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第二次北京保衛戰(上)
面對張治代表百官說出的三個選擇,嘉靖再次做出了明哲保身的選擇。
「眾卿的意見呢?」
百官一聽此話頓時瞭然。
得,皇帝又想把自己給摘出去。
實在不行你這皇帝退位吧,我們乾脆學習周公共和,再不行靠投票也能治理國家。
逼你視朝就是讓你拿主意,結果可好,你又讓我們自己決定,若是決定錯了再把鍋甩給我們。
這個時候嚴嵩不得不站出來說話了。
總不能皇帝、首輔全沒主意吧。
「皇上、眾同工,無論是遷還是和,都不利社稷,只有戰,只能戰!
當年土木之變,也先也曾打來北京,可結果還不是無功而返,俺答所部不過區區幾萬賊虜,勢遠不如當年也先,動搖不了我大明朝的江山社稷。
宣大離著北京最近,急詔宣大總兵仇鸞帶兵回援,有其三萬精兵支援,萬無一失。」
一提仇鸞,百官中便有一人站出。
「皇上、閣老,仇太保身為宣大總兵,為何會坐看俺答攻克古北口入關,這件事還沒有查,下官諫言,應立刻將仇鸞拿入京師問罪,另擇良將統率宣大之兵回防京師。」
嚴嵩以目視之,是兵部車馬司員外郎楊繼盛,南京兵部尚書韓邦奇的學生。
「對,此事確實有蹊蹺。」
眼見百官議論聲起,嚴嵩低喝一聲。
「奉天殿議事,又有皇上在,要有規矩!」
百官頓時噤聲。
嘉靖看了看楊繼盛,開口言道:「這件事確實有蹊蹺,閣老可知道是什麼原因啊。」
嚴嵩答道:「自俺答部入關後,仇太保便已書信內閣闡明原委,時六月二十五日,俺答率眾十萬犯大同,仇太保親鎮大同,亦思慮到小鶯圪塔墩口及古北口防務,乃請宣大總督郭宗皋、巡按御史陳耀往赴小鶯圪塔墩口及古北口駐守。
熟料二人見敵攻勢甚猛,竟棄守城關逃回大同,致使兵心渙散,才導致兩關失守、俺答破關而入,此事,宣大上下數萬人皆可為證。
適才楊繼盛所言,不過是妄加揣測之言,不可為信。」
嘉靖聞聽勃然大怒:「竟有此事,來人,速往宣大,詔仇鸞率兵回防京師,令將郭宗皋、陳耀二人鎖拿回京,交刑部督辦。」
楊繼盛剛欲再言,卻見張治回頭看了他一眼,便緘口。
「閣老,你繼續說。」
嚴嵩於是言道:「除了讓仇鸞回防,另也需陝甘、山東兵往來勤王才能確保萬無一失,且先和俺答打上一陣,挫其銳氣後再談議和之事。」
「決不可議和!」
說話之人自百官中站出自報家門。
「臣右春坊右允中兼國子監司業事趙貞吉叩見皇上。」趙貞吉跪地叩首,而後抬頭大呼:「皇上,絕不可議和,城下之盟,豈不辱哉啊。」
嘉靖再次沉默。
嚴嵩於是喝問:「此如何算是城下之盟?老夫已經言明,調兵勤王挫敵銳氣,所謂議和,不過通關邊貿事宜,勸敵自退何謂城下之盟。」
趙貞吉跪在地上毫不留情的當殿詰問:「俺答者,虜酋也,悖逆天道犯我郊畿、虔劉人民、揉踐土地,其罪所當必誅也。
閣老言,其所求貢,使不入朝、表文不具,而今卻只派兵強攻,如此豈合兩國邦交之禮?
