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一個不同的大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面對朱元璋的反問,李善長心裡的回答是,不夠。

  一個王朝的壽命只有兩百多年,不到三百年,歷來不都是這樣嗎?有變過嗎?大家都是了解歷史的,大家都清楚,當王朝走到了那個時候,推倒重來就是一個很自然的選擇,這是歷史告訴我等的天道。

  可現在你突然跳了出來,提出來要變,這顯然就是你的問題了。

  李善長在心中搖頭,你這個人的野心實在是難以抑制,想讓朱家天下傳承萬世,這種事可能嗎?哪一個皇帝想做這種事,結果都會非常難看,你不知道嗎?最關鍵的是,你這樣折騰,要是出了亂子,最後也來個二世而亡,我們這些人怎麼辦?造反,還是跟著陪葬?

  如果朱雄英知道了李善長的這一想法,肯定會十分鄭重向他豎起一個大拇指,因為這老頭子的想法完全沒有錯。按照原本歷史的走向來說,大明實際上的確達成了「二世」而亡的成就,而且原因也如他想的一樣,達成這一成就的根源就在於改變,不過大明到了「二世」的改變是開歷史倒車而已。

  比較遺憾的一點就在於,他們並不知道哪種改變是前進,哪種改變是倒退。

  大殿裡,和李善長擁有同樣想法的人其實很多。而且作為開國功臣,李善長深深地明白,攪動天下,登頂至尊這種事其實並沒有那麼神秘。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什麼彌勒轉世,沒有什麼明王降臨,更沒有什麼真武大帝顯聖。

  皇權的神聖性,在他的眼裡就和一個冒煙的響屁差不多。要知道,他可是親眼見證著眼前的這個人一步步走上那至尊之位的,而且他比那些在魚肚子裡塞紙條,學狐狸叫,埋石頭雕像的人更知道皇權的本質。

  當然,這並不是說他看不起朱元璋,或不認可朱元璋。如果真的如此,他當年也不會為這個泥腿子皇帝效力了。他只是太清楚這個世道運作的邏輯了,他也深深地認可這份邏輯,但他不知道,這份邏輯是被歷史局限這道巨大枷鎖所框定的。

  於是他和很多飽讀詩書的人一樣,對兩百年國祚這樣的事產生了一種類似道一般的認可,既然是道,那就要遵守,隨意的亂改,只會帶來如秦亡隋滅一樣的結局。

  天可憐見的,咱老李家的富貴榮華可還沒享受幾代了。

  沉默了片刻,李善長最終只回答了一句,「臣不知道。」

  朱元璋很想給這老東西一個爆栗。

  這樣的回答,顯然就是不贊同的意思了。朱元璋的眼裡閃過了殺意,但終究他還是忍住了。他能理解這個老傢伙,因為當初他在聽到這些改革措施時,也是不贊同的。

  「為什麼最後自己同意了呢?」他下意識地去回想那時自己的狀態。

  大明兩百多年的國祚,夠不夠,夠。自己這個皇帝當的穩不穩,穩。最大的問題也就是好大兒的短命,外加最後繼位的孫子是個傻缺,可這兩個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所以還有什麼要改的嗎?有必要去改嗎?

  朱元璋問過自己,大明那悽慘的結局,華夏文明那被踐踏的未來,真的需要自己來背嗎?哪朝哪代的覆滅不經歷這些,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至於那巨大到能壓垮泰山的歷史責任,是一個皇帝需要去考慮的事嗎?

