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趙匡胤這才意識到,他這兩天因為趙德昭的事,神經繃的過於緊了。
故而一聽說武德司敢隱瞞自己,下意識的就聯想到是不是與那個混球兒子有勾結。
畢竟這段時間他能以接伴使的差遣,臨時協調部署。
但稍一思索,就明白這絕不可能。
趙德昭在朝中素無根基,哪來的能量去影響武德司?
「嗯,就按小昭懿說的辦,快去吧。」
趙匡胤吩咐下去,待內侍走後,便背著手轉身,喟然長嘆。
「陛下何故如此發愁?」
趙匡胤沉默不語。
許久才回頭道:「蓁兒,你說......」
「王子犯法,應與庶民同罪否?」
蓁兒微微一愣,回道:「此帝王家事,非臣妾一介女流所能置言。」
趙匡胤失笑道:「何須如此謹慎?你就當跟俺聊閒天,講故事,隨便說說。」
話是這麼說,但蓁兒明白他從不無的放矢。
她想了想,回道:「蓁兒以為,王子犯法,不應與庶民同罪。」
「而應....」
蓁兒抿了抿嘴唇:「罪加一等。」
「.....為何?」
「小民朝出晚歸,辛勤勞作,所求不過一簞食,一瓢飲,三畝田,一陋居。所犯之事,橫豎無非偷、盜、搶、奸。便是殺人,白刃所指,不過二三。」
「而王子以帝王之胄,縱無才能,亦封親王、節度,或加同平章事,生來便位極人臣。加之錦衣玉食,府宅宏闊,扈從百千,榮寵可謂極矣。」
「待遇已如此優渥,還要作奸犯科,不嚴加懲治何以彰國法巍巍?」
「且小過不威,大惡難懲。有朝一日若榮登大寶,九州萬方繫於一身,禍亂必至!」
趙匡胤微微點頭,若有所思。
「說的是啊......」
他的三個兒子,長子德秀自小隨他征戰,於治國理政一竅不通。
三子德芳聰明靈光,但此時不過五歲,前車之鑑,趙匡胤自然不敢太過寄希望於他。
惟有次子德昭,雖然樣貌頗為不堪,資質平平,性格又剛愎自用。
但自幼好讀書,略有才華。挑無可挑之下,趙匡胤只能另闢蹊徑。
與朝野認知不同,趙匡胤安排趙德昭去執掌國子監,並不是冷落嫌棄他。
而是在絕大部分京朝文選官員被晉王籠絡的局勢下,針鋒相對埋下的一個後手。
趙德昭這十幾年勤勤勉勉,大力巡視構建地方府州縣學體系,拓寬科舉選才範圍,乾的也算說得過去。
所以這幾天,在初期的暴怒平復之後,趙匡胤又猶豫了。
畢竟是自己親兒子。
而且眼下的朝局,晉王勢力已經膨脹到敢於在檯面上發起主動進攻。
此時將趙德昭關進宗正寺,終結他的政治生命,或是秘密處死,在各個層面上都無疑是非常被動的。
但聽了蓁兒這一番話,他醒悟過來。
如此殘忍暴虐之人,若是縱容他繼續作惡,等哪一天紙包不住火,那才是真的惹禍上身,前功盡棄。
他熟思良久,搖頭笑道:「蓁兒你要是再小几歲,以後給俺家芳兒做媳婦多好!」
話題突然轉變。
蓁兒俏臉一紅,啐道:「趙叔叔你胡說什麼呢!蓁兒心裡已經有人了!」
趙匡胤笑道:「俺可不是胡說,張修.....」
他嘴角抽了抽:「他娘的,這臭小子難道是神仙下凡麼?」
蓁兒又羞又急,指著趙匡胤:「趙叔叔,你....你好歹是當皇帝的,怎麼能說髒話!」
什麼叫「好歹是當皇帝的」!
