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兵分三路
馬忠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不易察覺的笑容。
要知道,軍師將軍這個職位可不比他這鎮南大將軍以及其他四方將軍遜色分毫。
而且,這軍師將軍一職,乃是蜀漢所獨有的,地位尊崇。
「諸葛軍師太客氣了,此次兩軍會合,想必是別有一番謀劃吧?」
馬忠目光炯炯地盯著諸葛瞻,語氣嚴肅而認真。畢竟軍國大事非同小可,容不得半點馬虎和玩笑。
馬忠自然也要好好試探一下諸葛思遠究竟有沒有真本事,他的那些才華和能力自己也只是從李福那裡聽說過而已。
諸葛瞻微微點了點頭,緩緩說道:「情況確有變化,剛剛收到消息,武陵郡城的吳軍主力已經開拔前往武陵源一帶了。」
他年紀擺正在那裡,若想讓馬忠這般鎮守一方的大員全力配合,就必須得拿出令人信服的說辭才行。
馬忠聞言,眉頭微皺,略作思索後問道:「這麼說來,你的意思是打算集中兵力,一舉殲滅這支吳軍主力了?」
顯然,以馬忠多年征戰沙場的經驗,很快便領會到了諸葛瞻話中的深意。
諸葛瞻毫不猶豫地點頭應道:「沒錯,正是此意!如今戰事一觸即發,吳蜀兩國已然成為生死對頭。我等自然不能錯過這次殲滅東吳主力的絕佳機會!」
「剿滅吳軍主力並不急於一時,我更認為,此時應該趁機武陵郡軍力盡出,更應該攻占武陵郡城,如此一來,吳軍就是刀俎上的魚肉了。」
馬忠否決道。
「德信,有所不知,在幾日前,魏延將軍已經領精銳之士,假扮商戶百姓,進入了武陵郡城,此時的武陵郡城,就是囊中之物了。」
蔣琬也說道。
這些戰略的制定,當然都是離不開蔣琬的監督了。
「哦,原來如此!」
馬忠抬眼望去,確實沒有看見魏延的身影。
「此次戰略變化,也不是要與其主力相拼殺,也是如同將軍此前說的那樣,趁東吳兵力盡出,攻占其城。」
諸葛瞻所謀,一直都並非是一城一地,而是整個荊州。
「願聞其詳!」
馬忠不由點頭,這確實是一個好提議。
「分兵三路,一軍領軍北上,奪取巫城,阻擋北路,一路東出,陳列於長沙邊界,防備援軍,又阻擊其向東撤退,第三路,則前往武陵郡城,配合伏軍奪取武陵郡城,阻止其南逃。」
諸葛瞻濤濤而言,進行多方布置。
想要消滅一支大軍,肯定是那麼容易的。
當初,東吳為了徹底消滅關羽,也是進行了多方部署。
不然,縱使荊州失守,關羽又豈能無路可逃。
那是三方退路,都被堵死了。
所以才不得不退走麥城。
東、南、北均布置重兵,嚴防死守,合圍之勢已成。
至於西方,那是益州了,哪怕是抽調了主力軍,也不是二三萬敵軍敢冒進的。
馬忠不由點了點頭,如果局勢真的如此發展的話,那肯定是最好的。
但是,這都是紙上談兵,過於想像了。
只要有一環出現變故,都不能達成戰略目的。
「你說的也都在理,但是你如何保證,各戰線都能順利呢?」
這種運籌帷幄之能,可不是誰人都能擁有的。
是有一定的運氣成分所在。
「武陵源有鄧芝將軍坐鎮,其麾下所領的,乃是無當飛軍,縱使不能敵過吳軍,但依勢而守,肯定是綽綽有餘。」
「一旦,武陵郡城有變,其吳軍將領自然會回援,鄧芝將軍,怎麼不會伺機而動呢?」
「武陵源,進守有餘,此為不勝之勝。」
馬忠聞言,也不禁點頭,他與鄧芝能力才幹相當,有鄧芝坐鎮武陵源,自然不會有出錯。
「此外,武陵蠻城的細作,已經傳來消息,魏延將軍已經騙過城守,進了城。」
「啟時這樣一支大軍攻去,與其裡應外合,郡城也是不費吹灰之力便能拿下,南部之局已成。」
「現在就怕,東吳的主力,到時候南逃不成,會往東北逃竄。」
諸葛瞻頓了頓。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
蜀漢大軍未能全部到來,只能在運動之中不斷蠶食掉這支武陵主力了。
「同時,分軍北上和東出,也是為了封鎖武陵郡內的消息,我謀的是整個荊州。」
諸葛瞻小手握拳,十分認真的說道。
「好,想不到你小小年紀,就有如此雄心,且陛下將南征諸事均負你身,那我也陪你戰一程吧,具體戰略如何?」
話至此,馬忠也下定了決心了。
諸葛瞻臨軍師將軍,其地位很高,但卻並沒有直接指揮軍隊的權力。
只有戰略和戰術的舉薦,至於採取不採取,那就是魏延和馬忠這樣的將軍說了算。
兩者相互制約。
在很大的程度上,也能避免獨令專行。
「武陵蠻叛亂,將軍可選人假扮流民逃進巫城,到時攻占城門,控制巫城,不讓武陵戰役傳開,繼而,在讓人假扮商賈前往其他縣城,以做內應。」
馬忠一驚,計策是好計策,但是真的沒有下限。
假扮流民,這也敢用。
那之後,遇到戰事,那些逃亡的百姓,又該如何處理呢?
