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征南戰記】(1):小陶
【征南戰記】(1):小陶
小陶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小陶了。
征南大將軍自然不可能再叫小陶這個有失威儀的名字。
小陶善弓弩,長於射擊,按照命氏的常理,黑夫原本想為他命為張,可小陶卻搖頭婉拒。
「我...我...我不想!」
小陶臉色微紅,表示自己的後代不一定會從戎,也不一定對學習弓弩有興趣。
「我...我想讓...讓後...後人...記...記住我。」
黑夫選擇尊重了他的意願,以其名『陶』為氏。
小陶並未給自己重新起一個符合高貴身份的名字,就像黑夫得氏之後也沒有改稱尉黑子,小陶認為『陶』這個字很好,便以氏為名,史載征南大將軍陶。
這種情況在攝政年間並不少見,御史大夫喜、西南督察怒都是單名,直到破虜朝的時候才開始流行多字名。
令人驚奇的是,也不知是因為年歲漸長還是什麼原因,改名之後小陶口吃的毛病竟慢慢好了,以至於征南將軍府的幕僚們還曾經猜測主座上的人是否為影子替身。
倒是小陶的兩個兒子都繼承了他口吃的習慣,長子陶期年少為郎,後外放定陶、番陽、安陸等要地擔任縣尉,守土有方,制使往來盜寇絕跡、豪強甘心納糧。
陶期深得小陶務實屬性的真傳,在任期間雖無亮眼表現,地方上卻也從沒出過什麼差錯,予民無憂,廣受百姓愛戴。
攝政三十年,小陶病重卸任軍職,陶期被調回關中,擔任咸陽都尉,直屬內史,負責管轄咸陽城中的常備軍,並在小陶死後襲爵上贛侯。
次子陶艾,年少從咸陽學室的司業博士習兵法,有所成,攝政二十二年在第二次征西南戰役中走山中小道偷渡敵後,精兵破敵逼降賊首,立下大功得以封侯。
小陶為人低調,授意陶艾作為旁支開宗立業,後陶艾兢兢業業,以平西將軍職鎮守成都,數十年沒有出現差錯。
小陶晚年得一女,名碧,在長大後克服了口吃的問題,嫁給了共尉之子共江,幸福美滿。
......
如果將時間回溯到第一次征西南時,大將軍陶多少有些後悔和遺憾。
攝政十七年3月24日,這是一個註定載入大秦帝國歷史的日子。
後世學者普遍將西南三大征的開始認定為間天谷之戰,而非孟奮之叛。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西南三大征的秦軍主帥大將軍陶是在間天谷之戰後才被授予重任,而直到間天谷之戰結束,秦軍主將都是背負罵名度過餘生的平夷中郎將安南。
榮譽由小陶承擔,罵聲和指責都是安南的,從英雄到草包,世人對安南的評語只經歷了短短的間天谷之敗。
間天谷是位於距離滇郡邊陲一百八十里的西南夷境內,靠近古泰邦東北部的一處被繁盛茂密樹林覆蓋的山谷,能容納大軍通行,也非常適合設伏。
如果秦軍能順利通過此地,非但可以隔絕西南夷與偽瓦人的聯繫,還能趁勢殺入古泰邦,甚至一舉定鼎河口局勢。
想法無疑是好的,可惜執行起來遇到了問題。
安南認為全讓自己背鍋多少有點冤枉,因為導致秦軍失利的真正原因並不是他的放鬆警惕疏忽大意,而是底下兩個地方軍吏玩忽職守瀆職造成的。
而這兩人的大名,分別是更始縣尉廉匡與二五百主王丹,他們有幸登上了《夏秦帝國風雲錄·貳臣傳》,並占據了不小的篇幅。
廉匡,原六國降將的衛隊隊長出身,因賄賂受降的官吏而得到特殊對待,不僅沒有被治罪審判,甚至還因為運作得當,在戰後落了個縣賊曹的職位。
廉匡斂財有方,通過養寇自重、同流合污、設卡抽水等方式在短短几年就搜刮到足以讓他賄賂上吏晉升為縣尉的獻金,且能夠權衡地方百姓的情緒,不至於鬧出民憤。
王丹,本為馮劫舊部一小屯長,北伐軍入蜀之戰中帶著鄉黨臨陣綁了主將乞降,事後被算作反正,為百將,得爵官大夫。
幾年前王丹參與了平定夜郎國之戰,奉命把守糧道時意外堵住了在夜裡潛逃出城迷失方向的夜郎國國主,因此連升兩級,戰後留在當地任職,歸屬平夷中郎將麾下,此次率部聽命隨征。
