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襄陽
自春秋以來,中原之國欲下江漢,所用大道,不過兩條。
東,則發許昌,走方城,通南陽,趨新野,用淯水(今唐白河)運糧草,至於襄陽。
西,則髮長安,走商洛,通武關,趨均陽(今丹江口),用丹水(今丹江)運糧草,至於襄陽。
是以襄陽之城,阻斷南北,自漢末劉表割據以來,於大江中游之地最為要隘。
其城若得,則南國足以聚兵聚甲,守此一城,即可全守江漢。
其城若失,則東南失其屏障,江陵、郢州、安陸,皆須置兵為備,南國兵少,則為之分勢,南國兵多,則為之耗財。
是以襄陽雖小,欲據南土者,所以必爭,欲一天下者,所以必取。
西魏大統十五年(549年),蕭詧據襄陽之地附魏,江漢門戶一時而開,宇文泰因之縱兵南下,由是江陵、安陸等江北之地,數歲皆失。
陳光大二年(568年)。
四月初二。
襄陽城東二百步,劉表墓。
章昭達用手指叩了叩那墓前祠堂的樑柱,結實的木料發出一陣沉悶的聲響。
抬手遙指西面襄陽城那高達兩丈的夯土城牆,他向立在身側的華皎問道。
「華公,以砲車之威,你料幾時能破此牆?」
華皎的目光在左右一掃。
近處,隨軍匠人正頗為嫻熟地裝配著從岸畔大艦之上卸下的砲車,遠處,兩排鹿角已在陣前紮好,陳軍甲士正面向城池,嚴陣以備。
而高天之上,亦是朗日高懸,絲毫不見陰雨之兆。
他便言道。
「今日我軍若能架好砲車,明日後日,若又無水雨之患,則二日之內,襄陽破之必也!」
章昭達聞言沉默少許,並未答覆華皎,而是轉身向東北望去。
今時的襄陽城東,並沒有後世淤成的陸地,滔滔沔水之中,唯有數點沙洲。
是以,映入章昭達眼帘的,是極為開闊的江水,而那江水的盡頭,則是昨日已被陳軍紮下了大營的魚梁洲。
只聽章昭達道。
「華公,此間時已入夏,正是陰雨連綿之季,江水一旦大漲,則我等便失立足之地。」
「襄陽城西地高,又有檀溪之湖分江水之勢,我等是否移陣彼處,以備波濤?」
華皎聽出了章昭達言語中的猶豫,但他對自己的砲車戰術,實在有著絕對的信心,他爭道。
「縱有雨來,我之砲車尤可勉強發石一日,我軍破襄陽,只需天晴一日也。」
「襄陽之西,其地雖高,然有西壘小城與襄陽為犄角,欲拔襄陽,必先拔小城。」
「今我甲器雖堅,將士數戰亦必疲乏,而攻城曠日一久,則易生變故,我左右將士不多,一旦周人舍新野率大軍南來,則我事敗矣。」
章昭達聞言一嘆,又用手指叩了叩樑柱,終於道。
「華公之言是也,我等棄大軍而深入敵後,本為弄險之謀,勝負決之於速。」
「華公但督砲車擊城二日,果若欲雨而不能破城,則我當與將士俱披甲,蟻附而克之。」
「昨日與華公相游魚梁洲景升台時,左右父老曾言,襄陽之城,原為劉表所築。晉時,盜發劉表之墓,得其夫婦之軀,形貌尤若生人,是知其有所靈異,時人因之建祠以祀之。」
「我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今日所以與公同到此間,亦有求其神靈之意也。」
華皎此間也感受到了章昭達心中的那分憂思。
二人所率之兵,俱是陳軍水陸精銳之士,一旦不能順利克取襄陽,往後的仗,便要不好打了。
念及此處,卻見他斜視著祠堂中的劉表神主道。
「皎請與章公同祈之,若得此二日無雨,而襄陽城破,則皎將立劉景升之神位於平州藩國之內,以之為護國之神。若不得其靈,則劉表之墳塋祠廟,皎必一炬而焚為墟土。」
章昭達聞言,神色微動,目光移向了祠中的劉表神主,半晌,終於又看向華皎道。
「華公氣壯,我知襄陽必破矣!」
————
四月初三,晴。
陳軍以砲車數百架擊襄陽東牆,飛石如雨,聲震全城。
城內,襄州總管府。
衛國公宇文直坐在平日辦公的桌案之後,強裝鎮定間,手指已因心中的焦慮在那几案之上,挖出了一個小洞來。
別看他在外出鎮為官已有八年,但這些不過是由於他與周帝宇文邕乃是同母胞弟,手握大權的宇文護為了在朝中搞平衡才弄出來的花活。
作為周國的天潢貴胄,他素來只會紙上談兵,哪知道今日會要他困守愁城。
面對這殘酷的人生,他只想說,我,宇文豆羅突,今年二十一歲,還是個孩子。
一陣急促的腳步聲自屋外響起,侍者通稟的聲音傳來。
啊,是拓跋將軍到了!
