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壽安堂中說擔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清晨,晨曦透過窗戶,灑在屋內的地板上,學堂里擺著七張桌案,四張分為兩排在前,三張在後。

  墨蘭一如往常那般,帶著貼身女使露種,催著親哥哥長楓早早便來了學堂,可今日剛進學堂,墨蘭的目光就被坐在長柏身後的少年吸引了過去。

  一身白衣欺霜勝雪,雖只是少年模樣,但身姿卻也頗為挺拔,劍眉星目,面若冠玉,好似潘安在世,謫仙臨塵。

  墨蘭一下子就看呆了!

  「四妹妹!」

  「四妹妹!」

  在長楓的呼喚聲中,墨蘭這才陡然醒轉,回過神來,立即端正姿態,衝著幾人福身一禮:「三哥哥,這位哥哥怎麼從未見過?」

  「這是齊國公府上的小公爺齊衡。」

  「元若兄,這是我家四妹妹!」

  「原來是四妹妹,齊衡這廂有禮了。」齊衡起身拱手躬身朝著墨蘭見禮。

  「齊國公府跟咱們家有轉折親,論起來都是親戚,四妹妹喊元若哥哥就是。」

  「唉!若是叫元若哥哥,那叫我什麼?」一個十分清朗的聲音傳入學堂,話音剛落,就見一個身姿挺拔,雖不如齊衡俊俏,但英武陽剛之氣遠遠勝之的少年帶著個塊頭極大,宛若成人的隨從快步踏入學堂。

  「二叔?」看到來人,齊衡很是意外,顯然沒料到竟會在此處遇上來人。

  顧廷燁看著齊衡也有些意外:「元若怎麼也來盛家學塾了?」

  齊衡解釋道:「前些年曾在莊學究門下聽講,聽話莊學究來了東京,在盛家辦學,便央求父母,來」

  衝著顧廷燁拱了拱手,一副謙謙君子的模樣。

  「二叔?」墨蘭一愣,顯然沒料到二人之間還有這層關係:「元若哥哥怎麼喊顧二哥二叔?」

  「我們兩家祖上有親。」齊衡解釋道:「到了我們這一輩,正該叫二叔。」

  「原來是顧二叔。」墨蘭也跟著沖顧廷燁福身一禮。

  顧廷燁搖了搖頭,饒有興致的打量著齊衡,嘴角揚起一絲微笑,並未多說什麼,徑直往前走到自己的座位上,衝著身側的長柏眨了眨眼,引來長柏一個白眼,才開始歸置筆墨紙硯。

  墨蘭和齊衡也相繼落座,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眼瞅著就要到辰時了,幾個小身影才慢慢悠悠的自花園夾道里轉將出來,來到學堂。

  「咦?」

  「這位哥哥就是母親說的元若哥哥麼?」

  如蘭一見到齊衡,眼睛就亮了,急忙上前,福身行禮過後,連說話聲都變得溫柔起來。

  「這是五妹妹和六妹妹!」長柏出聲為二人介紹,齊衡也起身向二人見禮,如蘭對齊衡倒是頗為好奇,如蘭就興致泛泛了,尤其是練了武之後,明蘭的興趣愛好也漸漸發生了變化,她現在一門心思都是習武,都是如何取得岳峰的認可,從岳峰那裡獎勵。

  尤其是前幾日莊學究教的那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小明蘭對於武學一途,又有了些許不一樣的見解,如今她雖然坐在這學堂之內,可心思卻全都在近日岳峰新教她的那門劍法之上。

  那劍法並不高深,只是讓初學者打基礎用的劍法,乃是寧中則在陪著岳峰遊歷天下數十年之後,武功大成之際,回歸華山之後,在玉女峰上觀雲捲雲舒,日升月落,糅合一身所學所創。

  其要旨不在於廝殺對敵,而在於鍛鍊修習者用劍的技法,若是練到高深處,甚至能夠由外而內,在心肺之間,以心火肺金之氣蘊養出一道鋒銳劍氣。

  臨敵之際,若是將這一道鋒銳劍氣打入敵人體內,便如同一柄利劍灌入敵人經脈之中,非功力深厚、天賦異稟者難以抵擋,且這道劍氣直擊經脈臟腑,對橫練硬功有極強的克制效果。

  不過這門劍法對天分頗有要求,不似《混元經》那般,無需過人天賦,只要肯下苦工,都能有所成就。

  明蘭悟性過人,正適合修習此種劍法。

  至於獨孤九劍,岳峰也早早從風清揚處學了,只是獨孤九劍需要在劍道之上有一定的成就再去學習,才能真正發揮其威力,如今的明蘭連劍道是什麼都不明白,甚至才剛剛學會握劍,如今就學獨孤九劍,有些為時過早了。

