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游呈坎,一生無坎
早上鄧季平起床吃過豐盛的早餐,想起昨天與盧先生的談話,就想著去呈坎村去走一走。
呈坎村這幾年的名聲有點盛,因為這個村莊的建造是按八卦圖案去布置的,所以遊客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八卦村。鄧季平早就想去實地看看了,這次住悅榕莊,離那裡不遠,正是最合適的時候。
今天明顯遊人多了,或者是呈坎村本來就比盧村名氣大,過年時節自然來呈坎村的人客多。「游呈坎,一生無坎。」哪怕是一年無坎都是凡人的欲望啊。呈坎村的得名其實也是從易經而來,最早選定此處定居的羅家先祖看到此處有地處於群山之間,山頭有八座,地中有清泉,陰(坎)陽(呈)合一,百泉匯流,便依山傍水建村。
呈坎村的門票制度比盧村要嚴格,鄧季平買了門票進村,就是呈坎十景之一的新橋一洞。這座橋有半個屏障的作用,給小村增添點猶抱琵琶半掩面的風情。所謂新橋是與村里更老的環秀橋比較而言,建造的年代可以上溯至唐代。天氣寒冷,鄧季平沿湖走了走,想起這裡是八卦村,就找了個地方練八段錦,想藉助這裡的混沌之氣練練筋骨。他練習的時候,並沒有感覺到在黃山上那麼明顯的氣感,但一套八段錦練下來,身上也微微發熱,不覺得那麼冷了。
鄧季平朝新橋那裡走去,橋邊一站,馬上有位中年男人過來問,請導遊嗎?鄧季平早聽說呈坎村村內道路錯綜複雜,心想請個導遊挺不錯,起碼有人在身邊聊聊天。問導遊費用,中年男人說:「大節下好說,你先聽,不滿意不收錢。滿意的話你隨便給。」鄧季平會心一笑,這男人聰明,大概看鄧季平這身打扮不會是翹錢的主。
中年男人自稱姓羅,鄧季平順勢叫一聲羅導,他也笑呵呵應了。倆人安步當車往村子裡走去。羅導說,呈坎村的布局是羅盤八卦的布局,充分利用了外圍的八座山頭的位置,古老的潈川河成S型流過,正是眾水歸流、天然的符合陰陽八卦之地。當初建村的先人就充分利用了山形水貌打造了這個村子,村裡的巷子素有三街九九巷兩圳的說法,水流在村子裡蜿蜒曲折,形成前面河、中間圳、後面溝的格局。
為了推廣古村落旅遊,呈坎村的歷史被追溯到東漢末年,但實際上呈坎村能夠成規模的成村還是在唐代末期,當時有羅氏的先祖文昌公和秋隱公為避亂來到這裡,文昌公定居在當時還是小盆地的東南部,秋隱公選擇西部。事實證明選擇這裡定居是正確的,經過不斷的人口繁殖,直到明朝建立,天下大定,羅氏的七世祖才開始大規模填灘造地,並請風水師設計,按羅盤八卦確定了村莊的主要布局。
羅導一邊走一邊說,鄧季平一邊走一邊感受著這個老村落。這裡的白牆青黛馬頭牆與盧村大體一樣,不同之處是這裡的祠堂特別多,問羅導,大多數都是羅氏的後人。鄧季平說,這裡應該出過很多名人吧?我們那裡單開祠堂是很不容易的。羅導說我們這裡確實人傑地靈,比如說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制墨大師羅小華、被朱熹譽為雙賢的羅頌、羅願等,還有村裡的名人羅東舒,現在大家來呈坎村都要去打卡的羅東舒祠就是他家的。朱熹也說過他家族可能是呈坎村裡的朱村般出去的,呈坎十景之一的朱村曙光就是與朱子傳說有關。
羅導說著就帶鄧季平來到羅東舒祠,這裡的全稱是貞靖羅東舒先生祠,建制恢弘,占地達3300平方米,整個祠堂是仿山東孔廟的建制營造的。鄧季平心裡揣摩,如果羅東舒先生在世,他大概不會同意這個設計思路吧?據說東舒先生是個溫文謙恭之士,動止常循禮度,不尚奢華。傳記上的東舒先生才識驚人,是著名的學者,但在宋末元初的政權交替之際屢屢拒絕出仕,甘於泉石,是竹林七賢一類的人物,他怎麼會同意按孔廟的樣式給自己立祠呢?