他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般開口,在後者尚未入內之時,便出聲急言道。
「拓跋將軍,此次出城擊賊,勝負如何?」
甫一入內的元定聞得此言,身軀一顫,便即跪倒在地。
他身上的甲片因這動作相觸而發出響動,此刻合著其上映入宇文直眸中的淋漓血跡,卻是像極了來自地獄的死亡之鈴。
他道。
「陳人堅甲兵利,我軍敗了,折兵七百人,請衛公治罪。」
宇文直雖然不會打仗,算術卻也不差。
昨日,陳軍全殲了拓跋定布在城南峴山的伏兵千人,在城東布陣。
今日又將拓跋定出城突襲的勇銳擊敗,算上那些被飛石擊死的周軍,短短兩日,襄陽之兵竟已折了二千有餘。
他對元定道。
「將軍,我軍棄守西壘小城,全軍守御襄陽如何?」
元定雖然出身北魏宗室,卻是個久歷戰陣的老將,聞得宇文直此論,忙諫道。
「衛公不可,孤城難守,獨木難支,果欲聚兵,當棄襄陽大城而守西壘小城。」
「今我城中守卒不過三千,便加西壘之卒,亦不過四千餘,陳人發石不攻,城猶可守,一旦攻城,則襄陽大城,其勢必破。」
「若守西壘小城,則我尤可一搏,請衛公裁之。」
宇文直聞言不置可否。
兩日前要自己留守襄陽的人是他,現在要自己棄守襄陽的人也是他,命他出城擊賊,又折損兵馬,現在想來,這拓跋定,果然只是庸將,真是辜負了自己的信任。
他道。
「西壘小城,陳人砲石利,飛石一發,城內無所避身,如何可守?」
「荊州、隨州距此不過一、二百里,我等聚兵襄陽,多樹旗幟,使陳人不敢來攻,數日之內,援軍一到,陳人必退兵也。」
宇文直承認,他抬出這些理由只是害怕陳人的砲車飛石,那東西射程太遠,威力太大,便是他日日身披重甲,遇之也無濟於事。
西壘城小,可不像襄陽城有總管府這般遠離城牆的安全所在。
與其被陳人的飛石砸成肉泥,他宇文直還不如降了呢。
元定此刻亦是聽出了宇文直的心意,但他還是強諫道。
「朝中兩府不睦,恐北道援兵晚來。」
宇文直知道他說的是宇文邕與宇文護相爭的事,現今邊將們看好宇文邕的不多。
一旦宇文護成功將之剪除,則自己作為宇文邕的胞弟,對於他們而言,自然是個死人最好,用陳人的手干此髒事,確是再好不過。
但宇文直還是沒有放棄,他道。
「隨州大野昞、普六茹堅,我兄之連襟,必來援我,隨州近此,其軍三日之內必到。」
「請將軍棄西壘,與我共保襄陽。」
元定聞言沮喪,心中不由暗自嘆道。
「我將為陳人階下之囚矣。」
————
周天和三年(568年)
四月初三。
周襄州總管宇文直棄襄陽西壘,又募城內勇壯,集兵共六千人,嬰城自固,欲待隨州之援兵。
是日,陳將華皎發石擊其城,晝夜不息,襄陽東牆多塌陷,周將元定使麾下急修之,其兵觸石而死傷者,頗為眾。
東,則發許昌,走方城,通南陽,趨新野,用淯水(今唐白河)運糧草,至於襄陽。
西,則髮長安,走商洛,通武關,趨均陽(今丹江口),用丹水(今丹江)運糧草,至於襄陽。
是以襄陽之城,阻斷南北,自漢末劉表割據以來,於大江中游之地最為要隘。
其城若得,則南國足以聚兵聚甲,守此一城,即可全守江漢。
其城若失,則東南失其屏障,江陵、郢州、安陸,皆須置兵為備,南國兵少,則為之分勢,南國兵多,則為之耗財。
是以襄陽雖小,欲據南土者,所以必爭,欲一天下者,所以必取。
西魏大統十五年(549年),蕭詧據襄陽之地附魏,江漢門戶一時而開,宇文泰因之縱兵南下,由是江陵、安陸等江北之地,數歲皆失。
