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聊一下這本書的主角
寫到最新的一章,內容有些陰暗,因此作者君也認真翻看了每一條評論,果然,批評的聲音有很多。
實話實說,作者君很高興。
批評的聲音越多,越說明現在的讀者群體三觀還是很正的。
尤其是以黃賭兩種方式來聚斂錢財的行為,確實是低級甚至是下流。
再回應這些評論之前,作者君先闡述一下動筆寫這本書之前的準備和考慮吧。
怎麼塑造本書的主角或者說作者想要塑造一個什麼樣的主角。
一開始確定這本書名叫做首輔的時候,作者君當然是想塑造一個三觀很正的主角,可是轉念一想,這和《大明太師》起了衝突。
同質化就沒勁了。
這一犯難就足足半個多月。
想不明白就去看電視劇找靈感。
當然是《大明王朝1566》這部作者君心中的神劇。
四刷還是五刷記不清了。
看這部電視劇的過程中,作者也會去去看《明世宗實錄》來進行史獻和文學作品之間的對比印證,電視劇對嘉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但也更立體的塑造了嚴嵩、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等人的人物形象。
當然,嚴嵩成了絕對反派,徐高張成了正派。
這種就是文學作品必須要存在的塑造性,不然照搬史獻複製粘貼,就沒人看了。
和電視劇對比,《明世宗實錄》就像是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一大段一大段的文言文,只有分段還沒有標點符號,讀起來又累又折磨人。
但也是通過看這種最原始史獻,作者君發現了一個關鍵點。
那就是在史獻的絕大部分篇幅中,是只記載能和嘉靖皇帝答上話的內容。
從楊廷和一直到最後的徐階,前後歷任十幾名輔臣,只有這些輔臣在史書中存在感比較強。
哪怕是大名鼎鼎的張居正,在《明世宗實錄》的記載中,也是一丁點出場記錄都沒有,最多就是吏部的任命公文中會例行公事的提起這個名字,某年某年某日,張居正任某職,沒了。
連個標點符號都不給。
沒有任何關於張居正的御前奏對、進言上疏。
為什麼,因為張居正的身份資格不夠。
他在嘉靖朝這一段歷史中沒有任何存在感。
難道這幾十年,張居正什麼事都沒做嗎?
張居正一道奏疏都沒有給嘉靖皇帝寫過嗎?
他想要改革救國的心,是到了萬曆時期做了首輔才有的嗎?
顯然不可能,只是因為他的身份、資格太低,所以從內閣到司禮監沒人搭理他,史獻也懶得記載。
而到了隆慶、萬曆朝,張居正的出場紀錄瞬間就多了,史獻中開始記載他說過哪些話、做過哪些事、制定過哪些政策。
因為張居正入閣了,他的身份夠了,有資格對這個國家指手畫腳了。
張居正在嘉靖朝時期最大的官只當到了右春坊右德諭,翰林院的侍讀學士,正四品還是正五品來著,離著電視劇中的兵部尚書差出十萬八千里。
即使存在如此巨大的史獻偏差,我們也不能否認《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極好極好的歷史權謀劇,因為我們喜歡這部劇,看的不是歷史本身,而是從嘉靖到一眾官員之間的鬥爭。
在合作中保留鬥爭、在鬥爭中求取合作。
如此一來,作者君就有了塑造主角的靈感。
一個通過鬥爭和合作走上歷史舞台的官僚。
官僚。
一個拋開理想化、完全現實的官僚。
所以就有了這本書之前這一百多章毀譽參半的內容。
其實細琢磨的讀者已經看出來了,這本書寫到今天,咋感覺主角什麼都沒做?
