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論再戰閎夭獻計
周軍在潼關的大營中三通鼓聲響罷,各路將領皆趕到大帳聽令。姜子牙將三花娘娘撤兵之時講給眾將,大帳中眾將皆是驚訝。
當即有將官問道:「太師,大王可知此事?」
「以發人前去稟告。想來大王此時當收到急報。」姜子牙答道。
那將官又問道:「太師,洛地諸侯皆歸順大商。可要討伐?」
此言一出,其餘諸將皆點頭稱是。姜子牙知這些將領想要功勞,便故搖頭答道:「此事當由大王定奪。」
此時大周都城鎬京,周王姬發召集群臣商議此事。群臣中散宜生恭賀道:「大王臨戰不亂,商軍見不可勝,故退兵。此乃大王之功。臣請為大王賀,為大周賀。」
群臣聽罷,皆是恭賀。
周王姬發見過戰前周國諸侯的醜態,知道這散宜生是要說給諸侯聽,便受了群臣朝賀。待群臣賀罷,姬發說道:「大商猶在,今年退兵,明年必來。不知眾愛卿有何計謀?」
南宮括直起身言道:「大王可邀八國諸侯派兵相助,商軍若明年來,當一舉滅之。」
散宜生搖頭道:「西土諸侯之事可再論。太師言,當先定洛地諸侯投商之事。吾以為此乃當務之急。」
南宮适、散宜生、閎夭和太顛乃是姬昌四友。姬發見閎夭與太顛並未發言,便詢問二人所想。
太顛乃是武將,聽姬發詢問,心中雖是遲疑,卻還是答道:「大王。洛地為大周屏障,若被奪去,商王一聲下令,商軍數日可至潼關。」
說罷,太顛又低頭不語。
周王姬發知道太顛意思。若是想將商軍擋在洛地之外,就需打的商軍無力攻洛,或者派兵在孟津處的大河北岸築城。
此時的周國兩者都做不到,所以太顛只能低頭不語。
再看閎夭,卻見閎夭欲言又止,周王姬發便猜到閎夭心思。
果然,閎夭還是開口進諫,「大王,若有一精於騎兵之將,大周豈用如此擔憂。」
姬發只是點點頭,卻不開口。
姬奭見群臣各有想法,卻不肯說要害之處,心中不以為然,便開口問道:「大王,不知明年可要決戰?」
群臣都不想提及此事。見姬奭竟然說將出來,只能看向姬發。
姬發半年來,姬發一直為此事憂慮,卻也知道此事不能不提。便問太宰姬旦:「若是明年決戰,不知勝算幾何?」
太宰姬旦當即答道:「大王,若商軍如今年般出兵。便是亞旅6000,3000步軍,3000騎軍,師氏兩萬。周,明年可出虎賁3000,騎兵4000,四師四萬士卒。」
聽周軍人馬比商軍多,姬發又問道:「若請八國諸侯相助,又有多少兵?」
「可多戰車1000,士卒一萬五。」姬旦答道。
姬發麵露喜色,接著問道:「可有辦法令商軍只有這等兵馬過河?」
姬旦搖頭答道:「此事當請教太師。」
此時閎夭直起身說道:「大王,臣有一計。」
「講。」姬發命道。
閎夭朗聲說道:「可請八國諸侯兵出兵,待商軍出兵之時,八國諸侯沿淮河西進,佯攻商國。商國援軍當不可過河。」
周國群臣議論一番,都覺得可行。這八國為庸國,蜀國、羌國、髳國、微國、盧國、彭國、濮國。又因這八國都位於商國西部,又稱西土八國。
在夏時,這八國並不與大商接壤,三百年前,商軍一路南下,沿途部落或滅或降。商軍攻到大江方才止步。便在大江北岸(武漢黃陂區)高處建盤龍城,方與八國接壤。
自此,八國與大商交戰兩百年,於百年攻破盤龍城。這百年間,八國與大周交好。牧野之戰時,皆派兵相助大周。
