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上山下鄉
初夏清晨,霧氣尚未散去,柳家灣大隊部的院子裡便一片忙碌。
林生還在簡易辦公室和大隊長李洪昌商量著如何再擴大「紅薯示範田」的面積。
兩人興致勃勃,村口忽然響起一陣小喇叭的廣播聲,伴隨著一輛嶄新的解放牌卡車緩緩駛入。
「什麼情況?」李洪昌聽到汽車轟鳴,頗為驚訝。
平日裡鎮上來的卡車少之又少,只有拉運公糧或送重要幹部時才出現。
林生也停下筆,一同走出院門,向村口張望。
不多時,車子在大隊部附近停下,跳下一名戴草帽的公社幹部和兩名身著舊軍裝式卡其服的工作人員,隨行還帶著幾個搬著行李的大孩子,看上去十六七歲到二十出頭不等。
他們神情各異,眼裡滿是陌生與好奇。
「李洪昌同志,鎮公社有緊急通知。」那戴草帽的幹部跨前幾步,朝李洪昌打招呼,然後示意身後那群青澀面孔,「這是上級指示,新一批城市知識青年,下放到你們柳家灣大隊,要求你們務必妥善安置、合理分工,搞好生產勞動。」
此言一出,李洪昌心裡咯噔一下。
雖說近來有聽聞各地都在落實「上山下鄉」政策,但沒想到會突然分到他們這裡。
柳家灣一向偏僻又窮,早年也來過極少量的「知青」,但後來多半又調走。
這回竟送來一批,一次性就有七八個人,還都是稚氣未脫的城裡娃?
「知青下鄉?」林生也暗自詫異,望著那幾個青年,見他們衣著較整潔,背著行李袋或書包,還有兩名女青年斜背著帆布包,看似有些慌亂。
草帽幹部打開隨身文件夾,取出一份紙張遞給李洪昌:「這是公社的正式調配令,名單都在這兒。大隊要負責他們的集體戶口,按政策發放口糧,並安排工作崗位,幫助他們跟農民一起鍛鍊。」
李洪昌接過文件,滿臉複雜:「是,是,我們服從分配……不過咱村條件艱苦,這些孩子可得有心理準備啊。」
那幹部拍了拍他肩膀:「國家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他們既然來了,就要紮下根。你們也要多幫帶,別讓他們跑了或生出事端。等我回去向公社匯報,看還有什麼補助能給你們。」
說完,幹部略作停留就又上車離去,應該還有其他大隊要送知青。
臨走前,他把一疊表格交給李洪昌,讓他晚些給知青們填好檔案。
一轉眼,人走車空,只剩這九個「知青」——四女、五男,站在大隊部門前,神情茫然又戒備。
林生和李洪昌相視一眼,都感到壓力山大。
大隊得給這麼多人找住處、安排飯食,還得教他們幹活。
這可不是個小工程。
因突如其來的變動,大隊部不得不臨時召集村里幹部和一部分社員過來開個「迎新會」,介紹這些知青。
會議地點就選在那間泥土牆的禮堂里,門口還用紅漆刷了幾行大字:「熱烈歡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正午時分,禮堂里擠滿了社員和青年。
林生坐在台下前排,身邊是大隊長和其他幹部。
八九個知青則坐在另一側的長凳上,小聲嘀咕著什麼。
李洪昌乾咳兩聲,拿著小本子硬著頭皮上台:「咳,各位鄉親,各位知青同志,歡迎大家到柳家灣紮根。咱村條件苦、伙食不好,但會盡力照顧……希望你們儘快適應農村生活,同我們一起搞好農業生產。」
台下社員們鼓了一陣掌,卻並不怎麼熱烈。
多多少少聽聞「下鄉青年」往往嬌貴,幹活不行,吃不慣苦。
林生初來的時候嘀咕他的也不在少數。
不過既是政策,也只能接受。
知青那邊則有人神色複雜,有的敷衍地拍幾下手。
「好了,先由知青們自我介紹下。」
李洪昌轉頭看那排青年,示意開口。
最左邊一個頗有文氣的青年站起,自報家門:「我叫顧東,十九歲,在高中讀過書。很高興能來這裡跟鄉親們學習……」
聲音柔和,但看得出眼神里還帶著彷徨。
接著是一個高個子,顯得略桀驁:「我叫邵平,和顧東一塊來的。咱們就互相照顧吧。」
語氣雖算客氣,可目光掠過社員時,並無多少敬畏。
幾名青年依次報出名字:周華、王連山、張蘭……
其中兩位女青年格外顯眼。
一個臉頰白皙、嘴唇塗了淡色紅,叫楊婷,說話細聲細氣卻帶著城裡人的傲氣。
另一個稍顯靦腆,卻有股英姿颯爽的幹練,名叫宋雯雯。
青年們都說自己「服從分配,來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話里卻帶著難掩的生疏。
坐在最後一位的女青年頗為不同,看起來年紀稍長點,差不多二十出頭,個子修長,面容帶幾分恬靜。
她抱著書似的筆記本,上台自我介紹:「我叫沈蘭,原本在美術學院學習。此番到柳家灣,希望能為大家做點事,也希望學習農村風土人情。」
說話時眼神透著理智與從容,在這一群人里顯得格外特別。
林生注意到沈蘭的介紹——「美術學院」?
