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小太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40章 「小太學」

  從建寧四年十一月到建寧五年三月,又是四個月的功夫,袁樹經過一系列坑爹、打秋風行動之後,在諸多豪族的資金支持之下,順利將雒陽良莊的規模擴大了近一倍。

  順便收納周邊流民為自己耕種土地,將雒陽良莊的莊戶數量擴充到四千六百七十三戶,對外則宣稱僅僅只有兩千戶。

  除此之外,願意追隨他的弟子門生數量則正式突破一萬,達到一萬兩千人左右。

  但是一心會員的人數倒是不升反降,四個月前還有七千八百多人,現在只剩下七千三百人,反而少了五百多人。

  這也是袁樹刻意控制、嚴加審查的結果。

  沒辦法,名氣太大,身份太高,演講太吸引人,理想的光芒撒遍雒陽,追隨者就是那麼多,烏泱烏泱的,成天包圍著他,作為雒陽城的超級明星,他實在是避無可避,推無可推。

  他已經很嚴格了,不僅卡進入門檻,也提高了內部審查標準。

  四個月的時間,清退了九百一十三名行事不符合規範、觸犯會規兩次以上的一心會員,新接受的加入者則比較少,如此造成了一心會員的人數減少。

  於此同時,他也清退了九百零三名新加入的門生,但是因為成為門生的條件遠比成為一心會員的條件要寬鬆,所以門生數量還是增加了。

  加在一起,袁樹動手趕走了一千八百多混子、腦袋發熱的傻子,也因此在雒陽城裡有了處事嚴格、行事作風嚴肅的名聲,對一些混子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

  但還是架不住想要加入的人太多。

  這其中的確有不少是湊熱鬧、一時興起才加入的,所以加入之後很快被助農和學業要求搞得疲憊不堪,實在是無法支撐,遂被清退。

  但其中也有堅持到底不願放棄的。

  助農也好,學業也好,都參加的特別積極,還特別願意在責善會議上發言,成為加入一心會和一心會員之中的積極分子。

  很多此前喜歡在雒陽城內終日遊玩、鬥雞走狗的學子被袁樹的演說所影響,身體力行致良知的要求,改過自新,和身邊友人互相督促,互相比賽進取,那都是連著好幾個月不曾踏入雒陽城一步,改觀十分明顯。

  這種積極分子,這種看見袁樹滿眼都是星星的人,這種袁樹發表一次演講他就痛哭流涕一次的人,你說袁樹能放棄嗎?

  顯然是不能的。

  所以袁樹只能收下他們。

  就當下,知行學府的入學人數已然相當於鼎盛時期太學的三分之一,是目前的太學的二分之一。

  因為知行學府的確從太學內搶走了不少學生。

  不少自覺在太學內沒什麼前途的學子聽聞袁樹嚴謹的治學作風和管理風格,都很嚮往,紛紛主動離開太學、轉投知行學府,要為自己尋找全新的前途。

  另外還有來自三河地區、陳留、潁川、汝南、南陽地區的士子聞訊而來,拜入袁樹門下,尋求加入一心會的可能。

  於是,知行學府人數增多,建學僅僅八個月,就在雒陽漸漸有了「小太學」的稱謂,且因為袁樹授學講究一個公平競爭,授學內容很多,講得很實在,就算是最外圍的門生也能得到他的親自授課。

  比太學和外頭的私學要好得多了。

  對於這一切,不少人確實又是羨慕又是嫉妒,想搞事情,但確實是不敢。

  一來,他們很容易想到袁樹之前的赫赫聲威,一人威壓雒陽城,以及「溫酒斬韓宗」的事跡,奠定了袁樹在雒陽無敵的學術地位。

  二來,建寧五年年初,前司徒許栩以沒有功績為理由主動上表辭官,朝廷三次挽留之後允許,隨後,大鴻臚袁隗被任命為新任司徒。

  袁氏,正式從三世三公家族晉升為了絕無僅有的四世三公家族,正式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漢朝天下第一豪族。

