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生死之際,羌豪奮進
劉隆看著牆壁之上的堪輿圖,內心隱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看著那羌人所處的河湟地區,他明白了。
在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其內山間河谷地形交錯,起伏不平,能夠承載大量人口生活的地區也只有西海東部的黃河谷地以及湟水谷地。
在這兩個谷地的四周,向北延伸到祁連山,向南到達大積石山,向西到西海湖畔響動,向東則延伸至湟水和黃河的交匯處。
這四個方向共同構成了宜居的河湟地區。
羌人居住在這片狹小的區域裡邊,發展出自己的生活模式,便是半遊牧民族。
一月到二月之間,羌人化身農耕模式,種植莊稼,讓牲畜交配。
三月開始,由於所存儲糧食不足,羌人便開始騎上寶馬,聯合起來,準備向外進攻掠奪。
然後到了四月至六月這段時間,他們便回歸生活,開始養育牲畜,收拾莊稼。
實際上,在這一時期,漢人也會有組織的進攻部隊,趁著羌人牲畜成長之際,開始對他們發動大規模進攻,用以破壞羌人的生產。
俗稱搗巢。
劉隆想到這一點不禁苦笑。
「真是互相傷害,越傷越深。」
主打一個你不讓我好過,我也不讓你好過。
再然後就是秋天來臨,羌人便收穫莊稼,帶領牲畜進山,準備過冬,熬過漫長的寒冷冬季。
如此往復,循環不止。
羌人的這種生活方式,不禁讓劉隆想起了北邊匈奴的遊牧生活。
但是兩者還是有一點差別。
羌人受山川隔絕,並沒有匈奴那樣遼闊的草原經濟,更沒有大漢如此幅員遼闊,穩定的農耕之地。
他們被夾在這一隅之見,可謂是夾縫求生。
更是在大漢打通河西走廊,建立漢防邊塞之後,將這一種窒息的壓迫感拉到了極點。
羌人苟活於此,幾乎也已經將河湟這塊區域山谷之地開發到了淋漓盡致。
「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羌人即便冒著生死之險,依舊要向我大漢進攻的原因了......」
劉隆嘆息一聲。
他明白,這何嘗不是一種無奈。
不主動進攻,就分崩瓦解。
隨著羌人的某一個種落的人口不斷增加,他就必須向其他地區擴張。
如此一來,便會與別的種落相互碰撞,形成一系列的衝突和兼併。
因此,便衍生出許多羌人種落的興起和滅亡。
當然,在面對大漢這種強大的一方之時,羌人種落之間便會通過『解仇結盟』,形成統一聯盟,對抗外敵。
當河湟羌人發展到一定程度,他們的目光便會放在河湟谷地之外的地方,來避免自身的崩潰。
因此,最先開始的便是羌人冒著生命危險突破大漢禁令,對邊郡開始內遷滲透。
這個現象很是普遍,而且很難被杜絕。
大漢朝廷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面對廣袤的涼州地區,他們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填補,從內遷的羌人身上獲取足夠的利益。
這種現象,從西漢到東漢,沒有停息過。
剛開始還是比較緩和的,直到了東漢,便開始加速。
因為這時期因為常年戰亂,邊郡人口大幅度減少,拱衛邊郡的防禦屏障也被摧毀,對羌人的壓制力明顯不足了。
這裡面的原因也包括光武帝將邊郡的戍邊軍隊縮編。
唉——
劉隆搖了搖頭,轉身走出了殿內,看著天上若隱若現的彎月,深深嘆息。
「沒辦法,這場漢羌之戰的結局,根本無法避免......」
寒風襲來,讓劉隆不禁拱了拱身上的衣服。
看著殿前樹木之上枯黃的樹葉,他的腦海之中忽然想到了另一個原因。
「對了,這或許與如今的氣候變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西漢中晚期開始,氣候便開始向著寒冷乾燥開始轉變。
到了東漢雖然有所緩和,但還是處於這種趨勢。
這段時間便是所謂的小冰河時期。
一直惡化。
