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魏延馬良,收編邢道榮(三更,求追讀)
寇封聽罷諸葛亮的囑託,依言退下。
與進門時的忐忑不安相比,走出去時,寇封挺直了腰杆,昂首闊步。
沒有了養子的身份,他反倒一身輕鬆,憑自己的能力,出人頭地,闖出一番功業,也更有成就感。
「軍師,你說傅士仁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
劉備長嘆一聲,心裡不好受。
劉表任荊州牧時,重用涼州北地郡的傅巽、傅群、傅允等名士,傅氏兄弟的祖上,就是前漢著名的外交天才傅介子。
傅士仁是幽州人,按理說,和傅巽等人攀不上關係,但問題是,一筆寫不出兩個傅字。
劉備在新野寄居八年,傅士仁和傅巽等人也有交往,雙方一敘族譜,祖上都是傅介子,這麼一來,傅士仁在荊州,就有了新的靠山。
「主公,前有黃射,後有傅士仁,亮也不知,還有誰會和曹操的人聯絡,人心難測,吾等唯有盡力施為,才能維繫大漢最後的元氣。」
諸葛亮神情堅毅,緩緩作答。
劉備的疑問,他也回答不了。
唯有時間,能給出正確的答案。
君臣兩人一番唏噓之後,還是諸葛亮打破了寂靜,提起該給劉斗敘功,並補充將校兵員之事。
「主公,少主舌戰江東群臣,勞苦功高,功勳卓著,可先封賞少主,賜其一個偏將軍,如此一來,他就能獨立領軍,而不用再被人說項,說是借了主公的名號行事。」
「本來,趙將軍與少主交情默契,心意相通,有他在,安全當有保證。但現在趙將軍已單獨領軍,主公不如另遣一員虎將,歸屬少主麾下。」
諸葛亮撫額沉思,半響之後,終於想到了一個對策。
「何人可當吾兒副將?」
劉備一愣,問道。
劉斗的副將,還真不好配備。
有能力獨擋一面的,比如關、張、趙,肯定不可能。
劉備現在正是用人之際,這幾員大將都要放出去,擴充隊伍,領軍征戰。
剛剛投奔來的原荊州軍將領,劉備又擔心其忠誠度不夠,萬一關鍵時候,出賣劉斗,那劉備後悔莫及。
「依亮之見,主公不如徵調魏文長所部歸屬少主,文長是主公部曲將,忠誠上不必擔心。」
「至於說,文長個性孤傲,與人不睦,這一點也不用太擔心,亮打聽過了,少主與文長關係甚好,沒有爭吵過.....。」
諸葛亮想了想,向劉備最後提議。
魏延的出身。
是劉備在新野時招募的義勇,後來,劉備見其壯勇,拔其為部曲將。
「好,就調魏延入吾兒軍中為副將,駐軍地點,放在潺陵。」
劉備點頭,不僅同意魏延入劉斗軍,而且還定下了駐軍地方。
潺陵也就是公安。
後來劉備在荊州的治所。
這個地方南接武陵、經八百里洞庭,又和長沙、零陵、江陵等地水路連接,長江沖積出來的平原土地肥沃,宜耕種,適合生存繁衍。
劉備現在暫時寄居劉琦的夏口,但不是長久之計,總要找一個合適的落腳地方。
江陵城堅固。
但直接面對曹軍的進攻,戰事不斷,難以生息。
荊南四郡的郡城,有韓玄、劉度、趙范、金旋四位太守守著,在被擊敗曹操之前,劉備也不會先行攻打,思來想去,唯有在潺陵自建一座城,才是最穩妥的做法。
「主公,有將無謀,也是不行,馬氏五常,白眉最良,亮提議,遣馬良入公子軍中,為隨軍從事,以便隨時參劃軍中諸事。」
諸葛亮見劉備納諫,心裡高興,又跟著舉薦。
劉備、劉琦在夏口豎起反曹大旗,荊州士人之中,不願意投奔曹操的人紛紛來投。
馬良、馬謖兄弟,就是其中佼佼者。
諸葛亮本有意提拔荊州士子,這會兒提議將馬良安排到劉斗身邊,也是想著,劉斗以後繼承劉備的衣缽,馬良就是元老謀臣。
「軍師知我心矣。」
劉備高興的搓著手,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自無不可。
劉斗身邊的文武班底越強,劉備就越是放心,他現在也認定了,劉斗不僅是他的嫡長子,而且還是他的福將。
簡而言之。
有劉斗在,劉備心裡就有底氣。
且說劉斗得了劉備駐守潺陵的命令,遂與趙雲、簡雍等人辭行,與魏延、馬良一起率本部將卒往潺陵進發。
臨登船時,寇封突然來到,言是送行。
劉斗見其似有話說,待邀進艙內,聽寇封說起傅士仁之事,劉斗不由皺起眉頭。
「子弼,父親信你,我也信你,不會背叛大漢,背叛我們。至於說,傅士仁的選擇,那是他的事情,你按軍師的叮囑執行就是。」
「遇事多想想,勿衝動。實在吃不准,給我來信。」
劉斗向寇封一揖,表示感謝。
寇封這個人,勇猛善戰,但就是容易衝動。
但讓劉斗沒想到的是,改回了寇姓之後,寇封好像冷靜了下來,遇事不再衝動,這個變化,讓劉斗很是驚喜。
季漢年輕一輩。
能力出眾的將領,不多。
寇封要是能沉穩下來,倒是一員不可多得的驍將。
.....