羅導帶領鄧季平進入祠堂,介紹說東舒先生在生的時候住的地方起名最善堂,說不愧不乍,樂其在我,與人同樂,樂其在人。他以一善字傳子孫,深得後人敬仰。鄧季平聽了暗暗點頭,這樣子才對頭嘛。羅導接著告訴鄧季平,這個祠堂由東舒先生的後人建造,建造時間是明朝嘉靖年間至萬曆年間,歷時上百年,中間有過一個長時間的停工。他們繞過照壁,進欞星門、儀門、過廨葶、甬道、丹樨、露台,直到享堂。這裡是羅祠的一大亮點,享堂正面有22扇高大的木格子門,正中懸掛明代書法大師董其昌的寫的「彝倫攸敘」匾額,享堂很大,可以同時容納千人,堂中的四根柱子是金絲楠木的,歷經千年不朽。專家估計每根楠木價值3億,其實說多少個億都沒用,現在已經不可尋到這麼粗的金絲楠木了。這幾根楠木還是明朝時從緬甸進口的。
鄧季平大惑不解,明朝的時候羅氏家族怎麼會那麼富有?這裡可是山區。羅導得意的說:「你沒有聽說過徽商?我國的四大商幫之一。由於當年朱元璋入皖籌垧時徽商江元一次性捐輸十萬銀元,徽商在朱元璋那裡掛了號,受到照顧到。徽商在明朝發展迅猛,是借勢了明朝時的海外政策和航海政策。徽州由於人多地少,一直有出外經商的傳統。小孩子十三、四歲就出外學藝或者經商。明朝中葉由於進入了鹽業,很多徽商都發了大財,生意甚至做到海外。他們發財後就回來建房子、修祠堂,所謂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呈坎村風水好,在外面發財的人多,回來修祠堂的人就多,所以呈坎村祠堂多。」
一邊說著,他們一邊走到後面的寶綸閣,這部分是後建的,上層的閣樓保存著聖旨、官誥、黃榜、御賜品、族譜以及其他珍貴的文獻資料,所以叫寶綸閣。鄧季平走進寶綸閣,看到那些精美的木雕大吃一驚。那些樑柱之間古色古香的盤斗雲朵雕、鏤空的粱頭替木和童柱、荷花托木雕太精美了,還有橫樑上的彩繪,圖案優美,真的是雕樑畫棟、精美絕倫。他拿出相機,不停的拍照,把羅導完全晾在一邊。
不知道過了多久,羅導走近他,問道:「你不想到樓上看看嗎?」鄧季平才收起相機,說:「可惜,今天沒有帶畫夾子。」他隨羅導從側面的木樓梯登上去,那裡是全村的制高點,羅導指引他遠眺黃山的天都峰、蓮花峰。只見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直接連過去群山,潈川河水微微的閃著銀光,山川秀美,果然是風水寶地。
從羅東舒祠出來,鄧季平跟著羅導走街串巷,游過了好幾個宅子,來到了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舊居燕翼堂。據說羅聘八歲之前都在此居住,後來被父親接去揚州,在揚州成名。羅聘的畫筆調奇創,超逸不群,最有名的是《鬼趣圖》,畫鬼而能畫出趣,確實是獨樹一格。鄧季平自認自己作畫創新不足,屬於畫匠一類,到先賢故居表示敬意是必須的。
進了燕翼堂,滿目都是木構件,羅導介紹,講到燕翼堂最早推行的自動滅火系統:天井中有個七石缸,可以接天落水七石,這裡的水在火苗起的時候可以用來撲滅火苗。外牆和大門採取木結構不外露的方式,外牆用青磚砌起,屋頂用青瓦覆蓋。最特別的是兩層樓之間的隔板上先鋪一層粗砂、再鋪一層輕磚。如果樓下起火,燒了木構件,粗砂會傾瀉而下壓下火苗,最後磚也會砸下隔斷火苗。鄧季平點評:「這個構造堪稱古代的自動滅火系統,古徽州人蓋房子就是講究。」羅導呵呵一笑。
他們隨後又參觀了制墨大師羅小華的大宅,他制的墨號稱一螺值萬金。他的大宅由五個屋子組成,每個屋子裡住一位他的太太。一個手藝人竟然可以坐享嬌妻美妾、華屋沃田,鄧季平的好奇心又起來了。羅導有點無奈的說:「他做過嚴世蕃的幕賓,也曾官至中書舍人。」「哦,原來跟嚴世蕃搞到了一起。」鄧季平有點蔑視的說。頓時失去了再參觀其他地方的興趣。
