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八鄉十里
陳烈在之後數日,將古繼招供出的人物及家族進行了一次大的清洗。
既然不安分,那就怨不得人了。
一時間,皋虞、不其各大姓噤若寒蟬,身怕屠刀落到自己頭上。
兩地原本的普通黔首冷眼旁觀。
而那些剛分地的流民則拍手稱快,激進多了。
這段時日,安置的流民大多為自家建起了草廬、屋舍。有了地和家,生活又充滿了希望。
各里操持田間由推薦出來的田吏負責,大多是經驗豐富的老農。
而閒暇時,由里長,也就是傷退的老卒組織里中青壯進行簡單的訓練。
一開始,這些老卒成天板著臉,也不與人多說話,里中民眾生怕做錯了什麼事情,整日都小心翼翼的。
但時間一久,他們發現這些老卒還是好相與的,並不是表面上那般凶神惡煞。
前些時日,他們聽說東萊太守帶著萬人大軍前來打乞活軍。
說實話,他們內心是忐忑的、糾結的。
一邊是與生俱來對朝廷對官吏的一種畏懼心理。那可是二千石的太守啊,他們中絕大多人一輩子都不可能見一面的人物。
另一方面,他們也擔心乞活軍被打敗。那樣的話,他們好不容易得來的田、建的新家,豈不是又要化為虛有?
所幸的是,這種煎熬的心理沒讓他們承受多久,便傳來了乞活軍大勝的消息。
得!田保住了。不少人長舒了一口氣。
……
不其縣,原安鄉。
梁寅打量著原泉水兩岸,不少黔首正在田間頭躬身除草。
這五月底正是粟苗拔節到抽穗的關鍵時期,需得悉心照料。
這些地之前都是各豪強大姓的土地,都是上好的肥田,現在便宜了他們。
想必自己的妻也正在田間地頭除草罷?
想到這,他不自覺的加快了步伐。
現在是甲里的地段,離他家所在的丁里不遠了。
他們原平鄉是新設的一個鄉,縣中當初給他們分了田後,一共設了八個鄉,每個鄉下有十個里。
這八個鄉基本分布在原泉水和墨水兩岸。
縣南原泉水這邊,有四個鄉:原平、原安、原喜、原樂。
另外四個鄉在縣北墨水兩岸,分別是:墨安、墨居、墨樂、墨業。
他這次給前線軍隊運糧時看過,也是肥沃的好地。
這八個鄉的名字,據說是那位虎帥親自命名的。
「安居樂業、平安喜樂」,看看,還是農家子出身的虎帥懂咱黔首的心啊!
而每個鄉下面的里,是按照甲乙丙丁等排列名命的,十個里剛好湊齊一天干。
梁寅提著一個不大的麻袋,儘管天氣炎熱,但他臉上卻洋溢著壓不住的笑容。
這乞活軍還真和朝廷不一樣啊。往年在本縣時,每年也要服徭役,但那些縣吏都變著法的讓他們多力役些時日。
說的是一個月,但基本都在四十日往上。
而現在乞活軍,此戰一結束就讓他們回家了,並且給每人還發了一袋粟。
這可活見了,往日哪有這待遇!
雖然他提的這袋只有五斤,這是給每個民夫的量。
梁寅想到這兒,不由心道:那些被臨時徵到不其城中的輔兵真是好運道。
每日只在城內操練和巡邏、守城等,根本沒上前線揮一刀、刺一矛,就得了十斤粟。
不過也又轉念一想,誰叫當初自己沒去應募呢。
而那些上了前線的,據說賞賜都不會少,可能又有一批人能得勛田了。
看來還得勤練武藝了,爭取下一次縣中徵募的時候,也去應募一個輔兵。
再有機會能選為戰兵,那就更妙了。
這讓他想起之前里長說的一個事情:
軍中有一個叫嚴慶的,最開始就是輔兵,就因為箭射的准,也跑得快,直接從輔兵選為了戰兵,現在已經升為一名都伯了。
前次分田時,還因兩塊大比武時得「冠軍」牌,多授了二畝勛田。
被選為戰兵,他是信的,升為都伯他也是信的。但是說因射箭准、跑得快被授勳田這個事情,他此前是懷疑態度的。
但此次出去了一番,他信了。因為其他的鄉的人也在說此事。
說的人多了,那這事多半就是真的。
正想著,不覺間已經到了本里的地界。
於是他與一道而回的鄉里人做了別,然後自往家中走去。
等他剛回里中,便見不少里中人聚集在那棵老槐樹下。
他走近些,正聽見里長粗獷的聲音:「二三子,你們誰家妻善養蠶啊?」
善養蠶?
