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縣民起矛盾
比如,原來的漢朝雖然有紙的存在了,但那時候的紙張非常昂貴,一般的人是買不起的。
因此漢朝的書絕大部分還是竹簡的。但這個漢朝,不但紙張很普遍,就連銀票也盛行了。
這點至少要相當於宋朝了,但是銀票普及程度,卻像是明清時代。
還有街上有拿摺扇的人,看裝扮似乎也像是讀書人,這點更像是明清以後的時代。
但很多人的談吐風格,更像是魏晉南北朝的時期,沒有什麼酸腐之氣,豪放不羈的特點倒是盡露無餘。
再比如,大街上出現的很多蔬菜如:花生、辣椒、番茄、以及一些時令水果。明顯是到了清朝才有的特點。
但清朝官職中沒有丞相,而這個漢朝是有的。
還有它的分封制,更像是周朝的制度,每個諸侯國還有自己的內相。
這點更像是春秋戰國之後的官制。而這種官制到了漢朝初期仍沿用了一段時間。
但那個時期的常備武器並沒有刀,刀的大量採用,和常事裝備卻是三國時期、晉朝以後的時間了。
而這個臨武縣的一眾衙役,都是人手一柄刀的。
所以說這個漢朝,是極為混亂的一個朝代。各個時代的特色都會具備一點,但卻又不完全秉承。
就見縣太爺、侯師爺,以及一班皂隸按部就班站好位置,喊完堂威之後,縣太爺開口吟道:
「你也羨慕官老爺,
他也羨慕官老爺,
誰知這些煩惱事,
老爺我睡的正香,」
說著他一抓驚堂木,「啪」地一聲脆香,大聲吟道:
「還得接!」
隨後怒目瞪著眾人,大喝道:「堂下何人?」
「我靠!」張樂天不由的驚呆了一下,這是啥?還整個定場詩?這是唱大戲嗎?
只見縣太爺話音未落,那漢子便迫不及待搶先一步,「撲通」一個利索的滑跪,一邊哀號自稱魏三,一邊手指著那婦人哭訴自己怎麼買了一籃子雞蛋,在回家的半路上又怎麼就被這婦人撞見,最後這婦人又怎麼誣陷自己是偷的她家的雞蛋。
一邊哭訴,一邊還不停的用手抹那並不存在的眼淚。直到此時,另一隻手還死死抓住那個籃子,似乎一鬆手就會失去一塊心頭肉般。
見那婦人不甘落後,急忙跪倒自稱劉李氏,一邊反駁魏三,一邊說自己養了三隻蘆花雞,每天都下幾隻蛋。
就在前半個月,突然有一隻不下蛋了,當初也沒在意,過了兩天另一隻也不下蛋了,又過了幾天這三隻都不下蛋了。
而且一連半個月都不下蛋,食料一點也不少吃,雞也沒見變肥,因此兩人很納悶。
就昨天早上,她起的很早,便見其中一隻母雞飛出了柵欄向外走去。
她好奇之下就跟著,沒想到這隻母雞走了一百多步的距離,相當於一百多米,來到一處無人荒廢的院落,母雞撲棱一下飛了進去,鑽進一個枯草堆。
因為自己還有事情,實在沒時間等雞下了蛋,就匆匆回了家。
結果回家一忙就把這茬忘了,今天一早突然就想了起來。連忙起身就打算把雞蛋拿回來。
結果剛一出門沒走幾步,就見魏三拎著個籃子從那破院落里閃了出來。
劉李氏趕緊上前抓住那個籃子,一看好傢夥,居然有幾十個蛋,這才不依不饒讓著魏三還給自己。
而魏三又是怎樣不承認云云。一邊說一邊時不時用手拍打著魏三的腦袋。
這婦人的潑辣形象同魏三一邊抬胳膊躲閃,一邊抹眼淚的架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結果兩人在大堂上各執一詞爭吵了起來。魏三堅決說雞蛋是買來的。買的時候還數了數,是三十七個。不信可以當場數數。
而劉李氏表示當時看見魏三時,頭上還頂著枯草哩,說著還晃了晃手中的幾根乾巴巴的枯草葉子。