  在見識過明蘭過人的天賦之後,岳峰就早早為其制定了一系列教學計劃。

  齊衡自小便是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不但皮相生的極好,性子也極為沉穩,天賦頗高,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精研四書五經,在讀書上也頗有天賦,小小年紀,就已經連過三試,得了秀才功名,被數位飽學大儒誇讚過。


  是以齊衡自小便是眾星捧月的存在,對於墨蘭和如蘭這等熱絡的目光,早已習慣,反倒是角落裡那個趴在書桌上趁著莊學究還沒來堂上這零星的空檔還要趁機補覺,對他視而不見的,反而生出幾分好奇來。

  上午的課上完,幾個女孩便帶著各自的貼身女使離開,如蘭回葳蕤軒拉著小女使們盪鞦韆、穿花繩,墨蘭跟著林噙霜學習詩書繪畫,唯有明蘭,領著小桃回了守拙院,看過生母和弟弟之後,便回了壽安堂,在院裡練起了拳腳劍術。

  岳峰下衙回來,徑直去了壽安堂,見明蘭正在院中練劍,指點幾句後,便同盛老太太進花廳說話去了。

  「這麼說立嗣已經定了?」

  聽完盛紘的敘述過後,盛老太太一臉嚴肅的問。

  岳峰道:「這消息是從宮裡傳出來的,如今在百官之中已經傳開了,必然不是空穴來風,不過立嗣之事,恐怕還沒這麼快有結果。」

  「你的意思是?」盛老太太皺眉問道。

  岳峰道:「宗室子弟之中,血脈與當今官家最親近的,無外乎兗王和邕王,官家若遇過繼宗室子弟,最先考慮的勢必是這兩人,但儲君之位關係重大,涉及國本,官家又是難得的仁厚之君,心繫江山百姓,便是答應過繼宗室子弟,也不會很快做出決定。」

  「不錯!」盛老太太深以為然的點頭道:「官家一旦真下了決斷,不日定會先召他們入京,若照舊例,定是先入朝當差,再慢慢觀察他們的品性、德行和能力。」

  「母親所言極是。」岳峰道。

  「你有什麼想法?」盛老太太看著岳峰問道。

  「再過幾個月,華兒就該出嫁了,到時候管家之權,勢必會回到王氏手中,王氏這人母親也知道,糊塗短視,又沒什麼主見,很容易被人誤導,若是當真到了那時,朝中定然也是暗流涌動,兒子怕是無心兼顧家中之事。」