虜酋若是知禮,自當遣使來朝,斂兵出境,具表款條悔罪。
可今日之景,皇上並百官齊見,虜酋攻德勝甚急,意在亡我國祚,狼子野心神人共憤,不滅其於長城之內,豈不墜我漢家天威、失我大明國格。
閣老言必談和,不是城下之盟又是什麼?」
嚴嵩被頂的臉上青紅交錯,但終是道行深厚,很快平靜質問。
「汝說要滅其於長城之內?」
「沒錯。」
「當如何可行?」
趙貞吉立時來了精神,侃侃而談:「北京乃堅城,敵不可摧,因此無須讓宣大之兵回防,只需守住長城,再命遼東守住山海關,則可斷敵後路。
調陝甘、山東兵來京便可會師剿滅俺答。」
嚴嵩不露聲色的笑了笑,繼續問道:「賊虜皆騎兵,往來如風,需多少兵力可以圍堵剿滅?」
「無須剿滅,只需守住處處要道城塞即可,長城、山海關一旦封鎖,敵則失後援糧草,不消一月便要殺馬果腹,旦食戰馬、夕可滅之。」
「可知敵劫掠京畿或殺民果脯若何?」
嚴嵩陡然喝罵道:「若按你之計,賊虜就要將我京畿之地屠戮一空了,河北淪為焦土,朝廷如何可立。」
趙貞吉便只好言道:「若是閣老擔心,可再調河南、江南兵勤王,速戰速決。」
「其眾需多少?」
「二三十萬。」
「募兵調兵,餉從何來?」嚴嵩厲聲質問:「增兵二三十萬,所需兵餉巨費無貲,這些你都可曾考慮過,莫不成讓這幾十萬士兵自行苟且、斂財供費嗎!」
見趙貞吉無話可對,嚴嵩於是轉身面沖嘉靖。
「皇上,趙貞吉之言愚不可及,斷不能采。」
當趙貞吉說不讓仇鸞帶兵回防的時候,嘉靖連殺了趙貞吉的心都有。
他現在心裡慌得一批,恨不得身邊的兵越多越好,只要能趕走俺答就行了,還滅敵於長城之內?
歇著吧。
於是臉色一肅,言道:「軍國大事,豈是汝無知之人可以謬談,貶去廣西,任一典史吧。」
趙貞吉不可思議的抬頭。
典史?
那不是個吏嗎。
自己可是二甲第二名的進士出身,這下竟然連官身都沒了。
還沒來得及再說話,就被幾名錦衣衛拖出了奉天殿。
嘉靖處置了趙貞吉,肯定了嚴嵩的建議。
「此次守衛京師、禦敵賊虜之事,悉命閣老決之,眾卿需一體同心,佐助閣老。」
頓了頓,嘉靖又覺得有些不放心,繼而言道。
「自今日始,於京營設戎政府,待咸寧侯回師之後,命其為總督京營戎政,統帥各路勤王之軍,務必儘快趕走賊虜。」
百官互相看了看,只有少部分嚴黨官員作揖。
「謹遵聖諭。」
嘉靖惱怒大喝:「朕的話都沒有聽見嗎!」
百官這才下拜。
「謹遵聖諭。」
「眾卿的意見呢?」
百官一聽此話頓時瞭然。
得,皇帝又想把自己給摘出去。
實在不行你這皇帝退位吧,我們乾脆學習周公共和,再不行靠投票也能治理國家。
逼你視朝就是讓你拿主意,結果可好,你又讓我們自己決定,若是決定錯了再把鍋甩給我們。
這個時候嚴嵩不得不站出來說話了。
總不能皇帝、首輔全沒主意吧。
「皇上、眾同工,無論是遷還是和,都不利社稷,只有戰,只能戰!
當年土木之變,也先也曾打來北京,可結果還不是無功而返,俺答所部不過區區幾萬賊虜,勢遠不如當年也先,動搖不了我大明朝的江山社稷。
宣大離著北京最近,急詔宣大總兵仇鸞帶兵回援,有其三萬精兵支援,萬無一失。」
一提仇鸞,百官中便有一人站出。
「皇上、閣老,仇太保身為宣大總兵,為何會坐看俺答攻克古北口入關,這件事還沒有查,下官諫言,應立刻將仇鸞拿入京師問罪,另擇良將統率宣大之兵回防京師。」
嚴嵩以目視之,是兵部車馬司員外郎楊繼盛,南京兵部尚書韓邦奇的學生。
「對,此事確實有蹊蹺。」
眼見百官議論聲起,嚴嵩低喝一聲。
「奉天殿議事,又有皇上在,要有規矩!」
百官頓時噤聲。
嘉靖看了看楊繼盛,開口言道:「這件事確實有蹊蹺,閣老可知道是什麼原因啊。」
嚴嵩答道:「自俺答部入關後,仇太保便已書信內閣闡明原委,時六月二十五日,俺答率眾十萬犯大同,仇太保親鎮大同,亦思慮到小鶯圪塔墩口及古北口防務,乃請宣大總督郭宗皋、巡按御史陳耀往赴小鶯圪塔墩口及古北口駐守。
