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密約
林昊雖然之前心中好奇邱倫一直想要從周硯白手中得到的東西是什麼,可是卻沒有想過去自己去把這件東西從周硯白手中拿過來。
最起碼暫時沒有想過。
可是沒想到周硯白自己卻主動提起了這件事,讓他微微有些意外。
「如果先生願意說的,我洗耳恭聽。」林昊表情適當地露出了一絲好奇。
周硯白看了他一眼,眼中露出了回憶的神情,開始講述一段往事。
「永曆十三年,當時先帝因為形勢所迫,移駕滇西。彼時,晉王和白文選手下的兩路兵馬都在之前和清兵的交戰中損失慘重,而清兵卻步步進逼,以至於當時人心惶惶,朝廷上下一片沮喪。」
「為了穩定人心,遏制越發糜爛的形勢,老夫當時上疏建議朝廷派人和滇西的大小土司們結盟,以爭取他們的效忠和援助。」
雖然名義上這些各地的土司都是大明的臣子,但實際上都是一方土皇帝。
大明強盛的時候,他們稱臣納貢自然沒有問題。
可南明這種流亡朝廷,這些土司對大明還能剩下多少忠誠就可想而知了。
他們能不勾結清軍聯合起來打你都算是有情有義了。
當然,許多土司當時都持一種觀望態度,並沒有立刻站到滿清那邊去。
畢竟他們當了朱家兩百多年的臣子,從情感上來說還是傾向於大明。
況且南明如今是弱勢的一方,而滿清則是強勢的一方。
跟弱勢的一方合作顯然可以取得更多的利益,而跟強勢的一方合作,主動權則在對方手中。
到了這種地步,周硯白自然不會天真地認為這些土司還依然會對大明保持忠誠,所以他才會用結盟這個詞來尋求這些土司們的援助。
這道奏疏呈上去之後,得到了朝廷很多重臣的支持。
其中就包括晉王李定國以及白文選等人。
自然也包括了在世鎮雲南的沐氏,也就是最後一任黔國公,沐劍屏的父親沐天波的支持。
於是這件事情很快就在朝堂上討論通過了,永曆皇帝任命黔國公沐天波以及周硯白兩人作為天子特使,帶著他的密旨以及給各位土司的親筆信前往滇西結盟。
沐天波作為黔國公,在雲南本就威望卓著,自然是作為正使。
而周硯白是這件事的首倡之人,則作為副使。
兩人帶著隨行人員,攜帶著永曆的密旨和親筆信秘密出發,最終歷經兩月有餘,經過了一番曲折之後,終於聯同滇西十八家土司在瀾滄江畔的景東衛成功會盟,簽署了一份《十八家土司效忠密約》。
密約簽署之後,會盟雙方按照滇西土司們會盟的傳統,剽牛歃血時混入瀾滄江沙金、洱海銀屑、高黎貢山雪水,混入水中,所有參與會盟的人一飲而盡。
在會盟完成之後,各家土司每家各帶回一份盟書和密約的副本,正本則由沐天波和周硯白帶回。
在得知會盟成功之後,永曆很是高興,覺得大明有救了。
南明小朝廷上下也是人心振奮,覺得有了這些土司們的援助,惡化的形勢應該可以被抑制了。
可是萬萬沒有想到,會盟之中約定的內容還沒有開始實施的時候,形勢就再次惡化了,永曆在大學士馬吉翔等人的慫恿下決定進入緬甸避難。
而周硯白則是堅決反對,因此被貶官成了騰越州的同知。
而邱倫不知道從哪裡得知了此事,還知道周硯白是當時促成會盟的主要人物之一,所以在囚禁了他之後千方百計地想要從他手中得到這份密約。
「邱倫要這份密約做什麼?難道他沒有參與這次會盟嗎?」
林昊聽完,蹙眉問道。
周硯白輕哼一聲道:「老夫當年就覺得邱倫和石奎這兩個人都是那種首鼠兩端之人,所以並沒有邀請他們參與會盟。這個賊子如今既然已經投降了滿清,無非是想用此密約來要挾其他參與盟誓的土司,或是以此密約呈給清廷來獻媚。老夫對他的狼子野心洞若觀火,自然不會將密約交給他的。」
林昊又道:「密約正本不是帶回了朝廷麼?為什麼會在先生手中?」
周硯白道:「老夫當年與黔國公一起回朝之後沒多久,先帝就決定移駕緬甸。老夫當時連連上疏反對,卻無濟於事。後來老夫被貶官來這騰越州。臨行之前,黔國公來找老夫,將密約和盟書的正本全都交給了老夫。」
「黔國公當時感慨自己隨駕進入緬甸不知道何時才能回歸故土,而會盟一事卻是老夫的心血,所以將盟書和密約都交給了老夫保管。」
「另外,黔國公顯然也希望老夫留在滇西繼續推動盟約的踐行。」
林昊恍然:「盟書和密約顯然都被先生藏於一處秘密之所在。邱倫要想得到密約,只能逼迫先生。」
周硯白道:「正是如此,藏匿盟書和密約的地方只有老夫一人知道。那賊子囚禁老夫之後對老夫多番逼迫卻毫無結果,所以惱羞成怒之下在老夫的後頸烙下了一個『僭』字以泄心頭之恨。」
林昊不解,烙個僭字是什麼意思?
