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發掘《易》理作《易傳》
孔子回到魯國三年,已屆「從心所欲」之年的他很少過問政治,而是潛心於學問。孔子晚年喜歡《易》學,讀《易》很勤,以致把書簡的皮繩都弄斷了多次。他說:「如果再讓我多活幾年,這樣的話,我對易學的研究就可以文辭義理都充實了。」
孔子對《周易》的研讀並沒有停留在占卜功能上,而是融進了自己對宇宙萬物、社會人倫的理解去深入解讀《周易》。孔子為此寫了十篇文章,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繫辭上、繫辭下、序卦、說卦和雜卦,故稱「十翼」,也即傳於後世,並產生巨大影響的《易傳》。
孔子對周易最大的貢獻,在於淡化了其占卜的功能,使周易成為「德義之學」而廣泛流傳。《易經》依賴孔子所作的《易傳》得以顯豁,孔子之「性與天道」的思想,亦藉此得以表達。
通過《易傳》,孔子把對宇宙人生的理解和社會政治觀點,藉助八卦圖像符號直觀地表達出來,從而使得枯燥乏味、神秘莫測的圖符有了生動的表現力,揭示人對大自然的認識規律和思維規律。
《易傳》中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揭示天地、陰陽、吉兇相生相剋的變化規律。
孔子被後人尊稱為「大成至聖先師」,易傳是其重要的貢獻。孔子一生基本上述多著少,儘管其精通詩、書、禮、樂等諸經,但是他只是轉述,自己思想理論上的專門著作不多。但是,在研究易經方面,孔子則作了《易傳》,將自己的思辨成果作了高度總結和盡情發揮。
易經的原始作用是用來占卜的,而且一直以來被統治者壟斷,對普通大眾來說,是神秘而不可知的。到了孔子,由於他奉行有教無類的教學原則,把自己對易經的研究形成著作公示於天下。
春秋以前,王侯每逢大事,都要占卜吉凶。到春秋時期雖然逐漸開始根據人的德行推斷結果,但是仍需藉助占筮這個工具。而到了戰國時期,占筮不再流行,遇事不再依靠占筮,完全從人的德行出發判斷吉凶。孔子所作《易傳》的傳播,從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孔子在韋編三絕之後,終於發掘出易經中形象思維的終極原理,亦即是陰陽之道。所謂陰陽之道,亦即是生生之德,是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亦是哲學上的高深智慧。把易經從單純的占卜功能升華到哲學智慧,這是孔子的巨大貢獻。
孔子說:「周易為何而作?周易揭示事物本質而成就事業,概括天下事物的規律。所以聖人可以通達天下人的心志,完成天下大業,決斷天下的疑惑。」
孔子是一個一生在求道的人,他特別看重自己的智慧,一生學道、修道、證道。
「吾道一以貫之」,「朝聞道,夕死可矣」。表達了孔子對於道的堅持和渴求。
孔子稱自己是天賦使命,「斯文在茲」,致力於做一位思想者、開悟者。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未如丘之好學也」。孔子十五學道,三十有小成,但到晚年接觸易經後,才真正知道什麼是天命所歸。所謂天命,即是道也。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即五十歲學易經後終於明白了什麼是「道」。但由於傾心於政治追求,一直到七十歲才有時間潛心研究易經,從思想上求道、得道,終於著成《易傳》。
《易傳》中說,易與天地相似,所以不違背天地的規律;知道周圍萬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會有過失;遍行而不停留,順應天道,知曉性命之理,因而不會憂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夠愛民。
孔子發現的「道」,就是他在《易傳》中所總結的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之謂道,凝聚了易經的最高智慧。根據易傳所述,在事物發展變化中包含了「變易、簡易、不易」三個最基本的原則。凡為將相者,必通易經。而明白易有三義,則是學易的入門之徑。
所謂變易,是從時間上來說的。易,字形為上「日」下「月」,日為陽,月為陰,一陰一陽意為日月交替變化。易經中特別強調「時」的作用,所謂「時之義大矣哉」,孔子本人亦被看做是「聖之時者」。宇宙萬物,都在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變遷,無一例外。時間,其本質即是變易。
所謂簡易,是指從事物的複雜變化中抽象出簡單道理。易經裡面只有兩個最基本的符號,陰爻、陽爻,猶如計算機系統只有0和1兩個符號一樣。而易的功能亦最簡單不過,即是陰爻和陽爻的相互轉化。陰陽互轉,而宇宙萬物得以生成,這就是道的妙處,亦即是「生生之德」。
所謂不易,是從本體上說的。一切皆變,唯變不變,不變的就是本體,從事物的變化中找到不變的本體,不變的本體即是「道」。易經本是用來占卜的,但孔子賦予其哲學上的最高智慧,充分發掘出形而上的原理。形而上者謂之道,道即是永遠不易的真理。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就是易經中「陰陽雖萬變而不離其宗」的道。換個說法,易的本「體」即是道,道是形而上的終極原理,是不變的,這是「不易」之義。
易的功能是形而下之器,器之「用」看起來無窮無盡,究其實僅為簡單的陰陽之變,這是「簡易」之義。易的形即是相,相者,時刻處在變化之中,這是「變易」之義。所以,變易者,相也;簡易者,用也;不易者,體也。《易傳》云:「明君不時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與凶,順於天地之心,此謂易道。
孔子精通易經後,明白到宇宙人生皆是時間創造,所以提倡「與時偕行」。《論語》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即是孔子對時間變化不息的感慨。
易經與佛學有相通之處:就變易來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簡易來說,一切唯心造。就不易來說,自性清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易經原本只是一塊璞石,經過孔子的智慧加工,已遠非占卜之學,而升華成中華民族最高的哲學智慧之書。
