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 荊軻刺秦(二):荊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古之刺客,論名氣沒有超過荊軻的,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因為荊軻本身的實力超過其他刺客。刺客的名氣往往與所刺殺的人相關。

  戰國四大刺客,專諸、豫讓、聶政、荊軻,專諸、聶政功成,豫讓、荊軻敗亡,可論起名氣來,荊軻為最,專諸次之,豫讓、聶政聲名不顯。這是因為荊軻刺秦王嬴政、專諸刺王僚、豫讓刺趙襄子、聶政殺俠累。

  大多數國人就算不知嬴政,也多少聽聞過其人其事。接受過義務教育的國人必然聽聞過專諸刺王僚的故事。上過高中的國人,起碼會猜測趙襄子是否是趙國之人。而哪怕是對歷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初次見到俠累這個名字,也未必能知道其人其事。

  荊軻的大名因為刺殺秦王嬴政而永遠留在了史書之中,因為這是始皇帝輝煌和傳奇的一部分。國人不能忘記始皇帝,自然也就記住了荊軻。

  昔日寫到豫讓之時,曾經將太史公刺客列傳中的五人分為三等,以曹沫最次,專諸、荊軻居中,豫讓、聶政為先。事物之所以有先後,必然遵循一定的標準。標準是人定的,那麼先後也就依人的不同而變得不同。

  筆者之所以這樣排先後,乃是從五人的出手動機、行事方法等方面來考慮。如果從實力表現上來說,聶政可以排第一;從結果上來說,曹沫、專諸、聶政都是成功的;從對歷史的影響上來說,荊軻、專諸、曹沫,都不同程度上改變了太多事情。

  筆者之所以不從這些標準出發,因為他們不僅僅只是一個刺客。五位名士,不過行了刺客之舉。僅僅只將他們看作刺客,這便是看輕了他們。但大談他們如何如何的偉大,如何如何的了不起,便更是不對。刺殺並非正道,而是個人意氣所為,縱然成功,也可以用一句歷史偶然性來帶過。研究偶然性也從來不是為了得到偶然性的規律,而是想要避免偶然性。刺客陰謀從來都是壞事,事情敗壞了,有能力、有準備的人自然就可以成事。其中以專諸最為成功。荊軻與太子丹同樣抱著這樣的目的,只不過他們失敗了。

  《刺客列傳》中的五人,除了專諸之外,另外四人,或者說是四方,都是絕對的弱方。同情弱者,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而站在他們對面的是齊桓公、是趙襄子、是俠累、是秦王嬴政,身份最低的也是韓國國相。以一己之力對抗權貴,多麼渺小,可渺小是大多數人的真實,甚至是絕大多數人的真實。同時這又是多麼難能可貴,以性命向權勢揮劍,無論結果如何,終歸離不開一個粉身碎骨的下場,尤其對於刺客來說,行動的那一天大概率就是他們在世上的最後一天。

  秦王嬴政,作為天下最強大、也最令人恐懼的存在,即使在死後,也是殘暴的化身,千年的威名、凶名,是六國覆滅成就的。荊軻,不是唯一刺殺嬴政之人,可卻是最接近成功之人,讓嬴政陷身絕境,他的形象自然也就高大了起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