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舒爾哈齊
「既然是李總兵的先鋒,那麼就請大人隨我等一起進城吧。」
那韃子斥候滿臉恭敬,特別是在看到楊可棟身後大軍裝備之後。
臉上的諂媚之色愈盛,這番姿態倒是讓初到此地的楊可棟有些意外。
在他的記憶里,萬曆皇帝親政的第一年,也就是萬曆十一年。
努爾哈赤已經開始統一的步伐,得到李成梁支持的努爾哈赤相繼攻克了圖倫城、甲板城、兆佳城、鵝爾渾城。
當時李成梁眼看努爾哈赤做大,而尼堪外蘭已經沒價值,索性便把尼堪外蘭送給了努爾哈赤。
萬曆十六年,努爾哈赤終於做大做強,完成了建州女真的統一。
而此時他的已經官至大明建州左衛指揮使,都督僉事,加封龍虎將軍!
沒想到實力已經如此強大的建州女真居然如此韜光養晦,就連小小的斥候也絲毫沒有明軍那副跋扈的樣子。
楊可棟沒有多說什麼,此刻他的大軍的確需要補給,於是上萬人便浩浩蕩蕩的進了費阿拉城。
費阿拉城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根據地,也是建州女真的政治、軍事中心。
費阿拉在女真語中意為「舊城」,遠看是一座具有內外兩重城牆的大城寨。
城寨分為內城和外城。
外城的周長約有10里,內城則更小,僅有兩個馬場那麼大。
外城的城牆主要是用的木頭和石頭,先用石築,約有三尺高。
然後用椽木繼續搭建,接著又是一層石頭和一層椽木,合計高達十餘尺。
然後牆面內外又用泥土塗滿,城牆之上並無雉堞、射台、隔台等。
外城的城門以木板製成,無鎖和鑰匙,門關閉後,以大木橫著鎖住城門。
城門上設有敵樓,敵樓的頂部蓋著有草。內城門與外城一樣,但沒有無門樓。
外城城牆底部寬約五尺,上部寬約二尺,內城城牆底部寬約八尺,上部寬約為二尺。
內城的建造與外城基本一致,但多了些雉堞、隔台。
自東門過南門至西門,城上設瞭望用的板屋,上面沒有蓋子,用木梯上下。
內城之中,又設木柵,柵內是努爾哈赤的居所。
內城中,有百餘戶,這些都是努爾哈赤的親近族類。
據帶路的斥候所說,努爾哈赤的家在其弟弟舒爾哈齊的北面,面向南,舒爾哈齊的家則面朝北。
不過目前看起來,這座費阿拉城與遼陽城比起來猶如雲泥之別,這並不奇怪。
在這個時代,苦寒之地就是如此,要不然滿清用來流放犯人的地方就不會是寧古塔了。
大約半個時辰以後。
四大營的大軍陸續入了費阿拉城的外城,沿途不斷有頭頂著豬尾巴辮的韃子伸出頭來好奇的張望。
楊可棟並沒有隱藏軍容裝備,蠻夷畏威而不懷德,必須要使用武力震懾。
要不然誰知道他們會生出怎樣的心思,就在大軍補給之時,被請入官邸的楊可棟等人終於見到了正主。
按照那些韃子所說,接待他們的是努爾哈赤一母同胞的弟弟。
綽號「小野豬皮」的舒爾哈齊,這真不是後人抹黑他們取的外號。
而是舒爾哈齊滿語名字的漢族音譯便是小野豬皮,他哥努爾哈赤的音譯是野豬皮,這才有了後世對他們的調侃。
舒爾哈齊人不肥不瘦,軀幹壯健,鼻直而大,面鐵而長,頭戴貂皮,上有防耳掩,防上釘的象毛有拳頭那麼大。
在象毛前面有一個裝飾,有一個人造蓮花台,台上有一人而諸將所戴的,都跟他一樣。
見到楊可棟的第一眼,這位建州女真第二位的實權人物便臉上堆笑道:
「不知楊宣慰使遠道而來,本官有失遠迎了。」
此時楊可棟不過是個從四品的土官,而舒爾哈齊則是與努爾哈赤平起平坐的人物。
故而在對待楊可棟的態度上,舒爾哈齊已經算是十分給面子。