  那混小子說過很多次,皇帝這種生物是極度自私的,皇帝行事的一切出發點只有一個,坐穩皇權。

  朱元璋不喜歡這個說法,這會顯得他很沒有格局,很小氣,但他在心裡對這個說法卻是無比的認同。

  當了皇帝之後,他便知道了。大部分皇帝的區別其實沒有那麼大,真正被歷史記大書特書的也就那麼幾個,他們有些胸懷大志,想要做出一番成績,讓後人敬仰。有些知道穩住皇位的深層道理是讓百姓有口飯吃,所以會善待天下。而有些皇帝則自以為是的認為,穩住皇位的最好方法就是高壓統治。

  當然有些皇帝並不知道穩住皇位該做什麼,他們真的認為皇權的神聖性是不可侵犯的,是與生俱來的。對於這種皇帝,朱元璋是極度嗤之以鼻的。

  總之,他已經認識到了,皇帝本質上是不需要去考慮歷史責任的,更不需要真心地去考慮普通百姓的死活,至於未來的發展,那是什麼?坐穩當下,就已經足夠了。

  而且用那混小子的話來說,自己這個皇帝已經做得夠好了,放在所有的封建帝王當中里是絕對能排進前五去的,就這樣的成就,還需要折騰什麼呢?

  朱元璋很清楚,自己不是那混小子嘴裡,總是時不時會提到的那位教書先生。

  他更清楚自己不是什麼糞土萬戶侯的同學少年,也沒有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氣與能力。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這才是自己最熟悉的世道法則。


  可最終他還是發現,自己選擇了站在了大孫的那一邊,因為他意識到了,這個小屁孩想要去試一試日月換新天。大膽,狂妄!

  可能怎麼辦呢?到了最後,朱元璋只剩下了無奈。他知道,除非自己決定把這個小子排擠出整個大明傳承之外去,不,應該是把這個不屬於這個時代的小子,從這個時代中抹去,否則這個孩子一定會去嘗試。

  捨得嗎?朱元璋搖頭。

  於是無奈之後,便是豁達。與其讓這混小子最後一個人孤軍奮戰,還不如自己這個當爺爺的站出來先開一條路,哪怕是條血路。

  想到這,朱元璋轉過了頭,嚴肅地目光掃過了大殿裡的所有人,不出意外地,他在這些人的眼中看見了和李善長一樣的懷疑和困惑。

  超越時代這四個字有多困難,他再一次直觀地體會到了。

  「你們都是咱的家人,所謂家人,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朱元璋微不可查地嘆了口氣,走到玉階前,隨意地坐了下來,「咱這次只叫你們這些人來,便就是因為這層身份,因為你們是家人。」

  眾人相互看了看,一時間也不知道該做出怎樣的回應。

  「咱聽說,李世民的子孫們,每一個都無比嚮往成為他那樣的偉大皇帝。」朱元璋笑了笑,「當然,有時候嚮往過頭了,把玄武門這件事也嚮往了進去。」

  這笑話有點過了,在場的人沒人敢笑。

  「李世民是大唐的精神圖騰,大唐的子孫們,哪怕到了最危難的時候,也在從這位皇帝的身上去找尋力量。」朱元璋望著眾人,「不可忽略的事實是,一個王朝的開國之君,會深深的影響後世的繼任者,更會深深地影響著這個國家未來的走向。」

  說到這,朱元璋下意識地看了朱棣一眼。

  說到底,他終究還是對原本時空老四懷揣了一抹感激,大明這個王朝的最終性格,因為這個逆子才有效的保留了下來,沒有變成趙家兄弟的那番模樣,把一個王朝的德行變得軟弱無力。

  想到這,他又有些不忍心去跟著自己大孫一起騙這個傻兒子。

  可為了大明未來的穩定,他終究按住了這份不忍。這也是為什麼他到當下,都沒有將小冰期的問題挑明的原因。先別說這些人會不會信,關鍵在於,小冰期對大明以後的影響,在這種環境下說出來後,肯定會讓這臭小子意識到,大孫專門給他說的那個未來有問題。

  以後找個別的契機再說吧。

  於是朱元璋決定,換一個角度來闡述大明未來要面對的危機。

  「大明剛剛立國十七年,雖然要面臨著各種歷史爛攤子,但根本上來說,咱的大明還是一個比較健康的王朝。」朱元璋繼續說道,「咱們這些人在的時候,大明能蒸蒸日上,咱這兒子上來以後,你們的兒子上來以後,大明也能平平穩穩。但到了第三代呢?」

