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領兵出征
「回李總兵的話,末將父親正是楊應龍,此番父親有事,特意遣我入朝作戰。」
聽聞這話,李如松先是狂笑兩聲,隨後目光如炬的盯著楊可棟說道:
「哈哈,作戰?好,本官倒是要看看,你是如何作戰的,楊可棟聽令,命你為先遣隊,領麾下5000人先行趕赴朝鮮探路,不得有誤!」
這是開始上眼藥了,楊可棟嘴角一陣抽搐,果然大明朝的傳統沒變。
自開國以來南軍與北軍便不對付,到了李如松這一代更加嚴重。
而楊可棟作為土兵,自然更加入不了他的眼,不過即使被針對了,楊可棟也不會抗命。
聽到軍令之後,他站直了身子中氣十足的吼道:
「末將得令!即日起開拔朝鮮!」
他如此做派,反而讓李如松一愣,不過在李如松眼中。
楊可棟說到底不過是土司之子,無關緊要的人物,點了下頭以後轉身便離開了這裡。
倒是身邊的將領都用同情的目光看著楊可棟,如今朝鮮國內形勢不明。
自打七月份祖承訓大敗一陣回來以後,明廷對朝鮮的作戰方略便變得愈加慎重。
而得了軍令的楊可棟絲毫沒有停留,帶著陸光廷等人直接出了遼陽城。
一路上楊可棟手中拿了一副地圖在不斷的研究著路線。
陸光廷與他並行而走,大約走了兩三個時辰以後,楊可棟才將標註好的地圖遞到了陸光廷的手中。
「光廷,你替我分析一二,行軍路線我已經標註在上面了,你看看是否哪裡不妥。」
「好。」
陸光廷抿著嘴,伸出凍的龜裂的手指接過地圖看了起來。
片刻以後他的眉頭就皺了起來,抬起頭有些不確定的問道:
「大人,為何要繞路北上,過了鐵嶺那邊可就是建州女真的地盤了。」
「呵呵,我沒說要從昌城入朝啊,如今整個朝鮮都陷在倭寇的鐵蹄下,如此光明正大的進去,豈不是自尋死路。」
「這……」
聽了楊可棟的話陸光廷頓時語塞,這點他不是沒有考慮過,只不過想不到破局之法罷了。
「行了,光廷兄,按照我部署的來吧,即刻傳令全軍,調轉方向北上。」
「遵命。」
行軍打仗不是兒戲,主帥方針一旦定下,便要無條件的執行。
陸光廷揮手將軍令傳達下去,派快馬傳訊讓蟄伏起來的部隊迅速北上鐵嶺,由安樂州進入建州女真的勢力範圍。
而他們一行人則是星夜兼程的趕往大軍駐地,依照楊可棟的估算。
大概兩日後便能與大軍匯合,屆時差不多也該靠近建州女真的領地了。
大戰在即。
遼東各地一片肅殺之意,再加上此時正值嚴冬,一路上連個人影都沒有見到。
更加令人難受的是,天空中幾個時辰前飄起了鵝毛大雪,而且是越下越大。
「大人,不如找個地方躲避一下吧,再這般下去,即便是人受得了,馬也受不了了!」
陸光廷策馬來到楊可棟的身邊說了一句,實際上此時楊可棟也有些受不了了。
「我也想啊,可如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去哪裡避雪!」
遼東的天氣太冷了,他前世不是沒去過東北,可那會保暖好,在家有暖氣,也就出門凍一小會。
但是在這裡可不同,作為邊關苦寒之地,這裡是真的冷,已經冷到了不適合人居住的地步。
就在這時,白茫茫的雪裡忽然隱約看到了一座山的輪廓。
還是陸光廷眼尖,立馬跟楊可棟匯報導:
「大人,快看吶!那邊好像有座石山!就在右前方,離我們並不遠。」
楊可棟大喜,強忍著面頰上的刺痛駕著馬就朝著山腳下趕過去。
身後的隨從也跟在他的身後,大約一炷香的時辰以後,眾人便趕到了地方。
只不過讓楊可棟有些驚訝的是,此刻在山腳下還躲著另一群人。
陸光廷最為機警,他抽出腰刀橫在楊可棟的面前,隨後小聲吩咐眾人道:
「前方人來路不明,全軍戒備!」
「唰唰唰……」
登時數十把明晃晃的刀子便亮了出來,對方人也沒有遲疑。
同時亮出了手中的武器,氣氛瞬間變得劍拔弩張了起來。
眼看局勢危急,楊可棟橫刀立馬對著遠處模糊的人影大聲吼道:
「本官乃是播州宣慰使副宣慰使楊可棟,奉李總兵軍令進駐朝鮮,爾等是何人?」
待到楊可棟自曝身份之後,前方模糊的人影中傳來一道驚喜的聲音。
「誤會!都是誤會!速速放下兵器,我是游擊三營指揮將軍沈惟敬,此番是奉了兵部尚書石星大人的命令入朝與倭寇談判的,都是自己人!」
沈惟敬?