熟料二人見敵攻勢甚猛,竟棄守城關逃回大同,致使兵心渙散,才導致兩關失守、俺答破關而入,此事,宣大上下數萬人皆可為證。
適才楊繼盛所言,不過是妄加揣測之言,不可為信。」
嘉靖聞聽勃然大怒:「竟有此事,來人,速往宣大,詔仇鸞率兵回防京師,令將郭宗皋、陳耀二人鎖拿回京,交刑部督辦。」
楊繼盛剛欲再言,卻見張治回頭看了他一眼,便緘口。
「閣老,你繼續說。」
嚴嵩於是言道:「除了讓仇鸞回防,另也需陝甘、山東兵往來勤王才能確保萬無一失,且先和俺答打上一陣,挫其銳氣後再談議和之事。」
「決不可議和!」
說話之人自百官中站出自報家門。
「臣右春坊右允中兼國子監司業事趙貞吉叩見皇上。」趙貞吉跪地叩首,而後抬頭大呼:「皇上,絕不可議和,城下之盟,豈不辱哉啊。」
嘉靖再次沉默。
嚴嵩於是喝問:「此如何算是城下之盟?老夫已經言明,調兵勤王挫敵銳氣,所謂議和,不過通關邊貿事宜,勸敵自退何謂城下之盟。」
趙貞吉跪在地上毫不留情的當殿詰問:「俺答者,虜酋也,悖逆天道犯我郊畿、虔劉人民、揉踐土地,其罪所當必誅也。
閣老言,其所求貢,使不入朝、表文不具,而今卻只派兵強攻,如此豈合兩國邦交之禮?
虜酋若是知禮,自當遣使來朝,斂兵出境,具表款條悔罪。
可今日之景,皇上並百官齊見,虜酋攻德勝甚急,意在亡我國祚,狼子野心神人共憤,不滅其於長城之內,豈不墜我漢家天威、失我大明國格。
閣老言必談和,不是城下之盟又是什麼?」
嚴嵩被頂的臉上青紅交錯,但終是道行深厚,很快平靜質問。
「汝說要滅其於長城之內?」
「沒錯。」
「當如何可行?」
趙貞吉立時來了精神,侃侃而談:「北京乃堅城,敵不可摧,因此無須讓宣大之兵回防,只需守住長城,再命遼東守住山海關,則可斷敵後路。
調陝甘、山東兵來京便可會師剿滅俺答。」
嚴嵩不露聲色的笑了笑,繼續問道:「賊虜皆騎兵,往來如風,需多少兵力可以圍堵剿滅?」
「無須剿滅,只需守住處處要道城塞即可,長城、山海關一旦封鎖,敵則失後援糧草,不消一月便要殺馬果腹,旦食戰馬、夕可滅之。」
「可知敵劫掠京畿或殺民果脯若何?」
嚴嵩陡然喝罵道:「若按你之計,賊虜就要將我京畿之地屠戮一空了,河北淪為焦土,朝廷如何可立。」
趙貞吉便只好言道:「若是閣老擔心,可再調河南、江南兵勤王,速戰速決。」
「其眾需多少?」
「二三十萬。」
「募兵調兵,餉從何來?」嚴嵩厲聲質問:「增兵二三十萬,所需兵餉巨費無貲,這些你都可曾考慮過,莫不成讓這幾十萬士兵自行苟且、斂財供費嗎!」
見趙貞吉無話可對,嚴嵩於是轉身面沖嘉靖。
「皇上,趙貞吉之言愚不可及,斷不能采。」
當趙貞吉說不讓仇鸞帶兵回防的時候,嘉靖連殺了趙貞吉的心都有。
他現在心裡慌得一批,恨不得身邊的兵越多越好,只要能趕走俺答就行了,還滅敵於長城之內?
歇著吧。
於是臉色一肅,言道:「軍國大事,豈是汝無知之人可以謬談,貶去廣西,任一典史吧。」
趙貞吉不可思議的抬頭。
典史?
那不是個吏嗎。
自己可是二甲第二名的進士出身,這下竟然連官身都沒了。
還沒來得及再說話,就被幾名錦衣衛拖出了奉天殿。
嘉靖處置了趙貞吉,肯定了嚴嵩的建議。
「此次守衛京師、禦敵賊虜之事,悉命閣老決之,眾卿需一體同心,佐助閣老。」
頓了頓,嘉靖又覺得有些不放心,繼而言道。
「自今日始,於京營設戎政府,待咸寧侯回師之後,命其為總督京營戎政,統帥各路勤王之軍,務必儘快趕走賊虜。」
百官互相看了看,只有少部分嚴黨官員作揖。
「謹遵聖諭。」
嘉靖惱怒大喝:「朕的話都沒有聽見嗎!」
百官這才下拜。
「謹遵聖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