若是八國肯出兵從南伐商,大商定然出兵抵禦,再無力向洛地派兵。
周王姬發大喜,問道:「何人肯出使?」
閎夭當即請命,「臣願出使庸國,蜀國、羌國、髳國。」
散宜生跟著請命,「臣願出使微國、盧國。」
彭國、濮國卻無人請命。姬發便讓太宰姬旦安排使者。
此時身處封地的姬信也接到了商軍退兵的消息。姬信想到自己最初還以為自己能夠靠著孟津之戰的威風,再次為將。只覺得自己實在是好笑。便嘆息一聲,卻沒有說什麼。
王浩然也不想在這種小事上對姬信耳提面命,就問道:「你知道參與牧野之戰的八國的位置麼?」
姬信點點頭。在地上畫出了此時天下的粗略地圖,然後將這八國位置點出。
庸在竹山東南,蜀在鄖西、旬陽之蜀河,羌在河南淅川,髳在河南南陽,微在竹山縣西,盧在南漳縣東北,彭在武當山南彭水。
整體來說,八國位於漢水流域。
王浩然又問,「你覺得商國會任由八國援助周國麼?」
姬信一愣,思考片刻,不解的問道:「商難道還能先討伐八國?」
這八國所處之地多為丘陵與山區,距離大商很遙遠。即便大商派兵將八國滅了,也什麼都得不到。
而且商國攻打八國,必然要遭到周國的攻擊。搞不好的話,會被切斷後路,全軍覆沒。
說完這些,姬信又覺得不對頭。王浩然會提起這八國,就必然有原因。便請教起來,「鬼君以為會如何?」
王浩然嘆道:「周國雖有山河壁壘,卻無主動。便受制於人。」
姬信皺眉思索。這個道理沒錯,但是受制於人又是怎麼一回事?
此時三花娘娘正率領部隊向北而行。大軍出動,若是無功而返,很傷士氣。而且商國的敵人並非只有周國,現在的大商可謂四面皆敵。商王子受15伐東夷,並非是殘忍暴虐,而是要先徹底解決東部的東夷,讓商國獲得一個穩定的東部。
在伐東夷即將徹底結束的同時,開始解決更加柔弱的南部徐地與淮地的諸侯。
當東部與南部的問題得到解決,大商就可以騰出手來解決西部的周國,收回北部的「北土」,解決更北部的土方。
雖然離開了洛地,三花娘娘子秀一直關注著洛地的最新消息。聽聞姜子牙竟然沒有率領大軍進入洛地,三花向並轡而行蠻廉笑道:「亞長,周國竟然不急。想來明年要與我等決戰。」
蠻廉倒是不太在意這個,畢竟此時商國兩路討伐軍全都返回商國。朝歌距離洛地300里,數萬大軍一個月就能全軍抵達。在洛地決戰,商並不處於劣勢。
蠻廉答道:「娘娘定有所謀。可講與吾?」
「吾討伐淮夷之時,見到了髳國旗幟。」三花答道。
「娘娘準備先討伐髳國?」蠻廉有些驚喜。這個計劃十分大膽,討伐髳國的南線部隊需要長途遠征,可太合喜歡騎馬與駕車的蠻廉的胃口了。
「若是討伐髳國。還需亞長前往易水,與那裡交涉。」子秀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邊與北方交涉,一邊對南方(南陽地區)的髳國下手,這讓蠻廉有些不解。兩者屬於兩種不同的政策,看著都沒啥問題,但是好像沒有必要。
又想了一陣,蠻廉問道:「娘娘是何意?」
「若吾軍開始討伐髳國,周國將如何?。」
「前去援助。」蠻廉立刻答道。
「此時吾軍進入洛地,周軍將如何?」
蠻廉考慮一陣才答道:「或許決戰。」
「若是有3000騎兵向北,繞過鬼方之地,向南討伐。周國又該如何?」三花繼續問。