趙匡胤被這小丫頭懟的齜牙咧嘴,卻又發作不得。
「行行行!你說說,你看上他哪點了?」
「就憑他使得一手好弓箭?」
趙匡胤自大獵之後也一直奇怪。
他是看著蓁兒長大的。
以他對她的了解,她雖然不至於瞧不起粗莽武夫,但僅憑大獵時的優異表現,就一見鍾情到主動上門,甚至還把他爹的元隨都派出去保護,這就太過匪夷所思了。
「那......那倒不是。」
蓁兒低頭囁嚅:「其實在大獵以前,他在國子監跟著長寧公主學習的時候,蓁兒就認識他了。」
「那時候他雖然只是一介白身,但是不卑不亢,志向高遠,而且.....」
聊起張修,這個小丫頭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題。
臉上也漸漸綻放出溫柔寧靜的微笑。
一開始,她只是在說張修在汴京的各種故事,然後說著說著,便談起了他在河下村的過往。
趙匡胤耐心的聽她講。
張修到汴京以後的經歷,他其實從鳶娘的渠道早就知道。
而之前的事,他還是第一次聽說。
他沒想到,這許多年,老部下的後代竟然是過著這樣艱難甚至悲慘的日子。
天可憐見,張守貞香火未絕,他的孫子張修陰差陽錯之下竟然又回到了汴京,這個他祖父殉國的地方。
趙匡胤百感交集。
對張修的祖父張守貞,他一直心懷愧疚。
當他還是大周的殿前都點檢的時候,殿前諸班直是歸殿前司管轄。
或者說,殿前司禁軍,就是殿前諸班直在高平之戰後,柴榮有意扶持擴編而來。
不過在趙匡胤當上天子以後,便立刻將兩者分離開,從此殿前諸班直的將校由皇帝直接任免。
在當年殿前司內部的權力爭奪中,幾方勢力都大力組建自己的親信班底。
而張守貞,便是在那時被他看中提拔。
趙匡胤其人,極善拉攏軍心。
他對麾下軍官,即使是低級將校,出手也十分闊綽。
只要是手下軍人的婚姻、生子、喪葬之事,他從不缺席。
換句話說,他是看著張修的父親從出生到長大結婚成家的。
而他最後能成功上位都點檢,自然離不開包括張守貞在內的中基層將校對他的鼎力支持。
然而.....
終究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十八年前,曾經的部下與上司一夕之間,兵戈相向。
最終他登基為帝,張守貞與東三班盡數殉國。
張修此時完全不知道,在趙匡胤的默許下,東三班的軍營駐地一直供奉著他祖父的神位。
又由於東三班特殊的政治地位,許多不明就裡的其他殿前班直後來也跟著模仿。
故而一聽說武德司敢隱瞞自己,下意識的就聯想到是不是與那個混球兒子有勾結。
畢竟這段時間他能以接伴使的差遣,臨時協調部署。
但稍一思索,就明白這絕不可能。
趙德昭在朝中素無根基,哪來的能量去影響武德司?
「嗯,就按小昭懿說的辦,快去吧。」
趙匡胤吩咐下去,待內侍走後,便背著手轉身,喟然長嘆。
「陛下何故如此發愁?」
趙匡胤沉默不語。
許久才回頭道:「蓁兒,你說......」
「王子犯法,應與庶民同罪否?」
蓁兒微微一愣,回道:「此帝王家事,非臣妾一介女流所能置言。」
趙匡胤失笑道:「何須如此謹慎?你就當跟俺聊閒天,講故事,隨便說說。」
話是這麼說,但蓁兒明白他從不無的放矢。
她想了想,回道:「蓁兒以為,王子犯法,不應與庶民同罪。」
「而應....」
蓁兒抿了抿嘴唇:「罪加一等。」
「.....為何?」
「小民朝出晚歸,辛勤勞作,所求不過一簞食,一瓢飲,三畝田,一陋居。所犯之事,橫豎無非偷、盜、搶、奸。便是殺人,白刃所指,不過二三。」
「而王子以帝王之胄,縱無才能,亦封親王、節度,或加同平章事,生來便位極人臣。加之錦衣玉食,府宅宏闊,扈從百千,榮寵可謂極矣。」
「待遇已如此優渥,還要作奸犯科,不嚴加懲治何以彰國法巍巍?」
「且小過不威,大惡難懲。有朝一日若榮登大寶,九州萬方繫於一身,禍亂必至!」
趙匡胤微微點頭,若有所思。
「說的是啊......」
他的三個兒子,長子德秀自小隨他征戰,於治國理政一竅不通。
