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文
23年2月12日下午六點左右,奶奶去世了。嗯,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不過我知道生離死別是大自然的規律,我知道的。但是心理上還是難以接受的。
奶奶大概是出生於1940年,那個時候還在抗日戰爭,我小時候聽她說,那時候為了躲避兵亂,她和她哥哥兩個人在家裡的床下藏了兩天兩夜不敢出去,不僅是躲日本人,也躲國民黨。仔細算了一算,那個時候她還小,從抗日戰爭到現在,奶奶活了大半個現代史了,除了苦難,我幾乎想不到她的一生還會有些什麼,還能用什麼形容詞來概括她這一生。奶奶個子矮,加上患有腿疾,大半輩子活在病痛之中。
小時候活的心驚膽戰,跟著她哥哥東躲西藏,吃了上頓不見下頓,直到後來結了婚也要受爺爺的家暴。是的,根據前文講述,爺爺是典型的封建思想的人物,我從大家的口中得到了統一的答案就是爺爺總是家暴奶奶,自然而然,吃苦受累便是奶奶的家常便飯。
大爺的去世又讓奶奶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再到爺爺去世,奶奶搬到我家老房子,由父母贍養,儘管不用再受爺爺的打罵,卻由於常年受累,腿疾已經根治不了了,加上高血壓等各種老年病,她儼然成了一個藥罐子,大把大把的藥吃的我自己作為一個看客都承受不住。再到後來肆虐的三年疫情,她都安然無恙的挺過來了!這讓我們大家都喜出望外,卻萬萬沒有想到——她會倒在最後的時刻,
她陽了之後父親就趕緊送去醫院絲毫不敢耽擱,我期間去看過奶奶,她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大大小小的,尺寸不一,奶奶躺在病床上,沒有意識,房間裡只有儀器滴滴答答的聲音,身體由於大量的輸液而導致的特別臃腫。
醫生說是病毒引起的心臟衰竭。人活到現在這樣,大家心裡都清楚結果是什麼了,到了最後回到家過了一個多星期去世了。她去世的時候我沒有哭,沒必要,我也不讓媽媽哭,直到最後下葬的時候,我腦袋才懵了,我眼睜睜看著她被裝進棺材裡,埋進土地里,出不來了,那個慈祥和藹的老太太我以後再也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墳罷了。我不想再看見這座墳了,我沒有像大姑二姑那般哭喪,在我認為,緬懷逝者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她銘記在心中,不需要過多的表達對她的思念。
奶奶的世界其實很小,小到只是這一個村子而已,她連縣城也沒去過幾次。我也只能強裝堅強,捫心自問,我們一家人確實已經盡力了,縣城最好的醫療資源已經用上了,我給她端過屎尿,給她擦過身體,我能做的已經做過了,這個時候告訴我自己,已經沒有啥遺憾了。
其實在農村,孝順父母這件事很少人能做到,在我們家是這樣的,奶奶生了五個孩子,死的死,散的散,最後只有父親一個守在她身邊,確實挺令人唏噓的,我一般睡的很晚,奶奶去世那晚,父親回到房間裡,和母親傾訴,父親說總感覺自己做的不夠好,沒讓奶奶享受過幾天福,母親也只能安慰他,奶奶該吃的也吃過了,也沒和別家老人那樣找事。似乎我還是頭一次看父親哭了,像個孩子一樣,是啊,我父親他沒有父母了,他沒有可以依靠的人了,我的痛苦肯定比不上父親。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我只能用剩下的幾天陪在他身邊。
死亡這件事我現在才明白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體會的到的,不是像寫在本子上「死亡」兩個字,讀者可以輕而易舉的明白的,只有自己經歷過,才能懂,才能明白。我不懂三叔,二姑他們是何感受,在我看來他們不孝順,可能他們也會心懷愧疚,也可能不會,我不再管他們了。我也不想知道,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以後也要贍養好父母,好人就應該有個好的結局,至少在我這裡是。
奶奶這一生我不知道除了苦難還能再總結出別的什麼,她從小到老都是在吃苦,年輕的時候吃身體上的苦,老了受精神和身體兩種苦,長期的病痛和精神上的空洞,決定了她晚年不會好過,寫到這裡我不禁感嘆,奶奶或許就像是一棵柴火吧,燒光了自己,溫暖了兒女,自己卻成了一撮灰,最後讓風給吹散了,飄散在空中,飛向遠方,吹的什麼也不剩了。
我也不禁想問,生命的意義何在?它到底該怎麼存在呢?是不是像書本上寫的那般驚天動地,氣吞山河呢?生而為人,我們又該怎樣的活呢?我們又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活呢?我們活著,能給後代留下些什麼呢?我們能為這個世界創造些什麼呢?我們的後輩,又該用什麼詞彙來評價我們呢?
可能這些問題,只能是讓這些活著的人來回答吧,我雖然不知道這其中內容是什麼,但我似乎知道答案,其實大體也只不過是像一些輓聯和墓志銘一樣——淨撿一些哄人的好話說罷了。
我也為奶奶感到傷心和懷念,奶奶雖不是什麼大人物,但是她不應該被人遺忘——至少不應該是那麼短的時間!