馬忠抬眼,看向了一邊的蔣琬。
蔣琬面無表情,看不出息怒。
但馬忠知道了,這肯定得到了蔣琬的同意。
不止如此,怕是也早就得到了劉禪和諸葛亮的許可了。
「如此一來,勢必會打亂戰爭的態勢!」
馬忠很是擔憂的說道。
「我知道馬將軍心中有所負擔,但是我如今所用的戰術,難道不是東吳對付我們蜀漢的嗎?」
諸葛瞻反問道。
馬忠欲言又止,最後還是點了點頭。
白衣渡江和洛水之誓,戰爭也就沒有了下限。
兵道詭異,也被後來者,演得淋漓盡致。
只要能取得戰爭的勝利,都是無所不用其極。
因此,馬忠的戰略思想,也發生了一些轉變。
對於此,也不是不可能接受。
五萬大軍很快就被分為了三股,馬忠領一軍北上。
尚書僕射李福臨一軍南下,與魏延會合,其軍事能力有限,並不能夠獨領一軍。
而諸葛瞻和蔣琬則向東而去,防守長沙方面的來軍。
要知道,軍師將軍這個職位可不比他這鎮南大將軍以及其他四方將軍遜色分毫。
而且,這軍師將軍一職,乃是蜀漢所獨有的,地位尊崇。
「諸葛軍師太客氣了,此次兩軍會合,想必是別有一番謀劃吧?」
馬忠目光炯炯地盯著諸葛瞻,語氣嚴肅而認真。畢竟軍國大事非同小可,容不得半點馬虎和玩笑。
馬忠自然也要好好試探一下諸葛思遠究竟有沒有真本事,他的那些才華和能力自己也只是從李福那裡聽說過而已。
諸葛瞻微微點了點頭,緩緩說道:「情況確有變化,剛剛收到消息,武陵郡城的吳軍主力已經開拔前往武陵源一帶了。」
他年紀擺正在那裡,若想讓馬忠這般鎮守一方的大員全力配合,就必須得拿出令人信服的說辭才行。
馬忠聞言,眉頭微皺,略作思索後問道:「這麼說來,你的意思是打算集中兵力,一舉殲滅這支吳軍主力了?」
顯然,以馬忠多年征戰沙場的經驗,很快便領會到了諸葛瞻話中的深意。
諸葛瞻毫不猶豫地點頭應道:「沒錯,正是此意!如今戰事一觸即發,吳蜀兩國已然成為生死對頭。我等自然不能錯過這次殲滅東吳主力的絕佳機會!」
「剿滅吳軍主力並不急於一時,我更認為,此時應該趁機武陵郡軍力盡出,更應該攻占武陵郡城,如此一來,吳軍就是刀俎上的魚肉了。」
馬忠否決道。
「德信,有所不知,在幾日前,魏延將軍已經領精銳之士,假扮商戶百姓,進入了武陵郡城,此時的武陵郡城,就是囊中之物了。」
蔣琬也說道。
這些戰略的制定,當然都是離不開蔣琬的監督了。
「哦,原來如此!」
馬忠抬眼望去,確實沒有看見魏延的身影。
「此次戰略變化,也不是要與其主力相拼殺,也是如同將軍此前說的那樣,趁東吳兵力盡出,攻占其城。」
諸葛瞻所謀,一直都並非是一城一地,而是整個荊州。
「願聞其詳!」
馬忠不由點頭,這確實是一個好提議。
「分兵三路,一軍領軍北上,奪取巫城,阻擋北路,一路東出,陳列於長沙邊界,防備援軍,又阻擊其向東撤退,第三路,則前往武陵郡城,配合伏軍奪取武陵郡城,阻止其南逃。」
諸葛瞻濤濤而言,進行多方布置。
想要消滅一支大軍,肯定是那麼容易的。
當初,東吳為了徹底消滅關羽,也是進行了多方部署。
不然,縱使荊州失守,關羽又豈能無路可逃。
那是三方退路,都被堵死了。
所以才不得不退走麥城。
