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兄弟問心,劉備父子同上殿(6k)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36章 兄弟問心,劉備父子同上殿(6k)

  成都。

  漢中王府。

  朗朗讀書聲,在雅舍中響起。

  太傅許靖手持書簡,負手於背,左右步,閉眼靜聽。

  聽到紕漏處,時而以手示意,時而出聲指正。

  雅舍中有三個少年。

  大的一個約莫十二三歲,小的兩個約莫五六歲,正是劉備的三個兒子,劉禪、劉永、劉理。

  自劉備稱王后,就拜年過七十的名仕許靖為太傅,請許靖為三子授學。

  雅舍外。

  一少年小心翼翼的在門口探頭。

  在見到許靖的時候,又迅速的將脖子縮了回去,雙手握緊,顯然對許靖頗為畏懼。

  然而下一刻。

  少年就聽到了許靖的喚聲,又老老實實低著頭入內。

  見許靖沒責怪的意思,少年又連忙坐到劉禪的右席,一邊偷眼看許靖一邊低聲道:「世子,汝兄入城了。」

  話音剛落。

  卻見許靖的目光陡然增開,輕斥道:「霍弋,休得驚擾世子。」

  少年正是劉備的愛將霍峻的遺孤霍弋。

  霍峻病逝,劉備十分痛惜。

  不僅率群僚弔祭,更是留宿墓上,見其子霍代孤苦,又養霍弋於府中與劉禪作伴讀書。

  近日劉封傳聞四起,蜀郡多有議論劉封的。

  作為劉禪的髮小,霍弋頗為關注,時常溜出去替劉禪打探消息。

  今日探得劉封入城,遂匆匆來報。

  劉禪放下手中的書簡,暗暗一嘆,

  自當世子這一年,劉禪承受了以往十二年從未承受過的壓力。

  既要習文練武又要學為人處世馭人之術等種種「王世子應該掌握的術」。

  其中一項,就包括了「馭兄弟為臣」。

  這門功課由見多識廣的吳王妃在教授。

  吳王妃曾是劉焉第三子劉瑁的正妻,而劉瑁又是劉璋的兄長。

  如何「馭兄弟為臣」,吳王妃那是身臨其境的體會過的。

  當然,體驗的是被「馭」。

  吳王妃的叔父又是昔日大將軍何進的屬官吳匡。

  吳王妃自幼就經歷了十常侍之亂、董卓之亂、李郭之亂等等大事,深知權力爭鬥的殘酷。

  每每會用自身見聞告誡劉禪。

  然而這門功課,劉禪不太想學。

  劉禪不是在世家大族爭嗣的環境中長大的,也沒吳王妃自幼的遭遇。

  自幼受到的薰陶都是劉備的仁義,見到的都是「不似親兄弟勝似親兄弟」,

  而吳王妃那一套,又是「防火防盜防兄弟」的風格。

  劉禪對吳王妃那套難以感同身受。

  劉禪也曾問過諸葛亮,諸葛亮每每卻言「世子當有主見」,讓劉禪自行去領悟。

  見劉禪不再讀書,許靖眉頭微:「世子,學業想要精進,就須每日勤勉,

  豈能受外物驚擾就荒廢讀書?」

  訓斥的同時,許靖那嚴厲的眼神也盯向了霍弋。

  被許靖這一盯,霍弋脖子一縮,低頭不敢直視。

  「素聞太傅有識人之能,學生想請太傅點評一人。」劉禪恭敬一禮,溫聲而問。

  「世子是想讓老夫點評誰?」許靖心中已有猜測。

  劉禪深深的吸了一口氣,雙眸中有不符合年齡的老成:、「吾兄,副軍將軍。」

  果然是劉封。

  許靖「唉」了一聲。

  身為太傅,許請對劉封近日傳聞也有耳聞。

  許靖不喜歡沾惹是非。

  兼之年齡大了,除了授業外也不想多生事端,

  然而劉禪受了影響,許靖也不能置之不理。

  身為太傅,許靖也有義務為劉禪傳道受業解惑,

  「老夫本不欲妄加點評,既然世子問了,那老夫就胡言一句:副軍將軍剛猛善戰,既有樂毅之量,亦有叔旦之能,世子當敬重之。』


  劉禪不由心驚。

  許靖對劉封的評價,遠超劉禪的估計。

  不論樂毅還是叔旦,那都是能影響一國氣運之人!

