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遊戲(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四

  「滿山遍野大豆高粱」,這是昔人對東北田野的描述。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遼北,玉米已占據主導地位,比例超過50%,高粱次之,大豆則更少了。

  當時的農村,主要食物是玉米,做成的「大餅子」,粗糙難咽,是真正的「粗糧」,人們不愛吃,也吃煩了,當時有一句話,意思是一聽說吃大餅子,就皺眉了。

  雖然也是粗糧,但比起玉米,高粱,人們就愛吃多了,也沒有吃煩,因為高粱米飯容易下咽,口感也不錯,又有撈飯、燜飯、煮粥的花樣,配置以下飯的菜,如辣椒炒土豆片、豆角熬土豆、土豆絲炒韭菜等,吃起飯來,也很愜意。

  高粱可謂渾身是寶,不僅果實是可口的糧食,秸稈也有很多用處。

  除去果實的高粱穗,用來做掃地、掃炕的笤帚和刷鍋的刷子,這一節的高粱稈很長,也用來做放大餅子、餃子、豆包等的「蓋簾」,大的直徑可達五六十厘米,也能充當水缸蓋。

  高粱稈的外皮用來做炕席,稱為「高粱席」,是當時家庭的鋪炕用具,也聽說過有「蘆葦席」,但很少有人見過,高粱席是絕對的主力。

  高粱稈大部分做了燒柴,一部分用來「夾障子」。那時的人家,大多沒有院牆,春天夾障子,圍起院子,種園子,防止雞鴨吃幼苗,深秋拔除障子後,門前便沒有了遮攔。

  高粱稈纖細修長,去除葉子後,越發的亭亭玉立,是夾障子的理想材料。夾障子是一項不小不大的工程,要挖出一條一鐵鍬寬的溝槽,將去葉後的高粱稈以約一稈的間距,插入溝槽中,同時用上中下三道橫稈約束,其結構也很有講究,要使夾出的障子堅固穩定。

  由於夾障子既要插稈,又要扶稈、勒橫稈,夾完一段又要回填踩實一段,一個人是無法完成的,至少需要兩人。一般人家的院子約有五六十平方米,夾障子一般需要半天時間。障子的端部插有木桿,做一個柴扉,用於進出園子。轉角處,一般也立有木桿,起加固作用。

  高粱稈還有一個妙用,就是充當「衛生紙」的角色。那時物資匱乏,上廁所時沒有衛生紙擦屁股,使用的是高粱稈。

  高粱稈更常用的名字是「箭稈」,可能是其頂節修長如箭稈的緣故。除了頂節外,其餘各節長度為一二十厘米,將其從中間破為兩半後,就成為了兩個「箭稈幫」。箭稈幫外皮堅韌,中間的「箭稈瓤」柔軟,可吸附泄物,是理想的如廁用具。其長度合適趁手,使用時左揩一下,右揩一下,稱為「揩屁股」,只需幾下,就能起到衛生紙的功效。當時,每家的廁所里,都備有箭稈幫。

  箭稈幫也被孩子們用來玩兒遊戲,稱為「打箭稈幫」。這個遊戲既有樂趣又有輸贏,贏得的箭稈幫又有實際用處,因此對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七八歲到十歲的孩子,都熱衷於玩兒箭稈幫。

  這個遊戲對場地要求極低,只要一小片空地就行。箭稈幫更是唾手可得,每家都有柴火垛,柴火垛里都有一捆一捆的高粱稈,抽出幾根,就能破出很多箭稈幫。

  這天上午,沈旭、謝義、孫金強又來找李長山玩兒箭稈幫了。

  昨天遊戲中,孫金強輸了二十多個,謝義贏了十幾個、沈旭各贏了七八個,李長山輸了一兩個,算是「不輸不贏」。

  這個遊戲,輸了的,往往動力最大,期盼下一次能贏回來,贏了的,也樂此不疲,希望能再接再厲。

  這天早飯後,孫金強就來到柴火垛,抽出一堆高粱稈,兩手配合膝蓋,將其折成一根根高粱節,再用牙咬斷高粱節的一端,兩手沿茬口掰開破成箭稈幫。不一會兒,就準備好了三十多個箭稈幫。隨即用兩隻小手掐著,先後到沈家、謝家約來兩個孩子,一同來到了李家。這個遊戲,大家習慣了在李長山家院子裡玩兒。