蠻廉思忖良久,終於嘆道:「娘娘勝過吾遠矣。」
當即有將官問道:「太師,大王可知此事?」
「以發人前去稟告。想來大王此時當收到急報。」姜子牙答道。
那將官又問道:「太師,洛地諸侯皆歸順大商。可要討伐?」
此言一出,其餘諸將皆點頭稱是。姜子牙知這些將領想要功勞,便故搖頭答道:「此事當由大王定奪。」
此時大周都城鎬京,周王姬發召集群臣商議此事。群臣中散宜生恭賀道:「大王臨戰不亂,商軍見不可勝,故退兵。此乃大王之功。臣請為大王賀,為大周賀。」
群臣聽罷,皆是恭賀。
周王姬發見過戰前周國諸侯的醜態,知道這散宜生是要說給諸侯聽,便受了群臣朝賀。待群臣賀罷,姬發說道:「大商猶在,今年退兵,明年必來。不知眾愛卿有何計謀?」
南宮括直起身言道:「大王可邀八國諸侯派兵相助,商軍若明年來,當一舉滅之。」
散宜生搖頭道:「西土諸侯之事可再論。太師言,當先定洛地諸侯投商之事。吾以為此乃當務之急。」
南宮适、散宜生、閎夭和太顛乃是姬昌四友。姬發見閎夭與太顛並未發言,便詢問二人所想。
太顛乃是武將,聽姬發詢問,心中雖是遲疑,卻還是答道:「大王。洛地為大周屏障,若被奪去,商王一聲下令,商軍數日可至潼關。」
說罷,太顛又低頭不語。
周王姬發知道太顛意思。若是想將商軍擋在洛地之外,就需打的商軍無力攻洛,或者派兵在孟津處的大河北岸築城。
此時的周國兩者都做不到,所以太顛只能低頭不語。
再看閎夭,卻見閎夭欲言又止,周王姬發便猜到閎夭心思。
果然,閎夭還是開口進諫,「大王,若有一精於騎兵之將,大周豈用如此擔憂。」
姬發只是點點頭,卻不開口。
姬奭見群臣各有想法,卻不肯說要害之處,心中不以為然,便開口問道:「大王,不知明年可要決戰?」
群臣都不想提及此事。見姬奭竟然說將出來,只能看向姬發。
姬發半年來,姬發一直為此事憂慮,卻也知道此事不能不提。便問太宰姬旦:「若是明年決戰,不知勝算幾何?」
太宰姬旦當即答道:「大王,若商軍如今年般出兵。便是亞旅6000,3000步軍,3000騎軍,師氏兩萬。周,明年可出虎賁3000,騎兵4000,四師四萬士卒。」
聽周軍人馬比商軍多,姬發又問道:「若請八國諸侯相助,又有多少兵?」
「可多戰車1000,士卒一萬五。」姬旦答道。
姬發麵露喜色,接著問道:「可有辦法令商軍只有這等兵馬過河?」
姬旦搖頭答道:「此事當請教太師。」
此時閎夭直起身說道:「大王,臣有一計。」
「講。」姬發命道。
閎夭朗聲說道:「可請八國諸侯兵出兵,待商軍出兵之時,八國諸侯沿淮河西進,佯攻商國。商國援軍當不可過河。」
周國群臣議論一番,都覺得可行。這八國為庸國,蜀國、羌國、髳國、微國、盧國、彭國、濮國。又因這八國都位於商國西部,又稱西土八國。
在夏時,這八國並不與大商接壤,三百年前,商軍一路南下,沿途部落或滅或降。商軍攻到大江方才止步。便在大江北岸(武漢黃陂區)高處建盤龍城,方與八國接壤。
自此,八國與大商交戰兩百年,於百年攻破盤龍城。這百年間,八國與大周交好。牧野之戰時,皆派兵相助大周。
若是八國肯出兵從南伐商,大商定然出兵抵禦,再無力向洛地派兵。
周王姬發大喜,問道:「何人肯出使?」
