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大漢王朝之軍力(其一)
光祿勛掌管宮殿的門戶,那麼衛尉的衛士則是負責宮殿的巡查。
衛尉的下屬也很複雜。
首先就有公車司馬令,及他的丞、尉,一文一武兩員輔佐。
公車令權職重要,管理各地各人奏章、貢品和接待徵召人員。
其次是南北宮衛士令。分別巡查南北宮。
然後是左右都候。管理劍戟士,巡邏宮殿內部和按皇帝的旨意去逮捕人。
之後。
各個宮門亦有司馬,分別對應南北二宮的七道宮門,共計如下。
南宮:
①南屯司馬,主平城門;
②宮門蒼龍司馬,主東門;
③玄武司馬,主玄武門;
④北屯司馬,主北門;
北宮:
⑤朱爵司馬,主南掖門;
⑥東明司馬,主東門;
⑦朔平司馬,主北門。
他們幹什麼,這裡得用到史書中的記載,哪些記載呢。
史載:「凡居宮中者,皆有口籍於門之所屬。宮名兩字,為鐵印文符,案省符乃內之。若外人以事當入,本官長史為封棨傳;其有官位,出入令御者言其官。」
如何去理解這段記載?可以這麼理解。
1.凡居住在宮中的人,都需要在宮門所屬部門登記,稱為「口籍」。宮門會根據所屬宮殿的名稱(通常是兩個字)製作鐵印文符,以後只有經過核對憑證無誤後,才允許進入。
2.如果外人因事進入宮中,其所屬官署的長史需要為其準備一封棨傳(一種木製的符信)(其實就是通行證)。
3.官員出入享受特殊規定。對於有官位的人員,出入宮門時便由御者(駕車的人)直接報出其官職。
這麼一解釋,便清楚無漏。
正是這七個宮門的司馬,可以說是形成漢朝皇宮的門禁制度。
所以綜上便可知,衛尉掌管的兵力構成便是公車司馬令+南北宮衛士令+左右都侯+宮門司馬。至少四個小構成。
王江樓感慨,如果等到黃巾之亂劇本時,若是有玩家建立足夠的軍功,可能還是因為機會進入禁軍,將來便也有機會參與到何進、張讓的閹宦、外戚大戰和董卓亂京師的劇本之中。
這對於玩家來說是非常值得考慮的官職,價值無窮。
中央軍之後的要講得部署的執金吾。
所謂「當官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是漢光武帝大魔導師劉秀年輕時發給給感慨。
執金吾負責帝王出行儀仗,其威武的姿態令光武帝當年認為做上一個執金吾便心滿意足。
執金吾(吾有御的意思)負責宮外的警戒,還負責消防。
每月有三次在宮外巡邏,而且還掌管兵器(由下屬於執金吾的武庫令負責)。
執金吾下屬有200紅色軍服的騎兵,和戟兵520人。
關於東漢的中央軍布置,已經講得七七八八,最後所還要提到的,就是城門校尉。
像執金吾可以聯繫起光武帝劉秀外,城門校尉也有一段可以聯繫到皇帝的歷史淵源。
起初,漢朝都城本無城門兵,因戾太子劉據造反,漢武帝才始置城門校尉,加強京師防禦。
洛陽城門共有十二道,每道門有門侯人,城門兵力多則720,少則30,後人推測,應維持在3000人左右。
衛尉本身也會也負責一道城門。
這就是大漢王朝的中央軍系統,總結一下,便是北軍中侯的五校士+光祿勛的郎衛(虎賁+羽林)+衛尉的宮廷衛士(公車司馬令+南北宮衛士令+左右都侯+宮門司馬)+執金吾的武裝警察、消防部隊+城門校尉的城門兵。
王江樓默念,自己以後肯定遲早在遊戲中知道這些士兵的屬性的。
講完中央軍,便要講地方軍。
雖然不久前剛了解過,但值得回顧。
東漢軍隊系統共分五類:中央軍+要地營伍+邊郡兵+屯兵+外族兵
講完了中央軍,自然得開始講地方軍。
……
地方軍從營伍開始算。
營伍最要講得必須是黎陽營,因為這是光武帝劉秀設立的,其駐紮的黎陽,也就是洛陽的東北。
東漢開國皇帝為什麼要設立黎陽營,是因為幽、冀、並三地騎兵驍勇,足以克定天下,故要常設。
