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專業講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周一,新招聘的人員被分配到不同的點,開始了他們的學習、培訓生活,其中有五個人也來到了「黃埔根據地」。

  這些人裡面有三個管理人員。

  一位叫張曉茵女士,來自濱江,曾經是一家二甲醫院的科室護士長。她是一個典型的濱江女子,說起話來不僅嗓門很大,語速也很快,給人一股風風火火、敢作敢當的潑辣感覺。

  另一位女士趙靜,是廣東人,父輩是軍人,解放時隨部隊到了西北邊疆。她在那裡出生長大,後來父親轉業時一家人又到了西川,她在這邊上了高中、大學,並在這邊參加了工作,此前也是一家三線廠職工醫院的內科醫生。

  李浩明是唯一的男士,來自廣州。他原來是一家大型國有藥企的區域經理,比李越還大兩歲。

  能做到藥企的區域負責人,其實已經算是醫藥行業裡面事業有成的人了,大概是沒有了上升的空間,想換個行業試試。

  兩個醫生一老、一小。老的是當地某大三甲醫院退休的主任醫師,因為民營醫院待遇高,所以不願意返聘,說是來發揮餘熱,為改善兒孫的生活質量多賺點錢。

  這種人其實一般會被當作「紅旗」使用,他的學歷、職稱、原工作單位、曾經承擔過的課題和發表過的論文,都會被放到宣傳資料里,作為實力的展示。

  年輕醫生是皮膚病學研究生畢業的,目前仍然在一家公立三甲醫院上班,主治醫師。

  他本人願意在這邊兼職,休息的時候過來看門診,不要工資,只拿提成。他出來的目標也很簡單,就是為了改善自己家庭生活的品質,過上小康生活。

  兩天的適應性學習過後,是三天的集中培訓。

  根據培訓日程,講課的一共有三個人:前兩天是一位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的教授,講授專業知識;第三天分別是馬主任、黃蓉和汪上游,分別講內部管理和工作經驗分享。

  醫科院皮膚病研究所的駱教授是一位典型的學者,五十多歲的年紀,戴一副黑框眼鏡,西裝革履、不苟言笑。無論從穿著打扮、還是到一言一行,無處不透著一股學究氣,聽他講課就像在大學裡上課。

  駱教授的講課非常系統、嚴謹,顯示出其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李越聽課的時候覺得從他的身上能夠看到自己大學老師的影子。

  駱教授對每一個病都從病因、病理、表現、化驗檢查、診斷與鑑別診斷,治療、預後,併發症與後遺症,以及預防等各個方面都講得非常清楚透徹,而且他還能結合自己在臨床上遇到的一些病例,講得生動、形象,讓聽課的人獲益匪淺。

  更重要的是,他的講課能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有一定的科普宣傳的成分,這可以讓不學醫的人也能聽得懂。

  而且他還能在講授的過程中加入對心理的關注、對家庭的保護、對社會的責任,以及醫護人員在診療過程中的自我保護和預防,甚至還有心態的自我調整。

  總之,駱教授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真正的學者、專家,富有責任心和同情人,李越相信他平時也一定是一個非常受病人信任和歡迎的好醫生。

  駱教授還有兩段講話也很有啟發性。

  首先,他認為,我們再也不可能像當年那樣消滅這類傳染病了。因為整個環境不同了,當年的那些措施已經無法複製。

  所以,「諱疾忌醫」或者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已經不合時宜,最好的辦法是預防,而且必須是全民預防。

  要向普通人普及這方面的知識,增強全民預防意識,重點監控高危人群,提早干預。

  同時也要提高臨床技術人員的理論基礎和診療水平,儘量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避免嚴重併發症和後遺症的發生。

  其次,他還在回答學員課後提問的時候,解釋了自己為什麼會到民營醫療機構來講課。

  在他看來,民營醫療機構的長期存在已經成為不能迴避的事實,民營資本的進入不是來做慈善的,其逐利的本性不會輕易改變。

  但更多專業人士的加入,至少可以提高民營醫療機構管理和技術人員的基本素質,讓原來不怎麼規範的醫療行為儘可能地減少,在保障診療質量的基礎上良性得到有序發展。

  李越這才發現,原來他們第一次參加培訓的時候,不僅被迫縮短了時間,還省略了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就是現在的這種集中講課。

