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危機解除
其他各大臣的奏疏也是如此,一般奏疏是不能留在宮中的。
如果該奏疏或者票擬被留在宮中大內,就稱之為「留中」,亦稱「留中不發。」
這種事,萬曆初年就曾經發生過,當時遭到內閣首輔高拱的強烈反對。
而且算起來此人也是前期間接幫助楊應龍脫身的人。
若是歷史軌跡沒有改變,葉夢熊的奏疏呈上去以後。
申時行應該會命令川、貴兩省自己派員共同勘問,朝廷不參與訊問過程,事後打個報告即可。
而以萬曆朝各地官員的侵軋,所謂的共同勘問不過是個笑話罷了。
最終還是會由於爭議眾多無疾而終,這便是朝廷給楊應龍的第一次機會。
等到完全理順了記憶之後,楊可棟抬起頭不確定的說道:
「爹,兒子看來,此事不必過於緊張,葉夢熊那邊你不用管,只需打好與李化龍的關係便可。」
其實楊應龍心中也知道,朝廷如今早已不是張首輔在的朝廷。
皇帝懶政,大臣黨爭,邊疆戰亂四起,各地民不聊生。
八成不會把他逼的太緊,可每每想到葉夢熊,他便恨的咬牙切齒!
「其實這些為父明白,只是葉夢熊如此咄咄逼人,為父還從未受過這般大的氣,真是可恨!」
楊應龍生氣之間,竟然將手中茶杯都摔在了地上。
見到這一幕的楊可棟知道楊應龍憋屈,不過他只能出聲寬慰道:
「爹,您無需動怒,再忍兩年,事情說不定會有轉機,天無絕人之路。」
「事已至此,也只能如此了。」
楊應龍長長的嘆了一口氣,隨後便安排楊可棟早些去休息。
十日之後。
北京紫禁城。
文淵閣,內閣辦事之所,嘉靖十六年命工匠相度,以文淵閣中一間恭設孔聖暨四配像。
旁四間各相間隔,而開戶於南,此時在南間內,五十六歲的首輔申時行正滿臉不耐的看著眼前的奏疏。
「葉夢熊太不消停了,這才相隔二月不到,竟又上疏要朝廷下旨命楊應龍前去貴州勘問,簡直是胡鬧。」
申時行的身前站著三人。
分別是年逾花甲的武英殿大學士許國,文淵閣大學士王錫爵,以及禮部尚書王家屏。
這四人便是這一班內閣的成員,此時眼看首輔申時行面色不悅。
鬚髮盡白的許國率先開口了。
「首相,以老朽愚見,西南土司之事,不必操之過急,以我看來不必如此大費周章,隨他去便是。」
許國實在是太老了。
自打嘉靖四十四年他考中進士,歷仕嘉靖、隆慶、萬曆三朝。
先後出任翰林檢討、國子祭酒、太常卿、太子詹事、禮部侍郎、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直到進入內閣參與機務。
許國見過太多的事,所以他倦了,對這西南的蠻夷,他壓根不覺得是個事。
申時行扭頭看著老頭,臉上浮現出一絲無奈,真不是他混。
主要是如今的內閣早已沒有張居正在時權利那般大。
許國也算是將他的心聲說了出來,因為在立儲之事上他一直搖擺不定。
皇帝已經對他很是不滿,朝中的言官也不消停,前日還因洮州事件和他大吵了一架。
申時行只覺得身心俱疲,眼看許國說完以後無人吭聲。
無奈之下申時行只能扭頭看向左手邊的王錫爵,隨後輕聲詢問道:
「不知王大人對此事有何看法,但說無妨。」
王錫爵打心裡是瞧不上這個庸才的,只不過既然人家都問了,他也不好裝啞巴。
「回首相的話,下官以為,播州之事朝廷若是不管,終有一日會尾大不掉成為禍患,葉巡撫做的並無過錯。」
聽了王錫爵的話,申時行臉上不悅之色一閃而過,正待說話反駁時。
屋中竟然傳來了幾聲輕微的鼾聲,他打眼看去,竟發現許國睡著了!
