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湖北烽煙四起了
乾隆六十年,十一月末。
大漢軍攻破荊州,荊州知府兵敗殉城,荊州滿城遭到漢兵屠殺,湖北巡撫惠齡、荊州滿城右副都統成德僥倖突圍,一路沿長江逃奔至武昌府。
這是惠齡、成德兩個人聯名編出來的彈劾摺子,裡面還有被他們帶走的那些滿人的署名彈劾。
彈劾誰?
自然是彈劾湖廣總督畢沅,都怪畢沅剛愎自用,調走了湖北全部精兵,致使湖北防務空虛,才讓潛藏在湖北各州府的白蓮教叛逆有機可乘。
而且,湖廣總督畢沅帶著兩省大軍,在湖南平苗都快打了有一年,苗亂不但沒平,反而還有愈鬧愈大的勢頭。
這不正是湖廣總督畢沅剿賊不力,或者說是在故意養寇自重,如此無能總督,還心懷叵測,理應即刻罷去總督職務,押赴京城候審。
惠齡、成德把丟了荊州城的責任二一添作五,全推給了湖廣總督畢沅,又順帶提了一嘴荊州將軍興肇,而後還費了不少筆墨,給荊州知府崔龍見請旨死後的恩榮追封。
如此一番春秋筆法,尤其對自己等人僥倖突圍,還救下了許多滿人八旗的家眷,不說隻字未提,卻也筆墨甚少,剛好與其中滿人家眷們的署名相對應。
這送到京城,擺在乾隆皇帝眼裡的,便是兩個身在湖北,一心為了大清的八旗忠臣良將,之後因為無兵可用,導致無力回天,只能浴血奮戰,勉強保下了滿城裡的部分八旗滿人,作為文官的惠齡甚至還身負重傷。
這般忠良,自然是不可能再罰,反而還應大大嘉獎,連帶殉城的荊州知府,也要給個追封哀榮,算是鼓勵其他漢官,只要能為大清死戰,就算死了也能無後顧之憂。
都有封賞,那誰該受罰,或者誰該背鍋呢?
答案已經顯而易見。
……
乾隆六十年,十二月初。
大漢軍正式從宜都縣遷至荊州府,以荊州府為中心,沿江往西一府三縣及成片鄉鎮所轄,盡入大漢軍囊中。
其餘荊州所轄,監利、公安、石首三縣官員,在得知荊州城破、知府殉城、巡撫突圍東奔武昌,全都為之大震。
荊州城都無兵可用,這三縣自然更是沒兵能打,而且他們也沒法像宜昌、荊州二府那樣去募兵。
因為清朝作為歷史上最封建的王朝,地方官府是沒有募兵的權力的,包括總督、巡撫在內,也只有特定情況下的募兵之權,比如地方遇到了叛亂,巡撫、總督可以進行募兵平叛。
荊州、宜昌就是這樣情況,惠齡作為巡撫,授予了他們募兵的權力,而惠齡的募兵權力,則來自於湖南苗亂,這屬於特定情況。
可這三縣不行,就算最高的知縣老爺,他們也沒這個募兵權力,除非巡撫、總督現在過來給他們下令。
否則,沒有督撫命令,你就敢私自募兵,莫不是想要造反吧?
有句話說的好,滿清一朝防漢甚於防外!
再說個氣人的,清朝以前的元宵節又叫元宵花燈節,就是百姓放花燈徹夜耍樂,連續十天,也就是放假十天,且十天裡還會取消宵禁,皇帝也要與民同樂。
明中期的正德年間,皇宮甚至還被花燈燒過一回,正德一邊組織救火,一邊在遠處看火燒宮殿,苦中作樂。
為什麼現在元宵就放一天了?
因為滿清入主中原以後,害怕百姓聚集起來造反,這可是十天假期,還取消宵禁,要是有人煽動反清復明怎麼辦?