  李長山見幾人的箭稈幫都很多,興奮地說:「夠玩兒到晌午的了。」原來,孫金強的箭稈幫,傳染了另外兩個孩子,他們唯恐自己的不夠玩兒,也臨時多弄了許多。

  遊戲隨即開始。先用一個箭稈幫在地上劃一條長線,再其後兩米左右的地方劃一條短短的平行線。

  劃好線後,遊戲就開始了。首先約定,每人出多少箭稈幫。孫金強提議十個,大家沒有異議,於是就確定了數目。

  接下來,大家就將各自出的箭稈幫,按一稈左右的間距,平面朝下地排成一行。

  萬事俱備後,就欠開打的東風了。

  遊戲規則是,大家按先後順序,一個一個地打。上場的人,用一隻手捏住一根箭稈幫的中部,對準地上的箭稈幫,用力砸下去,如果將地上的箭稈幫打翻,即從平面朝下打成平面朝上,就是得手了,將打翻的揀出去,作為戰利品,然後接著打,直到一個也沒打翻,失敗了,再換上下一個人,重複上述過程。直到地上的箭稈幫被悉數贏走了,本輪遊戲宣告結束,再進行下一輪的較量。


  出場順序是靠扔箭稈幫決出來的。每人站在那條短線後,以鞋尖不踩線為準,將一個箭稈幫扔向那條長線,扔的先後順序不限。都扔完後,以距長線距離決出先後。離線最近的第一,次之的,第二……,以此確定先後。如果都仍在了線上,以居中程度定優劣。

  扔的結果是,沈旭第一,孫金強第二,李長山第三,謝義第四。

  第一個上場的沈旭,手氣不好,第一下,只打翻了一個,通常情況下,第一個打的,由於箭稈幫排列緊密,能擊中好幾個,也能打翻兩個以上,沈旭有些失手,打到箭稈幫時,力度減小,故只打翻一個。第二下時,由於受上次失利影響,居然一個也沒打翻,只得懊惱地下場了。

  第二個出場的孫金強,卻表現得很神勇。沈旭是在中間處擊打的,孫金強便選在箭稈幫密集未受擾動的端部下手。只見他屏住呼吸,在左端用力一擲,隨著「啪」的一聲,清塵飄起處,一下打翻了三個。

  孫金強得意地撿走了三個收穫,又轉向了右端密集處,一擊過後,又斬獲了三個。

  接下來的箭稈幫就散亂了起來,孫金強再挑容易打的地方下手,又得手了三次,贏了五個箭稈幫。直到第六擊失手,共贏了十一個,淨贏了一個。

  第三個出場的李長山,只能一個一個地打了,到第二擊時,也失手了,第一次出場,只贏回了一個,與沈旭持平。

  第四個出場的謝義,運氣稍好一些,打到了第四擊,贏回了三個。

  接下來的輪迴,由於都是散打,各人進度與斬獲大致相同。直到第五個輪迴,這一輪的爭奪方告結束,孫金強得了十九個,李長山得了八個,謝義得了七個,沈旭得了六個。除了孫金強,每人都輸了。

  接下來比拼,孫金強也是勝多敗少,李長山、謝義大致持平,只有沈旭一直沒有轉運,輸了二十多個。

  遊戲臨近中午才結束,孫金強的箭稈幫兩手都掐不住了,於是找了段紙繩捆緊,高高興興地拿著回家了。沈旭則有些失落,悵然向家裡走去。

  第二天的遊戲,沈旭最為積極,主動聯絡孫謝二人,再到李長山家來玩兒。

  此後的日子裡,孫金強得技藝穩定地提升了,每次都是贏多輸少,幾個孩子由不服氣漸漸轉為羨慕不已。

  成年以後,有一次在與孫金強得的二哥孫金盛談及童年往事時,又提到了孫金強這一長項,孫金盛便透漏了一個秘密。

  原來,孫金強的絕技是二哥傳授的。當時,孫金盛已經小學三年級了,興趣已轉到鳥身上了,很久不玩箭稈幫了。又一天,孫金強對他訴苦道,打箭稈幫老是輸,孫金盛就傳給他一個秘訣:打箭稈幫靠的是力氣,而力氣大小的關鍵在於箭稈幫,而不是小孩的力氣。箭稈幫有粗有細,細的輕,打下去的力就小,粗的重,打下去的力就大,就容易贏。並讓他找幾個粗的箭稈幫,專門用於打點,這樣就容易贏了。

  孫金強照著做了,第二天特意挑出兩根最粗的高粱稈,將下端最粗的兩節做成了專職箭稈幫,只擊打,不出出去做靶子。

  這一招果然靈驗,第一次使用就大獲全勝。孫金強對此也留了心眼,整個童年,從未對外透漏過這個訣竅。其他孩子誰也沒有察覺到箭稈幫還有這個玄機,遊戲時,擊打用的箭稈幫是隨即選取的,用了粗的,贏面就大些,用了細的,贏面就小些。當時只當是運氣問題,從未想過運氣到底是咋回事。這也難怪,孩子們是單純的,玩兒的是樂趣,輸贏只是作料,有了更好,沒有也沒什麼,畢竟不是「贏房子贏地」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