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洛水祭祀,以安人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洛陽。

  昏暗的天空之下。

  無論是大漢的廟堂之上,亦或是百姓之間,仿佛都被遮上了一層陰霾,久久難散。

  皇帝崩世了!

  當這個消息從宮內傳出來之時,天下巨震。

  哪怕他只是個孩子。

  甭說如歷代先帝一般施恩於天下,甚至就連與群臣們說話的機會都沒有。

  但他也是個皇帝。

  顧康的學派核心雖是「敬鬼神而遠之」。

  但「君權神授」亦是其中綱領。

  且更何況如今的大漢天災不斷,此時此刻劉隆崩世就仿佛是證實了那些傳聞一般。

  ——人心失散!

  但顧熙目前要面對的還不僅僅只是這些。

  國不可一日無君。

  劉隆雖年幼,但卻亦是皇帝,需修建皇陵。

  這一樁樁的事都繞不開他這個攝政大臣。

  在這種情況之下,朝野上的非議自然也是不斷。

  陸陸續續的上書接踵而至。

  直指太后鄧綏。

  且對於該立何人為君,群臣與鄧綏之間的態度也是截然不同。

  群臣認為劉勝的厥疾並不嚴重,提議立劉勝為君,並想讓鄧太后直接將權力交回皇帝。

  而鄧太后則是想立清河王劉慶之子劉祜為帝。

  劉祜自幼便受到劉肇的喜愛。

  直接過繼給劉肇,讓其繼承皇位也無不可。

  其實按照血脈而言,自是劉勝這個劉肇的長子占優。

  但問題就出在他的厥疾身上。

  而對於顧熙而言。

  他要考慮的與其餘人又不同。

  相比於其他大臣,顧氏如今是超脫於外的,立何人為帝都不會影響到顧氏的利益。

  只要顧熙還在那顧氏便不會受到影響。

  他真正要考慮的是天下。

  劉勝的厥疾雖看似不嚴重,但若是真的再出了問題。

  大漢在這種情況若是再有帝王崩世。

  該當如何?

  這豈不是要讓天下人都認定了朝廷已經失去了老天的眷顧?

  在再三思慮之下,顧熙同意了鄧綏要立劉祜為帝的想法。

  對於這個決定,群臣只能接受。

  在這種情況之下。

  劉祜的登基大典如期舉行。

  雖略顯隨意,但相比當初的劉隆卻也好上很多。

  畢竟劉祜也已經十三歲了,自己本就能夠做很多事。

  但也就是因為如此,當即便有人提出讓鄧綏還政於劉祜。

  只讓顧熙攝政治國即可。

  甚至還有不少大臣前來找到了顧熙。

  希望讓顧熙如當初一般,起到帶頭作用,助群臣將鄧綏手中的權力廢掉。

  但顧熙現在又怎麼可能做這種事?

  當初的竇太后可與鄧綏不同。

  鄧綏雖然也提拔了鄧氏的幾個子弟,但是鄧騭等人的才能都十分不錯,無當初竇憲那般擅權之舉。

  而且鄧綏從來都沒有將主意打到顧氏身上。

  這對於當前的大漢便是最重要的。

  接連的天災,致使人心不穩。

  這可不僅僅是能抗的過去就能安穩渡過的。

  四代明君留下的天下根基確實穩固。

  但若是再在此時掀起朝野內鬥,極有可能便會動搖國本。

  大漢若是真的出了意外。

  且不說顧熙這個攝政大臣會在史書上留下什麼名號,顧氏幾代先人留下的美名都有可能會受到影響。

  他怎麼會容忍這種事發生?

  朝堂絕對不能生亂。

  這是顧熙的底線。

  唯有如此,他才能更好的穩住天下的局勢。


  顧熙十分嚴厲的警告了眾臣,旋即又安排起了劉隆的喪事。

  接連帝崩,這對百姓的徭役壓力極大。

  若是沒有天災倒是還好。

  但如今便要萬般從簡。

  在顧熙的要求之下,劉隆被葬在了劉肇的慎陵區域之內。

  對於這事,群臣自然不會反對。

  劉隆這個皇帝的存在感實在太低了,能以皇帝的身份下葬就足矣。

  隨後顧熙便可是著手準備穩定百姓之心。

  皇帝崩世的影響太大了。

  甚至是就連顧熙他自己都受到了影響。

  在這種情況之下,要說是直接能穩定住人心是不可能的。

  顧熙唯有並加大對災地的救助,企圖讓百姓們安定下來。

  就在這種狀況之下,劉祜登基了,宣布改元「永初」。

  期待著萬象更新,大漢能從這般接連不斷的天災之中安然度過。

  朝政仍由鄧綏、顧熙把持。

  儘管群臣們對此的意見極大,但有著顧熙的警告,這些人倒也並沒有什麼異心。

  最起碼是將情緒全都壓了下去。

  所有人都在期待著此次新帝登基能夠讓這天災過去。

  ——但就在永初元年,正月。

  潁川郡地陷;