那就把假期縮短為一天,再來恢復宵禁,如此總算放心了。
監利、公安、石首三縣官員沒法募兵,也不敢募兵,只能一面封鎖城門,一面緊急派人送信往常德、武昌二府,跟總督和巡撫兩位頂頭上司求援。
這三縣還算好的,至少荊州府內只有漢軍這一股「反賊」。
往西毗鄰的宜昌府,荊州北部的荊門直隸州,更北邊的襄陽、鄖陽二府,乃至湖北西南,與川地相連的施南府,全都一股腦炸了。
先是宜昌本府的長陽白蓮教張正謨,打敗宜昌總兵,全滅宜昌府清軍,而後自號天運軍大元帥,迅速南下與長樂縣白蓮教合流,擊潰長樂知縣楊世銳、典史朱振霖以及千總朱槐、游擊張順等人。
宜昌白蓮教就此迅速壯大,旬月之間就擴張至三萬多人,連帶還引爆了兵力空虛的鶴峰州。
鶴峰當地苗人、土人本就苦於清廷官府區別對待,甚至故意挑動叛亂,這下鶴峰營沒了,鶴峰州官府無兵可調,徹底成了空架子。
於是乎,鶴峰苗人、土人聯合當地受壓迫的漢民,公開聚眾反清,鶴峰知州被殺。
鶴峰亂軍沒有與白蓮教合流,二者一南一北,張正謨往北流竄,鶴峰軍往南流竄。
如同蝗蟲過境,所過之處,地主富戶都被屠戮,錢糧也被搜刮乾淨。
宜昌、荊州二府的變亂,也讓湖北各州官府迅速警惕,本來還準備明年三月再按計劃反清的白蓮教各部,被逼無奈下只能提前發動舉事。
先是施南府來鳳縣白蓮教徒聚眾反清,但因縣城有所準備,沒能成功破城奪縣,只能轉而往山中流竄。
緊接,荊門州當陽縣令黃仁驟聞荊州消息,惶恐之下全縣搜捕白蓮教徒,還真抓到一個叫劉秀實的教徒,早已入教的浪蕩子朱光典與衙役席雲峰,見狀只能迅速發動起事,攻打當陽縣城。
「至十五日夜,城中民人向北門逃出,義軍乘隙至門外……縣役雷啟明、張志廷向教人云:放汝進城,不可殺人!於是義軍入城,直赴縣署放出被捕教頭武生劉秀實並搜拿黃仁……」
僥倖活下來的彭延慶,正蝸居在當陽的一處民宅,提筆書寫這幾日的親身經歷。
他是縣令黃仁的同窗,因為犯了事被貶到了當陽縣,而後經常出入縣衙,所以與那造反的席雲峰還算熟悉,這才被放了一馬。
彭延慶放下毛筆,一臉愁容望向窗外,那是掛在門前的一桿白旗,代表這裡是白蓮教自己人。
白蓮教能放了他這個滿清罪官,肯定不是白放的,他得去衙門給白蓮教當師爺,不用出謀劃策,但要幫忙整理書冊檔案。
合上筆下書冊,上書四個潦草毛筆字:《當陽避難記》。
大漢軍攻破荊州,荊州知府兵敗殉城,荊州滿城遭到漢兵屠殺,湖北巡撫惠齡、荊州滿城右副都統成德僥倖突圍,一路沿長江逃奔至武昌府。
這是惠齡、成德兩個人聯名編出來的彈劾摺子,裡面還有被他們帶走的那些滿人的署名彈劾。
彈劾誰?
自然是彈劾湖廣總督畢沅,都怪畢沅剛愎自用,調走了湖北全部精兵,致使湖北防務空虛,才讓潛藏在湖北各州府的白蓮教叛逆有機可乘。
而且,湖廣總督畢沅帶著兩省大軍,在湖南平苗都快打了有一年,苗亂不但沒平,反而還有愈鬧愈大的勢頭。
這不正是湖廣總督畢沅剿賊不力,或者說是在故意養寇自重,如此無能總督,還心懷叵測,理應即刻罷去總督職務,押赴京城候審。
惠齡、成德把丟了荊州城的責任二一添作五,全推給了湖廣總督畢沅,又順帶提了一嘴荊州將軍興肇,而後還費了不少筆墨,給荊州知府崔龍見請旨死後的恩榮追封。
如此一番春秋筆法,尤其對自己等人僥倖突圍,還救下了許多滿人八旗的家眷,不說隻字未提,卻也筆墨甚少,剛好與其中滿人家眷們的署名相對應。
這送到京城,擺在乾隆皇帝眼裡的,便是兩個身在湖北,一心為了大清的八旗忠臣良將,之後因為無兵可用,導致無力回天,只能浴血奮戰,勉強保下了滿城裡的部分八旗滿人,作為文官的惠齡甚至還身負重傷。
這般忠良,自然是不可能再罰,反而還應大大嘉獎,連帶殉城的荊州知府,也要給個追封哀榮,算是鼓勵其他漢官,只要能為大清死戰,就算死了也能無後顧之憂。
都有封賞,那誰該受罰,或者誰該背鍋呢?