  意味著在許靖眼中,劉封的存在能影響漢室氣運!

  一旁的霍弋也是驚得不淺,呼問道:「太傅,那樂毅當了燕國上將軍,能連下齊國七十餘城,若非燕惠王猜忌,齊國都能被樂毅滅了。

  叔旦先是輔佐武王滅殷,後又輔佐成王治國,平叛成邊,制禮保民,賈誼評其為『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

  太傅以此二人為例點評副軍將軍,未免有些過了。

  許靖瞪了霍弋一眼,呵斥道:「汝這孺子,如何懂得評人?

  樂毅因燕惠王猜忌而未能吞齊,叔旦受武王成王信任而能滅殷興周,老夫以此二人為例點評副軍將軍,是為勸世子勤勉警身,以前人為鏡。」

  劉禪低頭沉吟。

  許靖的意思劉禪聽明白了。

  這是讓劉禪不要妄加猜忌劉封而釀成樂毅之憾,為人主者也應有信任兄弟至親之德。

  許靖又「哼」了一聲:「世子不以大王為師,何故偏聽婦人之言。」

  顯然。

  許靖也知道吳王妃那套「馭兄弟為臣」的理論,頗有不屑之意。

  以吳王妃如今的身份地位,也只有許靖敢這般暗諷了。

  劉禪身子猛地一抖,幡然醒悟。

  想到自己放著劉備的仁義不去學,反而因吳王妃的自身經歷而迷茫,又倍感羞慚,遂起身向許靖再拜:「太傅警言,學生茅塞頓開。受教了!」

  許靖撫摸美髯,欣慰點頭。

  劉禪正是樹立三觀的年齡,有些偏差沒事。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許靖嚴厲的目光又掃向霍弋和劉永劉理兄弟:「今日老夫之言,爛在爾等肚子中,若讓老夫聽到傳聞,必逐之。