還有的看到最近幾章頗為氣憤,覺得主角穿越過去,沒有說救國救民,反而乾的全是現代社會公序良俗不能接受的壞事,盤剝民財。
能看到這種評價,作者君挺高興的,說明這個官僚形象塑造的還算成功。
感覺主角什麼都沒做,那是因為主角身份不夠。
在其位謀其政,主角只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不該自己做的,一件都不做。
書中這個國家會走到哪一步、該走到哪一步不是目前階段下主角有資格去插嘴的。
就算主角說出口,也沒人會關心。
比如庚戌之變。
主角上過疏,有用嗎?
歷史依舊發生。
因為坐在文淵閣里決定國家走向的不是主角陸遠,而是嚴嵩父子。
嚴格來說,這一百多章內容,主角只幹了一件事。
兩個字概括。
團結。
陸遠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和力量,這是官僚的必備技能,無論想做好官還是貪官,團結都是前提。
不團結就沒有行善或者作惡的能力。
無論制定的政策到底是好還是壞,首先需要施行出去、下面的人執行起來才能看出是好政策還是壞政策。
陸遠在淳安期間團結了曹大為、翟年這些個地頭蛇,制定了一個打擊黑惡勢力的政策,這總能算是好政策。
後來陸遠去了臬司衙門,團結著嚴黨黨羽和清流官員,籌措銀子將浙江兵備空額的幾萬名士兵補足,這也算是一件於國有利的正事。
再然後戶部侍郎,陸遠要替總督衙門籌備剿倭的軍費,於是陸遠需要向韓士英團結了,可韓士英包括整個江南顯然不願意接受陸遠這個非黨派人士。
所以陸遠需要先讓這些人賺到錢,才能讓這些人心甘情願拿出錢。
這就是在鬥爭中求合作。
雖然拿出來的銀子不算太多而且也並不乾淨,但前前後後總也算給張經籌措了幾百萬兩。
而在史實中,張經是沒有這筆銀子的。
其後陸遠還給庚戌之禍後的北京送去了二百萬兩以及三百萬石糧食,送了幾十萬件棉衣。
這也是史獻中不曾存在的東西。
張經沒有軍費,北直隸也沒有過冬的錢糧棉衣,那就是史書上一行行文字重現。
凍斃餓亡者累數十萬計。
亦或者江南哪裡哪裡又被倭寇攻陷,多少軍民死於倭寇之手,甚至整座城被焚毀,無數百姓流離失所,逃亡流浪。
最後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掛白額春聯。
主角的下流盤剝的確害死了一些人,也助漲了有違現代人視角下公序良俗的不良風氣,卻又救了無數本該在歷史中死去的窮苦百姓,這到底是對是錯、是忠是奸?
主角確實是官僚做派,但他面對的本就是一個官僚作風習性達到封建時期頂峰的明清政治官場,想要為這個國家做些實事,除了修修補補,還能奢求一個戶部侍郎做什麼?
汪直倭亂這一時期發生了庚戌之變,大明朝同時面臨著南北兩個方向的大災難。
北方的百姓被搶走了所有的糧食和衣物,南方的百姓失去了家園,遷徙流浪。
在這種情況下,誰能救普天下的百姓?
皇帝做不到。
士紳做不到。
主角也做不到。
只有一種東西能做到。
就是糧食和衣服!
這是最本質的東西,是唯一能讓人活命的東西。
而糧食和棉衣這種原始生產資料士紳階級手中最多。
黃和賭不可否認的下流,但也是不可否認可以快速吸納現金流的一種方式,也是靠著這兩樣,主角才能給張經拿出軍費,讓原時空倭寇登岸大肆製造殺戮沒有出現,也是靠著這兩樣,沒讓河北大地如史書般餓殍遍地、易子而食。
不然短短半年的時間,主角去哪裡變出能活幾百萬人命的物資?
在前面的文章中,主角和韓士英的對話已經說過,這種方式並不長久,士紳的血早晚吸乾而且會滋生大量犯罪,主角的目的是將士紳手中的土地通過誘惑士紳消費的方式讓其主動交出來,然後租還給百姓,將自耕農的數量變多、佃戶的數量變少。
只有恢復民生才是富強國家的正途,這些內容有寫啊,但是實現這些需要時間啊,為什麼偏偏只看到了主角大搞黃賭的骯髒揪住不放呢?