周硯白道:「那賊子譏諷老夫僭越妄議朝廷大政,所以才會落到連連被貶官的境地。」
林昊這才明白,邱倫這狗東西還挺會玩的。
不過一份過時的盟書和密約還能有效果嗎?值得周硯白用性命來維護嗎?
現在滿清都占了整個天下,南明連皇帝都沒了,那些土司老爺們還會把這份盟約當回事嗎?
所以他對周硯白如此看重這份盟約有些不理解。
不過這種話卻也不用說出來,畢竟那是人家曾經耗費無數心血辦成的一件大事,在他心目中的分量自然不輕。
不過周硯白顯然明白他的想法,輕哼一聲道:「林昊,你是不是以為這份盟約已經過期了,沒什麼作用了,所以有些不以為然?如果老夫告訴你,老夫可以用這份盟約換來至少三千精兵的話,你會怎麼想?」
林昊聞言一愣,頓時雙眼發亮。
還有這種好事?
最起碼暫時沒有想過。
可是沒想到周硯白自己卻主動提起了這件事,讓他微微有些意外。
「如果先生願意說的,我洗耳恭聽。」林昊表情適當地露出了一絲好奇。
周硯白看了他一眼,眼中露出了回憶的神情,開始講述一段往事。
「永曆十三年,當時先帝因為形勢所迫,移駕滇西。彼時,晉王和白文選手下的兩路兵馬都在之前和清兵的交戰中損失慘重,而清兵卻步步進逼,以至於當時人心惶惶,朝廷上下一片沮喪。」
「為了穩定人心,遏制越發糜爛的形勢,老夫當時上疏建議朝廷派人和滇西的大小土司們結盟,以爭取他們的效忠和援助。」
雖然名義上這些各地的土司都是大明的臣子,但實際上都是一方土皇帝。
大明強盛的時候,他們稱臣納貢自然沒有問題。
可南明這種流亡朝廷,這些土司對大明還能剩下多少忠誠就可想而知了。
他們能不勾結清軍聯合起來打你都算是有情有義了。
當然,許多土司當時都持一種觀望態度,並沒有立刻站到滿清那邊去。
畢竟他們當了朱家兩百多年的臣子,從情感上來說還是傾向於大明。
況且南明如今是弱勢的一方,而滿清則是強勢的一方。
跟弱勢的一方合作顯然可以取得更多的利益,而跟強勢的一方合作,主動權則在對方手中。
到了這種地步,周硯白自然不會天真地認為這些土司還依然會對大明保持忠誠,所以他才會用結盟這個詞來尋求這些土司們的援助。
這道奏疏呈上去之後,得到了朝廷很多重臣的支持。
其中就包括晉王李定國以及白文選等人。
自然也包括了在世鎮雲南的沐氏,也就是最後一任黔國公,沐劍屏的父親沐天波的支持。
於是這件事情很快就在朝堂上討論通過了,永曆皇帝任命黔國公沐天波以及周硯白兩人作為天子特使,帶著他的密旨以及給各位土司的親筆信前往滇西結盟。
沐天波作為黔國公,在雲南本就威望卓著,自然是作為正使。
而周硯白是這件事的首倡之人,則作為副使。
兩人帶著隨行人員,攜帶著永曆的密旨和親筆信秘密出發,最終歷經兩月有餘,經過了一番曲折之後,終於聯同滇西十八家土司在瀾滄江畔的景東衛成功會盟,簽署了一份《十八家土司效忠密約》。
密約簽署之後,會盟雙方按照滇西土司們會盟的傳統,剽牛歃血時混入瀾滄江沙金、洱海銀屑、高黎貢山雪水,混入水中,所有參與會盟的人一飲而盡。