伸手不打笑臉人,楊可棟並不想在這裡與女真人撕破臉皮,因此他也是拱手作揖道:
「大人說笑了,本官也是職責所在,因此才借道建州,若有攪擾還望海涵。」
「呵呵,楊大人這是哪裡的話,八月初時,我兄長努爾哈赤向朝廷請命,想入朝平倭,結果得不償願。」
聽聞這話楊可棟微微一笑,朝廷自然不會讓努爾哈赤兄弟去朝鮮。
如今已經壯大起來的建州女真,已經讓李成梁十分忌憚,怎會任由他們壯大。
只不過心中雖然這般想,楊可棟的嘴上仍舊是恭維道:
「可能朝廷需要指揮使大人鎮守北疆,驅逐倭奴這些事,交給我們便行了,殺雞焉用牛刀。」
「哈哈,好一個殺雞焉用牛刀,楊大人說話當真有趣,我兄長今日不在,便由我代他款待諸位將士吧。」
話音未落,他便對著身旁的侍從用滿語嘰里呱啦的說了一頓。
隨後起身走到了楊可棟的面前,滿臉友善的抬手說道:
「楊大人,接風宴會已經備好,請隨我入席吧,你部下將士我也著人請了過來。」
眼看對方如此熱情,楊可棟不好推脫,只能拱手謝道:
「那就叨擾大人了。」
隨後二人便出了大帳往外邊走去,說到底舒爾哈齊骨子裡是親明的。
與他兄長努爾哈赤完全不同,要不然兄弟二人最後也不會反目成仇。
等到了宴席所在的大帳以後,僕從們早就端上來一盆盆新鮮宰殺的羊羔肉,女真人是遊牧民族,多吃些牛羊肉。
這些熱氣蒸騰的羊肉對楊可棟等人的吸引力非常大,畢竟風餐露宿的吃不到啥好東西。
宴會開始之後,舒爾哈齊門族及其足弟姻親都坐在東側。
其他女真部落各部首領坐在北側,楊可棟以及陸光廷等播州將官被安排在在西側。
舒爾哈齊手下諸將皆立於南側炕下,而舒爾哈齊本人則是面向西北坐黑漆椅子上。
宴會等級制度十分森嚴,而且此次宴會除了不在城中的努爾哈赤以及他手下的將領。
舒爾哈齊的部將全部集中在了這裡,其中就包括他的三個兒子。
那韃子斥候滿臉恭敬,特別是在看到楊可棟身後大軍裝備之後。
臉上的諂媚之色愈盛,這番姿態倒是讓初到此地的楊可棟有些意外。
在他的記憶里,萬曆皇帝親政的第一年,也就是萬曆十一年。
努爾哈赤已經開始統一的步伐,得到李成梁支持的努爾哈赤相繼攻克了圖倫城、甲板城、兆佳城、鵝爾渾城。
當時李成梁眼看努爾哈赤做大,而尼堪外蘭已經沒價值,索性便把尼堪外蘭送給了努爾哈赤。
萬曆十六年,努爾哈赤終於做大做強,完成了建州女真的統一。
而此時他的已經官至大明建州左衛指揮使,都督僉事,加封龍虎將軍!
沒想到實力已經如此強大的建州女真居然如此韜光養晦,就連小小的斥候也絲毫沒有明軍那副跋扈的樣子。
楊可棟沒有多說什麼,此刻他的大軍的確需要補給,於是上萬人便浩浩蕩蕩的進了費阿拉城。
費阿拉城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根據地,也是建州女真的政治、軍事中心。
費阿拉在女真語中意為「舊城」,遠看是一座具有內外兩重城牆的大城寨。
城寨分為內城和外城。
外城的周長約有10里,內城則更小,僅有兩個馬場那麼大。
外城的城牆主要是用的木頭和石頭,先用石築,約有三尺高。
然後用椽木繼續搭建,接著又是一層石頭和一層椽木,合計高達十餘尺。
然後牆面內外又用泥土塗滿,城牆之上並無雉堞、射台、隔台等。
外城的城門以木板製成,無鎖和鑰匙,門關閉後,以大木橫著鎖住城門。
城門上設有敵樓,敵樓的頂部蓋著有草。內城門與外城一樣,但沒有無門樓。
外城城牆底部寬約五尺,上部寬約二尺,內城城牆底部寬約八尺,上部寬約為二尺。
內城的建造與外城基本一致,但多了些雉堞、隔台。