還有朋友聊了張居正的改革,張居正是什麼身份?
託孤大臣、首揆大學士、太子太師,多重身份的加持下他的改革成功了嗎?
事實就是沒有成功。
因為張居正只團結了少部分人而得罪了包括萬曆皇帝在內的大部分人。
作者可以去寫主角有救國救民之心,也有滿腔正義之氣,用道德、教誨、公義的方式來勸說這天下的官員、士紳都要如何如何,用自己高尚純潔的個人魅力來感化已經爛透的封建士紳地主階級,然後這些官員士紳就紛紛醒悟,主動把侵占的生產資料還給已經賣身為奴的佃戶,以此來全力支持主角的改革,那麼會不會又有很多讀者站出來批評主角理想主義,胡說八道?
一定會有,因為作者已經被批評過兩次了。
高台教化感化不了他們,大棒屠刀主角目前又不具備,可又身為一個穿越者,總得干點什麼吧,他只能縫縫補補、勉強度日。
誰不想做個體面人。
如果主角的不體面值得批評,那麼書中這個時期,只能眼睜睜看著天下蒼生受苦卻又無能為力的張居正、海瑞,他們應不應該被批評?
他們不會被批評,因為張居正才剛中進士沒幾年,還在翰林院內當編修,海瑞更不會被批評,因為他連舉人功名都沒有。他們沒有國家賦予的權力,因此沒有拯救國家百姓的對等責任。
可這個責任,卻要被加到一個戶部侍郎的主角身上。
還要救國救民,還要乾乾淨淨、堂堂正正。
是,主角是穿越者不假,但主角也沒本事變身奧特曼。
一個現代官員穿越回嘉靖那個時期,沒有超能力、沒有系統,除了有幾百年王朝更迭、政治制度革新疊代的經驗教訓之外,只能先融進這個時代的社會,再去說改變這個社會的事。
而這個融入的過程,是註定不會光彩的。
實話實說,作者君很高興。
批評的聲音越多,越說明現在的讀者群體三觀還是很正的。
尤其是以黃賭兩種方式來聚斂錢財的行為,確實是低級甚至是下流。
再回應這些評論之前,作者君先闡述一下動筆寫這本書之前的準備和考慮吧。
怎麼塑造本書的主角或者說作者想要塑造一個什麼樣的主角。
一開始確定這本書名叫做首輔的時候,作者君當然是想塑造一個三觀很正的主角,可是轉念一想,這和《大明太師》起了衝突。
同質化就沒勁了。
這一犯難就足足半個多月。
想不明白就去看電視劇找靈感。
當然是《大明王朝1566》這部作者君心中的神劇。
四刷還是五刷記不清了。
看這部電視劇的過程中,作者也會去去看《明世宗實錄》來進行史獻和文學作品之間的對比印證,電視劇對嘉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但也更立體的塑造了嚴嵩、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等人的人物形象。
當然,嚴嵩成了絕對反派,徐高張成了正派。
這種就是文學作品必須要存在的塑造性,不然照搬史獻複製粘貼,就沒人看了。
和電視劇對比,《明世宗實錄》就像是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一大段一大段的文言文,只有分段還沒有標點符號,讀起來又累又折磨人。
但也是通過看這種最原始史獻,作者君發現了一個關鍵點。
那就是在史獻的絕大部分篇幅中,是只記載能和嘉靖皇帝答上話的內容。
從楊廷和一直到最後的徐階,前後歷任十幾名輔臣,只有這些輔臣在史書中存在感比較強。
哪怕是大名鼎鼎的張居正,在《明世宗實錄》的記載中,也是一丁點出場記錄都沒有,最多就是吏部的任命公文中會例行公事的提起這個名字,某年某年某日,張居正任某職,沒了。
連個標點符號都不給。
沒有任何關於張居正的御前奏對、進言上疏。
為什麼,因為張居正的身份資格不夠。
他在嘉靖朝這一段歷史中沒有任何存在感。
難道這幾十年,張居正什麼事都沒做嗎?