  尤其是你霍弋,身為世子伴讀,更應當修身養性,有明辨是非之能。」

  霍弋三人如搗蒜般點頭。

  劉永劉理是聽不懂不敢妄言,霍弋是聽懂了不敢妄言。

  瞧三人的反應,明顯對許靖又敬又怕。

  就在劉禪要繼續讀書的時候,霍弋又驚呼一聲:「差點忘了,大王也回城了下一刻,許靖手中的書簡直接敲在霍弋的頭上,許靖的呵斥聲也隨之響起:「霍弋,給老夫舍外面壁去!」

  半個時辰後。

  霍弋捂著腦袋跟在劉禪身後,地道:「太傅也太狠了,都起包了。」

  劉禪啞然失笑:「太傅最忌有人驚擾授課,你卻一連驚擾兩次;只敲打你一次,都是太傅手下留情了。」

  霍弋喪氣。

  許靖的敲打,霍弋再不服氣也得認慫,

  尋常人求許靖授課都沒資格,霍弋若還嫌棄,自有一大批人爭相來給劉禪當伴讀。

  談論間。

  霍弋又提到了劉封:「方才雅舍我沒敢多問,世子真不怕汝兄爭嗣?』

  劉禪止步輕嘆:「父王以大兄為子,本就有令大兄繼嗣之意。是我搶了本該屬於大兄的世子之位,若大兄想要,我願將世子位讓與大兄。」

  霍戈愣然:「世子,你真這麼想?」

  劉禪點頭:「大兄跟隨父王征戰十餘年,屢立奇功;而我只在後方讀書,寸功未立。又有何資格與大兄爭搶?」

  霍弋「哎」了一聲:「可旁人不會這般想。」

  劉禪抬頭看向天空,臉上又浮現了與年齡不相符的愁容:「我明白,太傅也明白。故而太傅才以樂毅和叔旦為例來點評大兄,希望我能勤勉警身,以前人為鏡。」

  霍弋見劉禪面有愁容,低聲問道:「世子可是擔心,見了汝兄後不知道該如何相處?」

  劉禪「嗯」了一聲:「我四歲時,大兄就入川了,之後大兄助父王平定西川、兵巡諸郡,沒幾年文跟著父王去征討漢中,而後又入上庸戰荊州。

  我與大兄,見少離多。以前沒當世子時,相處倒也是融洽,如今我當了世子,大兄心中定有埋怨。

  我不知道見了大兄應該如何說如何做,才不會讓大兄誤會。」


  霍弋沉默。

  劉禪的苦惱,霍弋沒經歷過,也提不出有用的方案。

  這時。

  前方一人轉出。

  只見來者,頭戴束髮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袍,腰懸玲瓏獅蠻帶,腳蹬白紋虎皮鞋,佩劍隨身,威風凜凜,正是剛回府的劉封。

  見到劉禪,劉封大步而來,伸手就摸向劉禪的頭。

  「阿斗,你果然在這裡!許久不見,你長高不少,就是這多愁善感的毛病還是沒改掉,小孩子別總是愁眉苦臉的。來,給兄長笑一個!」

  聽到劉封熟悉的話語,劉禪的雙眼然瞪大。

  甘夫人死得早,劉備又常年不在家。

  以至於劉禪比同齡人更早熟,心思也更敏感細膩,時常會表現出多愁善感。

  為這事,劉封曾多次督促劉禪習武,希望劉禪能通過習武來堅韌心性,摸頭殺也成習慣了。

  這就是劉禪口中「以前沒當世子時,相處倒也是融洽」

  劉禪下意識的脫口而出:「大兄你不怪我?」

  「怪你?」劉封右手托著下巴:「也對,應該怪你。當初我去上庸的時候,

  你居然不來送我!讓我頗為心寒啊。」

  劉禪臉一紅:「我,我,我不知道大兄你要去上庸,啊,不對!大兄你去上庸的時候,我也不在漢中啊。

  劉封哈哈一笑:「那就是我記錯了,為了表示對阿斗你的歉意,這把劍就送給你了。」

  劉禪接過劍,咬了咬牙:「大兄沒錯,是我的錯。這世子本應由大兄來當,

  我這就去尋父王,請父王改立大兄為世子。」

  劉封臉上的笑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嚴肅:「世子之位,豈能輕言廢立。既然父王以你為世子,我必助你坐穩世子之位。

  為世子者,當持盈守位,親賢臣,遠小人,莫要聽信小人讒言而令我兄弟互相猜疑。」

  見劉禪依舊咬緊嘴唇,劉封又緩和了臉色:「阿斗,你有叔齊之心,我又豈會無伯夷之德。

  可你我也不能效仿伯夷和叔齊,為了兄弟之誼就奔走他鄉,將這匡扶漢室的重任交給年邁的父王和兩個不到六歲的幼弟啊。

  為兄者,當率荊益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為弟者,當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境守民。

