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後勤看了不是要流淚,就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開燈!!!」

  「砰,砰,砰!」

  倉庫內的大燈被一排排的打開了,而倉庫內的貨物確實讓眾人大吃一驚,美制武器裝備堆得到處都是,這是因為當時王忠出發的時候,就有這一項任務,收集情報和往國內輸送武器裝備,而最了解此時軍隊的人都知道。

  軍隊中最缺少的不是步兵手裡的步槍和彈藥,也不是機槍和輕機槍,而是火炮,大口徑的火炮。德械師最開始組建時期是採購了不少德制火炮。但在淞滬抗戰的時期,這些珍貴的火炮都損失在了小鬼子的空軍和海軍艦炮的手裡了。

  而另一部分沒有交付的大口徑火炮,也伴隨著日德的靠近,被取消了交易,赫赫有名的德械師只能說是半成品,採取了德制步槍,德制軍服和頭盔,但相關配套的火炮等重武器都沒有到手,但即使是這樣的德械師,也是讓小鬼子吃盡了苦頭。

  在編制和戰鬥力上,真正的德國步兵師的戰鬥力真的不是蓋的,同等條件下,德軍的一個師的戰鬥力堪比一個半的美軍步兵師,能同時抵擋住三個乃至以上的蘇軍步兵師進攻,很多情況下,蘇軍的步兵師就是消耗品,因為武器裝備和戰術的不同,在作戰中,蘇軍的士兵和基層指戰員都是衝鋒在前,傷亡率非常的高,即使處在防禦戰中,蘇軍仍然會選擇反衝鋒和固守陣地,一方面是上級的命令,另一方面也是蘇軍對於命令毫無保留的執行。

  作為世界戰爭史上戰績最好,第一個開展機械化建軍的德軍來說,他們的武器編制中缺有一項裝備是你想不到的,馬車。

  二戰時期德軍的一個師為1.7萬人左右。

  武器裝備:步槍12609支、手槍-3681支、衝鋒鎗321支,反坦克武器90支,輕機槍425挺,重機槍110挺,50毫米迫擊炮84門,81毫米迫擊炮54門,75毫米炮20門,105毫米輕型榴彈炮36門,150毫米重型榴彈炮12門,火焰噴射器9具,裝甲車2輛,摩托車530輛,汽車394輛。

  馬車536輛,自行車500輛,自行車這玩意可不是只有小鬼子和法軍在用,二戰爆發時,法軍真的有軍隊騎著騎自行車上前線,第一支摩托化部隊也是法軍開創的,在一戰馬恩河戰役最危險的時候,巴黎的計程車運輸了一個師的兵力到了前線瓦解了德軍的攻勢,但這些計程車是要了錢的。

  可以說此時除了美軍這個狗大戶之外,即使是德軍也在後勤和二線部隊上裝備了不少馬車和自行車,你所期望的寶馬R71摩托車也不是遍地都有的。

  美軍的火炮當然是好東西,在每個師都有配套的炮兵團,一個炮兵團,下轄105榴彈炮營3個,155榴彈炮營1個,炮團護衛連1個、炮團勤務連1個,共有105榴彈炮36門、155榴彈炮12門。

  這一次王忠正是帶來了105榴彈炮36門,還有相關的彈藥生產技術和圖紙,每門炮的炮彈也備了50,這玩意實在是太重了,能順利的過來已經很不容易了。同時也帶來了一批剛剛生產的光學瞄準鏡還有半自動步槍的巔峰,MI加蘭德。

  M1步槍的研製過程非常長,原始的設計是在1921年開始的,在完成了初步設計後,又多花了十幾年時間來進行改變各項細節的設計,以迎合美國陸軍不斷變化的設計要求,在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反覆修改後才在1936年設計定型和開始大量生產,但投產後再一次進行重大修改,直到1940年才正式成為現代的M1加蘭德步槍。

  優勢火力學說的美國人對於新式武器的要求就是一個字,猛。

  但M1加蘭德的誕生卻因為一個字,窮。這款步槍的研製時間非常長,同時期和他對決的還有槍械大師白朗寧的白朗寧步槍,但這玩意太重了,很多步兵拿他當班用輕機槍使用。但進入大蕭條之後,美國政府手裡沒錢了。

  無力在負擔新式彈藥的研究,加上倉庫內還堆積著成山的老式全威力彈,最終MI加蘭德成功的取得了美軍最後的實驗,成為了生產最多的半自動步槍,足足有近1000萬支。但是他的巔峰卻遇上了神一樣的對手,一件改變了輕武器進程的武器就出現了,STG44突擊步槍。

  不得不說,美軍或者美國人對於手中的武器是有病態的要求的,可能是拓荒時代的傳統,從手槍開始,M1911的實驗是最為嚴苛的,步槍也是如此,M1加蘭德除了貴意外沒有缺點,無論是太平洋潮濕的島嶼,還是北非酷熱的沙漠,再到阿登森林的嚴寒,他的可靠性是無與倫比的。

  在打完二戰之後,世界軍火商的眼中,最好的武器已然從德制武器轉變為了美制武器,伴隨著美國的大裁軍,成千上萬的武器被送往了世界各地——美國人的盟友手裡。軍閥,毒梟,反動宗教,只要你符合美國的利益,其餘的一切都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對於武器裝備來說,葉凡的要求也很簡單,要求武器的通用性,這點德制武器當然是做的最好了,他們只用裝備三種彈藥,98K和MG42通用機槍都是毛瑟的S型尖彈,MP40的彈藥和軍官與炮兵手裡的手槍彈一樣都是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

  最後還有STG44的7.92X33mm短藥筒中間型威力彈,這與步槍的彈藥口徑7.92X57mm只是一個長短的差距而已。

  這極大的減少了後勤部門的壓力,二戰中平均每擊斃一名士兵需要大約2萬發子彈,到了越戰就提升到了10萬,海灣戰爭時期即使地面戰爭已經是收尾了,但擊斃一名士兵需要約20萬子彈。到阿富汗戰爭時期,60多億的子彈射殺了阿富汗兩萬多名士兵。

  二戰中,蘇軍製造並消耗了1000萬噸彈藥,德國的產量為780萬噸。4年衛國戰爭中,蘇軍向德軍傾瀉了4.2億發炮彈,170億發子彈,1.21億枚手榴彈,還有近三百萬噸航空炸彈,共斃傷德軍1300萬人。蘇軍平均斃傷一名德軍,要消耗炮彈30發,子彈1300發,手榴彈9枚和航空炸彈230公斤。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