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試探與信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公子不必懷疑我,高子先生看好公子小白,臨淄城人盡皆知;

  當初若不是公子小白年幼,不足以爭奪君位,即便僖公傳位於姜諸兒,高子先生和國子先生合力,也能推翻他的統治,扶持公子小白登上君位;

  公子是高子先生的親傳弟子,杞國未來的國君,沒有干涉齊國軍權的必要,但您還是選擇拉攏,身為齊國將領的我,除了幫助高子先生,為公子小白鋪路,再無別的可能。」

  姒安笑道:「公冶大夫,你不應該成為一名旅帥,朝堂更適合你。」

  公冶大夫沒有因為姒安的誇獎而沾沾自喜,反而因為姒安的誇獎,不得不加強取信的力度。

  真當姒安在誇獎他有政治頭腦,回一句謙辭,他就沒有機會了。

  姒安表面上是在誇獎他,實際是在隱晦表達,公冶大夫足智多謀,貿然相信,很可能會被欺騙,需要公冶大夫繼續證明自己,足夠可靠,而不是在玩無間道。

  「公子不是齊國人,不了解齊國貴族們的思維方式,可以理解;

  只要齊國上下知道公子拉攏我,他們都能猜到這個結果;

  對於齊國貴族而言,高子先生任何行為,他們都會首先考慮,是不是與公子小白有關;

  公子的行為,被齊國貴族認為是,高子先生想法中的一部分,包括拉攏隰家,在其他齊國貴族眼裡,等於是高子先生在拉攏隰家;

  高子先生自請出使莒國,姜諸兒和其他貴族都非常清楚,高子先生的目的,是去見公子小白;

  所以姜諸兒才會故意傳開消息,高子先生出使莒國,是為了警告莒國安分守己,不要試圖派兵支持公子小白,回國繼位;

  只要公子小白不傻,一定會避而不見,以免高傒真倒向姜諸兒,趁見面的機會,殺了他;

  這一局,高子先生不僅沒有達到目的,反而被姜諸兒離間他與公子小白的關係,屬於一次重大失敗。」

  公冶大夫只知道姒安不是齊國人,不了解齊國貴族。

  卻不知道,姒安非常清楚,齊國人怎麼看待他說的這些問題。

  這個信息差,足夠姒安檢測出他的誠意。

  他的解釋,與李克分析的內容,一模一樣,可以作為公冶大夫沒有其他心思的佐證。

  真正的談判,可以開始了。

  「他們會不會知道,我試圖拉攏你?」

  「不會。」公冶大夫回答非常果斷。

  「理由。」

  「公子的辦法,可以讓我的職位更進一步,我無法拒絕。」

  「不夠。」

  「公子小白沒有機會,我可以白賺公子一份統軍秘術,若是有機會,我支持公子小白,又何妨?

  公冶雖然愚笨,但願意相信高子先生和公子的眼光,二位都認為公子小白能回國,他一定能回國;