縣太爺見狀連忙拍打驚堂木,說道:「住口,公堂之上公然喧譁,你們這是藐視本縣的官威嗎?再喧譁休怪本縣以漢律每人掌嘴處罰了。現在本縣令問誰,方可開口。旁人再要聒噪,差役即刻掌嘴十下以示懲戒。」
頓時二人噤若寒蟬,就連兩人的手也離開了雞蛋籃子,規規矩矩的垂手跪立。
「現在本縣問魏三,」縣太爺不慌不忙的說道:「你說這一籃子雞蛋是你買來的,可有人證?還有賣給你雞蛋的人,姓字名誰?」
張樂天聽到這裡對縣令的印象還不錯,至少審這個案子還算條理分明。
就見縣令問完,魏三遲疑了一下,隨即面有難色說道:「這籃子雞蛋可真是我買的,只因當時天色很早,街上也沒有人,所以沒有人證。那個賣給我雞蛋的人我也不認識,當時他就拎了一籃子雞蛋,我全部買了之後那人就走了。還請大老爺明察啊。」
縣令點了點頭,又對劉李氏說道:「劉李氏,你說雞蛋是你家的雞下的,可有何憑證?」
縣令話音剛落,劉李氏連忙跪行兩步說道:「青天大老爺,確實是我家蘆花雞下的……」說到這裡周圍人頓時哄堂大笑,其中笑的最誇張的就是縣令旁邊的那位侯師爺,邊笑還邊擦眼角。似乎是笑出了眼淚。
就見縣令鐵青著臉,大喝一聲,吩咐道:「好你個潑婦,竟敢口無遮攔胡言亂語,來呀掌嘴。」說完在簽筒里抓過一隻黑頭簽扔了下去。
其實在案桌上共有四個簽筒,每個簽筒上各寫一字,連起來是「執法嚴明」。其中「執」字筒是捕捉令,插一大把綠頭捕捉簽,其他三個簽筒分為白頭簽、黑頭簽、紅頭簽。俱都是行刑令。簽子頭顏色不同含義也不同:白頭簽每簽一板,黑頭簽每簽五板,紅頭簽每簽十板。
一名差役上前撿起來。這時早有兩名差役將劉李氏架起來,頓時噼啪之聲以及劉李氏的哀嚎求饒之聲不絕於耳。
張樂天儘管很同情劉李氏,可你說話沒有把門的完全是自找的。儘管說錯話的情況誰都有,平常時刻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一般人或許認為縣令小題大做了。
但這是在古代封建社會,是個等級森嚴的時代。尤其是在大堂上,這麼多人圍觀,如果不加以懲罰,劉李氏說出那番話很容易就會被好事者傳開。
相信第二天就會被市井之人所津津樂道,說當朝臨武縣縣令是劉李氏家的蘆花雞下的。這可就大大的不妙了。
因此漢朝的書絕大部分還是竹簡的。但這個漢朝,不但紙張很普遍,就連銀票也盛行了。
這點至少要相當於宋朝了,但是銀票普及程度,卻像是明清時代。
還有街上有拿摺扇的人,看裝扮似乎也像是讀書人,這點更像是明清以後的時代。
但很多人的談吐風格,更像是魏晉南北朝的時期,沒有什麼酸腐之氣,豪放不羈的特點倒是盡露無餘。
再比如,大街上出現的很多蔬菜如:花生、辣椒、番茄、以及一些時令水果。明顯是到了清朝才有的特點。
但清朝官職中沒有丞相,而這個漢朝是有的。
還有它的分封制,更像是周朝的制度,每個諸侯國還有自己的內相。
這點更像是春秋戰國之後的官制。而這種官制到了漢朝初期仍沿用了一段時間。
但那個時期的常備武器並沒有刀,刀的大量採用,和常事裝備卻是三國時期、晉朝以後的時間了。
而這個臨武縣的一眾衙役,都是人手一柄刀的。
所以說這個漢朝,是極為混亂的一個朝代。各個時代的特色都會具備一點,但卻又不完全秉承。
就見縣太爺、侯師爺,以及一班皂隸按部就班站好位置,喊完堂威之後,縣太爺開口吟道:
「你也羨慕官老爺,
他也羨慕官老爺,
誰知這些煩惱事,
老爺我睡的正香,」
說著他一抓驚堂木,「啪」地一聲脆香,大聲吟道:
「還得接!」
隨後怒目瞪著眾人,大喝道:「堂下何人?」
「我靠!」張樂天不由的驚呆了一下,這是啥?還整個定場詩?這是唱大戲嗎?