如此看來,黎陽營很可能是東漢初中央軍的雛形,只是隨著制度的完善,慢慢降格成了地方軍。
目前已知東漢共有六營,《英雄》論壇官方給出的資料也是六營。
除卻黎陽營外,便是雍營、長安營(虎牙營)、度遼營、漁陽營、象林兵。
雍營和長安營都好理解,因為這兩營是為了護衛長安和西漢諸帝園陵才設立的。
長安營由虎牙都尉管理,所以也有個好名稱——虎牙營。
畢竟長安雖然地處關中,地形險要,但也處在邊陲,東漢著名的外患是西北羌亂,不可不防。
度遼、漁陽二營防範北胡。
象林兵防範南蠻。
他們的主要武器應該都是弓弩兵,兵源應該只是罪犯。
如此,六地營便清晰起來。
……
接下來該了解外族兵。
外族兵是東漢王朝軍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中原王朝的影響力,自然有外族做出「歸附」的行為。
外族兵也可以說成是屬國兵。
所謂「屬國」,即是劃給外族的自留地。「國」在古代是王都與其附近地方的意思,用來表示地域。
漢朝專門解釋「因其故俗為屬國」,在自留地,外族可以保留自己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和社會風俗。
但屬國還具有監視的作用,因為屬國都在內地,都是早已漢化的地方。且中央朝廷有專門的「屬國都尉」去負責治理。
屬國的外族必然要被徵發來當兵的。
東漢朝廷設置了三大官員掌管此事。
一大官員對應一個,甚至兩個異族,又對應一個地域。
這三大官員分別怎麼對應呢?王江樓一邊學習,一邊用簡單的對應關係整理了下。
使匈奴中郎將——匈奴——并州;
護烏桓校尉——烏桓、鮮卑——幽州;
護羌校尉——羌——涼州。
(為什麼唯獨匈奴部分的官員稱為使,因為其最早便是出使匈奴的使官,畢竟匈奴勢力一度極大。後來隨著勢力演變,才轉為管理匈奴的官員)
衛尉的下屬也很複雜。
首先就有公車司馬令,及他的丞、尉,一文一武兩員輔佐。
公車令權職重要,管理各地各人奏章、貢品和接待徵召人員。
其次是南北宮衛士令。分別巡查南北宮。
然後是左右都候。管理劍戟士,巡邏宮殿內部和按皇帝的旨意去逮捕人。
之後。
各個宮門亦有司馬,分別對應南北二宮的七道宮門,共計如下。
南宮:
①南屯司馬,主平城門;
②宮門蒼龍司馬,主東門;
③玄武司馬,主玄武門;
④北屯司馬,主北門;
北宮:
⑤朱爵司馬,主南掖門;
⑥東明司馬,主東門;
⑦朔平司馬,主北門。
他們幹什麼,這裡得用到史書中的記載,哪些記載呢。
史載:「凡居宮中者,皆有口籍於門之所屬。宮名兩字,為鐵印文符,案省符乃內之。若外人以事當入,本官長史為封棨傳;其有官位,出入令御者言其官。」
如何去理解這段記載?可以這麼理解。
1.凡居住在宮中的人,都需要在宮門所屬部門登記,稱為「口籍」。宮門會根據所屬宮殿的名稱(通常是兩個字)製作鐵印文符,以後只有經過核對憑證無誤後,才允許進入。
2.如果外人因事進入宮中,其所屬官署的長史需要為其準備一封棨傳(一種木製的符信)(其實就是通行證)。
3.官員出入享受特殊規定。對於有官位的人員,出入宮門時便由御者(駕車的人)直接報出其官職。
這麼一解釋,便清楚無漏。
正是這七個宮門的司馬,可以說是形成漢朝皇宮的門禁制度。
所以綜上便可知,衛尉掌管的兵力構成便是公車司馬令+南北宮衛士令+左右都侯+宮門司馬。至少四個小構成。
王江樓感慨,如果等到黃巾之亂劇本時,若是有玩家建立足夠的軍功,可能還是因為機會進入禁軍,將來便也有機會參與到何進、張讓的閹宦、外戚大戰和董卓亂京師的劇本之中。
這對於玩家來說是非常值得考慮的官職,價值無窮。
中央軍之後的要講得部署的執金吾。