閎夭當即請命,「臣願出使庸國,蜀國、羌國、髳國。」
散宜生跟著請命,「臣願出使微國、盧國。」
彭國、濮國卻無人請命。姬發便讓太宰姬旦安排使者。
此時身處封地的姬信也接到了商軍退兵的消息。姬信想到自己最初還以為自己能夠靠著孟津之戰的威風,再次為將。只覺得自己實在是好笑。便嘆息一聲,卻沒有說什麼。
王浩然也不想在這種小事上對姬信耳提面命,就問道:「你知道參與牧野之戰的八國的位置麼?」
姬信點點頭。在地上畫出了此時天下的粗略地圖,然後將這八國位置點出。
庸在竹山東南,蜀在鄖西、旬陽之蜀河,羌在河南淅川,髳在河南南陽,微在竹山縣西,盧在南漳縣東北,彭在武當山南彭水。
整體來說,八國位於漢水流域。
王浩然又問,「你覺得商國會任由八國援助周國麼?」
姬信一愣,思考片刻,不解的問道:「商難道還能先討伐八國?」
這八國所處之地多為丘陵與山區,距離大商很遙遠。即便大商派兵將八國滅了,也什麼都得不到。
而且商國攻打八國,必然要遭到周國的攻擊。搞不好的話,會被切斷後路,全軍覆沒。
說完這些,姬信又覺得不對頭。王浩然會提起這八國,就必然有原因。便請教起來,「鬼君以為會如何?」
王浩然嘆道:「周國雖有山河壁壘,卻無主動。便受制於人。」
姬信皺眉思索。這個道理沒錯,但是受制於人又是怎麼一回事?
此時三花娘娘正率領部隊向北而行。大軍出動,若是無功而返,很傷士氣。而且商國的敵人並非只有周國,現在的大商可謂四面皆敵。商王子受15伐東夷,並非是殘忍暴虐,而是要先徹底解決東部的東夷,讓商國獲得一個穩定的東部。
在伐東夷即將徹底結束的同時,開始解決更加柔弱的南部徐地與淮地的諸侯。
當東部與南部的問題得到解決,大商就可以騰出手來解決西部的周國,收回北部的「北土」,解決更北部的土方。
雖然離開了洛地,三花娘娘子秀一直關注著洛地的最新消息。聽聞姜子牙竟然沒有率領大軍進入洛地,三花向並轡而行蠻廉笑道:「亞長,周國竟然不急。想來明年要與我等決戰。」
蠻廉倒是不太在意這個,畢竟此時商國兩路討伐軍全都返回商國。朝歌距離洛地300里,數萬大軍一個月就能全軍抵達。在洛地決戰,商並不處於劣勢。
蠻廉答道:「娘娘定有所謀。可講與吾?」
「吾討伐淮夷之時,見到了髳國旗幟。」三花答道。
「娘娘準備先討伐髳國?」蠻廉有些驚喜。這個計劃十分大膽,討伐髳國的南線部隊需要長途遠征,可太合喜歡騎馬與駕車的蠻廉的胃口了。
「若是討伐髳國。還需亞長前往易水,與那裡交涉。」子秀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邊與北方交涉,一邊對南方(南陽地區)的髳國下手,這讓蠻廉有些不解。兩者屬於兩種不同的政策,看著都沒啥問題,但是好像沒有必要。
又想了一陣,蠻廉問道:「娘娘是何意?」
「若吾軍開始討伐髳國,周國將如何?。」
「前去援助。」蠻廉立刻答道。
「此時吾軍進入洛地,周軍將如何?」
蠻廉考慮一陣才答道:「或許決戰。」
「若是有3000騎兵向北,繞過鬼方之地,向南討伐。周國又該如何?」三花繼續問。
蠻廉思忖良久,終於嘆道:「娘娘勝過吾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