陳光大二年(568年)。
四月初二。
襄陽城東二百步,劉表墓。
章昭達用手指叩了叩那墓前祠堂的樑柱,結實的木料發出一陣沉悶的聲響。
抬手遙指西面襄陽城那高達兩丈的夯土城牆,他向立在身側的華皎問道。
「華公,以砲車之威,你料幾時能破此牆?」
華皎的目光在左右一掃。
近處,隨軍匠人正頗為嫻熟地裝配著從岸畔大艦之上卸下的砲車,遠處,兩排鹿角已在陣前紮好,陳軍甲士正面向城池,嚴陣以備。
而高天之上,亦是朗日高懸,絲毫不見陰雨之兆。
他便言道。
「今日我軍若能架好砲車,明日後日,若又無水雨之患,則二日之內,襄陽破之必也!」
章昭達聞言沉默少許,並未答覆華皎,而是轉身向東北望去。
今時的襄陽城東,並沒有後世淤成的陸地,滔滔沔水之中,唯有數點沙洲。
是以,映入章昭達眼帘的,是極為開闊的江水,而那江水的盡頭,則是昨日已被陳軍紮下了大營的魚梁洲。
只聽章昭達道。
「華公,此間時已入夏,正是陰雨連綿之季,江水一旦大漲,則我等便失立足之地。」
「襄陽城西地高,又有檀溪之湖分江水之勢,我等是否移陣彼處,以備波濤?」
華皎聽出了章昭達言語中的猶豫,但他對自己的砲車戰術,實在有著絕對的信心,他爭道。
「縱有雨來,我之砲車尤可勉強發石一日,我軍破襄陽,只需天晴一日也。」
「襄陽之西,其地雖高,然有西壘小城與襄陽為犄角,欲拔襄陽,必先拔小城。」
「今我甲器雖堅,將士數戰亦必疲乏,而攻城曠日一久,則易生變故,我左右將士不多,一旦周人舍新野率大軍南來,則我事敗矣。」
章昭達聞言一嘆,又用手指叩了叩樑柱,終於道。
「華公之言是也,我等棄大軍而深入敵後,本為弄險之謀,勝負決之於速。」
「華公但督砲車擊城二日,果若欲雨而不能破城,則我當與將士俱披甲,蟻附而克之。」
「昨日與華公相游魚梁洲景升台時,左右父老曾言,襄陽之城,原為劉表所築。晉時,盜發劉表之墓,得其夫婦之軀,形貌尤若生人,是知其有所靈異,時人因之建祠以祀之。」
「我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今日所以與公同到此間,亦有求其神靈之意也。」
華皎此間也感受到了章昭達心中的那分憂思。
二人所率之兵,俱是陳軍水陸精銳之士,一旦不能順利克取襄陽,往後的仗,便要不好打了。
念及此處,卻見他斜視著祠堂中的劉表神主道。
「皎請與章公同祈之,若得此二日無雨,而襄陽城破,則皎將立劉景升之神位於平州藩國之內,以之為護國之神。若不得其靈,則劉表之墳塋祠廟,皎必一炬而焚為墟土。」
章昭達聞言,神色微動,目光移向了祠中的劉表神主,半晌,終於又看向華皎道。
「華公氣壯,我知襄陽必破矣!」
————
四月初三,晴。
陳軍以砲車數百架擊襄陽東牆,飛石如雨,聲震全城。
城內,襄州總管府。
衛國公宇文直坐在平日辦公的桌案之後,強裝鎮定間,手指已因心中的焦慮在那几案之上,挖出了一個小洞來。
別看他在外出鎮為官已有八年,但這些不過是由於他與周帝宇文邕乃是同母胞弟,手握大權的宇文護為了在朝中搞平衡才弄出來的花活。
作為周國的天潢貴胄,他素來只會紙上談兵,哪知道今日會要他困守愁城。
面對這殘酷的人生,他只想說,我,宇文豆羅突,今年二十一歲,還是個孩子。
一陣急促的腳步聲自屋外響起,侍者通稟的聲音傳來。
啊,是拓跋將軍到了!