張居正一道奏疏都沒有給嘉靖皇帝寫過嗎?
他想要改革救國的心,是到了萬曆時期做了首輔才有的嗎?
顯然不可能,只是因為他的身份、資格太低,所以從內閣到司禮監沒人搭理他,史獻也懶得記載。
而到了隆慶、萬曆朝,張居正的出場紀錄瞬間就多了,史獻中開始記載他說過哪些話、做過哪些事、制定過哪些政策。
因為張居正入閣了,他的身份夠了,有資格對這個國家指手畫腳了。
張居正在嘉靖朝時期最大的官只當到了右春坊右德諭,翰林院的侍讀學士,正四品還是正五品來著,離著電視劇中的兵部尚書差出十萬八千里。
即使存在如此巨大的史獻偏差,我們也不能否認《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極好極好的歷史權謀劇,因為我們喜歡這部劇,看的不是歷史本身,而是從嘉靖到一眾官員之間的鬥爭。
在合作中保留鬥爭、在鬥爭中求取合作。
如此一來,作者君就有了塑造主角的靈感。
一個通過鬥爭和合作走上歷史舞台的官僚。
官僚。
一個拋開理想化、完全現實的官僚。
所以就有了這本書之前這一百多章毀譽參半的內容。
其實細琢磨的讀者已經看出來了,這本書寫到今天,咋感覺主角什麼都沒做?
還有的看到最近幾章頗為氣憤,覺得主角穿越過去,沒有說救國救民,反而乾的全是現代社會公序良俗不能接受的壞事,盤剝民財。
能看到這種評價,作者君挺高興的,說明這個官僚形象塑造的還算成功。
感覺主角什麼都沒做,那是因為主角身份不夠。
在其位謀其政,主角只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不該自己做的,一件都不做。
書中這個國家會走到哪一步、該走到哪一步不是目前階段下主角有資格去插嘴的。
就算主角說出口,也沒人會關心。
比如庚戌之變。
主角上過疏,有用嗎?
歷史依舊發生。
因為坐在文淵閣里決定國家走向的不是主角陸遠,而是嚴嵩父子。
嚴格來說,這一百多章內容,主角只幹了一件事。
兩個字概括。
團結。
陸遠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和力量,這是官僚的必備技能,無論想做好官還是貪官,團結都是前提。
不團結就沒有行善或者作惡的能力。
無論制定的政策到底是好還是壞,首先需要施行出去、下面的人執行起來才能看出是好政策還是壞政策。
陸遠在淳安期間團結了曹大為、翟年這些個地頭蛇,制定了一個打擊黑惡勢力的政策,這總能算是好政策。
後來陸遠去了臬司衙門,團結著嚴黨黨羽和清流官員,籌措銀子將浙江兵備空額的幾萬名士兵補足,這也算是一件於國有利的正事。
再然後戶部侍郎,陸遠要替總督衙門籌備剿倭的軍費,於是陸遠需要向韓士英團結了,可韓士英包括整個江南顯然不願意接受陸遠這個非黨派人士。
所以陸遠需要先讓這些人賺到錢,才能讓這些人心甘情願拿出錢。
這就是在鬥爭中求合作。
雖然拿出來的銀子不算太多而且也並不乾淨,但前前後後總也算給張經籌措了幾百萬兩。
而在史實中,張經是沒有這筆銀子的。
其後陸遠還給庚戌之禍後的北京送去了二百萬兩以及三百萬石糧食,送了幾十萬件棉衣。
這也是史獻中不曾存在的東西。
張經沒有軍費,北直隸也沒有過冬的錢糧棉衣,那就是史書上一行行文字重現。
凍斃餓亡者累數十萬計。
亦或者江南哪裡哪裡又被倭寇攻陷,多少軍民死於倭寇之手,甚至整座城被焚毀,無數百姓流離失所,逃亡流浪。
最後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掛白額春聯。
主角的下流盤剝的確害死了一些人,也助漲了有違現代人視角下公序良俗的不良風氣,卻又救了無數本該在歷史中死去的窮苦百姓,這到底是對是錯、是忠是奸?