  公冶既然無法阻止,何不加入其中,幫助二位,支持公子小白上位,賺取一份晉身之資?」

  公冶大夫這段話說出口,他只能和姒安綁定在一起,泄密對誰都沒有好處。

  姒安是杞國唯一繼承人,大禹的最後一絲嫡系血脈,重要的政治身份,和高傒的庇護,足夠保證他的生命安全。

  高傒明目張胆去見姜小白,姜諸兒都能當作沒這回事一樣,平靜對待。

  姒安真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只要高傒想保住他,他就不會有危險。

  姒安要面對的,最嚴重的後果,也只是被姜諸兒驅逐回國,杞國與齊國交惡,重新回到魯國的懷抱。

  公冶大夫就沒有這麼好運了。

  他們的謀劃一旦泄密,勾結外臣,企圖對君主圖謀不軌的罪名,足夠公冶大夫一家死八次。

  要說害怕泄密,公冶大夫應該比姒安更加害怕才對。

  就算他有心泄密,姒安有的是辦法,倒打一耙,送他上路。

  姒安在姜諸兒面前刷的好感,不只是為了求取援助那麼簡單。

  只要己季的身份沒有暴露,姒安無所畏懼。

  「姜諸兒可曾虧待過你?」

  春秋時期,雖然沒有非常牢固的忠君思想,但沒有足夠的理由,他們也不會隨意背叛自己的君主。


  姒安需要知道,公冶大夫願意投靠姜小白的真正原因。

  「我不該只是一位下大夫,公子若是懷疑我的話,可以讓高子先生調查我的信息,確認真假,再做決定。」

  「我相信你。」姒安微笑道。

  公冶大夫沒有想到,對他百般試探的姒安,竟然就這麼輕易地相信他了。

  他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回報姒安的信任,只能重重磕了三個響頭,證明自己的心意。

  姒安趕忙扶起公冶大夫說:「公冶大夫快快請起。」

  他並不是單純的相信公冶大夫的話,而是根據公冶大夫的綜合表現,評判得出的結果。

  以公冶大夫指點侍衛隊,表現出來的軍事才華來看。

  能擁有這麼老辣的眼光,分析戰局如此犀利,至少是一方主將。

  旅帥這種被指揮的中層軍官,很難擁有分析戰局的戰略眼光,更不會注意到國家之間的戰爭默契,以及破壞默契造成的後果。

  不到那個位置,接觸不到這些問題。

  軍隊之間的指揮,只能上級指揮下級,不存在關係好,就可以指揮同級軍官的情況。

  按照齊國的軍制,旅帥掌管五百人,更上一級的師,掌控五個旅。

  公冶大夫能調動的極限兵力,恰好是五個旅,正好可以證明,他以前是一師之帥,符合他一方主將的身份推測。

  這些推論組合起來,才是姒安相信公冶大夫的根本。

  嘴上說的信任,不過是收攏人心,建立起互相信任的手段。

  「公冶大夫現在能統帥五百士兵?」

  見姒安開始說正事,公冶大夫連忙回道:「正是,若是公子需要最後搏一把,我有一次機會,可以指揮兩千五百人協助公子,一旦公子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和這兩千五百人,都會死無葬生之地。」

  串通老部下起兵造反,若是不能推翻姜諸兒,幫助新任君主上位,把造反之罪換成擁立之功,公冶大夫必死無疑。

  「人數正好,」姒安沒有注意到公冶大夫的決心,只是笑道,「我的解決辦法就是,控制士兵數量,在統領可以正常指揮的範圍之內,比如說五百人;

  讓這五百人按照宋文的辦法訓練,作為破陣的尖刀,其他士兵按照正常方法指揮,跟在尖刀身後,擴大尖刀撕開的口子,以點破面,降低指揮難度的同時,也能達到擊潰敵軍戰線的效果。」

  兵法秘術之所以不能外傳,除了對國家危害極大這個原因,還有兵法本身不難理解的緣故。

  比如《三十六計》,沒看過的人,很容易上當。

  一旦看過《三十六計》,知道是怎麼回事,模仿運用,並不困難。

  即便不會靈活使用,遇到對手使用計謀,也能分辨出來。

  宋文戰術的性質,與《三十六計》一樣,公冶大夫看過幾遍,就能複製出來,但是解決不了精細化指揮,無法大規模使用,所以才不得不放棄。

  領兵多年的將軍都知道,持續戰鬥會導致前排士兵體力衰弱,也都知道,把新生力量換到前排,攻擊力量衰竭的對手,可以輕鬆破陣。

  前輩們沒有推廣、使用這個戰術,不是想不到,而是沒有合適的辦法,解決大規模細緻化指揮面臨的問題。

  若是強行使用,只會適得其反,所以歷代主將們,即便知道這個戰術,也不得不放棄改良,退回原來的硬碰硬模式。

  對於戰爭來說,下限的高度,遠遠比上限的高度更加重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