這也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寫的一句話:
「仁厚昏暗的地母呵!願你的懷裡永安她的靈魂!」
(初稿寫於2023年2月15日,終稿寫於2024年6月9日)
奶奶大概是出生於1940年,那個時候還在抗日戰爭,我小時候聽她說,那時候為了躲避兵亂,她和她哥哥兩個人在家裡的床下藏了兩天兩夜不敢出去,不僅是躲日本人,也躲國民黨。仔細算了一算,那個時候她還小,從抗日戰爭到現在,奶奶活了大半個現代史了,除了苦難,我幾乎想不到她的一生還會有些什麼,還能用什麼形容詞來概括她這一生。奶奶個子矮,加上患有腿疾,大半輩子活在病痛之中。
小時候活的心驚膽戰,跟著她哥哥東躲西藏,吃了上頓不見下頓,直到後來結了婚也要受爺爺的家暴。是的,根據前文講述,爺爺是典型的封建思想的人物,我從大家的口中得到了統一的答案就是爺爺總是家暴奶奶,自然而然,吃苦受累便是奶奶的家常便飯。
大爺的去世又讓奶奶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再到爺爺去世,奶奶搬到我家老房子,由父母贍養,儘管不用再受爺爺的打罵,卻由於常年受累,腿疾已經根治不了了,加上高血壓等各種老年病,她儼然成了一個藥罐子,大把大把的藥吃的我自己作為一個看客都承受不住。再到後來肆虐的三年疫情,她都安然無恙的挺過來了!這讓我們大家都喜出望外,卻萬萬沒有想到——她會倒在最後的時刻,
她陽了之後父親就趕緊送去醫院絲毫不敢耽擱,我期間去看過奶奶,她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大大小小的,尺寸不一,奶奶躺在病床上,沒有意識,房間裡只有儀器滴滴答答的聲音,身體由於大量的輸液而導致的特別臃腫。
醫生說是病毒引起的心臟衰竭。人活到現在這樣,大家心裡都清楚結果是什麼了,到了最後回到家過了一個多星期去世了。她去世的時候我沒有哭,沒必要,我也不讓媽媽哭,直到最後下葬的時候,我腦袋才懵了,我眼睜睜看著她被裝進棺材裡,埋進土地里,出不來了,那個慈祥和藹的老太太我以後再也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墳罷了。我不想再看見這座墳了,我沒有像大姑二姑那般哭喪,在我認為,緬懷逝者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她銘記在心中,不需要過多的表達對她的思念。
奶奶的世界其實很小,小到只是這一個村子而已,她連縣城也沒去過幾次。我也只能強裝堅強,捫心自問,我們一家人確實已經盡力了,縣城最好的醫療資源已經用上了,我給她端過屎尿,給她擦過身體,我能做的已經做過了,這個時候告訴我自己,已經沒有啥遺憾了。
其實在農村,孝順父母這件事很少人能做到,在我們家是這樣的,奶奶生了五個孩子,死的死,散的散,最後只有父親一個守在她身邊,確實挺令人唏噓的,我一般睡的很晚,奶奶去世那晚,父親回到房間裡,和母親傾訴,父親說總感覺自己做的不夠好,沒讓奶奶享受過幾天福,母親也只能安慰他,奶奶該吃的也吃過了,也沒和別家老人那樣找事。似乎我還是頭一次看父親哭了,像個孩子一樣,是啊,我父親他沒有父母了,他沒有可以依靠的人了,我的痛苦肯定比不上父親。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我只能用剩下的幾天陪在他身邊。
死亡這件事我現在才明白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體會的到的,不是像寫在本子上「死亡」兩個字,讀者可以輕而易舉的明白的,只有自己經歷過,才能懂,才能明白。我不懂三叔,二姑他們是何感受,在我看來他們不孝順,可能他們也會心懷愧疚,也可能不會,我不再管他們了。我也不想知道,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以後也要贍養好父母,好人就應該有個好的結局,至少在我這裡是。
奶奶這一生我不知道除了苦難還能再總結出別的什麼,她從小到老都是在吃苦,年輕的時候吃身體上的苦,老了受精神和身體兩種苦,長期的病痛和精神上的空洞,決定了她晚年不會好過,寫到這裡我不禁感嘆,奶奶或許就像是一棵柴火吧,燒光了自己,溫暖了兒女,自己卻成了一撮灰,最後讓風給吹散了,飄散在空中,飛向遠方,吹的什麼也不剩了。
我也不禁想問,生命的意義何在?它到底該怎麼存在呢?是不是像書本上寫的那般驚天動地,氣吞山河呢?生而為人,我們又該怎樣的活呢?我們又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活呢?我們活著,能給後代留下些什麼呢?我們能為這個世界創造些什麼呢?我們的後輩,又該用什麼詞彙來評價我們呢?
可能這些問題,只能是讓這些活著的人來回答吧,我雖然不知道這其中內容是什麼,但我似乎知道答案,其實大體也只不過是像一些輓聯和墓志銘一樣——淨撿一些哄人的好話說罷了。
我也為奶奶感到傷心和懷念,奶奶雖不是什麼大人物,但是她不應該被人遺忘——至少不應該是那麼短的時間!
這也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寫的一句話:
「仁厚昏暗的地母呵!願你的懷裡永安她的靈魂!」
(初稿寫於2023年2月15日,終稿寫於2024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