三子德芳聰明靈光,但此時不過五歲,前車之鑑,趙匡胤自然不敢太過寄希望於他。
惟有次子德昭,雖然樣貌頗為不堪,資質平平,性格又剛愎自用。
但自幼好讀書,略有才華。挑無可挑之下,趙匡胤只能另闢蹊徑。
與朝野認知不同,趙匡胤安排趙德昭去執掌國子監,並不是冷落嫌棄他。
而是在絕大部分京朝文選官員被晉王籠絡的局勢下,針鋒相對埋下的一個後手。
趙德昭這十幾年勤勤勉勉,大力巡視構建地方府州縣學體系,拓寬科舉選才範圍,乾的也算說得過去。
所以這幾天,在初期的暴怒平復之後,趙匡胤又猶豫了。
畢竟是自己親兒子。
而且眼下的朝局,晉王勢力已經膨脹到敢於在檯面上發起主動進攻。
此時將趙德昭關進宗正寺,終結他的政治生命,或是秘密處死,在各個層面上都無疑是非常被動的。
但聽了蓁兒這一番話,他醒悟過來。
如此殘忍暴虐之人,若是縱容他繼續作惡,等哪一天紙包不住火,那才是真的惹禍上身,前功盡棄。
他熟思良久,搖頭笑道:「蓁兒你要是再小几歲,以後給俺家芳兒做媳婦多好!」
話題突然轉變。
蓁兒俏臉一紅,啐道:「趙叔叔你胡說什麼呢!蓁兒心裡已經有人了!」
趙匡胤笑道:「俺可不是胡說,張修.....」
他嘴角抽了抽:「他娘的,這臭小子難道是神仙下凡麼?」
蓁兒又羞又急,指著趙匡胤:「趙叔叔,你....你好歹是當皇帝的,怎麼能說髒話!」
什麼叫「好歹是當皇帝的」!
趙匡胤被這小丫頭懟的齜牙咧嘴,卻又發作不得。
「行行行!你說說,你看上他哪點了?」
「就憑他使得一手好弓箭?」
趙匡胤自大獵之後也一直奇怪。
他是看著蓁兒長大的。
以他對她的了解,她雖然不至於瞧不起粗莽武夫,但僅憑大獵時的優異表現,就一見鍾情到主動上門,甚至還把他爹的元隨都派出去保護,這就太過匪夷所思了。
「那......那倒不是。」
蓁兒低頭囁嚅:「其實在大獵以前,他在國子監跟著長寧公主學習的時候,蓁兒就認識他了。」
「那時候他雖然只是一介白身,但是不卑不亢,志向高遠,而且.....」
聊起張修,這個小丫頭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題。
臉上也漸漸綻放出溫柔寧靜的微笑。
一開始,她只是在說張修在汴京的各種故事,然後說著說著,便談起了他在河下村的過往。
趙匡胤耐心的聽她講。
張修到汴京以後的經歷,他其實從鳶娘的渠道早就知道。
而之前的事,他還是第一次聽說。
他沒想到,這許多年,老部下的後代竟然是過著這樣艱難甚至悲慘的日子。
天可憐見,張守貞香火未絕,他的孫子張修陰差陽錯之下竟然又回到了汴京,這個他祖父殉國的地方。
趙匡胤百感交集。
對張修的祖父張守貞,他一直心懷愧疚。
當他還是大周的殿前都點檢的時候,殿前諸班直是歸殿前司管轄。
或者說,殿前司禁軍,就是殿前諸班直在高平之戰後,柴榮有意扶持擴編而來。
不過在趙匡胤當上天子以後,便立刻將兩者分離開,從此殿前諸班直的將校由皇帝直接任免。
在當年殿前司內部的權力爭奪中,幾方勢力都大力組建自己的親信班底。
而張守貞,便是在那時被他看中提拔。
趙匡胤其人,極善拉攏軍心。
他對麾下軍官,即使是低級將校,出手也十分闊綽。
只要是手下軍人的婚姻、生子、喪葬之事,他從不缺席。
換句話說,他是看著張修的父親從出生到長大結婚成家的。
而他最後能成功上位都點檢,自然離不開包括張守貞在內的中基層將校對他的鼎力支持。
然而.....
終究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十八年前,曾經的部下與上司一夕之間,兵戈相向。
最終他登基為帝,張守貞與東三班盡數殉國。
張修此時完全不知道,在趙匡胤的默許下,東三班的軍營駐地一直供奉著他祖父的神位。
又由於東三班特殊的政治地位,許多不明就裡的其他殿前班直後來也跟著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