在會盟完成之後,各家土司每家各帶回一份盟書和密約的副本,正本則由沐天波和周硯白帶回。
在得知會盟成功之後,永曆很是高興,覺得大明有救了。
南明小朝廷上下也是人心振奮,覺得有了這些土司們的援助,惡化的形勢應該可以被抑制了。
可是萬萬沒有想到,會盟之中約定的內容還沒有開始實施的時候,形勢就再次惡化了,永曆在大學士馬吉翔等人的慫恿下決定進入緬甸避難。
而周硯白則是堅決反對,因此被貶官成了騰越州的同知。
而邱倫不知道從哪裡得知了此事,還知道周硯白是當時促成會盟的主要人物之一,所以在囚禁了他之後千方百計地想要從他手中得到這份密約。
「邱倫要這份密約做什麼?難道他沒有參與這次會盟嗎?」
林昊聽完,蹙眉問道。
周硯白輕哼一聲道:「老夫當年就覺得邱倫和石奎這兩個人都是那種首鼠兩端之人,所以並沒有邀請他們參與會盟。這個賊子如今既然已經投降了滿清,無非是想用此密約來要挾其他參與盟誓的土司,或是以此密約呈給清廷來獻媚。老夫對他的狼子野心洞若觀火,自然不會將密約交給他的。」
林昊又道:「密約正本不是帶回了朝廷麼?為什麼會在先生手中?」
周硯白道:「老夫當年與黔國公一起回朝之後沒多久,先帝就決定移駕緬甸。老夫當時連連上疏反對,卻無濟於事。後來老夫被貶官來這騰越州。臨行之前,黔國公來找老夫,將密約和盟書的正本全都交給了老夫。」
「黔國公當時感慨自己隨駕進入緬甸不知道何時才能回歸故土,而會盟一事卻是老夫的心血,所以將盟書和密約都交給了老夫保管。」
「另外,黔國公顯然也希望老夫留在滇西繼續推動盟約的踐行。」
林昊恍然:「盟書和密約顯然都被先生藏於一處秘密之所在。邱倫要想得到密約,只能逼迫先生。」
周硯白道:「正是如此,藏匿盟書和密約的地方只有老夫一人知道。那賊子囚禁老夫之後對老夫多番逼迫卻毫無結果,所以惱羞成怒之下在老夫的後頸烙下了一個『僭』字以泄心頭之恨。」
林昊不解,烙個僭字是什麼意思?
周硯白道:「那賊子譏諷老夫僭越妄議朝廷大政,所以才會落到連連被貶官的境地。」
林昊這才明白,邱倫這狗東西還挺會玩的。
不過一份過時的盟書和密約還能有效果嗎?值得周硯白用性命來維護嗎?
現在滿清都占了整個天下,南明連皇帝都沒了,那些土司老爺們還會把這份盟約當回事嗎?
所以他對周硯白如此看重這份盟約有些不理解。
不過這種話卻也不用說出來,畢竟那是人家曾經耗費無數心血辦成的一件大事,在他心目中的分量自然不輕。
不過周硯白顯然明白他的想法,輕哼一聲道:「林昊,你是不是以為這份盟約已經過期了,沒什麼作用了,所以有些不以為然?如果老夫告訴你,老夫可以用這份盟約換來至少三千精兵的話,你會怎麼想?」
林昊聞言一愣,頓時雙眼發亮。
還有這種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