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季氏禮迎孔子歸
在衛國,衛靈公死後,政治形勢動盪,一年不如一年。
公元前484年冬,衛國太叔疾因為自己的老丈人孔文子要派兵攻打他,不得不逃到了宋國。當初,太叔疾娶了衛國大夫子朝的女兒,其妹妹隨嫁。後來,子朝因叛亂逃出衛國。擔任國相的孔文子就讓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兒,然後把自己的女兒孔姞嫁給了他。
但太叔疾舊情難了,派人把前妻的妹妹接出來,安置在「犁「這個地方,還為她修了一所宮殿。女婿金屋藏嬌,孔文子大為惱怒,準備派兵攻打太叔疾,結果疾逃到了宋國。最後孔文子把女兒強行要了回來,並且把女兒又嫁給了太叔疾的弟弟太叔遺。
作為一個臣子,孔文子攻打太叔疾是以下亂上,還隨意地將女兒嫁來嫁去,都是不符合禮的行為。
孔文子就攻打太叔疾的問題向孔子問計,孔子說:「我對於仁義禮智這些事情還有研究,對於出兵之事皆不知道,我勸你還是不要動兵。」隨即招呼備車就離開了。
衛國形勢面臨危機,內部有孔文子要攻打女婿,外部老太子蒯聵隨時要回國推翻他的兒子衛出公,孔子對待在衛國失去信心,決定離開衛國。
孔文子得知孔子要離衛,苦苦挽留,孔子說道:「鳥是選擇樹林子來棲息的,樹林子哪能選擇挽留它。」但是一時也沒有走成。
這時候,恰巧季康子派出請孔子歸國的使者團,來到衛國搬請孔子。孔子回魯國的決心更加堅定了,即刻著手各種準備。
季康子為什麼突然想起來要禮聘孔子回國呢?原來是孔子的弟子冉求發揮了關鍵作用。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強鄰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孔子的弟子冉求為季氏將左師,與齊軍戰於魯國都城之郊,大獲全勝。
抗齊大捷,慶祝勝利時,季康子問冉求:「孔門無將才,難道你的戰術是無師自通嗎?」
冉求回答說:「誰說孔門無將才?子路、公良孺、公皙哀等,均有萬夫不當之勇,跟隨夫子周遊列國十餘年,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支軍閥能夠阻擋師徒的道路。我的老師更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三千弟子的各門技藝,均來源於夫子的教授。我這點軍事技能,也都是向夫子學的。」
季康子有了請回孔子的打算,問:「魯國大夫中對孔子評價不一,孔子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冉求見季康子有所動心,趁熱打鐵說:「我的老師,用之則天下必興,萬民受惠,連鬼神也無取其咎。夫子的願望是興社稷,振故邦,而非圖一己之利。想用他,要有光明正大的名分,若不合其意,就是把千社的地方封給他,也難動其心。」
季康子說:「我想召請他回來,可以嗎?」
「如果真想召請他回來,就要信任他,不可讓小人阻礙他,那是可以的。」冉有見季康子終於被說動了,心想老師回國有望了,但是有必要給季氏打打預防針,把老師請回來可以,可不能再把老師氣走了。
季康子遂派公華、公賓、公林三位代表組成使團,帶著厚禮,以周到的禮節來到衛國迎接孔子。
孔子召集弟子們說明歸意。他的打算是,凡在衛國出仕為官的,願意留下的繼續留下,不願意留下的一同歸魯。衛出公和孔文子執意留子路和高柴在衛國做官,孔子雖有不舍,還是同意兩人繼續留在衛國發展。
孔子走前認真地交代子路:衛國正當多事之秋,寧可甘居人後,不要奮勇爭先。
子路還是那犟脾氣:「食人之祿,必當忠君之事,豈能甘居人後?」孔子對子路很不放心。
孔子預測,衛國有亂,便是驚天動地,因為老太子蒯聵在衛國時就很有勢力,現在又有強國晉國鼎力支持。而衛出公也不弱,有衛國多位老臣想助。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城門失火,又怎能不殃及池魚?