氣候的變化,導致生活在河湟地區的羌人生活更加艱難。
當氣候處於寒冷,森林樹木便會減少,地面的草木植被生長緩慢,開始退化。
這也導致了平原地帶原本相同面積的田畝耕地所生長的糧食大大減少,不足養活更多的人。
山地的用於放牧的草場也同時更加惡化。
由於這種急劇惡化的環境,羌人為了能在這破碎的環境下生存,早已經步履維艱。
事實上,西漢時期,羌人在糧食不足的時候還是通過邊郡貿易向漢人購買糧食。
但是環境的惡化致使他們內部原有的經濟模式也直接崩潰了。
面對如此無解之地,羌人只能,也必須向著海拔更低的漢人地區進行遷移推進。
惡劣寒冷的天氣就像一根無情的鞭子,每時每刻都在抽打著羌人的後背,驅趕著他們的腳步。
原本,早就生活在邊郡的羌人便又一次面對了新來的羌人。
生存空間被擠壓,又趕著原有的羌人向著內地再一次重新進發。
這就像海浪一樣,一波接一波,後浪推著前浪。
直到最後,羌人一直向內遷移,甚至最後和北邊的南匈奴碰面了。
而這一過程,便開始導致新一輪的漢羌戰爭。
此刻,劉隆對於羌人的根本原因已經徹底明白了
「羌人用了一代又一代人最終完成了內遷,經過幾十年的生活,紮根在大漢的邊郡境內,直至融入了漢人的生活。」
沒有對錯!
站在羌人的角度,這是他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奮進歷史。
但——
這何嘗不是一種民族的融合。
放眼歷史洪流之中,民族之間的融合哪一個不是慘烈的?
這就是代價!
也是華夏文明凝聚在一起的必然過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短短的四句話的背後,又是經歷了多少戰爭的洗禮,埋葬了多少生命。
此刻,黑夜下。
劉隆的目光好似穿透了歲月。
聽到了始皇帝那一聲:一統天下,車同文書同軌。
聽到了漢武帝那一聲: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雖任重道遠......朕亦奮之......」劉隆嘴角喃喃。
——————
【感謝大家的票票,謝謝支持】
看著那羌人所處的河湟地區,他明白了。
在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其內山間河谷地形交錯,起伏不平,能夠承載大量人口生活的地區也只有西海東部的黃河谷地以及湟水谷地。
在這兩個谷地的四周,向北延伸到祁連山,向南到達大積石山,向西到西海湖畔響動,向東則延伸至湟水和黃河的交匯處。
這四個方向共同構成了宜居的河湟地區。
羌人居住在這片狹小的區域裡邊,發展出自己的生活模式,便是半遊牧民族。
一月到二月之間,羌人化身農耕模式,種植莊稼,讓牲畜交配。
三月開始,由於所存儲糧食不足,羌人便開始騎上寶馬,聯合起來,準備向外進攻掠奪。
然後到了四月至六月這段時間,他們便回歸生活,開始養育牲畜,收拾莊稼。
實際上,在這一時期,漢人也會有組織的進攻部隊,趁著羌人牲畜成長之際,開始對他們發動大規模進攻,用以破壞羌人的生產。
俗稱搗巢。
劉隆想到這一點不禁苦笑。
「真是互相傷害,越傷越深。」
主打一個你不讓我好過,我也不讓你好過。
再然後就是秋天來臨,羌人便收穫莊稼,帶領牲畜進山,準備過冬,熬過漫長的寒冷冬季。
如此往復,循環不止。
羌人的這種生活方式,不禁讓劉隆想起了北邊匈奴的遊牧生活。
但是兩者還是有一點差別。
羌人受山川隔絕,並沒有匈奴那樣遼闊的草原經濟,更沒有大漢如此幅員遼闊,穩定的農耕之地。
他們被夾在這一隅之見,可謂是夾縫求生。
更是在大漢打通河西走廊,建立漢防邊塞之後,將這一種窒息的壓迫感拉到了極點。
羌人苟活於此,幾乎也已經將河湟這塊區域山谷之地開發到了淋漓盡致。
「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羌人即便冒著生死之險,依舊要向我大漢進攻的原因了......」
劉隆嘆息一聲。
他明白,這何嘗不是一種無奈。
不主動進攻,就分崩瓦解。