  坐在角落的朱允炆豎起了耳朵,這完全是他下意識的一種反應。

  「歷代皇帝總是想一勞永逸的去解決掉一些眼前的問題,漢武帝想把北邊的仗都打完,李世民也想徹底收復高句麗,完全解決遼東一帶的國防威脅。但不管他們做沒有做成,中原王朝和北方異族總還是會在後來打起來。只是有些能一直贏,比如兩漢,有些卻會輸,輸得傾家蕩產。」

  朱元璋嘆了口氣,「咱們不去討論為什麼會輸贏的問題,咱想和你們說的是,為什麼會打?」他看向了李善長,「你說說。」

  「夷狄狼子野心,畏威而不懷德,不管怎麼樣他們都要南下劫掠,所以就必然要打了。」

  「咱原來也是這樣想的。」朱元璋起身,再次走到了地圖前,手指沿著地圖上長城的位置一划,問道:「長城為什麼建在這?藍玉,你一天一天蹦躂得最歡快,你來說說。」

  藍玉撓頭,然後給出了一個非常樸素的回答,「因為建在這裡最合適。」

  「嗯,因為這是問題的關鍵,所以這就是關鍵的問題。」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大孫的那句調侃,因為當初他也是這麼回答的。

  「過了長城,就不適合中原王朝的步兵作戰了。」徐達給出了一個答案。

  「學學。」朱元璋對藍玉說道。

  藍玉苦笑,心想,這不是每天都在學嗎?

  「長城事實上隔開了兩種文明,農業和遊牧。」朱元璋開始講解道,「農業文明的軍隊,本質上就是拿著長槍,穿著鐵甲的農民。遊牧文明的軍隊本質上就是拿著弓箭,騎著馬的牧民。產生如此大根源的地方便是這條長城背後的秘密,即四百毫米等降雨線。」


  李善長有些無語了,自己這個陛下,為什麼總是會時不時地冒一些自己不懂的新詞出來啊!那個叫道衍的和尚,成天都在教他些什麼啊!

  「四百毫米等降雨線,你們可以理解為雨水的多寡,這是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分界線。」朱元璋目光嚴肅地看著眾人,「你們不信,就去看看長城兩邊的植被情況。種田看天,這樣的道理不用我多說了,放牧看天也是一樣的。」

  徐達看著地圖上的長城兩側,頓時間,對兩方作戰時的一些不同習慣的成因,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四百毫米以內的天下,比四百毫米以外的天下活得更好這是現實。所謂倉里實而知禮節,穩定的農業文明能讓更多的人吃飽,能吃飽的人越多,去思考文明,奠定文明的人就能越多。你們看看金人,遼人,蒙古人哪個一開始說話時不是跟猴子叫差不多,就算最後他們能僥倖入主中原,也不得不被同化,因為他們的文明太弱了。」

  聽到這的王氏有些尷尬的低下了頭,但一想到自己的父親,祖父都是如此的仰慕漢文明,她一時間也算是理解了其中的根由。

  「但不管文明等級的差異有多大。」朱元璋繼續說道,「所有文明的第一要務都是共通的,那就是生存!環境越艱苦,生存的欲望越強烈!為了生存,人是可以殺掉另一個人的,更何況文明。所以,長城內外的戰爭至少在未來三百年內不可能停下來,只是大打,中打,小打的問題。」

  「陛下,您所說的這三百年是虛數嗎?」徐達憂心地問道。

  朱元璋不免苦笑,能不能推開蒸汽工業的大門這件事,他知道自己大孫都說不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一旦兩百多年後的未來,真讓遼東和草原合流了,那這仗的打法就要變了。

  所以他朱嚴正地對徐達回復道:「不是虛數,大明的北部國防重點你已經看過了,我剛剛也說過了,根子就是遼東跟河套,這兩處是擠壓草原部落發展壯大的根本。」

  徐達點了點頭。

  「可現在的問題是,這兩處地方咱們要怎麼才能拿穩?」朱元璋又看了朱樉一眼。

  朱樉瞬間坐直了身子,挺胸抬頭,一副捨我其誰的樣子。

  「說到根子上,就是朝廷需要更多的財富,需要突破當下財政收入的上限!」朱元璋深吸了一口氣,「所以,朝廷要重視生產,要不斷地汲取海外的財富,然後穩住大明最脆弱的幾處邊防。只有這樣,大明在未來的無數場戰爭中,才能保持輸得起的狀態。」