讓孔子不放心的是,如果衛國有亂,高柴可以安然無恙,子路則難保其身。別看高柴個子矮小,外貌若愚,但內心精細,且能深明大義,頗有明哲風度,遇到危難時,一般能經權擇用,從容避害;而子路天性好勇,率性耿直,只知一意孤行,不肯思前想後,難改魯莽之氣,遇到危難,只知勇往直前,容易引致殺身之禍。
後來的發展,孔子的擔心變成現實,成為孔門之憾。
孔子離開魯國,在列國週遊了十四年的時間,才又回到魯國。
孔子返魯,經過十多年的國外遊歷,他的學識、修行和思想境界有了巨大的提升,魯國的大夫們根本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加以季氏的隆重「幣召」,孔子在魯國朝野聲望更高。
孔子回到魯都曲阜後,進見了魯哀公,並拜訪了季康子和孟孫氏的孟懿子,唯獨沒有拜訪叔孫氏的叔孫州仇。叔孫州仇本來對孔子就有意見,這回更加記恨孔子了。
叔孫州仇又稱叔孫武叔,是魯國的司馬,三桓之一,其父叔孫成子病逝後,他成為叔孫氏的宗主。這人是孔子的宿敵。
有一次,叔孫武叔在朝堂上對大夫們說:「子貢賢於仲尼。」子貢的好朋友,大夫子服景伯把這話告訴了子貢。
子貢態度鮮明地解釋道:「我和夫子相比,就好比宮牆,我的牆高及肩,能夠看見室中之美。而夫子之牆有數丈高,輕易不能找到進入的門,也就難以看到裡面之富麗堂皇,也難以看到百官之富有。能夠找到門的人太少了。夫子的言行有的人不理解,不也是這個道理嗎?」
還有一次,叔孫武叔又詆毀仲尼。子貢說:「千萬不要再這樣做了!仲尼不可詆毀啊。其他人的才能,就象是丘陵,還可以翻越;仲尼的才能,就象日月,沒有人能夠得上。即使有人想自絕於世,何必要詆毀日月呢?這樣的人往往是不自量力。」
季康子請孔子歸來後,信守對冉求的承諾,很尊重和信任孔子。孔子現在年事已高,對季康子的地位不會再有什麼威脅了,相反,季康子可以利用孔子的學識與影響,對改進治理起到推進作用。
看到孔子家裡不太富裕,季康子決定每年向孔子提供2000斛的糧食,供孔子和其門人使用。孔子日子一下子寬裕起來,對季康子非常感激。孔子和季康子之間來回走動地也就更勤了。
季康子問孔子關於治理國家的事情。孔子回答說:「治理國家要正派,育正氣,走正道。你帶頭做到正派,正氣,堅持正道,下面的人誰敢不走正道呢?」
孔子十分注重為政者的示範帶頭作用。如果身居上位的執政者能夠做到正己,上行下效,就可以不令而行,使天下人都歸於正道。
季康子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問道:「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麼樣呢?」
孔子回答:「在上的人好像風,在下的人好像草,風加在草上,草必然會隨風倒呀。你已經是魯國的執政了,哪裡還要用殺人的手段呢?你心向善,民眾就會群向於善了。」
季氏富可敵國,經常有人偷他家的東西。季康子憂患盜賊多,問孔子怎麼辦。
孔子回答說:「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夫子的意思,如果你沒有貪慾之心,即使獎賞別人來偷竊,別人也不會來偷你的東西。正是因為你季康子有了貪慾之心,聚斂了大量財富,所以才引來了盜賊。
季康子聽了,逐漸有收斂之心。
公元前484年冬,衛國太叔疾因為自己的老丈人孔文子要派兵攻打他,不得不逃到了宋國。當初,太叔疾娶了衛國大夫子朝的女兒,其妹妹隨嫁。後來,子朝因叛亂逃出衛國。擔任國相的孔文子就讓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兒,然後把自己的女兒孔姞嫁給了他。
但太叔疾舊情難了,派人把前妻的妹妹接出來,安置在「犁「這個地方,還為她修了一所宮殿。女婿金屋藏嬌,孔文子大為惱怒,準備派兵攻打太叔疾,結果疾逃到了宋國。最後孔文子把女兒強行要了回來,並且把女兒又嫁給了太叔疾的弟弟太叔遺。
作為一個臣子,孔文子攻打太叔疾是以下亂上,還隨意地將女兒嫁來嫁去,都是不符合禮的行為。
孔文子就攻打太叔疾的問題向孔子問計,孔子說:「我對於仁義禮智這些事情還有研究,對於出兵之事皆不知道,我勸你還是不要動兵。」隨即招呼備車就離開了。
衛國形勢面臨危機,內部有孔文子要攻打女婿,外部老太子蒯聵隨時要回國推翻他的兒子衛出公,孔子對待在衛國失去信心,決定離開衛國。
孔文子得知孔子要離衛,苦苦挽留,孔子說道:「鳥是選擇樹林子來棲息的,樹林子哪能選擇挽留它。」但是一時也沒有走成。
這時候,恰巧季康子派出請孔子歸國的使者團,來到衛國搬請孔子。孔子回魯國的決心更加堅定了,即刻著手各種準備。
季康子為什麼突然想起來要禮聘孔子回國呢?原來是孔子的弟子冉求發揮了關鍵作用。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強鄰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孔子的弟子冉求為季氏將左師,與齊軍戰於魯國都城之郊,大獲全勝。
抗齊大捷,慶祝勝利時,季康子問冉求:「孔門無將才,難道你的戰術是無師自通嗎?」
冉求回答說:「誰說孔門無將才?子路、公良孺、公皙哀等,均有萬夫不當之勇,跟隨夫子周遊列國十餘年,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支軍閥能夠阻擋師徒的道路。我的老師更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三千弟子的各門技藝,均來源於夫子的教授。我這點軍事技能,也都是向夫子學的。」
季康子有了請回孔子的打算,問:「魯國大夫中對孔子評價不一,孔子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冉求見季康子有所動心,趁熱打鐵說:「我的老師,用之則天下必興,萬民受惠,連鬼神也無取其咎。夫子的願望是興社稷,振故邦,而非圖一己之利。想用他,要有光明正大的名分,若不合其意,就是把千社的地方封給他,也難動其心。」
季康子說:「我想召請他回來,可以嗎?」
「如果真想召請他回來,就要信任他,不可讓小人阻礙他,那是可以的。」冉有見季康子終於被說動了,心想老師回國有望了,但是有必要給季氏打打預防針,把老師請回來可以,可不能再把老師氣走了。
季康子遂派公華、公賓、公林三位代表組成使團,帶著厚禮,以周到的禮節來到衛國迎接孔子。
孔子召集弟子們說明歸意。他的打算是,凡在衛國出仕為官的,願意留下的繼續留下,不願意留下的一同歸魯。衛出公和孔文子執意留子路和高柴在衛國做官,孔子雖有不舍,還是同意兩人繼續留在衛國發展。
孔子走前認真地交代子路:衛國正當多事之秋,寧可甘居人後,不要奮勇爭先。
子路還是那犟脾氣:「食人之祿,必當忠君之事,豈能甘居人後?」孔子對子路很不放心。
孔子預測,衛國有亂,便是驚天動地,因為老太子蒯聵在衛國時就很有勢力,現在又有強國晉國鼎力支持。而衛出公也不弱,有衛國多位老臣想助。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城門失火,又怎能不殃及池魚?