只見縣太爺話音未落,那漢子便迫不及待搶先一步,「撲通」一個利索的滑跪,一邊哀號自稱魏三,一邊手指著那婦人哭訴自己怎麼買了一籃子雞蛋,在回家的半路上又怎麼就被這婦人撞見,最後這婦人又怎麼誣陷自己是偷的她家的雞蛋。
一邊哭訴,一邊還不停的用手抹那並不存在的眼淚。直到此時,另一隻手還死死抓住那個籃子,似乎一鬆手就會失去一塊心頭肉般。
見那婦人不甘落後,急忙跪倒自稱劉李氏,一邊反駁魏三,一邊說自己養了三隻蘆花雞,每天都下幾隻蛋。
就在前半個月,突然有一隻不下蛋了,當初也沒在意,過了兩天另一隻也不下蛋了,又過了幾天這三隻都不下蛋了。
而且一連半個月都不下蛋,食料一點也不少吃,雞也沒見變肥,因此兩人很納悶。
就昨天早上,她起的很早,便見其中一隻母雞飛出了柵欄向外走去。
她好奇之下就跟著,沒想到這隻母雞走了一百多步的距離,相當於一百多米,來到一處無人荒廢的院落,母雞撲棱一下飛了進去,鑽進一個枯草堆。
因為自己還有事情,實在沒時間等雞下了蛋,就匆匆回了家。
結果回家一忙就把這茬忘了,今天一早突然就想了起來。連忙起身就打算把雞蛋拿回來。
結果剛一出門沒走幾步,就見魏三拎著個籃子從那破院落里閃了出來。
劉李氏趕緊上前抓住那個籃子,一看好傢夥,居然有幾十個蛋,這才不依不饒讓著魏三還給自己。
而魏三又是怎樣不承認云云。一邊說一邊時不時用手拍打著魏三的腦袋。
這婦人的潑辣形象同魏三一邊抬胳膊躲閃,一邊抹眼淚的架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結果兩人在大堂上各執一詞爭吵了起來。魏三堅決說雞蛋是買來的。買的時候還數了數,是三十七個。不信可以當場數數。
而劉李氏表示當時看見魏三時,頭上還頂著枯草哩,說著還晃了晃手中的幾根乾巴巴的枯草葉子。
縣太爺見狀連忙拍打驚堂木,說道:「住口,公堂之上公然喧譁,你們這是藐視本縣的官威嗎?再喧譁休怪本縣以漢律每人掌嘴處罰了。現在本縣令問誰,方可開口。旁人再要聒噪,差役即刻掌嘴十下以示懲戒。」
頓時二人噤若寒蟬,就連兩人的手也離開了雞蛋籃子,規規矩矩的垂手跪立。
「現在本縣問魏三,」縣太爺不慌不忙的說道:「你說這一籃子雞蛋是你買來的,可有人證?還有賣給你雞蛋的人,姓字名誰?」
張樂天聽到這裡對縣令的印象還不錯,至少審這個案子還算條理分明。
就見縣令問完,魏三遲疑了一下,隨即面有難色說道:「這籃子雞蛋可真是我買的,只因當時天色很早,街上也沒有人,所以沒有人證。那個賣給我雞蛋的人我也不認識,當時他就拎了一籃子雞蛋,我全部買了之後那人就走了。還請大老爺明察啊。」
縣令點了點頭,又對劉李氏說道:「劉李氏,你說雞蛋是你家的雞下的,可有何憑證?」
縣令話音剛落,劉李氏連忙跪行兩步說道:「青天大老爺,確實是我家蘆花雞下的……」說到這裡周圍人頓時哄堂大笑,其中笑的最誇張的就是縣令旁邊的那位侯師爺,邊笑還邊擦眼角。似乎是笑出了眼淚。
就見縣令鐵青著臉,大喝一聲,吩咐道:「好你個潑婦,竟敢口無遮攔胡言亂語,來呀掌嘴。」說完在簽筒里抓過一隻黑頭簽扔了下去。
其實在案桌上共有四個簽筒,每個簽筒上各寫一字,連起來是「執法嚴明」。其中「執」字筒是捕捉令,插一大把綠頭捕捉簽,其他三個簽筒分為白頭簽、黑頭簽、紅頭簽。俱都是行刑令。簽子頭顏色不同含義也不同:白頭簽每簽一板,黑頭簽每簽五板,紅頭簽每簽十板。
一名差役上前撿起來。這時早有兩名差役將劉李氏架起來,頓時噼啪之聲以及劉李氏的哀嚎求饒之聲不絕於耳。
張樂天儘管很同情劉李氏,可你說話沒有把門的完全是自找的。儘管說錯話的情況誰都有,平常時刻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一般人或許認為縣令小題大做了。
但這是在古代封建社會,是個等級森嚴的時代。尤其是在大堂上,這麼多人圍觀,如果不加以懲罰,劉李氏說出那番話很容易就會被好事者傳開。
相信第二天就會被市井之人所津津樂道,說當朝臨武縣縣令是劉李氏家的蘆花雞下的。這可就大大的不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