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辯論
而要想做到這些,李長歌最起碼要擁有比眼前這個老道還要厲害的武功,也需要比其更高的江湖聲望才行。
而剿滅明教一事,很明顯是當今武林中,最能揚名立萬之事。
於是,李長歌雖是頗為贊同張三丰剛才所言,但聞言還是笑著上前道了一句:「張真人,此意固然不錯。但豈不聞,上樑不正下樑歪?」
見他開口,張三丰等人皆是目露好奇的望著李長歌,靜待他說出自己的見解。
李長歌見此也不怯場,當即再道:「如今,那明教高層皆魚目混珠之輩,一個個為些許名利好狠鬥勇,在江湖中平添無盡殺戮,完全忘記他教義本初是為掀翻元庭,還世人一個青天白日,我看倒也確實是該剿滅。」
遂李長歌又道:「長歌年歲雖幼,但這一路而來,也見世人多有疾苦,心中亦有憐惜之意。
「那元人待我漢人如狗如牛,任意鞭笞奪殺,我心甚憤。此生自願以我峨眉之身,擔起反這暴元大梁,此心天地日月可鑑……」
此番話音,直接驚艷四座。
卻是將門戶與門戶之間的私人恩怨,直接拉升至為了民族大義。
他話音剛落,便見那張三丰率先鼓掌笑道:「好,好,好,好一個天地日月可鑑,好一個峨眉少俠李長歌。
遂張三丰向前兩步,好好的打量了一番眼前的李長歌,這才再次轉語氣道:「今日老道多問一句,長歌少俠即是有這般雄心,不知打算如何行事?」
李長歌見此便對其躬身一禮道:「回稟張真人,此事唯聯絡諸方勢力共同而為,才可行事。」
遂又道:「而我看聯合各派剿滅明教高層,收其勢力於麾下,當最為上策。」
張三丰聞言,不由目露驚艷的望著李長歌。
他一經歷過諸般事物的百歲之人,自是知曉此間民生疾苦,心中亦有憐憫之心。
只是,他往往是見一番不平事,做一番不平人,自認已經無愧於心,但他又何曾見過像李長歌這般擁有雄心壯志的人。
且不說對方的理想究竟是不是空談,或者是說最終能不能成。
但見眼前少年英豪,有如此雄心壯志,心中不由便對其多出三分敬意。
甚至不僅是他,便是其他的武當諸俠聞言,亦是各自一臉驚訝望向李長歌所在。
然而,就在這時,大殿中卻有一人站出來對眾人道:「道友何必痴人說夢?」
眾人聞言皆抬目望去,發現說話之人一襲白袍英俊瀟灑,與李長歌年紀約莫相仿,而這人不是武當的宋青書又是何人?
宋遠橋見兒子忽然插話,便呵斥他道:「青書,不可無禮。」
而李長歌聞言卻是對他笑著說道:「青書道友此番言語,想必是有何高見?」
聽李長歌這麼一說,所有人的目光不由匯集在宋青書身上,看的他是感覺渾身都不自在。
事實上,他又有個屁的高見。
只是看李長歌年紀輕輕,一番言語便能直接讓自家門內諸位師長,甚至是祖師張三丰都高看一眼,心中有些羨慕嫉妒罷了。
此時,他見眾人望著自己,便強自打起精神道:「我說他痴人說夢,自是有道理的。」
遂又道:「我們武當與他峨眉派,皆是江湖門派。快意恩仇即可,何必去操勞那改天換地的大事。
話說到這,宋青書自己的思路也清晰了不少,便見他又道:「我武當自來修身修道與世無爭,若真聽了這子之話,豈不是還要在將來與那元庭鐵騎兵馬相抗,到那時山門破碎敗亡,皆因這人今日之言。」
他這番言語倒也是有理有據,並非胡言亂語。
眾人聞之,皆是陷入思索。
李長歌見此,剛欲開口。
卻聽那張三丰又搖頭道:「青書,你所言差異。」
眾人聞言皆是疑惑不解,便聽張三丰又道:「我武當一門,雖是避世山門,但向來以憎欺壓、扶弱小為門內宗旨,你爹與幾位叔叔在江湖中擁有俠義之名,亦是因為時刻貫徹這點。」
「如今,峨眉的長歌少俠言語抱負,無不是看這天下漢民疾苦,心中固有所想。