梁寅正疑惑時,又聽那裡正繼續道:「是這,縣中傳令下來了,說馬上便要進入養蠶的時節了,要在每里中選一名善養蠶者,教授里中婦女養蠶。」
「縣中還說了,被選上者,也有賞賜,往後她自己所織出的布可多分一成。」
青州地界多桑麻,自古便是蠶桑、絲織重要地。
齊紈魯縞名傳天下。
齊,是齊國,大致便是如今青州地區。紈,是一種細緻光潔的白絹,主要產於齊國臨淄,因此稱「齊紈」。
不其、皋虞等地同樣桑樹甚多。
之前,縣中給他們分田時,可沒有把桑樹分給他們。現在說多分一成,是何意?
正在眾人不解時,那裡正繼續說道:「這段時日,縣中會派吏員下來,為每戶劃分桑樹。
當然,這桑樹是分給了爾等,但每年需繳納織出布匹的六成,剩下的爾等自留之。」
眾人聞之,大喜。
不少人已經在算他們每年能留得多少了。
若按照正常來算,他們妻,一年能織大約四十匹布,六成上繳,剩下四成是多少?
十六匹!
因為縣中已經免除了諸如芻稅、稿稅、口算、戶賦等。
相當於這十六匹是淨收入!
若一匹按照二三百錢算,那是多少?
哎呀……算不清了……
等一會兒,得問問那佐吏。
他們口中的佐吏便是隨老卒一同下鄉的少年。
梁寅的反應還快些,他立即高聲道:「里正!里正!我妻善養蠶,我妻善養蠶啊……」
眾人聞聲回頭,這才發現身後提著麻布袋的梁寅。
那裡正從人群中出來,這才看清其左袖是空的,但腰間別著一把環首刀,一道從額頭劃下的傷疤有些嚇人。
既然不安分,那就怨不得人了。
一時間,皋虞、不其各大姓噤若寒蟬,身怕屠刀落到自己頭上。
兩地原本的普通黔首冷眼旁觀。
而那些剛分地的流民則拍手稱快,激進多了。
這段時日,安置的流民大多為自家建起了草廬、屋舍。有了地和家,生活又充滿了希望。
各里操持田間由推薦出來的田吏負責,大多是經驗豐富的老農。
而閒暇時,由里長,也就是傷退的老卒組織里中青壯進行簡單的訓練。
一開始,這些老卒成天板著臉,也不與人多說話,里中民眾生怕做錯了什麼事情,整日都小心翼翼的。
但時間一久,他們發現這些老卒還是好相與的,並不是表面上那般凶神惡煞。
前些時日,他們聽說東萊太守帶著萬人大軍前來打乞活軍。
說實話,他們內心是忐忑的、糾結的。
一邊是與生俱來對朝廷對官吏的一種畏懼心理。那可是二千石的太守啊,他們中絕大多人一輩子都不可能見一面的人物。
另一方面,他們也擔心乞活軍被打敗。那樣的話,他們好不容易得來的田、建的新家,豈不是又要化為虛有?
所幸的是,這種煎熬的心理沒讓他們承受多久,便傳來了乞活軍大勝的消息。
得!田保住了。不少人長舒了一口氣。
……
不其縣,原安鄉。
梁寅打量著原泉水兩岸,不少黔首正在田間頭躬身除草。
這五月底正是粟苗拔節到抽穗的關鍵時期,需得悉心照料。
這些地之前都是各豪強大姓的土地,都是上好的肥田,現在便宜了他們。
想必自己的妻也正在田間地頭除草罷?