答案已經顯而易見。
……
乾隆六十年,十二月初。
大漢軍正式從宜都縣遷至荊州府,以荊州府為中心,沿江往西一府三縣及成片鄉鎮所轄,盡入大漢軍囊中。
其餘荊州所轄,監利、公安、石首三縣官員,在得知荊州城破、知府殉城、巡撫突圍東奔武昌,全都為之大震。
荊州城都無兵可用,這三縣自然更是沒兵能打,而且他們也沒法像宜昌、荊州二府那樣去募兵。
因為清朝作為歷史上最封建的王朝,地方官府是沒有募兵的權力的,包括總督、巡撫在內,也只有特定情況下的募兵之權,比如地方遇到了叛亂,巡撫、總督可以進行募兵平叛。
荊州、宜昌就是這樣情況,惠齡作為巡撫,授予了他們募兵的權力,而惠齡的募兵權力,則來自於湖南苗亂,這屬於特定情況。
可這三縣不行,就算最高的知縣老爺,他們也沒這個募兵權力,除非巡撫、總督現在過來給他們下令。
否則,沒有督撫命令,你就敢私自募兵,莫不是想要造反吧?
有句話說的好,滿清一朝防漢甚於防外!
再說個氣人的,清朝以前的元宵節又叫元宵花燈節,就是百姓放花燈徹夜耍樂,連續十天,也就是放假十天,且十天裡還會取消宵禁,皇帝也要與民同樂。
明中期的正德年間,皇宮甚至還被花燈燒過一回,正德一邊組織救火,一邊在遠處看火燒宮殿,苦中作樂。
為什麼現在元宵就放一天了?
因為滿清入主中原以後,害怕百姓聚集起來造反,這可是十天假期,還取消宵禁,要是有人煽動反清復明怎麼辦?
那就把假期縮短為一天,再來恢復宵禁,如此總算放心了。
監利、公安、石首三縣官員沒法募兵,也不敢募兵,只能一面封鎖城門,一面緊急派人送信往常德、武昌二府,跟總督和巡撫兩位頂頭上司求援。
這三縣還算好的,至少荊州府內只有漢軍這一股「反賊」。
往西毗鄰的宜昌府,荊州北部的荊門直隸州,更北邊的襄陽、鄖陽二府,乃至湖北西南,與川地相連的施南府,全都一股腦炸了。
先是宜昌本府的長陽白蓮教張正謨,打敗宜昌總兵,全滅宜昌府清軍,而後自號天運軍大元帥,迅速南下與長樂縣白蓮教合流,擊潰長樂知縣楊世銳、典史朱振霖以及千總朱槐、游擊張順等人。
宜昌白蓮教就此迅速壯大,旬月之間就擴張至三萬多人,連帶還引爆了兵力空虛的鶴峰州。
鶴峰當地苗人、土人本就苦於清廷官府區別對待,甚至故意挑動叛亂,這下鶴峰營沒了,鶴峰州官府無兵可調,徹底成了空架子。
於是乎,鶴峰苗人、土人聯合當地受壓迫的漢民,公開聚眾反清,鶴峰知州被殺。
鶴峰亂軍沒有與白蓮教合流,二者一南一北,張正謨往北流竄,鶴峰軍往南流竄。
如同蝗蟲過境,所過之處,地主富戶都被屠戮,錢糧也被搜刮乾淨。
宜昌、荊州二府的變亂,也讓湖北各州官府迅速警惕,本來還準備明年三月再按計劃反清的白蓮教各部,被逼無奈下只能提前發動舉事。
先是施南府來鳳縣白蓮教徒聚眾反清,但因縣城有所準備,沒能成功破城奪縣,只能轉而往山中流竄。
緊接,荊門州當陽縣令黃仁驟聞荊州消息,惶恐之下全縣搜捕白蓮教徒,還真抓到一個叫劉秀實的教徒,早已入教的浪蕩子朱光典與衙役席雲峰,見狀只能迅速發動起事,攻打當陽縣城。
「至十五日夜,城中民人向北門逃出,義軍乘隙至門外……縣役雷啟明、張志廷向教人云:放汝進城,不可殺人!於是義軍入城,直赴縣署放出被捕教頭武生劉秀實並搜拿黃仁……」
僥倖活下來的彭延慶,正蝸居在當陽的一處民宅,提筆書寫這幾日的親身經歷。
他是縣令黃仁的同窗,因為犯了事被貶到了當陽縣,而後經常出入縣衙,所以與那造反的席雲峰還算熟悉,這才被放了一馬。
彭延慶放下毛筆,一臉愁容望向窗外,那是掛在門前的一桿白旗,代表這裡是白蓮教自己人。
白蓮教能放了他這個滿清罪官,肯定不是白放的,他得去衙門給白蓮教當師爺,不用出謀劃策,但要幫忙整理書冊檔案。
合上筆下書冊,上書四個潦草毛筆字:《當陽避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