非~

  楊堅突的想起秦皇漢武。

  秦始皇強征民力,不顧天下怨言,修建長城,設秦馳道,開鑿靈渠,修驪山陵,還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以至民怨沸騰,最終二世而亡。

  而漢武帝,按照太史公的說法,那就是「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

  又想到北齊後主高緯和陳後主陳叔寶,這兩位可距離自己不算遠,甚至可以說近在眼前,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例子。

  若楊勇按照這個程度好奢侈,好女色,那亡國....似乎不是不可能,雖然自己一統天下,但不意味沒有外敵了,要知道北方還有突厥人啊!

  楊堅思慮良多,決定還是廢了這個太子,必須廢,不廢不行,不廢的話大隋遲早要完!

  可又該立誰呢?

  這似乎也不難選擇。

  除了楊勇,自己還有四個兒子。

  老三楊俊武功不錯,可惜因病早逝。

  老四楊秀同樣奢靡無度,不可取。

  老五楊諒平庸,并州任職期間無所作為,也不可取。

  剩下的便只有老二楊廣了,老二滅南陳,戰功赫赫卻從不炫耀;崇尚節儉反對奢靡,頗類己;不近女色,與蕭妃夫妻恩愛,也類己。

  如此對比下來,楊堅愈發覺得楊廣適合接班,遂問到獨孤皇后:「伽羅,我思來想去,敗朕大隋江山者,唯太子也,朕欲廢太子改立晉王,皇后意下如何?」

  獨孤伽羅也早已不喜楊勇性格,自是滿口答應:「此事甚好,臣妾早看太子奢靡成性,若是登基,必壞我大隋江山,臣妾贊同。」

  楊堅點點頭,就把這事定下了,準備明日朝會便於眾臣說道此事。

  「還有一件事,伽羅,唐國公該如何處理?」

  楊堅心中早有計較,但依舊問道。

  孤獨伽羅思忖片刻,吞吞吐吐道:「叔德(李淵字)那孩子臣妾自幼看著長大,知其為人,其人性格灑脫,待人寬厚,絕不是無端生事,蓄意謀反之徒。」

  話及此處,獨孤伽羅看了楊堅一眼。

  因為當年北周齊王宇文憲曾對北周武帝宇文邕說:「普六茹堅相貌非常,我每次見到他,都不覺自失,我怕他不會久居人下,要早早地除掉他。」

  內史王軌也對宇文邕說:「皇太子贇將來並非社稷之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

  而宇文邕不以為然,只道:「帝王自有天命在,旁人又能奈何!」

  可現在呢,北周都不知道消失在哪個犄角旮旯了,只有大隋的存在!


  此時自己說的話,可當年宇文邕的態度何其相似!

  因此獨孤伽羅也是語塞,不敢繼續往下說下去。

  楊堅看了看獨孤伽羅,自是知道她的意思,卻也沒放在心裡,輕笑道:「伽羅有何言,但說無妨。」

  獨孤伽羅才繼續道:「因此,叔德謀反必是因為楊勇那逆子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天下皆反。

  而叔德能以卑位登臨大寶,可見其有經天緯地之才,不如召回長安,加以重用,若他能與阿摐(楊廣小名)君臣相得,定能讓我大隋更上一層,遠邁漢朝。」

  楊堅也是這個想法,欣然應道:「就依伽羅之言。」

  ……

  漢朝

  武帝時期

  長安,建章宮

  漢武帝劉徹看天幕所言愕然,不禁失笑,轉頭對一旁的衛子夫道:「沒想到後人居然如此無能,連世家都再次冒頭了。」

  衛子夫掩嘴輕笑:「後人自是沒有陛下聖明,陛下功業驚人,可與高祖並肩。」

  劉徹坦然受之,傲然道:「子夫言過了,朕雖讓大漢更加強大,但這一切都離不開高祖開創的基業。」

  便話鋒一轉,正色道:「子夫,你可知我大漢是如何解決世家的?」

  衛子夫輕笑:「我記得是主父偃獻策,遷天下豪強於茂陵。」

  劉徹點頭回憶道:「確實如此。說來,主父偃還和你們姐弟頗有淵源。」

  衛子夫聞言心中一凜,手掌緊握,捏的指節發白。

  陛下這是什麼意思?莫非嫌我衛氏勢大?

  可劉徹沒有繼續說這個話題,轉道:「秦末亂局時,尚存元氣的六國遺族便趁亂起事,因而高祖建國,便有感世家強大,遂將各地豪強遷徙至關中壓制。經過文景二帝的休養生息,大漢日益富足。可朕繼位後,想對匈奴用兵時,卻發現國庫空虛,那還如何籌備糧草?如何出征匈奴?

  原來大漢財富都被文景二帝時興起的新權貴公卿,地方豪強所侵占,以至如董仲舒所說『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這樣的富足,真的是大漢需要的嗎?而這樣的地方豪強又會主動納稅嗎?

  所以朕頒布了遷茂陵令,天下間凡是財富超過300萬錢以上的巨富,都遷到茂陵。而豪強離開地方,留下的田地就可以分給百姓,而只有百姓才會老實納稅。

  可惜,後人愚昧,廢此善政,若後世皆行此政,哪還有什麼世家大族?不過是皇帝養的年豬罷了。

  不得不說,主父偃確實是大才,如今想來,當初殺他真是可惜啊!」

  衛子夫強顏笑道:「陛下憂國憂民之心,臣妾深感敬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