  「陛下,說什麼輸得起是不是有些太小看自己了。」藍玉愣頭愣腦地來了一句。

  朱元璋大笑一聲,「你能保證一支軍隊的戰鬥力,不會越來越差嗎?咱大明的軍戶現在還能有地種,有飯吃,軍戶的子弟還能參加科考。可以後呢?」他搖了搖頭,「別說以後了,現在你們當中有些人,或者你們的手下,就已經開始欺壓他們了,咱收拾了幾個侵占軍戶土地的將領,你們是沒數嗎?咱在的時候都有人敢這麼做,等咱走了,這些軍戶會不會被一些人當成奴隸去用呢?等這種事越來越多,軍隊還會有戰鬥力嗎?別說戰鬥力了,恐怕逃戶也會越來越多,到時候那個坐在皇位上的人想組織一支軍隊出來都不可能了。」

  所有武勛都知道,這是會發生的事,不止是武勛會欺負士兵,文官更會。

  「所以,咱要從大明立國起,就要把這種從全世界吸納財富的規矩定下來,要讓大明變成一個會不斷攫取世界財富的巨獸。這樣一來,哪怕以後軍隊戰鬥力不行了,哪怕以後繼位的皇帝是個傻缺,不知道怎麼帶兵打仗,搞出來什麼二十萬大軍在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還全軍覆沒的事情。大明也不可能一蹶不振,後續的皇帝還是可以用錢砸出一支能戰鬥的軍隊出來。咱要以後的大明,至少能做到這一點。」

  李景隆思考著,哪個帶兵的人能打出這樣的神仙仗啊!

  「咱有的時候,會想到陸秀夫。」朱元璋做了個深呼吸,「想到咱漢人的天下亡過一次的教訓,你們猜這教訓是什麼?」

  大殿裡很安靜,沒有人回答,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位皇帝心中的答案。

  朱元璋搖頭失笑,「這教訓是亡天下不重要。你看那些夫子老爺們,在亡天下後日子過得多滋潤?滋潤到現在他們都念念不忘了。咱以前其實也沒想過這種教訓,但咱現在知道了。如果北邊的防禦咱們最終輸了,再讓異族竊占了這大好河山,這些夫子老爺們,肯定會第一時間滑跪過去。因為有前科了嘛,上一次亡天下以後日子還不是過得紅紅火火的嗎?到時候,我等的後人怎麼辦?說直白點,你們這幾家人只要不犯大錯,都是要與國同壽的。沒了大明,你們的後代還剩下什麼?」

  現場的所有人都呆住了,這話說得真是過於露骨了,特別是對那些讀書人的判斷。他們真的會那樣做嗎?有人懷疑。

  「不管你們願不願意,咱們才是一邊的。」朱元璋走到李善長的面前,提醒道,「不要讓自己走到咱的對立面去。」

  「臣,不會的。」

  朱元璋轉身,走上玉階,坐回到了自己的皇位上,「米祿,貨幣,獎懲各方面的改革,都會從你們這些人開始。咱不強求,不贊同的上本奏疏來,只要不搗亂,咱保你們一家一世的富家翁。」他頓了頓,見沒人說話後,便看向了朱棣,「老四,你能為朝廷考慮,主動提出降低藩王的俸祿,這是好事,外加上你這次的榆木川大捷有功,咱賞你百分之三的大明第一建功集團的股份。」

  朱棣一愣。

  「這個大明建工集團是什麼,你們到了商品博覽會那天就知道了。」朱元璋看向了徐達,「你們徐家也有百分之三的股份。」

  「謝陛下賞賜!」徐達當即出列,下跪謝恩,他知道這是陛下要用自己和老四打個樣,所以完全沒有拒絕,直接就接受了。

  「好了,今天就到這吧,以後事情會變成什麼樣,咱們拭目以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