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9章 有的同志,有的,像這麼強的推進劑,我們一共有三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339章 有的同志,有的,像這麼強的推進劑,我們一共有三種……

  事實證明,數值怪帶來的震撼往往是最為簡單,但又最為直接的。

  過了好幾分鐘之後,沈芳忠才總算回過神來。

  不過,還沒等他開口,就聽到旁邊李建強的聲音:

  「所以這就是你們實現雙脈衝動力的方式……直接控制固體推進劑的工作參數,不需要在彈體結構上額外增加一個隔艙或者隔層之類的裝置?」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固體燃料的不可控性基本上是整個火箭動力領域的底層邏輯。

  就像是牛頓運動力學之於19世紀的物理學那樣。

  因此,剛才看到材料的那一瞬間,他甚至覺得自己的世界觀都要崩塌了。

  就像是第一次看到普朗克黑體公式,意識到「世界可能是不連續的」時的物理學家那樣。

  「當然不需要……」

  面對這個問題,林成剛非常乾脆地給出了否定的回答:

  「大概十幾年前,反艦飛彈還是以火箭動力為主……當時我們為了提高射程,曾經考慮過你說的那種隔層式設計,讓飛彈在中段低速巡航,最後再高速衝刺。」

  「那時候我剛剛參加工作,主持設計了一種用兩層橡膠包裹軟木製成的軟質隔離裝置,橡膠與藥柱緊密貼合,點火器和Ⅱ脈衝藥柱連接在一起……但測試下來發現穩定性太差,Ⅱ脈衝大概有60%左右的概率會緊跟著I脈衝開始燃燒,根本沒辦法實用化。」

  即便在華夏軍工業發展的相對蠻荒時期,也並未放棄過對先進理念和技術的追求。

  就連雙脈衝動力這種在當年看來十分高大上的東西,都並不只有空軍裝備研究院進行過研究。

  而兩邊的結論也是基本類似的。

  這也是為什麼林成剛能在開發CT系列推進劑的過程中,想到向其中加入電敏材料的改性方法。

  趁著李建強還在消化這些信息的功夫,沈芳忠重新接過了話茬:

  「以你的判斷來看,同樣的技術,有沒有可能用在空軍地導部隊裝備的遠程防空飛彈上面?」

  林成剛神秘一笑,然後拿出了那份今天早上才由工建委下發給他的批覆:

  「實際上,我也正準備去找你們……」

  沈芳忠低下頭,目光飛速掃過紅頭文件中的內容。

  很快捕捉到了其中的關鍵詞:

  「常院士建議的?」

  顯然,事情發展的順利程度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

  原本在看到林成剛的時候他還擔心,對方在短時間內抽不出足夠的精力來跟自己這邊協調工作。

  結果完全是多慮了。

  「是的。」

  林成剛點點頭:

  「但我的工作關係還是要掛在這邊,只能以顧問的身份參與你們的項目……」

  對於沈芳忠來說,這點小事根本就算不上什麼要求:

  「這些組織層面的要求,我們全都可以同意,資金和人手也會優先保障到位。」

  他直接大包大攬地給出保證:

  「最快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對接?」

  這個架勢,反而讓對面的林成剛一愣。

  完全沒想到對方竟然如此迫切。

  「可能還得一陣子,裝藥成型之後的藥柱強度還有些隱患。」

  他語氣中稍有些尷尬,於是緊接著又補充道:

  「但我們已經在跟火炬實驗室那邊合作,對CTK系列推進劑的工作流程進行理論計算,以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

  「以他們的水平來說,應該用不了太長時間……」

  好像是為了驗證這句話的正確性一般。

  林成剛最後一個字的尾音還沒完全落下,辦公桌左上角上的紅色電話就鈴聲大作,打斷了三人之間的談話。

  他探頭看了一眼,然後直接伸出手,做了個噤聲的動作。

  「喂,栗教授麼……」

  電話,自然是火炬實驗室那邊打來的。

  由於常浩南最近基本常駐在懷柔科學城,所以之前跟林成剛聯繫的一直都是栗亞波。


  然而這一次,聽筒那頭卻響起了一個更加成熟的聲音:

  「是我,常浩南。」

  「常院士?」

  林成剛的身體反應比腦子更快,儘管隔著一根電話線,但還是蹭地一下就站直了:

  「您怎麼……」

  「你那個體系的情況有點意思,正好這兩天懷柔那邊事情不多,我就抽出時間過來看看。」

  常浩南的聲音中帶著些許笑意:

  「也是碰巧,就出結果了……」

  對於常浩南口中諸如「碰巧」、「運氣」、「順便」之類的詞,林成剛已經有了十足的抗性,連個標點符號都不會信。

  想必是有什麼栗亞波解決不了的問題,所以才搖來了自己的導師進行支援。

  只不過這屬於人家師門內部play的一環,他也不好過問太多。

  「那我馬上過去……」

  正準備結束通話,林成剛又突然瞄了一眼辦公桌對面二臉懵逼的沈芳忠和李建強:

  「常院士,二院負責紅旗9型號研發的沈芳忠總師和空軍裝備研究院的李建強主任正好在我這邊,您看……」

  他都把話說到這份上了,常浩南自然也不會拒絕:

  「一起過來吧。」

  ……

  因為時間緊張,常浩南甚至來不及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分析報告,而是直接在計算中心的地下機房裡接待了一行人。

  「因為不是理想溶液體系,加上工作過程中還存在相變,所以整個計算比較複雜,涉及到很多物理化學的理論知識,所以我就長話短說。」

  他說著調出了一張大約100個分子厚度的表面模擬圖:

  「二次點火失敗實際上涉及到了兩個獨立原因,所以成剛同志你單從宏觀工作參數上分析不出結論也是正常的。」

  林成剛一時間有些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應該為此而感到欣慰。

  好在常浩南也沒給他太多糾結的時間,便從旁邊的桌上隨手抄起一支筆,指向圖上的一個位置:

  「為了保證控制效果明顯可見,你用三維多孔聚乙烯醇作為粘合劑,提高了整個體系的電阻,使其只有同時滿足高電壓與高壓強兩個條件時才能實現高速燃燒,又通過金屬鎢進行調節,應該說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

  這才剛聽完主題部分的第一句話,林成剛就已經呆立當場——

  對方講出的這些內容,幾乎和自己在開發時的心路歷程完全一致。

  而他此前卻並未跟任何人透露過。

  「但這個體系不僅對電壓敏感,也對熱敏感,持續暴露於高溫火焰中會因過熱而發生熔融軟化和化學分解,所以在你的測試中,冷卻狀態下一次點火的成功率是100%,而二次點火就容易發生失敗,這也是為什麼你能在收集到的殘骸中觀察到的藥柱開裂現象。」

  林成剛深吸一口氣,露出恍然大悟狀:

  「難怪……」

  稍等了幾分鐘之後,常浩南又打開了另外一份計算文件,繼續介紹道:

  「另一方面,鎢的燃燒特性和電學特性確實都很好,但密度卻達到19.35……根據我的計算結果,在推進劑組分混合攪拌或藥漿靜置固化成型過程中,大概會有70%的鎢粉沉澱在藥漿混合液底部25%的區域內,這個很容易導致藥柱結構內部缺陷。」

  如果說前半段內容還讓三人聽得雲裡霧裡,那這後半段就相對比較易懂了。

  沈芳忠面色旋即嚴肅起來:

  「這是不是意味著,藥柱的體積越大,留下的隱患就會越大?」

  紅旗9防空彈的體積是陸軍所用短程彈的幾倍不止,如果真如常浩南所說,那應用前景可就不太樂觀了。

  「這是必然。」

  後者點頭:

  「實際即便不考慮鎢粉的問題,CTK-2也只能在極小電極間距下通過交流電點火燃燒,對於大型藥柱還需要額外塗覆導電層,更進一步降低了體系穩定性……」

  這個結論,讓帶著巨大期待的沈芳忠難免感到有些失望。

  他剛想再說點什麼,常浩南卻又話鋒一轉,搶先開口:


  「其實林研究員的思路,已經算是非常成功了。」

  「CTK-2的基底體系問題不大,尤其硝酸羥胺這個氧化劑的選擇非常到位,只需要把粘合劑換成聚合度較高的聚乙二醇,再以硼酸作為交聯劑,就能在降低點火功率的同時,明顯提高力學強度,緩解熔融軟化問題。」

  沈芳忠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胸口。

  這大落大起的劇情,實在讓他一個老頭子吃不太消。

  而林成剛則愣愣地看著眼前屏幕上的結果,突然有點懷疑世界:

  「那鎢粉……」

  「這就是我要說的另一件事情了,也是你這個體系中最有趣的部分。」

  常浩南饒有興致地回答道:

  「只需要調整金屬添加劑的類型和工藝,就能從CTK-2的統一基底出發,延伸出至少三種性能各異,適用於不同場合的配方體系……」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