  你我兄弟二人,齊心共舉,為父王左膀右臂,方可助父王匡扶漢室。男子漢大丈夫,不可學小女兒狀!」

  劉封的淳淳之語,讓劉禪的緊張和不安,逐漸消散。

  又想到太傅許靖用樂毅和叔旦為例對劉封的點評,劉禪更感羞愧。

  「大兄,我,我,我...!.」一時之間,劉禪不知道該說什麼。

  「好了,別愁眉苦臉的了。」劉封寵溺的摸了摸劉禪的額頭,又看向霍弋:「霍弋,你別愣著啊,去後廚尋些酒肉,都擺到涼亭來。

  今日我就給你們講講我是如何在荊州大殺四方,殺得江東鼠輩抱頭鼠竄的,

  一般人我可不告訴他們細節。」

  霍弋眼前一亮,應了一聲就往後廚跑相較於聽太傅許靖講課,霍弋對征戰更感興趣。

  不多時。

  霍弋就抱來了酒肉,然後跟劉禪席地靜聽。

  富有感染力的聲音鏗鏘有力的響起。

  劉封以講評書的方式挑選了荊州幾場大戰來講,講得那叫一個豪氣干雲,聽得劉禪和霍弋如痴如醉,仿佛身臨其境。

  劉禪臉上愁容也隨著引人入勝評書而變成了歡笑,當世子這一年承受的壓力和苦悶也被漸漸的融化了。

  不遠處。

  劉備註目而立。

  劉封和劉禪,對劉備而言就如手心手背的肉,傷了誰都疼。

  原本劉備是想單獨囑咐劉禪,不要當了世子就恃寵而驕不尊兄長,結果被劉封給否決了。

  只因劉封認為劉備爹味太重,對一個自幼缺愛的十三歲少年要求太高了。

  這才有劉封方才的舉動。

  而事實上。

  劉封的做法才是最適合的。


  劉禪不似劉協這種自幼經歷過殘酷宮斗權斗的。

  從小到大,劉禪都是被保護的。

  劉禪的心思雖然細膩敏感,但並沒有染上灰暗。

  劉封有時候也在懷疑,這歷朝歷代大部分的皇帝之所以被稱為孤家寡人,定是小時候經歷的宮斗權斗太多了,才養成了疑神疑鬼的性格,長大了就有各種針對宗室至親荒唐而可笑的泄憤舉動。

  老實說,劉封不喜歡這樣的皇帝。

  沒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信仰,

  只知道醉心於權力爭鬥而喜怒無常,都只是一群患有心理疾病的昏君罷了。

  而事實上,絕大部分的皇帝,也都是一群除了宮斗就沒啥大本事的神經病。

  「軍師,吾兒可否稱得上兄友弟恭?」

  劉備嘴角泛起笑意,語氣中有不加掩飾的炫耀之意。

  若不是要保持風度和儀態,劉備更想把著諸葛亮的手臂,然後高呼「軍師,

  看到沒,我兒子,那是我兒子!」

  諸葛亮頓感無語。

  大王你專程讓亮來,就是為了讓亮看世子兄弟兄友弟恭的?

  亮很忙的!

  「大王之子,兄友弟恭,當為世人表率。」

  聽到諸葛亮的讚美,劉備嘴角的笑意更甚了。

  若不是怕驚動了涼亭中的劉封劉禪,劉備真想哈哈大笑。

  劉備沒有去驚擾劉封劉禪,看了一陣後就帶著諸葛亮悄聲離開。

  是夜。

  劉封與劉禪同塌。

  看著臉上洋溢著笑容而入眠的劉禪,劉封的嘴角泛起了笑意。

  兄弟爭嗣?

  不存在的。

  劉備子孫現狀。

  劉封三十出頭,劉禪十三歲,劉永六歲,劉理五歲,劉封的兒子四歲。

  而劉備的嫡系。

  關平四十出頭,其餘如關興、張苞、張紹、趙統、趙廣等人都還未及冠,諸葛亮更是連兒子都沒有,簡雍、孫乾等人子嗣也是年幼。

  用青黃不接來形容都不為過。

  都窮困如斯了,還要兄弟爭嗣,等於將權力拱手讓給世家大族。

  魏能因宗室後繼無人而出現司馬懿,漢也會因宗室後繼無人而出現蕉周的仇國倫。

  至於劉封手下人想要從龍之功、想給劉封黃袍加身,那更是扯淡。

  若趙匡胤沒篡位心思,別說黃袍加身了,柴宗訓主動禪位都沒用。

  黃袍加身不過是在自導自演,給自己立個「委屈」人設罷了。

  劉封不是個為了當皇帝就自折手足的人。

  秦始皇能奮六世之餘烈而滅六國,其中一個關鍵就在於宗室至親的支持。

  胡亥二世而亡,跟胡亥殘害宗室至親息息相關。

  劉辯被董卓毒殺,劉協被曹操視為提線木偶,也是因為兩人沒宗室至親的幫襯。

  若連宗室至親都要猜忌,外姓又豈會死心塌地?

  想到這裡。

  劉封心中又有了決定。

  規矩,必須趁早立下。

  翌日。

  劉備在漢中王府的正殿,召見群臣。

  如諸葛亮、法正、許靖、趙雲、馬超、龐羲、射援、黃忠、賴恭、孟達、蔣琬等數十人皆入殿朝見。

  不過劉備並未立即召開朝議。

  似乎在等著什麼人。

  眾人有竊竊私語的,有舉目四望的,有低頭沉思的,就連法正的眼中都有疑惑。

  唯有諸葛亮坦然自若,似乎知道內情,

  孟達環視眾人,發現劉封不在大殿,不由暗暗揣測:難道是在等劉封?竟讓我等大臣都等劉封一人,大王未免太寵溺劉封了吧!