隨著羌人的某一個種落的人口不斷增加,他就必須向其他地區擴張。
如此一來,便會與別的種落相互碰撞,形成一系列的衝突和兼併。
因此,便衍生出許多羌人種落的興起和滅亡。
當然,在面對大漢這種強大的一方之時,羌人種落之間便會通過『解仇結盟』,形成統一聯盟,對抗外敵。
當河湟羌人發展到一定程度,他們的目光便會放在河湟谷地之外的地方,來避免自身的崩潰。
因此,最先開始的便是羌人冒著生命危險突破大漢禁令,對邊郡開始內遷滲透。
這個現象很是普遍,而且很難被杜絕。
大漢朝廷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面對廣袤的涼州地區,他們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填補,從內遷的羌人身上獲取足夠的利益。
這種現象,從西漢到東漢,沒有停息過。
剛開始還是比較緩和的,直到了東漢,便開始加速。
因為這時期因為常年戰亂,邊郡人口大幅度減少,拱衛邊郡的防禦屏障也被摧毀,對羌人的壓制力明顯不足了。
這裡面的原因也包括光武帝將邊郡的戍邊軍隊縮編。
唉——
劉隆搖了搖頭,轉身走出了殿內,看著天上若隱若現的彎月,深深嘆息。
「沒辦法,這場漢羌之戰的結局,根本無法避免......」
寒風襲來,讓劉隆不禁拱了拱身上的衣服。
看著殿前樹木之上枯黃的樹葉,他的腦海之中忽然想到了另一個原因。
「對了,這或許與如今的氣候變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西漢中晚期開始,氣候便開始向著寒冷乾燥開始轉變。
到了東漢雖然有所緩和,但還是處於這種趨勢。
這段時間便是所謂的小冰河時期。
一直惡化。
氣候的變化,導致生活在河湟地區的羌人生活更加艱難。
當氣候處於寒冷,森林樹木便會減少,地面的草木植被生長緩慢,開始退化。
這也導致了平原地帶原本相同面積的田畝耕地所生長的糧食大大減少,不足養活更多的人。
山地的用於放牧的草場也同時更加惡化。
由於這種急劇惡化的環境,羌人為了能在這破碎的環境下生存,早已經步履維艱。
事實上,西漢時期,羌人在糧食不足的時候還是通過邊郡貿易向漢人購買糧食。
但是環境的惡化致使他們內部原有的經濟模式也直接崩潰了。
面對如此無解之地,羌人只能,也必須向著海拔更低的漢人地區進行遷移推進。
惡劣寒冷的天氣就像一根無情的鞭子,每時每刻都在抽打著羌人的後背,驅趕著他們的腳步。
原本,早就生活在邊郡的羌人便又一次面對了新來的羌人。
生存空間被擠壓,又趕著原有的羌人向著內地再一次重新進發。
這就像海浪一樣,一波接一波,後浪推著前浪。
直到最後,羌人一直向內遷移,甚至最後和北邊的南匈奴碰面了。
而這一過程,便開始導致新一輪的漢羌戰爭。
此刻,劉隆對於羌人的根本原因已經徹底明白了
「羌人用了一代又一代人最終完成了內遷,經過幾十年的生活,紮根在大漢的邊郡境內,直至融入了漢人的生活。」
沒有對錯!
站在羌人的角度,這是他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奮進歷史。
但——
這何嘗不是一種民族的融合。
放眼歷史洪流之中,民族之間的融合哪一個不是慘烈的?
這就是代價!
也是華夏文明凝聚在一起的必然過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短短的四句話的背後,又是經歷了多少戰爭的洗禮,埋葬了多少生命。
此刻,黑夜下。
劉隆的目光好似穿透了歲月。
聽到了始皇帝那一聲:一統天下,車同文書同軌。
聽到了漢武帝那一聲: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雖任重道遠......朕亦奮之......」劉隆嘴角喃喃。
——————
【感謝大家的票票,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