告別羅導,並封了個大紅包後,鄧季平打車回到悅榕莊。
呈坎村這幾年的名聲有點盛,因為這個村莊的建造是按八卦圖案去布置的,所以遊客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八卦村。鄧季平早就想去實地看看了,這次住悅榕莊,離那裡不遠,正是最合適的時候。
今天明顯遊人多了,或者是呈坎村本來就比盧村名氣大,過年時節自然來呈坎村的人客多。「游呈坎,一生無坎。」哪怕是一年無坎都是凡人的欲望啊。呈坎村的得名其實也是從易經而來,最早選定此處定居的羅家先祖看到此處有地處於群山之間,山頭有八座,地中有清泉,陰(坎)陽(呈)合一,百泉匯流,便依山傍水建村。
呈坎村的門票制度比盧村要嚴格,鄧季平買了門票進村,就是呈坎十景之一的新橋一洞。這座橋有半個屏障的作用,給小村增添點猶抱琵琶半掩面的風情。所謂新橋是與村里更老的環秀橋比較而言,建造的年代可以上溯至唐代。天氣寒冷,鄧季平沿湖走了走,想起這裡是八卦村,就找了個地方練八段錦,想藉助這裡的混沌之氣練練筋骨。他練習的時候,並沒有感覺到在黃山上那麼明顯的氣感,但一套八段錦練下來,身上也微微發熱,不覺得那麼冷了。
鄧季平朝新橋那裡走去,橋邊一站,馬上有位中年男人過來問,請導遊嗎?鄧季平早聽說呈坎村村內道路錯綜複雜,心想請個導遊挺不錯,起碼有人在身邊聊聊天。問導遊費用,中年男人說:「大節下好說,你先聽,不滿意不收錢。滿意的話你隨便給。」鄧季平會心一笑,這男人聰明,大概看鄧季平這身打扮不會是翹錢的主。
中年男人自稱姓羅,鄧季平順勢叫一聲羅導,他也笑呵呵應了。倆人安步當車往村子裡走去。羅導說,呈坎村的布局是羅盤八卦的布局,充分利用了外圍的八座山頭的位置,古老的潈川河成S型流過,正是眾水歸流、天然的符合陰陽八卦之地。當初建村的先人就充分利用了山形水貌打造了這個村子,村裡的巷子素有三街九九巷兩圳的說法,水流在村子裡蜿蜒曲折,形成前面河、中間圳、後面溝的格局。
為了推廣古村落旅遊,呈坎村的歷史被追溯到東漢末年,但實際上呈坎村能夠成規模的成村還是在唐代末期,當時有羅氏的先祖文昌公和秋隱公為避亂來到這裡,文昌公定居在當時還是小盆地的東南部,秋隱公選擇西部。事實證明選擇這裡定居是正確的,經過不斷的人口繁殖,直到明朝建立,天下大定,羅氏的七世祖才開始大規模填灘造地,並請風水師設計,按羅盤八卦確定了村莊的主要布局。
羅導一邊走一邊說,鄧季平一邊走一邊感受著這個老村落。這裡的白牆青黛馬頭牆與盧村大體一樣,不同之處是這裡的祠堂特別多,問羅導,大多數都是羅氏的後人。鄧季平說,這裡應該出過很多名人吧?我們那裡單開祠堂是很不容易的。羅導說我們這裡確實人傑地靈,比如說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制墨大師羅小華、被朱熹譽為雙賢的羅頌、羅願等,還有村裡的名人羅東舒,現在大家來呈坎村都要去打卡的羅東舒祠就是他家的。朱熹也說過他家族可能是呈坎村裡的朱村般出去的,呈坎十景之一的朱村曙光就是與朱子傳說有關。
羅導說著就帶鄧季平來到羅東舒祠,這裡的全稱是貞靖羅東舒先生祠,建制恢弘,占地達3300平方米,整個祠堂是仿山東孔廟的建制營造的。鄧季平心裡揣摩,如果羅東舒先生在世,他大概不會同意這個設計思路吧?據說東舒先生是個溫文謙恭之士,動止常循禮度,不尚奢華。傳記上的東舒先生才識驚人,是著名的學者,但在宋末元初的政權交替之際屢屢拒絕出仕,甘於泉石,是竹林七賢一類的人物,他怎麼會同意按孔廟的樣式給自己立祠呢?