  「你是想讓我幫你看著你媳婦?」盛老太太心裡跟明鏡似的,方才岳峰和她說起立嗣這事兒的時候,她心裡就已經有了猜測。

  「這個家中,能夠鎮住王氏的,也只有母親了。」岳峰頗為無奈的道。

  王氏這人其實並不壞,至少作為一個妻子,她還是合格的。

  盛老太太道:「你媳婦雖然糊塗了點,可也不是蠢笨之人。」

  岳峰道:「老話說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咱們家還是離不開母親。」

  「唉!」盛老太太無奈的嘆了口氣,沒繼續和岳峰繼續這個話題,而是將話音一轉問道:「明丫頭你就真打算讓她繼續習武?不學點針織女紅之類的?」

  岳峰道:「針織女紅,自有家中繡娘去做,何須明兒自己動手,她既喜歡習武,又有天賦,若是浪費,實在可惜。」

  「姑娘家終究是要嫁人的,武功練的再高還不是一樣要困在內宅之中。」盛老太太並不是反對明蘭練武,只是在為明蘭的將來考慮而已。

  岳峰卻道:「誰說女子一定要困在內宅之中。」

  此言一出,盛老太太也忍不住為之側目,眼中閃過幾分異色,岳峰這話,實在是有些離經叛道,驚世駭俗。

  「你到底是怎麼打算的?」盛老太太目光灼灼的看著岳峰問道。

  岳峰笑著坦蕩的說:「將來如何,兒子也說不清楚,但現在兒子只想教明兒習武。」

  「宥陽那邊呢?」知曉岳峰主意已定,盛老太太也沒再繼續這個話題,而是直直的看著岳峰,再度發問。

  「自是為了有備無患。」岳峰平靜的說。

  「有備無患?」盛老太太皺起眉頭,疑惑的問道:「你在防範什麼?」

  老太太心境澄明,自然聽出了岳峰的弦外之音,似有所指。

  迎著盛老太太的目光,岳峰道:「這天下承平太久了!」

  盛老太太心中咯噔一下,旋即神色微微變化,目光也變得複雜起來:「你察覺到了什麼?」

  岳峰道:「母親可記得,自本朝開國建朝至今,有過多少次動盪?」

  「我沒事兒記這些做什麼?」盛老太太不解的問。

  岳峰卻道:「本朝自太祖定鼎天下,定都汴梁以來,除卻皇室爭鬥之外,光是民間百姓揭竿造反,便不下三十起,本國開國至今也不過百年而已,若是平均下來,幾乎每三年就會有人揭竿造反。」

  「怎會如此頻繁?」


  盛老太太眉頭緊皺,愈發疑惑不解。

  岳峰道:「本朝開國之初,天下承平,百廢待興,可隨著時間流逝,經濟發展,世家豪族兼併土地之風便漸漸興起,而且愈演愈烈,稍微遇上點天災人禍,尋常百姓便是賣兒賣女,販屋舍田,自己也要賣身為奴。」

  「這幾年天下各處雖然看著風調雨順,沒什麼大災大禍,可小災小禍仍舊不斷,可今年江浙、兩湖之地,卻忽然起了蝗蟲。」

  「朝廷不是已經下了治蝗之策嗎?」盛老太太問道。

  岳峰卻道:「蝗蟲之患容易解決,但母親可想過,好端端的,江浙、兩湖之地已然風調雨順多年,怎會忽生蝗蟲為禍?」

  「這裡頭難道還有什麼門道?」盛老太太雖然見多識廣,但岳峰說的這些,顯然已經超出了她的認知範疇。

  岳峰沉聲道:「蝗蟲之所以繁衍如此迅速,已至為患地步,皆因天象變幻,江浙、兩湖乃至周邊之地,怕是要起大災了。」

  「大災?」盛老太太神色驟變,臉上已然滿布擔憂之色:「既知要起大災,為何不上奏官家,早做應對?」

  岳峰道:「兒子的奏疏早就遞了上去,可卻被打了回來。」

  「是官家打回來的?」盛老太太再度問道。

  岳峰搖頭道:「兒子只是個六品小官,哪有直奏之權。」

  「唉!」盛老太太這才反應過來:「所謂天象變化,只是你的猜測,並無實證?」

  岳峰道:「只是依據前人經驗總結推演得出的結論,並無實證相佐,可真正等有了實證之時,就一切都晚了。」

  「是啊!等到有了實證,大災也就起了!唉!」

  說到此處,盛老太太也不禁心生感慨。

  岳峰道:「咱們離開揚州之前,兒子曾與揚州知府提及此事,前陣子也已寫了信回去,只盼他能夠重視一些吧。」

  人微言輕,說的話自然沒人聽,要是現在岳峰跟韓章的位置對調一下,只要開口,這事兒自然會引起旁人重視。

  時間一日日過去,在王若弗的操持下,在家中設宴,邀請了一些盛家、王家在汴梁城內的親朋故舊登門小聚,算是慶賀盛家遷回東京。

  盛家家主不過是個六品官,王老太爺雖然官至太師,但早已故去,王家大舅也是個不如何成器的,王老太師雖有不少門生故舊,但這麼多年過去,關係自然也大不如前。

  轉眼就到了盛夏,江浙、兩淮之地暴雨連連,洪水泛濫成災,無數州縣遭禍,沿海地區狂風不止,時常還有颶風、龍捲過境,當地百姓、漁民、鹽民盡皆損失慘重。

  兩湖之地則完全是另外一個景象,烈日當空,數月不綴,只零星下過幾場毛毛細雨,還沒落地就被高溫蒸乾,田地乾涸,河水衰減,百姓們千辛萬苦的挑水、引水,可終究鬥不過殘酷的大自然,莊稼被曬死、旱死,萬里赤地,千里餓殍,一時之間,整個江浙、兩淮還有兩湖都成了重災區。

  消息傳回汴梁之後,朝野震盪,百官譁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