  三世三公的家族在西漢時期也有過,但是四世三公,在此之前確實是沒有出現過,而眼下,由汝南袁氏家族點亮了這個史詩級別的成就點。

  別的不說,排面拉滿了。

  於是乎,袁氏家族的聲望更上一層樓,連帶著袁樹也顯得更加光芒萬丈、無可匹敵,天下仲姓不再是玩笑話,而是一句實話。

  這樣一來,袁樹所辦設的知行學府的名氣壓過太學,也沒有人敢找他的麻煩了。

  他得以安穩的建設知行學府和良莊,並且暗中訓練軍隊。


  在此期間,袁樹對知行學府做了很多「創舉」。

  鑑於學生數量太大,為了保證教學質量,他創建了班級制度,將所有學生根據籍貫、年齡進行區分,以一個班為集體進行教學,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差不多的教育資源。

  另外,他還創建了學科制度。

  除了心學和古文經學之外,他還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專業農學科、天文學科、地理水文學科。

  他以致良知、助農、耕戰為良知的學派理念給這些學科站台,表示學子不能只學經學,其他的東西也要學,國家需要的是多方面的人才,而不單單只需要太學博士。

  然後,他還重新理清了一心會和袁氏弟子、門生之間的關係,首創了有標準的「畢業」制度。

  之前一段時間,知行學府成為了一心會的外圍組織,而在建寧五年的二月份,袁樹宣布改制,把知行學府和一心會提到同樣的等級,知行學府是知行學府,一心會是一心會。

  他意識到一心會是一心會,是他個人搶班奪權的政治軍事工具,而知行學府應該是為國家儲才的教育機構,不應該有太多的政治色彩。

  所以他做出了改制的決定,把知行學府的地位提升到和一心會並行的層次。

  對外則宣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經過之前的事件,袁樹發現大漢學子的學術能力下降的非常厲害,這對國家是不利的,所以袁氏知行學府內需要採取全新的辦法來增強學子們的學術能力。

  剛剛加入知行學府的人統稱為門生,門生只能在知行學府接受兩年的教育,兩年之後舉辦第一次升級考試,通過考試者就能成為袁氏弟子,並且獲得繼續接受教育的資格。

  不能通過者在未來半年之內還有兩次補考機會,如果兩次補考都不能通過,就必須要離開知行學府,不能繼續作為袁氏門生而存在。

  所以如果不努力學習,不奮發進取,那麼一個學子只有兩年半的時間可以頂著袁氏門生的頭銜,之後便不再擁有。

  而通過者就自動擁有了終生的「袁氏弟子」身份,可以繼續接受教育,如果自己有什麼門路,也可以自行選擇前往他處謀生,不過袁氏弟子的關係不會改變。

  至於沒有門路卻想要更進一步的人可以選擇繼續學習一年,一年之後就可以參加「畢業考試」,通過畢業考試的人,就能成為袁氏「高足」,成為真正的袁樹認可的親傳弟子,從此就能和袁樹本人高度綁定。

  說人話就是,袁樹本人給你包分配,包工作,給你五險一金外加企業年金,你要是對自己的戶口不滿意,袁氏也能幫你重新落戶。

  總之,你這輩子,袁氏管定了!

  而與此同時,一心會和知行學府的成績不掛鉤,不產生什麼額外的聯繫,不存在通過不了畢業考試就不能加入一心會的要求。

  袁樹的決定是只要有心學基礎,進入過知行學府求學超過半年,都有資格申請加入一心會。

  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心會是一些有野心但是學術能力不足的人的青雲之路。

  對於袁樹的這個決定,從茂陵遷徙而來的一心會管理層進行過一些商議。

  有些人覺得這樣做對一心會來說不是什麼好事,一心會應該招收更有才能的人,知行學府里通過考核的高材生最為合適。

  但是袁樹則表示不可。

  知行學府是學府,學府自然要拿成績說話,但一心會是一個立志要改變世界的組織,是要重塑社會風氣、改變糟糕現狀的組織,這樣的組織就不能純粹用成績來說話。

  否則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早就把現實世界變成大同世界了。

  「一心會是一心會,知行學府是知行學府,之前只是權宜之計,現在一切都安定下來了,咱們也在雒陽站穩腳跟了,之前一些不合適的策略都應該有所改變。」

  袁樹力排眾議,定下了這個決定,將知行學府和一心會分開來辦理,兩者之間不再有任何隸屬關係,成為平級。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