潺陵。
劉斗剛剛到達,已遇上了從江陵返回的一支夷兵。
等他差了通曉夷語的孟越上前詢問,原來領軍之將是自稱零陵上將軍的邢道榮。
一個月前,動搖不定的荊南四郡,在劉備的感召下,韓玄、劉度、趙范、金旋這四位太守,一番艱苦的討價還價之後,終於派出了以邢道榮為首的兩千四郡聯軍。
邢道榮自詡零陵上將軍。
但實際本領,也就是二流武將的水平。
劉備軍中,陳到、劉封的本領,和邢道榮也差不了多少。
更不堪的是,夷兵雖然驍勇,但卻因性喜搶掠,容易被人詬病。
對治軍嚴肅的關羽來說,邢部夷兵不是援軍,而是敗壞軍紀、引發營嘯的亂兵,再加上兩千夷兵,又不算多,收留下來反是拖累。
結果,邢道榮領著一眾蠻兵,興沖衝到達江陵,卻被拒之於城門之外。
就在邢道榮心灰意冷,想要回返零陵,繼續當他的零陵上將軍時,正好撞上劉斗移駐潺陵。
「夷兵關將軍不要,我劉斗要了。」
劉斗堵住邢道榮回返的歸路,下達命令。
作為穿越者,劉斗記得清清楚楚。
夷陵之戰後,季漢兵源枯竭,最後只能徵召夷兵助戰。
無當飛軍、白毦兵、青羌兵等出了名的季漢強軍,兵員的主要構成,就是夷兵、羌兵,而由巴蜀漢人組成的軍隊反而戰鬥力不行。
季漢如此。
曹魏也是一樣,鍾會、鄧艾伐蜀,軍隊裡面,就有不少的鮮卑士兵。
東吳就更不用說了。
山越就是孫權取之不竭的兵源,但凡前方吃了敗仗,孫權就會剿一波山越回血。
與進門時的忐忑不安相比,走出去時,寇封挺直了腰杆,昂首闊步。
沒有了養子的身份,他反倒一身輕鬆,憑自己的能力,出人頭地,闖出一番功業,也更有成就感。
「軍師,你說傅士仁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
劉備長嘆一聲,心裡不好受。
劉表任荊州牧時,重用涼州北地郡的傅巽、傅群、傅允等名士,傅氏兄弟的祖上,就是前漢著名的外交天才傅介子。
傅士仁是幽州人,按理說,和傅巽等人攀不上關係,但問題是,一筆寫不出兩個傅字。
劉備在新野寄居八年,傅士仁和傅巽等人也有交往,雙方一敘族譜,祖上都是傅介子,這麼一來,傅士仁在荊州,就有了新的靠山。
「主公,前有黃射,後有傅士仁,亮也不知,還有誰會和曹操的人聯絡,人心難測,吾等唯有盡力施為,才能維繫大漢最後的元氣。」
諸葛亮神情堅毅,緩緩作答。
劉備的疑問,他也回答不了。
唯有時間,能給出正確的答案。
君臣兩人一番唏噓之後,還是諸葛亮打破了寂靜,提起該給劉斗敘功,並補充將校兵員之事。
「主公,少主舌戰江東群臣,勞苦功高,功勳卓著,可先封賞少主,賜其一個偏將軍,如此一來,他就能獨立領軍,而不用再被人說項,說是借了主公的名號行事。」
「本來,趙將軍與少主交情默契,心意相通,有他在,安全當有保證。但現在趙將軍已單獨領軍,主公不如另遣一員虎將,歸屬少主麾下。」
諸葛亮撫額沉思,半響之後,終於想到了一個對策。
「何人可當吾兒副將?」
劉備一愣,問道。
劉斗的副將,還真不好配備。
有能力獨擋一面的,比如關、張、趙,肯定不可能。
劉備現在正是用人之際,這幾員大將都要放出去,擴充隊伍,領軍征戰。
剛剛投奔來的原荊州軍將領,劉備又擔心其忠誠度不夠,萬一關鍵時候,出賣劉斗,那劉備後悔莫及。
「依亮之見,主公不如徵調魏文長所部歸屬少主,文長是主公部曲將,忠誠上不必擔心。」
「至於說,文長個性孤傲,與人不睦,這一點也不用太擔心,亮打聽過了,少主與文長關係甚好,沒有爭吵過.....。」
諸葛亮想了想,向劉備最後提議。
魏延的出身。
是劉備在新野時招募的義勇,後來,劉備見其壯勇,拔其為部曲將。
「好,就調魏延入吾兒軍中為副將,駐軍地點,放在潺陵。」