  大王就不擔心,過於寵溺劉封而令群臣不安嗎?

  世子如今是劉禪,劉備又寵溺劉封,這難免會讓群臣有想歪的心思。


  臂如:劉備會不會因為劉封在荊州立了大功,而廢劉禪立劉封?

  群臣也不是傻子。

  劉封在劉禪被立世子前,一直都是被劉備視為繼承人來培養的。

  再兼之劉禪年幼,劉備會不會考慮主少國疑而改立劉封為世子,猶未可知。

  就在眾人猜疑間。

  殿外響起兩聲高呼。

  「世子到!」

  「副軍將軍到!」

  眾人多有尋聲而望者,法正卻是敏銳的看到了劉備在聽到劉封和劉禪到來時,嘴角浮現的笑意。

  但見殿外。

  劉封一身黑色朝服,行走在右;劉禪一身紅色朝服,行走在左。

  龍行虎步,盡顯威儀。

  「兒臣見過父王!」

  一大一小,皆是聲色洪亮。

  劉備輕撫美髯,揮手讓二人起身:「汝兄弟,為何來遲?」

  劉禪看向劉封,劉封回了個鼓勵的眼神。

  得到了鼓勵的劉禪,取出一簡,朗聲而道:「特為父王備禮。』

  劉備遂令人呈上。

  簡中大意,是以伯夷叔齊為例來闡述兄弟之誼,又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此當為宗訓也。」

  劉備驚訝的看向劉禪:「此為何人教你?」

  劉禪聲色誠摯:「大兄所教,兒臣親筆。」

  劉備哈哈大笑,遂將竹簡遍傳眾臣。

  眾臣看了簡中內容,皆是心驚。

  劉禪遂又向眾文武行了一禮,朗聲道:「近日城中多有流言毀我兄弟之誼,

  此必為曹魏細作刻意散布,意圖亂我兄弟賢德。

  《易》有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古亦有伯夷叔齊讓國之舉,我兄弟二人,深為敬佩。

  諸君皆為智者,不可受流言蠱惑而猜疑我兄弟二人有爭嗣之心,今以此簡,

  以表我兄弟二人齊心之意。

  若有以言壞我兄弟之誼者,我必拔劍殺之!

  望諸君不可再疑!」

  雖然年少,但劉禪這幾句話亦是鏗鏘有力,威儀自顯。

  劉備撫摸短髯,極力掩飾嘴角的笑容。

  眾臣更是心驚。

  劉封亦隨之亦道:「曹不心奸不仁,為爭當世子數害其弟,又自以為天下之人皆如他一般心狹多疑,故遣細作間我兄弟之誼,何其可笑!

  我既為兄,當率荊益兵眾,決戰兩陣之間,除曹賊以匡天下;世子為弟,當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安萬民以保漢室。

  二者齊心,可掃世間陰霾。

  望諸君皆能持盈守位,勞謙其德,文武共進,同匡漢室。

  此亦父王心中所願也!」

  話音一落,滿殿皆靜。

  劉備的笑意更甚了。

  瞧見了吧!

  這就是孤的兒子!

  曹孟德羨煞而不得的兒子!

  區區黃須兒,如何能跟孤之子相比!

  劉備又舉目示意諸葛亮。

  諸葛亮會意出列:「稟大王,北方有消息稱,洛陽言四起,皆言『定天下者,魏公子桓,神之所命,當合符,以應天人之位」。

  又有消息稱,曹不謊稱南征,卻在譙縣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於城東,又驅兵至許都以來的曲蠡炫耀兵威。

  曹不不臣之心,更甚其父。

  今又有曹魏細作試圖離間世子兄弟之誼,更顯曹不心虛之實。

  為防曹不行篡漢之舉又舉兵南下,臣請大王先調益州之兵入荊州,以防不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