「我武當乃道法自然之人,雖是不能為他的這個理想,便入世選擇身先士卒,但亦不可就此便輕看他人,言其做夢。」
宋青書聞言自是不敢反駁,訕訕而退。
宋遠橋見話題一直圍繞抗元這般大小理念之爭,便笑著轉移話題道:「師父,今日是六弟迎親之日,我們不說這些,不說這些。」
張三丰聞言微微點頭,事實上他一個百歲高齡之人,也早已將世俗看淡。
以他的想法,惡也罷,善也罷,都由他而去吧。
於是,一場辯論,就如此結束……
……
之後數日,李長歌一行便留在武當山上,每日遊山玩水,靜待早已選好的兩派大婚喜慶之日。
這日,他正帶著周芷若這個小師妹在武當山上遊玩,不知不覺就走到了後山的的斷崖之畔。
當他走至此地時,卻忽然發現了那斷崖畔處有一人身影,而這人不是別人,正是那日紫霄宮中所見過的張三丰,張真人。
此時,張三丰正站在斷崖處,雙手舞動打著一套極其緩慢的拳法。
「莫不是這張老道在打太極拳?」
李長歌心中若有所思,但向前的腳步卻是一停,拉著身旁的周芷若便打算轉身離開。
畢竟,對於武林中人來講,偷看其他門派練武,這可是江湖大忌。
可就在這時。
那斷崖處傳來一道聲響:「小友,既是來到此處,便是有緣,不若上前來看看老道的這套拳法如何?」
李長歌聞言,本來轉身的腳步不由一停。
遂帶著一臉好奇的周芷若,又返回斷崖,對著那仍在打著緩慢拳腳的張三丰拱手道:「前輩高人有請,晚輩自然遵從。」
他這言語既有禮貌,也不冒失。
卻不想那張三丰聞言當即笑罵一句道:「狗屁的前輩高人,你說你小小年紀一個江湖中人,哪來的這麼多繁文俗節……」
而剿滅明教一事,很明顯是當今武林中,最能揚名立萬之事。
於是,李長歌雖是頗為贊同張三丰剛才所言,但聞言還是笑著上前道了一句:「張真人,此意固然不錯。但豈不聞,上樑不正下樑歪?」
見他開口,張三丰等人皆是目露好奇的望著李長歌,靜待他說出自己的見解。
李長歌見此也不怯場,當即再道:「如今,那明教高層皆魚目混珠之輩,一個個為些許名利好狠鬥勇,在江湖中平添無盡殺戮,完全忘記他教義本初是為掀翻元庭,還世人一個青天白日,我看倒也確實是該剿滅。」
遂李長歌又道:「長歌年歲雖幼,但這一路而來,也見世人多有疾苦,心中亦有憐惜之意。
「那元人待我漢人如狗如牛,任意鞭笞奪殺,我心甚憤。此生自願以我峨眉之身,擔起反這暴元大梁,此心天地日月可鑑……」
此番話音,直接驚艷四座。
卻是將門戶與門戶之間的私人恩怨,直接拉升至為了民族大義。
他話音剛落,便見那張三丰率先鼓掌笑道:「好,好,好,好一個天地日月可鑑,好一個峨眉少俠李長歌。
遂張三丰向前兩步,好好的打量了一番眼前的李長歌,這才再次轉語氣道:「今日老道多問一句,長歌少俠即是有這般雄心,不知打算如何行事?」
李長歌見此便對其躬身一禮道:「回稟張真人,此事唯聯絡諸方勢力共同而為,才可行事。」
遂又道:「而我看聯合各派剿滅明教高層,收其勢力於麾下,當最為上策。」
張三丰聞言,不由目露驚艷的望著李長歌。
他一經歷過諸般事物的百歲之人,自是知曉此間民生疾苦,心中亦有憐憫之心。
只是,他往往是見一番不平事,做一番不平人,自認已經無愧於心,但他又何曾見過像李長歌這般擁有雄心壯志的人。
且不說對方的理想究竟是不是空談,或者是說最終能不能成。
但見眼前少年英豪,有如此雄心壯志,心中不由便對其多出三分敬意。
甚至不僅是他,便是其他的武當諸俠聞言,亦是各自一臉驚訝望向李長歌所在。
然而,就在這時,大殿中卻有一人站出來對眾人道:「道友何必痴人說夢?」
眾人聞言皆抬目望去,發現說話之人一襲白袍英俊瀟灑,與李長歌年紀約莫相仿,而這人不是武當的宋青書又是何人?