  傷亡無數。

  三月。

  先是天變,後京師洛陽大風,屋瓦皆飛。

  六月。

  河東地陷,地下湧出黑水;

  十月。

  豫州新城山水虣出,突壞民田,壞處泉水出,深三丈。

  地動、大雨不斷引發山洪、風災、

  各地災情不斷,殃及大漢各地,天下人心動盪。

  各地術士雲集傳聞不斷,甚至昔日金文學派的理論再次被一一提及。

  這其實也是必然的。

  讖緯迷信本就已經在天下風行多年,而發觀顧康的學說才提出來多久?

  在如今的這種情況之下。

  甚至就連顧熙這個攝政太傅都漸漸有了非議。

  不得已之下,鄧太后終是下詔罪己。

  稱「政失厥中,致災屢降」,並大赦天下。

  這確實是個好手段。

  維持天下人心不崩潰的方式朝廷確實有很多。

  畢竟如今之大漢可剛剛經歷了四代明君。

  但要想在這種情況之下,徹底讓人心安定下來,光憑著這些又怎麼可能足夠?

  人類最古老又最強烈的情緒是恐懼,而最古老而最強烈的恐懼是未知。

  唯有通過相同的未知手段,才足以徹底讓人心平定。

  .......

  長樂宮。

  當鄧綏聽到顧熙說要親自前往洛水,帶領災民祭祀顧康之時,整個人都愣了一下。

  緊接著,她毫不猶豫地連連搖頭,目光緊緊盯著顧熙,急切地說道:

  「萬萬不可!」

  「如今大疫不斷。」

  「太傅豈能親自前往洛水與災民祭祀?」

  「若是太傅受到了影響,朕無顏面見孝和皇帝且不說,我大漢國本定會動搖!」

  鄧綏的態度十分堅決。

  她本就是個十分聰慧的女子,自然知道顧熙如今對大漢的重要性。

  若是顧熙當真出了意外,那大漢絕對會徹底亂掉。

  哪怕不足以威脅到社稷。

  但也註定會人心離散。

  對於鄧綏的反應,顧熙並不意外。

  他並沒有說什麼多餘的話,只是朝著鄧綏拱了拱手,道:「太后。」

  「賑災之事,臣已經安頓好了一切。」

  「各地糧倉均已安排妥當,但賑災官員,還需太后監督。」


  「江南土地肥沃,可遷災民於江南,助其安家。」

  「若是能辦成此事。」

  「各州壓力將會小上不少。」

  「還有賜田於民,免受災之地賦稅之事。」

  「我大漢歷代先帝留下的根基還在,雖連遭天災,但卻不足以徹底動搖我大漢國本。」

  「臣都已經做好了一切。」

  「唯有人心不定,著實是讓臣不安。」

  「臣既為攝政太傅。」

  「無論如何,臣都必須親自前去。」

  顧熙的表情格外認真。

  鄧綏一陣沉默。

  她自然也明白顧熙最後那兩句話的意義。

  此事顧熙去做,效果一定會遠比她這個女子要好。

  因為顧熙姓顧!

  當今之天下,顧康已經成為了百姓們心中的神。

  誰人又不知道他們的好日子是顧康帶來的。

  如今各地祭祀上天,其中也就包含了顧康。

  而顧熙更是顧康的孫子。

  此時前去效果絕對要遠遠超過她。

  這麼一想,鄧綏只感一陣無奈,輕輕嘆了口氣道:「既然太傅心意已決,朕便不阻攔了。」

  「但無論如何。」

  「還請太傅要注意身體。」

  顧熙點了點頭,旋即朝著鄧綏拱了拱手:「既如此,臣便不多言了。」

  「太后無需擔憂。」

  「臣絕不能眼睜睜看著我大漢盛世折在臣的手中。」

  「若是不然。」

  「臣死後亦無顏面見孝和皇帝,無顏面見我顧氏歷代仙人。」

  「還請太后顧好廟堂,還有陛下!」

  總有些事要高於性命。

  對於顧熙而言,家族先人的聲望與大漢的天下就是如此。

  說罷,顧熙不再猶豫,轉身便直接走了出去。

  .......