楊可棟有些愕然,腦海里瞬間就浮現出這個小人物的生平。
此人官職雖小,可做出來的事可是驚天動地的,甚至韓戰的局勢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他牽動。
沒想到會在此處遇到這人,當真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既然人家釋放出善意。
楊可棟自然不會再為難與他,他緩緩將刀收入鞘中,隨後驅馬朝著前面走去。
「原來是沈大人,幸會,這天寒地凍的,你我二人能遇到一起,也算是緣分。」
「哈哈,是啊,緣分吶。」
沈惟敬為了卸下楊可棟的防備,也徒步走了出來,隨著二人逐漸接近。
楊可棟也看清了他的模樣,此人大約六十多歲,鬚髮盡白,穿著一身保暖的貂皮,看起來倒像是個富家翁。
而沈惟敬也看清了楊可棟的模樣,臉上表情不自覺的變幻了一下。
大抵是沒有想到楊可棟居然會這般年輕吧。
不過他是圓滑機敏之人,自然不會將心中所想表現在臉上。
「呵呵,楊大人,一路風雪怕是遭了不少罪吧,我那邊有烤好的肉乾,還有溫好的烈酒,要不要來品嘗幾口去去寒意。」
聽聞此言,楊可棟有些意動,不過還是擺了擺手拒絕道:
「有酒喝自然是再好不過了,只是我那些兄弟跟著我受累,在下實在不好意思獨享。」
聽聞這話,李如松先是狂笑兩聲,隨後目光如炬的盯著楊可棟說道:
「哈哈,作戰?好,本官倒是要看看,你是如何作戰的,楊可棟聽令,命你為先遣隊,領麾下5000人先行趕赴朝鮮探路,不得有誤!」
這是開始上眼藥了,楊可棟嘴角一陣抽搐,果然大明朝的傳統沒變。
自開國以來南軍與北軍便不對付,到了李如松這一代更加嚴重。
而楊可棟作為土兵,自然更加入不了他的眼,不過即使被針對了,楊可棟也不會抗命。
聽到軍令之後,他站直了身子中氣十足的吼道:
「末將得令!即日起開拔朝鮮!」
他如此做派,反而讓李如松一愣,不過在李如松眼中。
楊可棟說到底不過是土司之子,無關緊要的人物,點了下頭以後轉身便離開了這裡。
倒是身邊的將領都用同情的目光看著楊可棟,如今朝鮮國內形勢不明。
自打七月份祖承訓大敗一陣回來以後,明廷對朝鮮的作戰方略便變得愈加慎重。
而得了軍令的楊可棟絲毫沒有停留,帶著陸光廷等人直接出了遼陽城。
一路上楊可棟手中拿了一副地圖在不斷的研究著路線。
陸光廷與他並行而走,大約走了兩三個時辰以後,楊可棟才將標註好的地圖遞到了陸光廷的手中。
「光廷,你替我分析一二,行軍路線我已經標註在上面了,你看看是否哪裡不妥。」
「好。」
陸光廷抿著嘴,伸出凍的龜裂的手指接過地圖看了起來。
片刻以後他的眉頭就皺了起來,抬起頭有些不確定的問道:
「大人,為何要繞路北上,過了鐵嶺那邊可就是建州女真的地盤了。」
「呵呵,我沒說要從昌城入朝啊,如今整個朝鮮都陷在倭寇的鐵蹄下,如此光明正大的進去,豈不是自尋死路。」
「這……」
聽了楊可棟的話陸光廷頓時語塞,這點他不是沒有考慮過,只不過想不到破局之法罷了。
「行了,光廷兄,按照我部署的來吧,即刻傳令全軍,調轉方向北上。」
「遵命。」
行軍打仗不是兒戲,主帥方針一旦定下,便要無條件的執行。
陸光廷揮手將軍令傳達下去,派快馬傳訊讓蟄伏起來的部隊迅速北上鐵嶺,由安樂州進入建州女真的勢力範圍。
而他們一行人則是星夜兼程的趕往大軍駐地,依照楊可棟的估算。