自東門過南門至西門,城上設瞭望用的板屋,上面沒有蓋子,用木梯上下。
內城之中,又設木柵,柵內是努爾哈赤的居所。
內城中,有百餘戶,這些都是努爾哈赤的親近族類。
據帶路的斥候所說,努爾哈赤的家在其弟弟舒爾哈齊的北面,面向南,舒爾哈齊的家則面朝北。
不過目前看起來,這座費阿拉城與遼陽城比起來猶如雲泥之別,這並不奇怪。
在這個時代,苦寒之地就是如此,要不然滿清用來流放犯人的地方就不會是寧古塔了。
大約半個時辰以後。
四大營的大軍陸續入了費阿拉城的外城,沿途不斷有頭頂著豬尾巴辮的韃子伸出頭來好奇的張望。
楊可棟並沒有隱藏軍容裝備,蠻夷畏威而不懷德,必須要使用武力震懾。
要不然誰知道他們會生出怎樣的心思,就在大軍補給之時,被請入官邸的楊可棟等人終於見到了正主。
按照那些韃子所說,接待他們的是努爾哈赤一母同胞的弟弟。
綽號「小野豬皮」的舒爾哈齊,這真不是後人抹黑他們取的外號。
而是舒爾哈齊滿語名字的漢族音譯便是小野豬皮,他哥努爾哈赤的音譯是野豬皮,這才有了後世對他們的調侃。
舒爾哈齊人不肥不瘦,軀幹壯健,鼻直而大,面鐵而長,頭戴貂皮,上有防耳掩,防上釘的象毛有拳頭那麼大。
在象毛前面有一個裝飾,有一個人造蓮花台,台上有一人而諸將所戴的,都跟他一樣。
見到楊可棟的第一眼,這位建州女真第二位的實權人物便臉上堆笑道:
「不知楊宣慰使遠道而來,本官有失遠迎了。」
此時楊可棟不過是個從四品的土官,而舒爾哈齊則是與努爾哈赤平起平坐的人物。
故而在對待楊可棟的態度上,舒爾哈齊已經算是十分給面子。
伸手不打笑臉人,楊可棟並不想在這裡與女真人撕破臉皮,因此他也是拱手作揖道:
「大人說笑了,本官也是職責所在,因此才借道建州,若有攪擾還望海涵。」
「呵呵,楊大人這是哪裡的話,八月初時,我兄長努爾哈赤向朝廷請命,想入朝平倭,結果得不償願。」
聽聞這話楊可棟微微一笑,朝廷自然不會讓努爾哈赤兄弟去朝鮮。
如今已經壯大起來的建州女真,已經讓李成梁十分忌憚,怎會任由他們壯大。
只不過心中雖然這般想,楊可棟的嘴上仍舊是恭維道:
「可能朝廷需要指揮使大人鎮守北疆,驅逐倭奴這些事,交給我們便行了,殺雞焉用牛刀。」
「哈哈,好一個殺雞焉用牛刀,楊大人說話當真有趣,我兄長今日不在,便由我代他款待諸位將士吧。」
話音未落,他便對著身旁的侍從用滿語嘰里呱啦的說了一頓。
隨後起身走到了楊可棟的面前,滿臉友善的抬手說道:
「楊大人,接風宴會已經備好,請隨我入席吧,你部下將士我也著人請了過來。」
眼看對方如此熱情,楊可棟不好推脫,只能拱手謝道:
「那就叨擾大人了。」
隨後二人便出了大帳往外邊走去,說到底舒爾哈齊骨子裡是親明的。
與他兄長努爾哈赤完全不同,要不然兄弟二人最後也不會反目成仇。
等到了宴席所在的大帳以後,僕從們早就端上來一盆盆新鮮宰殺的羊羔肉,女真人是遊牧民族,多吃些牛羊肉。
這些熱氣蒸騰的羊肉對楊可棟等人的吸引力非常大,畢竟風餐露宿的吃不到啥好東西。
宴會開始之後,舒爾哈齊門族及其足弟姻親都坐在東側。
其他女真部落各部首領坐在北側,楊可棟以及陸光廷等播州將官被安排在在西側。
舒爾哈齊手下諸將皆立於南側炕下,而舒爾哈齊本人則是面向西北坐黑漆椅子上。
宴會等級制度十分森嚴,而且此次宴會除了不在城中的努爾哈赤以及他手下的將領。
舒爾哈齊的部將全部集中在了這裡,其中就包括他的三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