讓孔子不放心的是,如果衛國有亂,高柴可以安然無恙,子路則難保其身。別看高柴個子矮小,外貌若愚,但內心精細,且能深明大義,頗有明哲風度,遇到危難時,一般能經權擇用,從容避害;而子路天性好勇,率性耿直,只知一意孤行,不肯思前想後,難改魯莽之氣,遇到危難,只知勇往直前,容易引致殺身之禍。
後來的發展,孔子的擔心變成現實,成為孔門之憾。
孔子離開魯國,在列國週遊了十四年的時間,才又回到魯國。
孔子返魯,經過十多年的國外遊歷,他的學識、修行和思想境界有了巨大的提升,魯國的大夫們根本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加以季氏的隆重「幣召」,孔子在魯國朝野聲望更高。
孔子回到魯都曲阜後,進見了魯哀公,並拜訪了季康子和孟孫氏的孟懿子,唯獨沒有拜訪叔孫氏的叔孫州仇。叔孫州仇本來對孔子就有意見,這回更加記恨孔子了。
叔孫州仇又稱叔孫武叔,是魯國的司馬,三桓之一,其父叔孫成子病逝後,他成為叔孫氏的宗主。這人是孔子的宿敵。
有一次,叔孫武叔在朝堂上對大夫們說:「子貢賢於仲尼。」子貢的好朋友,大夫子服景伯把這話告訴了子貢。
子貢態度鮮明地解釋道:「我和夫子相比,就好比宮牆,我的牆高及肩,能夠看見室中之美。而夫子之牆有數丈高,輕易不能找到進入的門,也就難以看到裡面之富麗堂皇,也難以看到百官之富有。能夠找到門的人太少了。夫子的言行有的人不理解,不也是這個道理嗎?」
還有一次,叔孫武叔又詆毀仲尼。子貢說:「千萬不要再這樣做了!仲尼不可詆毀啊。其他人的才能,就象是丘陵,還可以翻越;仲尼的才能,就象日月,沒有人能夠得上。即使有人想自絕於世,何必要詆毀日月呢?這樣的人往往是不自量力。」
季康子請孔子歸來後,信守對冉求的承諾,很尊重和信任孔子。孔子現在年事已高,對季康子的地位不會再有什麼威脅了,相反,季康子可以利用孔子的學識與影響,對改進治理起到推進作用。
看到孔子家裡不太富裕,季康子決定每年向孔子提供2000斛的糧食,供孔子和其門人使用。孔子日子一下子寬裕起來,對季康子非常感激。孔子和季康子之間來回走動地也就更勤了。
季康子問孔子關於治理國家的事情。孔子回答說:「治理國家要正派,育正氣,走正道。你帶頭做到正派,正氣,堅持正道,下面的人誰敢不走正道呢?」
孔子十分注重為政者的示範帶頭作用。如果身居上位的執政者能夠做到正己,上行下效,就可以不令而行,使天下人都歸於正道。
季康子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問道:「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麼樣呢?」
孔子回答:「在上的人好像風,在下的人好像草,風加在草上,草必然會隨風倒呀。你已經是魯國的執政了,哪裡還要用殺人的手段呢?你心向善,民眾就會群向於善了。」
季氏富可敵國,經常有人偷他家的東西。季康子憂患盜賊多,問孔子怎麼辦。
孔子回答說:「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夫子的意思,如果你沒有貪慾之心,即使獎賞別人來偷竊,別人也不會來偷你的東西。正是因為你季康子有了貪慾之心,聚斂了大量財富,所以才引來了盜賊。
季康子聽了,逐漸有收斂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