所謂「當官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是漢光武帝大魔導師劉秀年輕時發給給感慨。
執金吾負責帝王出行儀仗,其威武的姿態令光武帝當年認為做上一個執金吾便心滿意足。
執金吾(吾有御的意思)負責宮外的警戒,還負責消防。
每月有三次在宮外巡邏,而且還掌管兵器(由下屬於執金吾的武庫令負責)。
執金吾下屬有200紅色軍服的騎兵,和戟兵520人。
關於東漢的中央軍布置,已經講得七七八八,最後所還要提到的,就是城門校尉。
像執金吾可以聯繫起光武帝劉秀外,城門校尉也有一段可以聯繫到皇帝的歷史淵源。
起初,漢朝都城本無城門兵,因戾太子劉據造反,漢武帝才始置城門校尉,加強京師防禦。
洛陽城門共有十二道,每道門有門侯人,城門兵力多則720,少則30,後人推測,應維持在3000人左右。
衛尉本身也會也負責一道城門。
這就是大漢王朝的中央軍系統,總結一下,便是北軍中侯的五校士+光祿勛的郎衛(虎賁+羽林)+衛尉的宮廷衛士(公車司馬令+南北宮衛士令+左右都侯+宮門司馬)+執金吾的武裝警察、消防部隊+城門校尉的城門兵。
王江樓默念,自己以後肯定遲早在遊戲中知道這些士兵的屬性的。
講完中央軍,便要講地方軍。
雖然不久前剛了解過,但值得回顧。
東漢軍隊系統共分五類:中央軍+要地營伍+邊郡兵+屯兵+外族兵
講完了中央軍,自然得開始講地方軍。
……
地方軍從營伍開始算。
營伍最要講得必須是黎陽營,因為這是光武帝劉秀設立的,其駐紮的黎陽,也就是洛陽的東北。
東漢開國皇帝為什麼要設立黎陽營,是因為幽、冀、並三地騎兵驍勇,足以克定天下,故要常設。
如此看來,黎陽營很可能是東漢初中央軍的雛形,只是隨著制度的完善,慢慢降格成了地方軍。
目前已知東漢共有六營,《英雄》論壇官方給出的資料也是六營。
除卻黎陽營外,便是雍營、長安營(虎牙營)、度遼營、漁陽營、象林兵。
雍營和長安營都好理解,因為這兩營是為了護衛長安和西漢諸帝園陵才設立的。
長安營由虎牙都尉管理,所以也有個好名稱——虎牙營。
畢竟長安雖然地處關中,地形險要,但也處在邊陲,東漢著名的外患是西北羌亂,不可不防。
度遼、漁陽二營防範北胡。
象林兵防範南蠻。
他們的主要武器應該都是弓弩兵,兵源應該只是罪犯。
如此,六地營便清晰起來。
……
接下來該了解外族兵。
外族兵是東漢王朝軍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中原王朝的影響力,自然有外族做出「歸附」的行為。
外族兵也可以說成是屬國兵。
所謂「屬國」,即是劃給外族的自留地。「國」在古代是王都與其附近地方的意思,用來表示地域。
漢朝專門解釋「因其故俗為屬國」,在自留地,外族可以保留自己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和社會風俗。
但屬國還具有監視的作用,因為屬國都在內地,都是早已漢化的地方。且中央朝廷有專門的「屬國都尉」去負責治理。
屬國的外族必然要被徵發來當兵的。
東漢朝廷設置了三大官員掌管此事。
一大官員對應一個,甚至兩個異族,又對應一個地域。
這三大官員分別怎麼對應呢?王江樓一邊學習,一邊用簡單的對應關係整理了下。
使匈奴中郎將——匈奴——并州;
護烏桓校尉——烏桓、鮮卑——幽州;
護羌校尉——羌——涼州。
(為什麼唯獨匈奴部分的官員稱為使,因為其最早便是出使匈奴的使官,畢竟匈奴勢力一度極大。後來隨著勢力演變,才轉為管理匈奴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