  而這個環節對於民營醫院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是統一診療規範和臨床路徑的明智要之舉,是提高診療水平、預防糾紛的必要措施。


  如今他看到、也體會到了,國家對於民營醫療機構的支持是有道理的,也是緩解醫療資源不足與老百姓差異化的就醫需求之間的矛盾的一種無奈之舉。

  如果民營醫院都能夠把收益放在提供高質量醫療服務的基礎上,對原來公立醫療機構技術人員不重視、不願意乾的一些專業進行強化和細化,對一些消費型醫療服務進行提升和改進,真的可以成為公立醫療機構的有益補充。

  黃蓉和馬主任的講課完全體現了兩種馬主任此前曾經跟李越說過的話:她們兩個人就是完全不同的管理風格和模式。

  黃蓉強調的事制度、流程和服從,以及監管、糾正與處罰,這跟一些民營工廠的管理有幾分相似。

  馬冬梅則強調了醫療本心的重要性。她認為醫療機構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服務行業,對提供服務和接受服務兩端的人都要予以足夠的重視,無論何時,療效是第一位的。

  汪上游教授講的內容則更接地氣,中醫本身的特點在他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用通俗易懂、帶有明顯地域特徵的方言講課,用生活中的實物打比方,詼諧幽默卻又恰如其分,讓聽的人很容易接受。

  這一點與王元智和童老師都不一樣,也很讓李越佩服。

  作為一個大學教授,汪上游身上的學究氣息並不濃厚,但卻很容易走進病人的心裡,獲得他們的信任,因此它的病人一般能夠很好地遵從醫囑,完成治療。

  在接診病人的態度和方式上,汪上游與王智元不同,與童老師也不同,他們三個人各有所長,而且很好地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或嚴厲、或親切、或幽默,沒辦法說哪一個更有優勢。

  但汪上游巧妙地把中醫化用到治療當中,無疑是一個別人很難模仿的特色,也確實可以增強粘性,提高效率。

  一周之後,李越又和三位管理人員一起到了濱江,在黃蓉那裡繼續學習一周。

  這種安排顯然是為了讓學員們接觸更多不同風格的管理與接診模式,博採眾長,將來不會拘泥於某種固定的模式,也鼓勵他們結合他們自身的特點和具體情況進行創新,最終能夠擁有自己的特點和模式。

  黃蓉對李越的態度已經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除了誇獎他在遇到突發狀況時的表現,還特別提到了他向馬主任提出的那幾條建議,並且說公司領導對這些建議非常重視,言下之意,李越可以有更好的前途。

  吳部長對李越的到來很是高興,畢竟李越曾經在在這裡相處過半個月的時間,也算是熟人了。

  吳部長單獨請李越到他家裡吃了一次飯,說是知道李越不能吃辣,恰好他家裡人寄了一些干海鮮過來,就親自動手給李越燉了老鴨湯,還做了老家的滷麵。

  新鮮的五花肉加上牡蠣干、蝦干、蛤蜊肉,再配上一點捲心菜的葉子做出來的滷麵,真的非常好吃。

  李越很不客氣地吃了兩大碗,他覺得這是除了老家的手擀麵以外,最好吃的麵條了。

  李越分別到王元智和丁明輝的診室里跟他們坐了一會兒,大致講了一下回去以後的經歷。

  王元智一副「瞭然」的神色,事情也確實如他所料,倉促開業、倉促收場。

  本來說好還要在這裡待上一個周,但因為趕上了元旦,李越只待了三天,就跟黃蓉要求提前結束,回去過節。

  黃蓉稍作猶豫後還是答應了。並且告訴李越,工作的事情蔡總已經安排好了,讓他回去後向小蔡總報到,並且給了他電話和地址。

  李越問起回去以後的具體工作安排,黃蓉的答覆是「不知道」,反正回去後聽小蔡總的安排就是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