想到這,他不自覺的加快了步伐。
現在是甲里的地段,離他家所在的丁里不遠了。
他們原平鄉是新設的一個鄉,縣中當初給他們分了田後,一共設了八個鄉,每個鄉下有十個里。
這八個鄉基本分布在原泉水和墨水兩岸。
縣南原泉水這邊,有四個鄉:原平、原安、原喜、原樂。
另外四個鄉在縣北墨水兩岸,分別是:墨安、墨居、墨樂、墨業。
他這次給前線軍隊運糧時看過,也是肥沃的好地。
這八個鄉的名字,據說是那位虎帥親自命名的。
「安居樂業、平安喜樂」,看看,還是農家子出身的虎帥懂咱黔首的心啊!
而每個鄉下面的里,是按照甲乙丙丁等排列名命的,十個里剛好湊齊一天干。
梁寅提著一個不大的麻袋,儘管天氣炎熱,但他臉上卻洋溢著壓不住的笑容。
這乞活軍還真和朝廷不一樣啊。往年在本縣時,每年也要服徭役,但那些縣吏都變著法的讓他們多力役些時日。
說的是一個月,但基本都在四十日往上。
而現在乞活軍,此戰一結束就讓他們回家了,並且給每人還發了一袋粟。
這可活見了,往日哪有這待遇!
雖然他提的這袋只有五斤,這是給每個民夫的量。
梁寅想到這兒,不由心道:那些被臨時徵到不其城中的輔兵真是好運道。
每日只在城內操練和巡邏、守城等,根本沒上前線揮一刀、刺一矛,就得了十斤粟。
不過也又轉念一想,誰叫當初自己沒去應募呢。
而那些上了前線的,據說賞賜都不會少,可能又有一批人能得勛田了。
看來還得勤練武藝了,爭取下一次縣中徵募的時候,也去應募一個輔兵。
再有機會能選為戰兵,那就更妙了。
這讓他想起之前里長說的一個事情:
軍中有一個叫嚴慶的,最開始就是輔兵,就因為箭射的准,也跑得快,直接從輔兵選為了戰兵,現在已經升為一名都伯了。
前次分田時,還因兩塊大比武時得「冠軍」牌,多授了二畝勛田。
被選為戰兵,他是信的,升為都伯他也是信的。但是說因射箭准、跑得快被授勳田這個事情,他此前是懷疑態度的。
但此次出去了一番,他信了。因為其他的鄉的人也在說此事。
說的人多了,那這事多半就是真的。
正想著,不覺間已經到了本里的地界。
於是他與一道而回的鄉里人做了別,然後自往家中走去。
等他剛回里中,便見不少里中人聚集在那棵老槐樹下。
他走近些,正聽見里長粗獷的聲音:「二三子,你們誰家妻善養蠶啊?」
善養蠶?
梁寅正疑惑時,又聽那裡正繼續道:「是這,縣中傳令下來了,說馬上便要進入養蠶的時節了,要在每里中選一名善養蠶者,教授里中婦女養蠶。」
「縣中還說了,被選上者,也有賞賜,往後她自己所織出的布可多分一成。」
青州地界多桑麻,自古便是蠶桑、絲織重要地。
齊紈魯縞名傳天下。
齊,是齊國,大致便是如今青州地區。紈,是一種細緻光潔的白絹,主要產於齊國臨淄,因此稱「齊紈」。
不其、皋虞等地同樣桑樹甚多。
之前,縣中給他們分田時,可沒有把桑樹分給他們。現在說多分一成,是何意?
正在眾人不解時,那裡正繼續說道:「這段時日,縣中會派吏員下來,為每戶劃分桑樹。
當然,這桑樹是分給了爾等,但每年需繳納織出布匹的六成,剩下的爾等自留之。」
眾人聞之,大喜。
不少人已經在算他們每年能留得多少了。
若按照正常來算,他們妻,一年能織大約四十匹布,六成上繳,剩下四成是多少?
十六匹!
因為縣中已經免除了諸如芻稅、稿稅、口算、戶賦等。
相當於這十六匹是淨收入!
若一匹按照二三百錢算,那是多少?
哎呀……算不清了……
等一會兒,得問問那佐吏。
他們口中的佐吏便是隨老卒一同下鄉的少年。
梁寅的反應還快些,他立即高聲道:「里正!里正!我妻善養蠶,我妻善養蠶啊……」
眾人聞聲回頭,這才發現身後提著麻布袋的梁寅。
那裡正從人群中出來,這才看清其左袖是空的,但腰間別著一把環首刀,一道從額頭劃下的傷疤有些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