羅導帶領鄧季平進入祠堂,介紹說東舒先生在生的時候住的地方起名最善堂,說不愧不乍,樂其在我,與人同樂,樂其在人。他以一善字傳子孫,深得後人敬仰。鄧季平聽了暗暗點頭,這樣子才對頭嘛。羅導接著告訴鄧季平,這個祠堂由東舒先生的後人建造,建造時間是明朝嘉靖年間至萬曆年間,歷時上百年,中間有過一個長時間的停工。他們繞過照壁,進欞星門、儀門、過廨葶、甬道、丹樨、露台,直到享堂。這裡是羅祠的一大亮點,享堂正面有22扇高大的木格子門,正中懸掛明代書法大師董其昌的寫的「彝倫攸敘」匾額,享堂很大,可以同時容納千人,堂中的四根柱子是金絲楠木的,歷經千年不朽。專家估計每根楠木價值3億,其實說多少個億都沒用,現在已經不可尋到這麼粗的金絲楠木了。這幾根楠木還是明朝時從緬甸進口的。
鄧季平大惑不解,明朝的時候羅氏家族怎麼會那麼富有?這裡可是山區。羅導得意的說:「你沒有聽說過徽商?我國的四大商幫之一。由於當年朱元璋入皖籌垧時徽商江元一次性捐輸十萬銀元,徽商在朱元璋那裡掛了號,受到照顧到。徽商在明朝發展迅猛,是借勢了明朝時的海外政策和航海政策。徽州由於人多地少,一直有出外經商的傳統。小孩子十三、四歲就出外學藝或者經商。明朝中葉由於進入了鹽業,很多徽商都發了大財,生意甚至做到海外。他們發財後就回來建房子、修祠堂,所謂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呈坎村風水好,在外面發財的人多,回來修祠堂的人就多,所以呈坎村祠堂多。」
一邊說著,他們一邊走到後面的寶綸閣,這部分是後建的,上層的閣樓保存著聖旨、官誥、黃榜、御賜品、族譜以及其他珍貴的文獻資料,所以叫寶綸閣。鄧季平走進寶綸閣,看到那些精美的木雕大吃一驚。那些樑柱之間古色古香的盤斗雲朵雕、鏤空的粱頭替木和童柱、荷花托木雕太精美了,還有橫樑上的彩繪,圖案優美,真的是雕樑畫棟、精美絕倫。他拿出相機,不停的拍照,把羅導完全晾在一邊。
不知道過了多久,羅導走近他,問道:「你不想到樓上看看嗎?」鄧季平才收起相機,說:「可惜,今天沒有帶畫夾子。」他隨羅導從側面的木樓梯登上去,那裡是全村的制高點,羅導指引他遠眺黃山的天都峰、蓮花峰。只見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直接連過去群山,潈川河水微微的閃著銀光,山川秀美,果然是風水寶地。
從羅東舒祠出來,鄧季平跟著羅導走街串巷,游過了好幾個宅子,來到了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舊居燕翼堂。據說羅聘八歲之前都在此居住,後來被父親接去揚州,在揚州成名。羅聘的畫筆調奇創,超逸不群,最有名的是《鬼趣圖》,畫鬼而能畫出趣,確實是獨樹一格。鄧季平自認自己作畫創新不足,屬於畫匠一類,到先賢故居表示敬意是必須的。
進了燕翼堂,滿目都是木構件,羅導介紹,講到燕翼堂最早推行的自動滅火系統:天井中有個七石缸,可以接天落水七石,這裡的水在火苗起的時候可以用來撲滅火苗。外牆和大門採取木結構不外露的方式,外牆用青磚砌起,屋頂用青瓦覆蓋。最特別的是兩層樓之間的隔板上先鋪一層粗砂、再鋪一層輕磚。如果樓下起火,燒了木構件,粗砂會傾瀉而下壓下火苗,最後磚也會砸下隔斷火苗。鄧季平點評:「這個構造堪稱古代的自動滅火系統,古徽州人蓋房子就是講究。」羅導呵呵一笑。
他們隨後又參觀了制墨大師羅小華的大宅,他制的墨號稱一螺值萬金。他的大宅由五個屋子組成,每個屋子裡住一位他的太太。一個手藝人竟然可以坐享嬌妻美妾、華屋沃田,鄧季平的好奇心又起來了。羅導有點無奈的說:「他做過嚴世蕃的幕賓,也曾官至中書舍人。」「哦,原來跟嚴世蕃搞到了一起。」鄧季平有點蔑視的說。頓時失去了再參觀其他地方的興趣。
告別羅導,並封了個大紅包後,鄧季平打車回到悅榕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