  當顧熙要親自前往洛水祭祀之事於朝野上傳開後。

  朝野皆震!

  洛水本就被稱之為神水,在民間更是不知道有著多少種傳說。

  在如今這種天災不斷的情況下,幾乎每日都數不清到底有多少人會在洛水旁進行祭祀。

  其中又有多少個疫者,無人能知。

  如今顧熙竟要親自前往洛水,群臣又豈能不驚?

  當下便有不少人來勸阻顧熙。

  但顧熙的態度卻始終都是那般堅定。

  在察覺到此事勸阻無用之後,亦有大臣願意同顧熙一同前去,甚至還提出了應該天子率百官全去,方顯誠心這種話。

  但顧熙卻毫無例外,全都拒絕了。

  人多顯城?

  萬民血淚難道還不夠?

  顧熙本就深受顧康「敬鬼神而遠之」的影響。

  在經過這兩年的經歷之後,對於所謂的讖緯迷信更加嗤之以鼻了。

  他這樣做並不是為了什麼祈求上天別再降下災害了。

  顧熙只是要充當那破開陰霾的一縷微光。

  讓天下百姓的心,安定下來!

  在交代完一切之後,顧熙直接便離開了洛陽。

  果不其然,當百姓們聽說顧熙這個當朝太傅,且還是顧康孫子,竟要親自帶領百姓於洛水祭祀之後,群情沸騰!

  顧熙於洛水之側搭祭台。

  率領著災民舉行了格外盛大的祭祀儀式。

  無數難民相隨。

  聲聲哭嚎聲響徹天地。

  無數百姓在這場盛大的儀式下宣洩著自己心中的情緒。

  顧易一直都在默默的注視著這一切,心情亦是有些沉重。

  大漢的天災與原本的歷史一般,並未有什麼改變。

  不,傷亡甚至還更大了。


  這或許就是因果關係。

  顧康的出現,讓大漢的國力達到了原本歷史難以企及的巔峰。

  在人口上都遠超原本的歷史。

  人口的增長,這突然的天災,自然就會造成更大的傷亡。

  顧易也無法改變這一切。

  若是再抽到一個如同天象卡那般能影響到整個天下的神級道具,或許可以改變這一切。

  但要說讓顧易直接在這段時間直接梭哈了所有成就點,又怎麼可能?

  甭說抽不抽得到這種道具。

  以原本的歷史來看。

  東漢時期天災的開始,便是整個東漢的一個明顯分割線。

  大亂之日已然不遠。

  他必須要做好萬全的準備,來助整個家族渡過將來的大亂之日。...

  .....

  事情並未出乎顧熙的預料。

  當祭祀之事漸漸向四方傳開之後,那不安的人心竟漸漸真的有了好轉。

  對於未知的恐懼就是需要用相同的未知來解決。

  信仰的力量在有些時候就是能起到難以想像的作用。

  如今就是如此。

  朝廷本就沒有放棄過賑災。

  天下人心的不安皆是來源於未知的恐懼。

  只要能解決百姓在這一方面的情緒,便足矣安撫好萬民之心。

  甚至此事都還影響到了廟堂。

  當確定顧熙真的沒有患病之後,甚至就連廟堂上的陰霾仿佛都散去了些許。

  災情明明還沒有結束,但給人的感覺卻好像不再是那麼壓抑了。

  顧熙再次回到了朝堂之上,統籌四方,處理著四方賑災之事。

  大漢的底子確實夠硬。

  哪怕是面對如此天災,在統籌得當的情況下,根本不足以影響國本。

  尤其是現在人心以安。

  顧熙能夠有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其中。

  一時之間,覆於大漢上的陰霾都仿佛是散了些許。

  但仿佛就真的是上天的針對一般,大漢的磨難還遠遠未能停止。

  ———永初三年,并州、涼州發生大饑荒,人相食;

  河東池水變為紅色。

  此事一出,終於是讓大漢各地糧倉感覺到了壓力。

  顧熙不得不做出調整,更為細緻的規劃賑災。

  但這還未完。

  南匈奴萬氏屍逐鞮單于以為漢人因天災而死進,決定趁機出兵攻漢。

  烏桓率眾王無何、鮮卑首領丘倫等與南匈奴骨都侯聯合動兵。

  五原郡漢兵大敗,太守戰死。

  大漢內憂未定外患又起。.....

  ......

  (ps:求下月票,望兄弟們多多支持一下~上架一定爆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