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漢朝七國之亂
在劉邦率軍平定異姓王之後,因自身能力以及國力原因,無法管轄如此大的土地,又不能立異姓王幫忙管理,於是就改為立同姓王,分封了九個劉氏宗室子弟為諸侯王,並與群臣約定「非劉姓不王」的約定,希望憑藉血統的原因,讓同姓諸侯王效忠漢朝,拱衛中央。
而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當權,立諸呂為王,違反了劉邦當時「非劉姓不王」的約定,並且對其他諸侯王有著極其嚴苛的控制。這也激起了流姓諸侯王的強烈反抗心理。
呂后死後,諸呂著集兵馬,想要發動政變,奪取劉氏政權。
這時齊王之子劉章、劉興居暗中和劉襄約定領兵進入關內,共同剿滅諸呂的反叛,事後約定由劉襄繼承帝位。
但此時劉章在長安與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人合力消滅了諸呂的勢力,轉而立代王劉恆為帝(漢文帝),劉襄失去了起兵的藉口,在朝廷的安撫下退兵。
漢文帝劉恆作為漢高祖劉邦的庶子,低溫本來就不穩固,後來又經歷過年代的更迭,血統關係越發疏遠。
公元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趁文帝劉恆御駕親征匈奴的時機,起兵叛亂,想要襲擊滎陽,但是卻以失敗告終,於是便自殺身亡,濟北國也被消滅。
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劉長也不甘偏安一隅,起兵造反,後來戰敗被貶到蜀地,死在了流放的途中。
漢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更是將列候派遣到諸王的封地,並且將一些大國拆分為小國,使單個王國的地域和國力都變小。
後來吳王太子劉賢入朝陪伴皇太子劉啟飲酒玩樂,因為在棋桌上和皇太子爭強好勝,而且態度很是不恭敬,被皇太子劉啟惱怒砸死。
吳王兒子被太子誤殺,這使得吳王對天子不再尊重,也不遵守諸侯對天子的禮節,更是稱病而不去朝見天子。
劉啟(漢景帝)繼位後,御史大夫晁錯又開始和漢景帝計劃削弱藩王的力量。
公元前155年,晁錯上書《削藩策》,陳述諸侯王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國土。待楚王劉戊來朝時,更是以楚王在給薄太后服喪時偷偷淫亂為藉口,請求誅殺楚王。
漢景帝的削藩之舉使得各路藩王人人自危,更是擔心削地的事情沒完沒了,於是便想進行謀反。於是吳王聯合傳統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卯、膠東王劉雄渠共七王公開謀反。聯軍共有三十多萬人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向西進軍,同時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等貴族進行勾結。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從廣陵起兵,在東陽設置糧倉,向西渡過淮河和楚軍匯合。於是吳楚聯軍為主力向西進攻,而膠西等其他國家的叛軍一供進攻齊王劉將閭所守衛的臨淄,趙國則和匈奴一起出兵進攻漢國。
漢景帝得知消息後。問晁錯建議,晁錯說:希望皇帝御駕親征,而自己留守京城。
但是當時袁盎卻向漢景帝獻策說:直接誅殺晁錯,滿足叛軍,滿足他們清君側的要求。這樣他們就沒有藉口出兵了。
於是漢景帝就採取了袁盎的建議,並且封袁盎為太常。最後在東市腰斬了晁錯。
然而殺死晁錯並沒有阻止聯軍反叛的步伐,反而認為漢景帝軟弱無能,於是劉濞自立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
漢景帝見此,只能以武力鎮壓叛亂,於是派太尉周亞夫率領軍隊阻擋吳楚聯軍,並且派周候酈寄率領軍隊攻打趙國、欒布攻打齊國、竇嬰屯兵駐守滎陽,監視齊國、趙國的動向。
