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我蠻夷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庸國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度。

  又或者說,是一個華夏文化侵襲下,蠻邦消亡的縮影。

  庸人最早起源於三苗,是荊蠻中分支出來的一支『山蠻』國,

  就是所謂的南蠻立國。

  商代時,庸國日常被商王朝攻打,使其『供奴』為商王朝使用,和周王朝納『淮夷奴』的情形差不多。

  畢竟說白了,當時中原是文化正統,

  四周的苦寒之地,或者說還未完全開發之地,全是蠻夷——即所謂西戎、北狄、東夷、南蠻。

  從商到秦,

  是中華史,也是華夏征伐並且合併這些所謂粗鄙野人,構建大中華的過程。

  那麼回到庸國,

  庸國被商王朝欺負,於是周伐商時,

  庸,干他丫的!

  不僅參與伐商立周之舉,

  還直接聯合其餘七個蠻夷國,成為所謂的『牧誓八國』之首,

  幫助周,伐庸。

  為周開國之要員,可以說,在西周初,作為大功臣,混得風生水起,

  亦確定了荊蠻之首的地位。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庸國,得罪了周公旦,也就是『周公吐哺』的周公,孔聖以為的聖人的『周聖』。

  但是呢,蠻夷,講真,

  有時候是蠻,有時候,也是真憨!

  周王朝不爽庸國後,怎麼辦呢,布局南蠻,封楚國開國諸侯熊繹到楚。

  建國楚國。

  然而庸國呢!

  沒野心,只覺得自己是荊蠻的老大哥,不去干涉,還因為楚人也是荊蠻一支,

  在楚國建國之初,承認,並且與楚國結盟,支持共融。

  然後呢!

  文化人就是比野人髒唄!

  庸國都不看看楚國的封地。

  楚國的封地,就處在庸國向中原蔓延的路上,

  楚國的分封,就是為了侵蝕,並且斬斷庸國發展觸角的。

  於是,楚國壯大,伐庸!

  且楚王伐庸時,還說出了那一句最為著名的話,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瞧瞧,這才是文化人,心多髒吧,

  從此,曾為『荊蠻之首』的庸國,純正蠻族的庸人,

  成為真正『野蠻其身體,文明其智慧的』的——楚國,的附庸。

  楚國也從此,

  有利於自己,則我為華夏國正統諸侯;不利於自己,則我乃蠻夷。

  說句離題的,秦,戎人歸化出身,楚,蠻人歸化出身,從周到春秋。

  這些『野蠻身體,文明精神』的,才是活到最後那列。

  庸太子庸擾,就是出生在這種環境下的庸國儲君。

  自被楚伐,且被迫成為楚國附庸後,

  庸國數代,都只有一個念頭——強大,然後伐楚。

  便是攻打褒國,也是為了積蓄力量,伐楚。

  他大開方便之門,親身而來,也是為了看一眼,漢國有沒有可能,成為未來他們的同盟。

  成為他們伐楚的契機。

  漢國的千人眾,對他庸國來說,能小補。但距離伐楚,遠遠不夠。

  而石磨、礱磨帶來的變化,卻也是切實地讓他看到了文明的力量,

  不同於《周禮》那般的力量。

  更何況,夜流火,喚火神破褒國都城門。

  庸擾知曉敵人褒國的情況,也就自然知曉其中的難度。

  所以,大禮,是威懾,也是切實的禮。

  可他現在有些煩了,

  這漢國將軍,是,認識到巨猿為大禮了。

  可,好像真沒被威懾住。

  而威懾不夠的話,相盟相交,就難以占據主動權啊!


  華夏常以,『蠻夷,畏威而不懷德。』來貶斥蠻夷。

  然而,其實他們蠻夷,看待華夏,亦是認為其『畏威而不懷德!』

  他們庸國德兼楚國了,對吧!

  然後呢,

  不必說了吧……

  而此番,以大國之身,不截漢國其糧,且相送大禮,已是他們庸國之禮,之恩惠了。

  這之後當面,便自然要稍加威懾,好確定後續主導。

  可惜那巨猿沒有威懾到漢國將軍啊!

  唉——

  庸擾心中嘆了一句,

  不過漢國獨騎獵鳥,他們庸國三人一車獵兔,總是不會輸了吧!

  庸擾的臉色稍霽,笑道:

  「不愧為漢國將軍,最善操神弄鬼之事者,見此巨猿也不驚懼,

  「此正是我為將軍所備之禮,

  「此巨猿食人食,亦食肉,枝葉樹皮亦食,不過較之人更挑,稷、黍不食,

  「尤喜食麥,

  「也是因將軍之石磨專事於麥,且廣收麥粒,才想起以此物為禮。

  「此巨猿,一頓進食常人4到6倍飯量,

  「不可人言,但自小為川蜀馭夫所規訓,尋常命令,皆曉其意。

  「將軍可還滿意此大禮否。」

  訓好的,還是能解燃眉之急的戰力,那可不是一般滿意啊!

  齊淵乾脆將布兜直接遞給身前巨猿,讓其自取剩餘的麥麩餅。

  而後轉身對庸擾又行了一禮,行禮罷,還快步過來,主動握住庸擾的手,道:

  「太子此物可是送到我心坎上了。

  「此一戶巨猿,堪比十戶奴臣之價,不,更甚之。

  「太子此番情誼,淵銘記在心。」

  庸擾有些牙疼,滿意便是,握手又作甚呢?

  可他想抽,竟也沒能一下抽出來,只能作罷。

  不過不適歸不適,總也感受到了身前之人,言語中的真切。

  「將軍……倒不必如此多禮,我庸人山蠻之人,不拘於此等禮數。」

  「唉,太子此話差異,在我漢國看來,

  「著我華夏衣,尊我華夏禮,即我華夏人。

  「如今太子著衣比我規制,行禮比我更符合禮,如太子為山蠻,那我亦不為華夏人,而應稱為蠻夷。」

  庸擾瞳孔亮了起來,

  「此言甚妙!」

  庸國立國已近千年,雖是山蠻部族立國,但既是立國,便也尊華夏制度那一套,習華夏之文化的。

  是有改化入華夏之意的。

  但就是因出身山蠻,一直遭華夏正統諸侯國排斥,

  與楚國,自稱為『蠻人』不同,庸國,是想獲得諸侯國禮遇和承認的。

  甚至說,若不是遭排斥,也不至於從宗周,到宗楚(宗主國)。

  稱讚後,其神情便都多了絲認真,甚至還反手握住齊淵。只是到底有些乖張的性子,讓其又順著輕佻道:

  「既也是華夏人,將軍可願與我庸國諸華夏之人,共同對付那蠻人楚嗎?」

  對付楚嗎?

  這波平A騙大?

  不過總歸是知曉庸國立場和目的了。

  於是齊淵聞言笑道,

  「那便要看太子您能給我漢國再帶來什麼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