大概兩日後便能與大軍匯合,屆時差不多也該靠近建州女真的領地了。
大戰在即。
遼東各地一片肅殺之意,再加上此時正值嚴冬,一路上連個人影都沒有見到。
更加令人難受的是,天空中幾個時辰前飄起了鵝毛大雪,而且是越下越大。
「大人,不如找個地方躲避一下吧,再這般下去,即便是人受得了,馬也受不了了!」
陸光廷策馬來到楊可棟的身邊說了一句,實際上此時楊可棟也有些受不了了。
「我也想啊,可如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去哪裡避雪!」
遼東的天氣太冷了,他前世不是沒去過東北,可那會保暖好,在家有暖氣,也就出門凍一小會。
但是在這裡可不同,作為邊關苦寒之地,這裡是真的冷,已經冷到了不適合人居住的地步。
就在這時,白茫茫的雪裡忽然隱約看到了一座山的輪廓。
還是陸光廷眼尖,立馬跟楊可棟匯報導:
「大人,快看吶!那邊好像有座石山!就在右前方,離我們並不遠。」
楊可棟大喜,強忍著面頰上的刺痛駕著馬就朝著山腳下趕過去。
身後的隨從也跟在他的身後,大約一炷香的時辰以後,眾人便趕到了地方。
只不過讓楊可棟有些驚訝的是,此刻在山腳下還躲著另一群人。
陸光廷最為機警,他抽出腰刀橫在楊可棟的面前,隨後小聲吩咐眾人道:
「前方人來路不明,全軍戒備!」
「唰唰唰……」
登時數十把明晃晃的刀子便亮了出來,對方人也沒有遲疑。
同時亮出了手中的武器,氣氛瞬間變得劍拔弩張了起來。
眼看局勢危急,楊可棟橫刀立馬對著遠處模糊的人影大聲吼道:
「本官乃是播州宣慰使副宣慰使楊可棟,奉李總兵軍令進駐朝鮮,爾等是何人?」
待到楊可棟自曝身份之後,前方模糊的人影中傳來一道驚喜的聲音。
「誤會!都是誤會!速速放下兵器,我是游擊三營指揮將軍沈惟敬,此番是奉了兵部尚書石星大人的命令入朝與倭寇談判的,都是自己人!」
沈惟敬?
楊可棟有些愕然,腦海里瞬間就浮現出這個小人物的生平。
此人官職雖小,可做出來的事可是驚天動地的,甚至韓戰的局勢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他牽動。
沒想到會在此處遇到這人,當真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既然人家釋放出善意。
楊可棟自然不會再為難與他,他緩緩將刀收入鞘中,隨後驅馬朝著前面走去。
「原來是沈大人,幸會,這天寒地凍的,你我二人能遇到一起,也算是緣分。」
「哈哈,是啊,緣分吶。」
沈惟敬為了卸下楊可棟的防備,也徒步走了出來,隨著二人逐漸接近。
楊可棟也看清了他的模樣,此人大約六十多歲,鬚髮盡白,穿著一身保暖的貂皮,看起來倒像是個富家翁。
而沈惟敬也看清了楊可棟的模樣,臉上表情不自覺的變幻了一下。
大抵是沒有想到楊可棟居然會這般年輕吧。
不過他是圓滑機敏之人,自然不會將心中所想表現在臉上。
「呵呵,楊大人,一路風雪怕是遭了不少罪吧,我那邊有烤好的肉乾,還有溫好的烈酒,要不要來品嘗幾口去去寒意。」
聽聞此言,楊可棟有些意動,不過還是擺了擺手拒絕道:
「有酒喝自然是再好不過了,只是我那些兄弟跟著我受累,在下實在不好意思獨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