之前就聽說下鄉的知青成分多樣,有高中生、初中生,也有個別大學院校受衝擊沒得畢業就被分配。
能如此冷靜大方,倒是少見。
李洪昌讓大伙兒簡單認識後,又指了指林生:「這位是我們村的技術員,林生。他在農業改良上有些本事,也盼以後能帶帶大家。」
社員們的目光頓時聚焦在林生身上,露出讚許和自豪——自從林生來了後,南坡荒地出了紅薯苗,山窪也打出了新井,讓村里大變樣。
知青們或不屑,或好奇地看過去。
林生不慌不忙地站起,簡短地說了兩句:「歡迎各位到柳家灣。希望我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會後,李洪昌把知青們帶到空置的幾間瓦房和臨時的倉庫。
原本用來放雜物的土房子成了他們的集體宿舍,還需要知青自己動手打掃收拾。
由於男女要分開,便把那四個女孩安排在村東一座舊院子裡,五個男生住在村西的平房。
裡頭連床板都不夠,只能先鋪稻草或找些木板墊。
楊婷本就衣著光鮮些,一看見這些房子,立刻露出厭惡神色:「天啊,還髒兮兮的。我們要怎麼住?」
宋雯雯也皺眉:「這屋頂能擋雨嗎?萬一下大雨不就漏了?」
顧東低聲道:「看來只能先自己修繕了。」
邵平冷哼:「讓我們自己動手?我從來沒幹過泥瓦活。」
李洪昌聽得頭疼,只能勸:「隊裡人手少,如今正是農忙季。要靠你們自己想辦法先把屋子整一下。我們能幫就幫,但大伙兒也別嫌棄得太厲害。」
林生在一旁見狀,便主動站出來:「既然大家要長期住這裡,不如我先教你們用稻草和泥糠補牆縫,另外找幾塊舊門板鋪成床。有難處再找我們鄉親幫把手。」
一干知青仍面露不快,卻也沒別的辦法。
林生還在簡易辦公室和大隊長李洪昌商量著如何再擴大「紅薯示範田」的面積。
兩人興致勃勃,村口忽然響起一陣小喇叭的廣播聲,伴隨著一輛嶄新的解放牌卡車緩緩駛入。
「什麼情況?」李洪昌聽到汽車轟鳴,頗為驚訝。
平日裡鎮上來的卡車少之又少,只有拉運公糧或送重要幹部時才出現。
林生也停下筆,一同走出院門,向村口張望。
不多時,車子在大隊部附近停下,跳下一名戴草帽的公社幹部和兩名身著舊軍裝式卡其服的工作人員,隨行還帶著幾個搬著行李的大孩子,看上去十六七歲到二十出頭不等。
他們神情各異,眼裡滿是陌生與好奇。
「李洪昌同志,鎮公社有緊急通知。」那戴草帽的幹部跨前幾步,朝李洪昌打招呼,然後示意身後那群青澀面孔,「這是上級指示,新一批城市知識青年,下放到你們柳家灣大隊,要求你們務必妥善安置、合理分工,搞好生產勞動。」
此言一出,李洪昌心裡咯噔一下。
雖說近來有聽聞各地都在落實「上山下鄉」政策,但沒想到會突然分到他們這裡。
柳家灣一向偏僻又窮,早年也來過極少量的「知青」,但後來多半又調走。
這回竟送來一批,一次性就有七八個人,還都是稚氣未脫的城裡娃?