宋遠橋見兒子忽然插話,便呵斥他道:「青書,不可無禮。」
而李長歌聞言卻是對他笑著說道:「青書道友此番言語,想必是有何高見?」
聽李長歌這麼一說,所有人的目光不由匯集在宋青書身上,看的他是感覺渾身都不自在。
事實上,他又有個屁的高見。
只是看李長歌年紀輕輕,一番言語便能直接讓自家門內諸位師長,甚至是祖師張三丰都高看一眼,心中有些羨慕嫉妒罷了。
此時,他見眾人望著自己,便強自打起精神道:「我說他痴人說夢,自是有道理的。」
遂又道:「我們武當與他峨眉派,皆是江湖門派。快意恩仇即可,何必去操勞那改天換地的大事。
話說到這,宋青書自己的思路也清晰了不少,便見他又道:「我武當自來修身修道與世無爭,若真聽了這子之話,豈不是還要在將來與那元庭鐵騎兵馬相抗,到那時山門破碎敗亡,皆因這人今日之言。」
他這番言語倒也是有理有據,並非胡言亂語。
眾人聞之,皆是陷入思索。
李長歌見此,剛欲開口。
卻聽那張三丰又搖頭道:「青書,你所言差異。」
眾人聞言皆是疑惑不解,便聽張三丰又道:「我武當一門,雖是避世山門,但向來以憎欺壓、扶弱小為門內宗旨,你爹與幾位叔叔在江湖中擁有俠義之名,亦是因為時刻貫徹這點。」
「如今,峨眉的長歌少俠言語抱負,無不是看這天下漢民疾苦,心中固有所想。
「我武當乃道法自然之人,雖是不能為他的這個理想,便入世選擇身先士卒,但亦不可就此便輕看他人,言其做夢。」
宋青書聞言自是不敢反駁,訕訕而退。
宋遠橋見話題一直圍繞抗元這般大小理念之爭,便笑著轉移話題道:「師父,今日是六弟迎親之日,我們不說這些,不說這些。」
張三丰聞言微微點頭,事實上他一個百歲高齡之人,也早已將世俗看淡。
以他的想法,惡也罷,善也罷,都由他而去吧。
於是,一場辯論,就如此結束……
……
之後數日,李長歌一行便留在武當山上,每日遊山玩水,靜待早已選好的兩派大婚喜慶之日。
這日,他正帶著周芷若這個小師妹在武當山上遊玩,不知不覺就走到了後山的的斷崖之畔。
當他走至此地時,卻忽然發現了那斷崖畔處有一人身影,而這人不是別人,正是那日紫霄宮中所見過的張三丰,張真人。
此時,張三丰正站在斷崖處,雙手舞動打著一套極其緩慢的拳法。
「莫不是這張老道在打太極拳?」
李長歌心中若有所思,但向前的腳步卻是一停,拉著身旁的周芷若便打算轉身離開。
畢竟,對於武林中人來講,偷看其他門派練武,這可是江湖大忌。
可就在這時。
那斷崖處傳來一道聲響:「小友,既是來到此處,便是有緣,不若上前來看看老道的這套拳法如何?」
李長歌聞言,本來轉身的腳步不由一停。
遂帶著一臉好奇的周芷若,又返回斷崖,對著那仍在打著緩慢拳腳的張三丰拱手道:「前輩高人有請,晚輩自然遵從。」
他這言語既有禮貌,也不冒失。
卻不想那張三丰聞言當即笑罵一句道:「狗屁的前輩高人,你說你小小年紀一個江湖中人,哪來的這麼多繁文俗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