東、南、北均布置重兵,嚴防死守,合圍之勢已成。
至於西方,那是益州了,哪怕是抽調了主力軍,也不是二三萬敵軍敢冒進的。
馬忠不由點了點頭,如果局勢真的如此發展的話,那肯定是最好的。
但是,這都是紙上談兵,過於想像了。
只要有一環出現變故,都不能達成戰略目的。
「你說的也都在理,但是你如何保證,各戰線都能順利呢?」
這種運籌帷幄之能,可不是誰人都能擁有的。
是有一定的運氣成分所在。
「武陵源有鄧芝將軍坐鎮,其麾下所領的,乃是無當飛軍,縱使不能敵過吳軍,但依勢而守,肯定是綽綽有餘。」
「一旦,武陵郡城有變,其吳軍將領自然會回援,鄧芝將軍,怎麼不會伺機而動呢?」
「武陵源,進守有餘,此為不勝之勝。」
馬忠聞言,也不禁點頭,他與鄧芝能力才幹相當,有鄧芝坐鎮武陵源,自然不會有出錯。
「此外,武陵蠻城的細作,已經傳來消息,魏延將軍已經騙過城守,進了城。」
「啟時這樣一支大軍攻去,與其裡應外合,郡城也是不費吹灰之力便能拿下,南部之局已成。」
「現在就怕,東吳的主力,到時候南逃不成,會往東北逃竄。」
諸葛瞻頓了頓。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
蜀漢大軍未能全部到來,只能在運動之中不斷蠶食掉這支武陵主力了。
「同時,分軍北上和東出,也是為了封鎖武陵郡內的消息,我謀的是整個荊州。」
諸葛瞻小手握拳,十分認真的說道。
「好,想不到你小小年紀,就有如此雄心,且陛下將南征諸事均負你身,那我也陪你戰一程吧,具體戰略如何?」
話至此,馬忠也下定了決心了。
諸葛瞻臨軍師將軍,其地位很高,但卻並沒有直接指揮軍隊的權力。
只有戰略和戰術的舉薦,至於採取不採取,那就是魏延和馬忠這樣的將軍說了算。
兩者相互制約。
在很大的程度上,也能避免獨令專行。
「武陵蠻叛亂,將軍可選人假扮流民逃進巫城,到時攻占城門,控制巫城,不讓武陵戰役傳開,繼而,在讓人假扮商賈前往其他縣城,以做內應。」
馬忠一驚,計策是好計策,但是真的沒有下限。
假扮流民,這也敢用。
那之後,遇到戰事,那些逃亡的百姓,又該如何處理呢?
馬忠抬眼,看向了一邊的蔣琬。
蔣琬面無表情,看不出息怒。
但馬忠知道了,這肯定得到了蔣琬的同意。
不止如此,怕是也早就得到了劉禪和諸葛亮的許可了。
「如此一來,勢必會打亂戰爭的態勢!」
馬忠很是擔憂的說道。
「我知道馬將軍心中有所負擔,但是我如今所用的戰術,難道不是東吳對付我們蜀漢的嗎?」
諸葛瞻反問道。
馬忠欲言又止,最後還是點了點頭。
白衣渡江和洛水之誓,戰爭也就沒有了下限。
兵道詭異,也被後來者,演得淋漓盡致。
只要能取得戰爭的勝利,都是無所不用其極。
因此,馬忠的戰略思想,也發生了一些轉變。
對於此,也不是不可能接受。
五萬大軍很快就被分為了三股,馬忠領一軍北上。
尚書僕射李福臨一軍南下,與魏延會合,其軍事能力有限,並不能夠獨領一軍。
而諸葛瞻和蔣琬則向東而去,防守長沙方面的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