登時申時行的臉色就變了。
而一旁的王錫爵與王家屏則是兩眼朝天,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
「哎……」
不知為何,申時行忽覺索然無味,他沒有理會昏睡的許國,只是淡淡的說道:
「楊應龍那邊不可不管,依本官看來,不如讓川貴二省各自派些官員勘問,事後寫個奏疏呈上來便是,三位大人意下如何?」
這話說出來以後,王錫爵心中嗤笑一聲,到底還是讓他和上了稀泥。
不過他面上並沒有表現出來,而是拱手作揖道:
「全憑首相大人安排……」
他開口以後,王家屏也跟著附和了一句,至於剩下的許國。
好似也像是聽到了申時行的問題一般,打鼾聲竟突然高了兩下,讓申時行愈發的無奈。
播州宣慰司。
海龍屯。
經過十多天的休息,楊可棟的精神迴轉了不少,而且此番葉夢熊的彈劾也的確如他所料。
申時行打了個哈哈就糊弄過去了,今日中午楊應龍便打發走了川貴兩省前來勘問的官員。
無非是花了點銀子罷了,而白銀這種玩意,楊家有的是。
這些日子在海龍屯也並非一無所獲,起碼打探了他那便宜庶母田雌鳳的消息。
原來自從田家被楊可棟屠殺滿門以後,田雌鳳便終日以淚洗面。
無論是楊應龍怎麼哄都無濟於事,而田雌鳳的要求很簡單。
那便是嚴懲楊可棟,可楊應龍是什麼人,三年前醉酒殺妻已讓他失去了所有的退路。
如今又怎麼再次被田雌鳳蠱惑,無奈之下楊應龍只能作折中之法。
那便是將楊可棟趕出海龍屯,況且楊可棟也的確要親自坐鎮播州東南。
要不然人心易變,上萬人的隊伍可不是那麼容易帶的。
午時過後。
原本用過午膳後正在屋中小憩的楊可棟,卻感受到床邊坐著一個人。
楊可棟緩緩睜開眼睛,卻看到已生華髮的楊應龍正坐在床邊怔怔的看著自己。
「爹……您怎麼過來了,那些外省的人走了麼?」
楊可棟出聲叫了一句,他有些不習慣楊應龍的眼神。
「走了,各自打發了些好處,這事便算過去了。」
「哦,這樣也不錯,起碼能換一年半載的清淨,也算是拿錢消災。」
如果該奏疏或者票擬被留在宮中大內,就稱之為「留中」,亦稱「留中不發。」
這種事,萬曆初年就曾經發生過,當時遭到內閣首輔高拱的強烈反對。
而且算起來此人也是前期間接幫助楊應龍脫身的人。
若是歷史軌跡沒有改變,葉夢熊的奏疏呈上去以後。
申時行應該會命令川、貴兩省自己派員共同勘問,朝廷不參與訊問過程,事後打個報告即可。
而以萬曆朝各地官員的侵軋,所謂的共同勘問不過是個笑話罷了。
最終還是會由於爭議眾多無疾而終,這便是朝廷給楊應龍的第一次機會。
等到完全理順了記憶之後,楊可棟抬起頭不確定的說道:
「爹,兒子看來,此事不必過於緊張,葉夢熊那邊你不用管,只需打好與李化龍的關係便可。」
其實楊應龍心中也知道,朝廷如今早已不是張首輔在的朝廷。
皇帝懶政,大臣黨爭,邊疆戰亂四起,各地民不聊生。
八成不會把他逼的太緊,可每每想到葉夢熊,他便恨的咬牙切齒!