「知青下鄉?」林生也暗自詫異,望著那幾個青年,見他們衣著較整潔,背著行李袋或書包,還有兩名女青年斜背著帆布包,看似有些慌亂。
草帽幹部打開隨身文件夾,取出一份紙張遞給李洪昌:「這是公社的正式調配令,名單都在這兒。大隊要負責他們的集體戶口,按政策發放口糧,並安排工作崗位,幫助他們跟農民一起鍛鍊。」
李洪昌接過文件,滿臉複雜:「是,是,我們服從分配……不過咱村條件艱苦,這些孩子可得有心理準備啊。」
那幹部拍了拍他肩膀:「國家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他們既然來了,就要紮下根。你們也要多幫帶,別讓他們跑了或生出事端。等我回去向公社匯報,看還有什麼補助能給你們。」
說完,幹部略作停留就又上車離去,應該還有其他大隊要送知青。
臨走前,他把一疊表格交給李洪昌,讓他晚些給知青們填好檔案。
一轉眼,人走車空,只剩這九個「知青」——四女、五男,站在大隊部門前,神情茫然又戒備。
林生和李洪昌相視一眼,都感到壓力山大。
大隊得給這麼多人找住處、安排飯食,還得教他們幹活。
這可不是個小工程。
因突如其來的變動,大隊部不得不臨時召集村里幹部和一部分社員過來開個「迎新會」,介紹這些知青。
會議地點就選在那間泥土牆的禮堂里,門口還用紅漆刷了幾行大字:「熱烈歡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正午時分,禮堂里擠滿了社員和青年。
林生坐在台下前排,身邊是大隊長和其他幹部。
八九個知青則坐在另一側的長凳上,小聲嘀咕著什麼。
李洪昌乾咳兩聲,拿著小本子硬著頭皮上台:「咳,各位鄉親,各位知青同志,歡迎大家到柳家灣紮根。咱村條件苦、伙食不好,但會盡力照顧……希望你們儘快適應農村生活,同我們一起搞好農業生產。」
台下社員們鼓了一陣掌,卻並不怎麼熱烈。
多多少少聽聞「下鄉青年」往往嬌貴,幹活不行,吃不慣苦。
林生初來的時候嘀咕他的也不在少數。
不過既是政策,也只能接受。
知青那邊則有人神色複雜,有的敷衍地拍幾下手。
「好了,先由知青們自我介紹下。」
李洪昌轉頭看那排青年,示意開口。
最左邊一個頗有文氣的青年站起,自報家門:「我叫顧東,十九歲,在高中讀過書。很高興能來這裡跟鄉親們學習……」
聲音柔和,但看得出眼神里還帶著彷徨。
接著是一個高個子,顯得略桀驁:「我叫邵平,和顧東一塊來的。咱們就互相照顧吧。」
語氣雖算客氣,可目光掠過社員時,並無多少敬畏。
幾名青年依次報出名字:周華、王連山、張蘭……
其中兩位女青年格外顯眼。
一個臉頰白皙、嘴唇塗了淡色紅,叫楊婷,說話細聲細氣卻帶著城裡人的傲氣。
另一個稍顯靦腆,卻有股英姿颯爽的幹練,名叫宋雯雯。
青年們都說自己「服從分配,來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話里卻帶著難掩的生疏。
坐在最後一位的女青年頗為不同,看起來年紀稍長點,差不多二十出頭,個子修長,面容帶幾分恬靜。
她抱著書似的筆記本,上台自我介紹:「我叫沈蘭,原本在美術學院學習。此番到柳家灣,希望能為大家做點事,也希望學習農村風土人情。」
說話時眼神透著理智與從容,在這一群人里顯得格外特別。
林生注意到沈蘭的介紹——「美術學院」?
之前就聽說下鄉的知青成分多樣,有高中生、初中生,也有個別大學院校受衝擊沒得畢業就被分配。
能如此冷靜大方,倒是少見。
李洪昌讓大伙兒簡單認識後,又指了指林生:「這位是我們村的技術員,林生。他在農業改良上有些本事,也盼以後能帶帶大家。」
社員們的目光頓時聚焦在林生身上,露出讚許和自豪——自從林生來了後,南坡荒地出了紅薯苗,山窪也打出了新井,讓村里大變樣。
知青們或不屑,或好奇地看過去。
林生不慌不忙地站起,簡短地說了兩句:「歡迎各位到柳家灣。希望我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會後,李洪昌把知青們帶到空置的幾間瓦房和臨時的倉庫。
原本用來放雜物的土房子成了他們的集體宿舍,還需要知青自己動手打掃收拾。
由於男女要分開,便把那四個女孩安排在村東一座舊院子裡,五個男生住在村西的平房。
裡頭連床板都不夠,只能先鋪稻草或找些木板墊。
楊婷本就衣著光鮮些,一看見這些房子,立刻露出厭惡神色:「天啊,還髒兮兮的。我們要怎麼住?」
宋雯雯也皺眉:「這屋頂能擋雨嗎?萬一下大雨不就漏了?」
顧東低聲道:「看來只能先自己修繕了。」
邵平冷哼:「讓我們自己動手?我從來沒幹過泥瓦活。」
李洪昌聽得頭疼,只能勸:「隊裡人手少,如今正是農忙季。要靠你們自己想辦法先把屋子整一下。我們能幫就幫,但大伙兒也別嫌棄得太厲害。」
林生在一旁見狀,便主動站出來:「既然大家要長期住這裡,不如我先教你們用稻草和泥糠補牆縫,另外找幾塊舊門板鋪成床。有難處再找我們鄉親幫把手。」
一干知青仍面露不快,卻也沒別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