小陶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小陶了。
征南大將軍自然不可能再叫小陶這個有失威儀的名字。
小陶善弓弩,長於射擊,按照命氏的常理,黑夫原本想為他命為張,可小陶卻搖頭婉拒。
「我...我...我不想!」
小陶臉色微紅,表示自己的後代不一定會從戎,也不一定對學習弓弩有興趣。
「我...我想讓...讓後...後人...記...記住我。」
黑夫選擇尊重了他的意願,以其名『陶』為氏。
小陶並未給自己重新起一個符合高貴身份的名字,就像黑夫得氏之後也沒有改稱尉黑子,小陶認為『陶』這個字很好,便以氏為名,史載征南大將軍陶。
這種情況在攝政年間並不少見,御史大夫喜、西南督察怒都是單名,直到破虜朝的時候才開始流行多字名。
令人驚奇的是,也不知是因為年歲漸長還是什麼原因,改名之後小陶口吃的毛病竟慢慢好了,以至於征南將軍府的幕僚們還曾經猜測主座上的人是否為影子替身。
倒是小陶的兩個兒子都繼承了他口吃的習慣,長子陶期年少為郎,後外放定陶、番陽、安陸等要地擔任縣尉,守土有方,制使往來盜寇絕跡、豪強甘心納糧。
陶期深得小陶務實屬性的真傳,在任期間雖無亮眼表現,地方上卻也從沒出過什麼差錯,予民無憂,廣受百姓愛戴。
攝政三十年,小陶病重卸任軍職,陶期被調回關中,擔任咸陽都尉,直屬內史,負責管轄咸陽城中的常備軍,並在小陶死後襲爵上贛侯。
次子陶艾,年少從咸陽學室的司業博士習兵法,有所成,攝政二十二年在第二次征西南戰役中走山中小道偷渡敵後,精兵破敵逼降賊首,立下大功得以封侯。
小陶為人低調,授意陶艾作為旁支開宗立業,後陶艾兢兢業業,以平西將軍職鎮守成都,數十年沒有出現差錯。
小陶晚年得一女,名碧,在長大後克服了口吃的問題,嫁給了共尉之子共江,幸福美滿。
......
如果將時間回溯到第一次征西南時,大將軍陶多少有些後悔和遺憾。
攝政十七年3月24日,這是一個註定載入大秦帝國歷史的日子。
後世學者普遍將西南三大征的開始認定為間天谷之戰,而非孟奮之叛。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西南三大征的秦軍主帥大將軍陶是在間天谷之戰後才被授予重任,而直到間天谷之戰結束,秦軍主將都是背負罵名度過餘生的平夷中郎將安南。
榮譽由小陶承擔,罵聲和指責都是安南的,從英雄到草包,世人對安南的評語只經歷了短短的間天谷之敗。
間天谷是位於距離滇郡邊陲一百八十里的西南夷境內,靠近古泰邦東北部的一處被繁盛茂密樹林覆蓋的山谷,能容納大軍通行,也非常適合設伏。
如果秦軍能順利通過此地,非但可以隔絕西南夷與偽瓦人的聯繫,還能趁勢殺入古泰邦,甚至一舉定鼎河口局勢。
想法無疑是好的,可惜執行起來遇到了問題。
安南認為全讓自己背鍋多少有點冤枉,因為導致秦軍失利的真正原因並不是他的放鬆警惕疏忽大意,而是底下兩個地方軍吏玩忽職守瀆職造成的。
而這兩人的大名,分別是更始縣尉廉匡與二五百主王丹,他們有幸登上了《夏秦帝國風雲錄·貳臣傳》,並占據了不小的篇幅。
廉匡,原六國降將的衛隊隊長出身,因賄賂受降的官吏而得到特殊對待,不僅沒有被治罪審判,甚至還因為運作得當,在戰後落了個縣賊曹的職位。
廉匡斂財有方,通過養寇自重、同流合污、設卡抽水等方式在短短几年就搜刮到足以讓他賄賂上吏晉升為縣尉的獻金,且能夠權衡地方百姓的情緒,不至於鬧出民憤。
王丹,本為馮劫舊部一小屯長,北伐軍入蜀之戰中帶著鄉黨臨陣綁了主將乞降,事後被算作反正,為百將,得爵官大夫。
幾年前王丹參與了平定夜郎國之戰,奉命把守糧道時意外堵住了在夜裡潛逃出城迷失方向的夜郎國國主,因此連升兩級,戰後留在當地任職,歸屬平夷中郎將麾下,此次率部聽命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