他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般開口,在後者尚未入內之時,便出聲急言道。
「拓跋將軍,此次出城擊賊,勝負如何?」
甫一入內的元定聞得此言,身軀一顫,便即跪倒在地。
他身上的甲片因這動作相觸而發出響動,此刻合著其上映入宇文直眸中的淋漓血跡,卻是像極了來自地獄的死亡之鈴。
他道。
「陳人堅甲兵利,我軍敗了,折兵七百人,請衛公治罪。」
宇文直雖然不會打仗,算術卻也不差。
昨日,陳軍全殲了拓跋定布在城南峴山的伏兵千人,在城東布陣。
今日又將拓跋定出城突襲的勇銳擊敗,算上那些被飛石擊死的周軍,短短兩日,襄陽之兵竟已折了二千有餘。
他對元定道。
「將軍,我軍棄守西壘小城,全軍守御襄陽如何?」
元定雖然出身北魏宗室,卻是個久歷戰陣的老將,聞得宇文直此論,忙諫道。
「衛公不可,孤城難守,獨木難支,果欲聚兵,當棄襄陽大城而守西壘小城。」
「今我城中守卒不過三千,便加西壘之卒,亦不過四千餘,陳人發石不攻,城猶可守,一旦攻城,則襄陽大城,其勢必破。」
「若守西壘小城,則我尤可一搏,請衛公裁之。」
宇文直聞言不置可否。
兩日前要自己留守襄陽的人是他,現在要自己棄守襄陽的人也是他,命他出城擊賊,又折損兵馬,現在想來,這拓跋定,果然只是庸將,真是辜負了自己的信任。
他道。
「西壘小城,陳人砲石利,飛石一發,城內無所避身,如何可守?」
「荊州、隨州距此不過一、二百里,我等聚兵襄陽,多樹旗幟,使陳人不敢來攻,數日之內,援軍一到,陳人必退兵也。」
宇文直承認,他抬出這些理由只是害怕陳人的砲車飛石,那東西射程太遠,威力太大,便是他日日身披重甲,遇之也無濟於事。
西壘城小,可不像襄陽城有總管府這般遠離城牆的安全所在。
與其被陳人的飛石砸成肉泥,他宇文直還不如降了呢。
元定此刻亦是聽出了宇文直的心意,但他還是強諫道。
「朝中兩府不睦,恐北道援兵晚來。」
宇文直知道他說的是宇文邕與宇文護相爭的事,現今邊將們看好宇文邕的不多。
一旦宇文護成功將之剪除,則自己作為宇文邕的胞弟,對於他們而言,自然是個死人最好,用陳人的手干此髒事,確是再好不過。
但宇文直還是沒有放棄,他道。
「隨州大野昞、普六茹堅,我兄之連襟,必來援我,隨州近此,其軍三日之內必到。」
「請將軍棄西壘,與我共保襄陽。」
元定聞言沮喪,心中不由暗自嘆道。
「我將為陳人階下之囚矣。」
————
周天和三年(568年)
四月初三。
周襄州總管宇文直棄襄陽西壘,又募城內勇壯,集兵共六千人,嬰城自固,欲待隨州之援兵。
是日,陳將華皎發石擊其城,晝夜不息,襄陽東牆多塌陷,周將元定使麾下急修之,其兵觸石而死傷者,頗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