「其實這些為父明白,只是葉夢熊如此咄咄逼人,為父還從未受過這般大的氣,真是可恨!」
楊應龍生氣之間,竟然將手中茶杯都摔在了地上。
見到這一幕的楊可棟知道楊應龍憋屈,不過他只能出聲寬慰道:
「爹,您無需動怒,再忍兩年,事情說不定會有轉機,天無絕人之路。」
「事已至此,也只能如此了。」
楊應龍長長的嘆了一口氣,隨後便安排楊可棟早些去休息。
十日之後。
北京紫禁城。
文淵閣,內閣辦事之所,嘉靖十六年命工匠相度,以文淵閣中一間恭設孔聖暨四配像。
旁四間各相間隔,而開戶於南,此時在南間內,五十六歲的首輔申時行正滿臉不耐的看著眼前的奏疏。
「葉夢熊太不消停了,這才相隔二月不到,竟又上疏要朝廷下旨命楊應龍前去貴州勘問,簡直是胡鬧。」
申時行的身前站著三人。
分別是年逾花甲的武英殿大學士許國,文淵閣大學士王錫爵,以及禮部尚書王家屏。
這四人便是這一班內閣的成員,此時眼看首輔申時行面色不悅。
鬚髮盡白的許國率先開口了。
「首相,以老朽愚見,西南土司之事,不必操之過急,以我看來不必如此大費周章,隨他去便是。」
許國實在是太老了。
自打嘉靖四十四年他考中進士,歷仕嘉靖、隆慶、萬曆三朝。
先後出任翰林檢討、國子祭酒、太常卿、太子詹事、禮部侍郎、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直到進入內閣參與機務。
許國見過太多的事,所以他倦了,對這西南的蠻夷,他壓根不覺得是個事。
申時行扭頭看著老頭,臉上浮現出一絲無奈,真不是他混。
主要是如今的內閣早已沒有張居正在時權利那般大。
許國也算是將他的心聲說了出來,因為在立儲之事上他一直搖擺不定。
皇帝已經對他很是不滿,朝中的言官也不消停,前日還因洮州事件和他大吵了一架。
申時行只覺得身心俱疲,眼看許國說完以後無人吭聲。
無奈之下申時行只能扭頭看向左手邊的王錫爵,隨後輕聲詢問道:
「不知王大人對此事有何看法,但說無妨。」
王錫爵打心裡是瞧不上這個庸才的,只不過既然人家都問了,他也不好裝啞巴。
「回首相的話,下官以為,播州之事朝廷若是不管,終有一日會尾大不掉成為禍患,葉巡撫做的並無過錯。」
聽了王錫爵的話,申時行臉上不悅之色一閃而過,正待說話反駁時。
屋中竟然傳來了幾聲輕微的鼾聲,他打眼看去,竟發現許國睡著了!
登時申時行的臉色就變了。
而一旁的王錫爵與王家屏則是兩眼朝天,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
「哎……」
不知為何,申時行忽覺索然無味,他沒有理會昏睡的許國,只是淡淡的說道:
「楊應龍那邊不可不管,依本官看來,不如讓川貴二省各自派些官員勘問,事後寫個奏疏呈上來便是,三位大人意下如何?」
這話說出來以後,王錫爵心中嗤笑一聲,到底還是讓他和上了稀泥。
不過他面上並沒有表現出來,而是拱手作揖道:
「全憑首相大人安排……」
他開口以後,王家屏也跟著附和了一句,至於剩下的許國。
好似也像是聽到了申時行的問題一般,打鼾聲竟突然高了兩下,讓申時行愈發的無奈。
播州宣慰司。
海龍屯。
經過十多天的休息,楊可棟的精神迴轉了不少,而且此番葉夢熊的彈劾也的確如他所料。
申時行打了個哈哈就糊弄過去了,今日中午楊應龍便打發走了川貴兩省前來勘問的官員。
無非是花了點銀子罷了,而白銀這種玩意,楊家有的是。
這些日子在海龍屯也並非一無所獲,起碼打探了他那便宜庶母田雌鳳的消息。
原來自從田家被楊可棟屠殺滿門以後,田雌鳳便終日以淚洗面。
無論是楊應龍怎麼哄都無濟於事,而田雌鳳的要求很簡單。
那便是嚴懲楊可棟,可楊應龍是什麼人,三年前醉酒殺妻已讓他失去了所有的退路。
如今又怎麼再次被田雌鳳蠱惑,無奈之下楊應龍只能作折中之法。
那便是將楊可棟趕出海龍屯,況且楊可棟也的確要親自坐鎮播州東南。
要不然人心易變,上萬人的隊伍可不是那麼容易帶的。
午時過後。
原本用過午膳後正在屋中小憩的楊可棟,卻感受到床邊坐著一個人。
楊可棟緩緩睜開眼睛,卻看到已生華髮的楊應龍正坐在床邊怔怔的看著自己。
「爹……您怎麼過來了,那些外省的人走了麼?」
楊可棟出聲叫了一句,他有些不習慣楊應龍的眼神。
「走了,各自打發了些好處,這事便算過去了。」
「哦,這樣也不錯,起碼能換一年半載的清淨,也算是拿錢消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