在吳楚聯軍行軍到兩國的時候,遇到了梁王劉武的頑強抵抗,劉武不敵,向朝廷告急。
周亞夫覺得正面決戰,漢軍難以取勝,於是就繞道走從藍田行軍,從武關出關、然後抵達了洛陽,屯兵在兩國北面的昌邑,堅守不出。打算用梁王的軍隊來拖住吳楚聯軍的主力,而自己則尋找時機率軍切斷對方的補給,然後再等待時機擊潰叛軍。
劉武見援軍遲遲不來,最後無奈只能給漢景帝寫信。漢景帝得知後,下詔軍令要求周亞夫率軍支援,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周亞夫依舊不為所動,梁王劉武只能任命韓安國和張羽為將,拼死抵禦,與聯軍僵持著。
梁王畢竟據城而守,又拼死抵擋,一時無法攻克,於是聯軍將矛頭對準梁城以北的周亞夫,周亞夫依舊堅守壁壘,不可能交戰。但是私下卻派出精銳起兵南下,奪取泗水進入淮河的口子,斷了聯軍的糧道。
吳楚聯軍斷糧,士兵無糧可食,士氣低下,幾次挑戰都未得到回應,於是決定趁夜晚襲擊周亞夫大營,佯攻東南方向。
而周亞夫用兵如神,他命令西北面加強守備,果真聯軍從西北強攻,但是卻未能攻破西北的防守,聯軍大敗,周亞夫率軍追擊,大破吳楚聯軍。
吳王率領麾下壯士趁夜逃走,退守東越被東越王用矛刺死,並取下首級獻給皇帝獲取封賞,後楚王劉戊也自殺而死。
欒布那邊也率領大軍進逼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圍攻的齊都臨淄。幾王圍攻臨淄三月,仍然拿不下來,又聽聞欒布已經率領大軍趕來,於是膠西王便親自到漢營請罪,然後自殺而死,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也都被誅殺。
而在趙地,酈寄率領軍隊進攻趙國,趙王劉遂堅守邯鄲,酈寄久攻不下。而匈奴得知吳楚聯軍已經失敗,也不肯派兵相助。
欒布在平定了齊國的諸侯王后又率領軍隊與酈寄匯合,最終水淹邯鄲城、趙王劉遂也自殺而亡。
而濟北王劉志被自家的郎中令劫持,未能發兵參與叛亂,所以就被赦免了,將其流放到淄川。
齊王劉將閭曾打算奪取帝位,又參與了七國之亂,也被迫自殺。
自此七國之亂被平定,七王皆死,除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
而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當權,立諸呂為王,違反了劉邦當時「非劉姓不王」的約定,並且對其他諸侯王有著極其嚴苛的控制。這也激起了流姓諸侯王的強烈反抗心理。
呂后死後,諸呂著集兵馬,想要發動政變,奪取劉氏政權。
這時齊王之子劉章、劉興居暗中和劉襄約定領兵進入關內,共同剿滅諸呂的反叛,事後約定由劉襄繼承帝位。
但此時劉章在長安與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人合力消滅了諸呂的勢力,轉而立代王劉恆為帝(漢文帝),劉襄失去了起兵的藉口,在朝廷的安撫下退兵。
漢文帝劉恆作為漢高祖劉邦的庶子,低溫本來就不穩固,後來又經歷過年代的更迭,血統關係越發疏遠。
公元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趁文帝劉恆御駕親征匈奴的時機,起兵叛亂,想要襲擊滎陽,但是卻以失敗告終,於是便自殺身亡,濟北國也被消滅。
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劉長也不甘偏安一隅,起兵造反,後來戰敗被貶到蜀地,死在了流放的途中。
漢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更是將列候派遣到諸王的封地,並且將一些大國拆分為小國,使單個王國的地域和國力都變小。
後來吳王太子劉賢入朝陪伴皇太子劉啟飲酒玩樂,因為在棋桌上和皇太子爭強好勝,而且態度很是不恭敬,被皇太子劉啟惱怒砸死。
吳王兒子被太子誤殺,這使得吳王對天子不再尊重,也不遵守諸侯對天子的禮節,更是稱病而不去朝見天子。
劉啟(漢景帝)繼位後,御史大夫晁錯又開始和漢景帝計劃削弱藩王的力量。