劉備點頭,不僅同意魏延入劉斗軍,而且還定下了駐軍地方。
潺陵也就是公安。
後來劉備在荊州的治所。
這個地方南接武陵、經八百里洞庭,又和長沙、零陵、江陵等地水路連接,長江沖積出來的平原土地肥沃,宜耕種,適合生存繁衍。
劉備現在暫時寄居劉琦的夏口,但不是長久之計,總要找一個合適的落腳地方。
江陵城堅固。
但直接面對曹軍的進攻,戰事不斷,難以生息。
荊南四郡的郡城,有韓玄、劉度、趙范、金旋四位太守守著,在被擊敗曹操之前,劉備也不會先行攻打,思來想去,唯有在潺陵自建一座城,才是最穩妥的做法。
「主公,有將無謀,也是不行,馬氏五常,白眉最良,亮提議,遣馬良入公子軍中,為隨軍從事,以便隨時參劃軍中諸事。」
諸葛亮見劉備納諫,心裡高興,又跟著舉薦。
劉備、劉琦在夏口豎起反曹大旗,荊州士人之中,不願意投奔曹操的人紛紛來投。
馬良、馬謖兄弟,就是其中佼佼者。
諸葛亮本有意提拔荊州士子,這會兒提議將馬良安排到劉斗身邊,也是想著,劉斗以後繼承劉備的衣缽,馬良就是元老謀臣。
「軍師知我心矣。」
劉備高興的搓著手,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自無不可。
劉斗身邊的文武班底越強,劉備就越是放心,他現在也認定了,劉斗不僅是他的嫡長子,而且還是他的福將。
簡而言之。
有劉斗在,劉備心裡就有底氣。
且說劉斗得了劉備駐守潺陵的命令,遂與趙雲、簡雍等人辭行,與魏延、馬良一起率本部將卒往潺陵進發。
臨登船時,寇封突然來到,言是送行。
劉斗見其似有話說,待邀進艙內,聽寇封說起傅士仁之事,劉斗不由皺起眉頭。
「子弼,父親信你,我也信你,不會背叛大漢,背叛我們。至於說,傅士仁的選擇,那是他的事情,你按軍師的叮囑執行就是。」
「遇事多想想,勿衝動。實在吃不准,給我來信。」
劉斗向寇封一揖,表示感謝。
寇封這個人,勇猛善戰,但就是容易衝動。
但讓劉斗沒想到的是,改回了寇姓之後,寇封好像冷靜了下來,遇事不再衝動,這個變化,讓劉斗很是驚喜。
季漢年輕一輩。
能力出眾的將領,不多。
寇封要是能沉穩下來,倒是一員不可多得的驍將。
.....
潺陵。
劉斗剛剛到達,已遇上了從江陵返回的一支夷兵。
等他差了通曉夷語的孟越上前詢問,原來領軍之將是自稱零陵上將軍的邢道榮。
一個月前,動搖不定的荊南四郡,在劉備的感召下,韓玄、劉度、趙范、金旋這四位太守,一番艱苦的討價還價之後,終於派出了以邢道榮為首的兩千四郡聯軍。
邢道榮自詡零陵上將軍。
但實際本領,也就是二流武將的水平。
劉備軍中,陳到、劉封的本領,和邢道榮也差不了多少。
更不堪的是,夷兵雖然驍勇,但卻因性喜搶掠,容易被人詬病。
對治軍嚴肅的關羽來說,邢部夷兵不是援軍,而是敗壞軍紀、引發營嘯的亂兵,再加上兩千夷兵,又不算多,收留下來反是拖累。
結果,邢道榮領著一眾蠻兵,興沖衝到達江陵,卻被拒之於城門之外。
就在邢道榮心灰意冷,想要回返零陵,繼續當他的零陵上將軍時,正好撞上劉斗移駐潺陵。
「夷兵關將軍不要,我劉斗要了。」
劉斗堵住邢道榮回返的歸路,下達命令。
作為穿越者,劉斗記得清清楚楚。
夷陵之戰後,季漢兵源枯竭,最後只能徵召夷兵助戰。
無當飛軍、白毦兵、青羌兵等出了名的季漢強軍,兵員的主要構成,就是夷兵、羌兵,而由巴蜀漢人組成的軍隊反而戰鬥力不行。
季漢如此。
曹魏也是一樣,鍾會、鄧艾伐蜀,軍隊裡面,就有不少的鮮卑士兵。
東吳就更不用說了。
山越就是孫權取之不竭的兵源,但凡前方吃了敗仗,孫權就會剿一波山越回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