主角確實是官僚做派,但他面對的本就是一個官僚作風習性達到封建時期頂峰的明清政治官場,想要為這個國家做些實事,除了修修補補,還能奢求一個戶部侍郎做什麼?
汪直倭亂這一時期發生了庚戌之變,大明朝同時面臨著南北兩個方向的大災難。
北方的百姓被搶走了所有的糧食和衣物,南方的百姓失去了家園,遷徙流浪。
在這種情況下,誰能救普天下的百姓?
皇帝做不到。
士紳做不到。
主角也做不到。
只有一種東西能做到。
就是糧食和衣服!
這是最本質的東西,是唯一能讓人活命的東西。
而糧食和棉衣這種原始生產資料士紳階級手中最多。
黃和賭不可否認的下流,但也是不可否認可以快速吸納現金流的一種方式,也是靠著這兩樣,主角才能給張經拿出軍費,讓原時空倭寇登岸大肆製造殺戮沒有出現,也是靠著這兩樣,沒讓河北大地如史書般餓殍遍地、易子而食。
不然短短半年的時間,主角去哪裡變出能活幾百萬人命的物資?
在前面的文章中,主角和韓士英的對話已經說過,這種方式並不長久,士紳的血早晚吸乾而且會滋生大量犯罪,主角的目的是將士紳手中的土地通過誘惑士紳消費的方式讓其主動交出來,然後租還給百姓,將自耕農的數量變多、佃戶的數量變少。
只有恢復民生才是富強國家的正途,這些內容有寫啊,但是實現這些需要時間啊,為什麼偏偏只看到了主角大搞黃賭的骯髒揪住不放呢?
還有朋友聊了張居正的改革,張居正是什麼身份?
託孤大臣、首揆大學士、太子太師,多重身份的加持下他的改革成功了嗎?
事實就是沒有成功。
因為張居正只團結了少部分人而得罪了包括萬曆皇帝在內的大部分人。
作者可以去寫主角有救國救民之心,也有滿腔正義之氣,用道德、教誨、公義的方式來勸說這天下的官員、士紳都要如何如何,用自己高尚純潔的個人魅力來感化已經爛透的封建士紳地主階級,然後這些官員士紳就紛紛醒悟,主動把侵占的生產資料還給已經賣身為奴的佃戶,以此來全力支持主角的改革,那麼會不會又有很多讀者站出來批評主角理想主義,胡說八道?
一定會有,因為作者已經被批評過兩次了。
高台教化感化不了他們,大棒屠刀主角目前又不具備,可又身為一個穿越者,總得干點什麼吧,他只能縫縫補補、勉強度日。
誰不想做個體面人。
如果主角的不體面值得批評,那麼書中這個時期,只能眼睜睜看著天下蒼生受苦卻又無能為力的張居正、海瑞,他們應不應該被批評?
他們不會被批評,因為張居正才剛中進士沒幾年,還在翰林院內當編修,海瑞更不會被批評,因為他連舉人功名都沒有。他們沒有國家賦予的權力,因此沒有拯救國家百姓的對等責任。
可這個責任,卻要被加到一個戶部侍郎的主角身上。
還要救國救民,還要乾乾淨淨、堂堂正正。
是,主角是穿越者不假,但主角也沒本事變身奧特曼。
一個現代官員穿越回嘉靖那個時期,沒有超能力、沒有系統,除了有幾百年王朝更迭、政治制度革新疊代的經驗教訓之外,只能先融進這個時代的社會,再去說改變這個社會的事。
而這個融入的過程,是註定不會光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