公元前155年,晁錯上書《削藩策》,陳述諸侯王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國土。待楚王劉戊來朝時,更是以楚王在給薄太后服喪時偷偷淫亂為藉口,請求誅殺楚王。
漢景帝的削藩之舉使得各路藩王人人自危,更是擔心削地的事情沒完沒了,於是便想進行謀反。於是吳王聯合傳統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卯、膠東王劉雄渠共七王公開謀反。聯軍共有三十多萬人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向西進軍,同時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等貴族進行勾結。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從廣陵起兵,在東陽設置糧倉,向西渡過淮河和楚軍匯合。於是吳楚聯軍為主力向西進攻,而膠西等其他國家的叛軍一供進攻齊王劉將閭所守衛的臨淄,趙國則和匈奴一起出兵進攻漢國。
漢景帝得知消息後。問晁錯建議,晁錯說:希望皇帝御駕親征,而自己留守京城。
但是當時袁盎卻向漢景帝獻策說:直接誅殺晁錯,滿足叛軍,滿足他們清君側的要求。這樣他們就沒有藉口出兵了。
於是漢景帝就採取了袁盎的建議,並且封袁盎為太常。最後在東市腰斬了晁錯。
然而殺死晁錯並沒有阻止聯軍反叛的步伐,反而認為漢景帝軟弱無能,於是劉濞自立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
漢景帝見此,只能以武力鎮壓叛亂,於是派太尉周亞夫率領軍隊阻擋吳楚聯軍,並且派周候酈寄率領軍隊攻打趙國、欒布攻打齊國、竇嬰屯兵駐守滎陽,監視齊國、趙國的動向。
在吳楚聯軍行軍到兩國的時候,遇到了梁王劉武的頑強抵抗,劉武不敵,向朝廷告急。
周亞夫覺得正面決戰,漢軍難以取勝,於是就繞道走從藍田行軍,從武關出關、然後抵達了洛陽,屯兵在兩國北面的昌邑,堅守不出。打算用梁王的軍隊來拖住吳楚聯軍的主力,而自己則尋找時機率軍切斷對方的補給,然後再等待時機擊潰叛軍。
劉武見援軍遲遲不來,最後無奈只能給漢景帝寫信。漢景帝得知後,下詔軍令要求周亞夫率軍支援,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周亞夫依舊不為所動,梁王劉武只能任命韓安國和張羽為將,拼死抵禦,與聯軍僵持著。
梁王畢竟據城而守,又拼死抵擋,一時無法攻克,於是聯軍將矛頭對準梁城以北的周亞夫,周亞夫依舊堅守壁壘,不可能交戰。但是私下卻派出精銳起兵南下,奪取泗水進入淮河的口子,斷了聯軍的糧道。
吳楚聯軍斷糧,士兵無糧可食,士氣低下,幾次挑戰都未得到回應,於是決定趁夜晚襲擊周亞夫大營,佯攻東南方向。
而周亞夫用兵如神,他命令西北面加強守備,果真聯軍從西北強攻,但是卻未能攻破西北的防守,聯軍大敗,周亞夫率軍追擊,大破吳楚聯軍。
吳王率領麾下壯士趁夜逃走,退守東越被東越王用矛刺死,並取下首級獻給皇帝獲取封賞,後楚王劉戊也自殺而死。
欒布那邊也率領大軍進逼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圍攻的齊都臨淄。幾王圍攻臨淄三月,仍然拿不下來,又聽聞欒布已經率領大軍趕來,於是膠西王便親自到漢營請罪,然後自殺而死,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也都被誅殺。
而在趙地,酈寄率領軍隊進攻趙國,趙王劉遂堅守邯鄲,酈寄久攻不下。而匈奴得知吳楚聯軍已經失敗,也不肯派兵相助。
欒布在平定了齊國的諸侯王后又率領軍隊與酈寄匯合,最終水淹邯鄲城、趙王劉遂也自殺而亡。
而濟北王劉志被自家的郎中令劫持,未能發兵參與叛亂,所以就被赦免了,將其流放到淄川。
齊王劉將閭曾打算奪取帝位,又參與了七國之亂,也被迫自殺。
自此七國之亂被平定,七王皆死,除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