孔子對《周易》的研讀並沒有停留在占卜功能上,而是融進了自己對宇宙萬物、社會人倫的理解去深入解讀《周易》。孔子為此寫了十篇文章,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繫辭上、繫辭下、序卦、說卦和雜卦,故稱「十翼」,也即傳於後世,並產生巨大影響的《易傳》。
孔子對周易最大的貢獻,在於淡化了其占卜的功能,使周易成為「德義之學」而廣泛流傳。《易經》依賴孔子所作的《易傳》得以顯豁,孔子之「性與天道」的思想,亦藉此得以表達。
通過《易傳》,孔子把對宇宙人生的理解和社會政治觀點,藉助八卦圖像符號直觀地表達出來,從而使得枯燥乏味、神秘莫測的圖符有了生動的表現力,揭示人對大自然的認識規律和思維規律。
《易傳》中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揭示天地、陰陽、吉兇相生相剋的變化規律。
孔子被後人尊稱為「大成至聖先師」,易傳是其重要的貢獻。孔子一生基本上述多著少,儘管其精通詩、書、禮、樂等諸經,但是他只是轉述,自己思想理論上的專門著作不多。但是,在研究易經方面,孔子則作了《易傳》,將自己的思辨成果作了高度總結和盡情發揮。
易經的原始作用是用來占卜的,而且一直以來被統治者壟斷,對普通大眾來說,是神秘而不可知的。到了孔子,由於他奉行有教無類的教學原則,把自己對易經的研究形成著作公示於天下。
春秋以前,王侯每逢大事,都要占卜吉凶。到春秋時期雖然逐漸開始根據人的德行推斷結果,但是仍需藉助占筮這個工具。而到了戰國時期,占筮不再流行,遇事不再依靠占筮,完全從人的德行出發判斷吉凶。孔子所作《易傳》的傳播,從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孔子在韋編三絕之後,終於發掘出易經中形象思維的終極原理,亦即是陰陽之道。所謂陰陽之道,亦即是生生之德,是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亦是哲學上的高深智慧。把易經從單純的占卜功能升華到哲學智慧,這是孔子的巨大貢獻。
孔子說:「周易為何而作?周易揭示事物本質而成就事業,概括天下事物的規律。所以聖人可以通達天下人的心志,完成天下大業,決斷天下的疑惑。」
孔子是一個一生在求道的人,他特別看重自己的智慧,一生學道、修道、證道。
「吾道一以貫之」,「朝聞道,夕死可矣」。表達了孔子對於道的堅持和渴求。
孔子稱自己是天賦使命,「斯文在茲」,致力於做一位思想者、開悟者。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未如丘之好學也」。孔子十五學道,三十有小成,但到晚年接觸易經後,才真正知道什麼是天命所歸。所謂天命,即是道也。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即五十歲學易經後終於明白了什麼是「道」。但由於傾心於政治追求,一直到七十歲才有時間潛心研究易經,從思想上求道、得道,終於著成《易傳》。
《易傳》中說,易與天地相似,所以不違背天地的規律;知道周圍萬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會有過失;遍行而不停留,順應天道,知曉性命之理,因而不會憂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夠愛民。
孔子發現的「道」,就是他在《易傳》中所總結的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之謂道,凝聚了易經的最高智慧。根據易傳所述,在事物發展變化中包含了「變易、簡易、不易」三個最基本的原則。凡為將相者,必通易經。而明白易有三義,則是學易的入門之徑。
所謂變易,是從時間上來說的。易,字形為上「日」下「月」,日為陽,月為陰,一陰一陽意為日月交替變化。易經中特別強調「時」的作用,所謂「時之義大矣哉」,孔子本人亦被看做是「聖之時者」。宇宙萬物,都在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變遷,無一例外。時間,其本質即是變易。
所謂簡易,是指從事物的複雜變化中抽象出簡單道理。易經裡面只有兩個最基本的符號,陰爻、陽爻,猶如計算機系統只有0和1兩個符號一樣。而易的功能亦最簡單不過,即是陰爻和陽爻的相互轉化。陰陽互轉,而宇宙萬物得以生成,這就是道的妙處,亦即是「生生之德」。
所謂不易,是從本體上說的。一切皆變,唯變不變,不變的就是本體,從事物的變化中找到不變的本體,不變的本體即是「道」。易經本是用來占卜的,但孔子賦予其哲學上的最高智慧,充分發掘出形而上的原理。形而上者謂之道,道即是永遠不易的真理。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就是易經中「陰陽雖萬變而不離其宗」的道。換個說法,易的本「體」即是道,道是形而上的終極原理,是不變的,這是「不易」之義。
易的功能是形而下之器,器之「用」看起來無窮無盡,究其實僅為簡單的陰陽之變,這是「簡易」之義。易的形即是相,相者,時刻處在變化之中,這是「變易」之義。所以,變易者,相也;簡易者,用也;不易者,體也。《易傳》云:「明君不時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與凶,順於天地之心,此謂易道。
孔子精通易經後,明白到宇宙人生皆是時間創造,所以提倡「與時偕行」。《論語》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即是孔子對時間變化不息的感慨。
易經與佛學有相通之處:就變易來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簡易來說,一切唯心造。就不易來說,自性清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易經原本只是一塊璞石,經過孔子的智慧加工,已遠非占卜之學,而升華成中華民族最高的哲學智慧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