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仁義你把握不住,我來好不好?!(跪求追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玄德公。」郭誼前踏一步,到劉備面前深鞠一躬,禮節備至,面含笑意。

  劉備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同樣還以一禮。

  但是在內心深處,還是略微驚訝的,這個人竟然如此年輕,看年歲不過二十三、四的年紀,穿著也較為樸素,想來不是世家子弟。

  甚至,從雙手的粗麻綁手來看,可能還是個武夫。

  這樣的人,進言曹操使用仁義攻徐。

  令人敬佩。

  「這是,郭誼,字孟譽。」

  「來自潁川郭氏,但是旁支,家族分化極遠,已經算不上郭氏的族親了,徐州的軍略,就是他為我謀劃的。」

  曹操神情得意,就好像在向人介紹自己珍藏多年,價值連城的和氏璧,言語之中不乏喜色。

  「少年英雄,孟譽若是早生數年,大漢又多一明吏。」

  「嗯,你這話說得不錯,」曹操挺了挺腰,大步走在前方,而兩人也隨即跟了上去,「能以仁義緩慢攻徐,可重傷陶謙之名,揭露其豪匪之面目,如此方才是真正大勝。」

  「然其關鍵處,在於糧草。」

  糧草,才是此戰最大的關鍵。

  若是沒有糧草,那就意味著必須要急攻,而且根本無力去養民,還談什麼開倉放糧,收治戰時流民。

  不做這些事,那就不能將禍名引到陶謙身上。

  是以,本錢的確是最重要的。

  劉備深以為然的點頭,「我聽聞,曹公運數十萬斛至徐州,以致境內儲糧不力,如此方才退軍不攻,再待明年。」

  「應該是如此吧?並非全因備至徐州規勸而退軍。」

  「哼哼哼……」曹操樂呵的拉了一把劉備的手,抓住了他的手腕,沉聲道:「玄德與我多年前早早相識,自然明白我的心意。」

  「如此家資,是誰給我謀來的?除卻潁川、兗州內士族豪雄之外,便是孟譽在前一年安置青徐黃巾時的屯田之策,不光安置流民,甚至還得逾百萬斛。」

  「原來如此。」

  劉備心裡一驚,當即暗暗舒了一口氣,簡直頭皮發麻。

  這計策,當真可與現下之事環環相扣,這郭誼實在是運氣好,又或者說是命好,聽來恐怕本是內政之臣。

  懂得農耕之理,於是開辦屯田策令,所得糧草囤積剛巧又可用來攻徐,因而可步步為營,緩慢推及,同時處理內患。

  這計策,倒像是用攻徐之事,來引出兗州內亂,繼而先行統一兗州,再取徐州兩郡,同時又讓陶謙抱頭鼠竄,聲名掃地。

  當真是絕妙。

  這人的命,真好。

  當然,也可能並非是命好,而是心中所謀長遠寬大,才有了這一連串的功績,所以他這麼年輕,就已經是曹操身邊的倚仗之臣。

  我二十四、五的時候,在做什麼?

  在小商做販,不可比擬。

  「得屯田策如此,曹公日後糧草可源源不斷也,來年再攻徐州,呂布自也不可阻擋。」

  「不攻。」

  曹操乾脆利落的駁了劉備的這番本是拍馬屁的話,同樣也讓他愣神片刻,連忙好奇的問道:「為何?」

  乘勝追擊,才是你曹孟德的性格,當初討董時,你可是一人獨追董卓西涼軍,都毫無半點遲疑之人。

  現在還不打了?

  「聽孟譽之計,守彭城、下邳兩城,坐望郯縣即可,他呂布無險可守,有何懼哉?玄德心中亦有仁義,興兵傷民,我既已有收穫,何苦再動兵馬,我且守此二地,養民安境耳。」

  曹操背著手,悠然自得的笑了起來,「為民計,故而不攻呀。」

  劉備麵皮一抽,當即嘴角微微顫抖,幾不可查。

  曹孟德變了,他已經不是他了。

  為民計?!你不是這種人吶。

  一時間劉備竟沒什麼話好再說出口。

  他來之前,認為曹操兵伐威勢極盛,故而動兵時候定會勞民傷財,而自己仁厚待民,養民清淨。

  如此兩人剛好可相互而補,如此在曹操治下,一樣能夠大有作為,真正為百姓做下惠政。

  現在好了,沿襲曹操的政令去做就可以了。

  做得出色,郡中長者每每提及,都會誇讚他曹操惠政愛民,其麾下文武等廉潔奉公。

  他就變成了這個等。

  那我等什麼?不然走算了?

  劉備心一懸,發現好像自己變得很是無力,就仿佛這些年行走各處,總有雙股長劍在身,一把為仁,一把喚義。

  而現在,這兩把劍反倒被曹操握在手中。

  「我卻,無力可施展也。」

  劉備心嘆道。

  「玄德……」曹操到正堂門前,負手抬頭看著門後正對的主位案牘,伸手一指道:「此處便咱歸你所有。」

  「我先表你為沛國相,令你兵馬駐紮此地,你沿襲我兗州屯田之政,加以改良,而後隨行我左右,與我至鄄城。」

  「此後,在思迎歸天子,奉於聖位,如何?」

  「全憑曹公吩咐。」

  曹操是個厚道人。

  劉備承認,在結識曹操後,他一向對自己不錯,以至於當初他起兵時也追隨其至鄉里。

  慷慨大氣,奉行霸道,這才是曹操。

  劉備鬆了口氣。

  看來曹操還是保留了幾分霸氣的味道,好讓他還認識這位曹孟德,雖說人的性情雖經歷而變,但本性不變。

  「他依舊還是那個,詭詐善攻的曹孟德,不過此時善用仁義為鋒刃罷了。」

  劉備暗暗斷定。

  但旋即又自顧自愣了一下。

  誒?這豈不是更加可怕?

  罷了,劉備心裡一橫。

  至少可在治下為官時,為百姓所記住,我劉備勤於政務,勤於親民,光憑此二點,做到曹氏麾下無人能出我右,同樣乃是大績名望。

  ……

  曹操表劉備為沛國相。

  將上表於長安天子。

  當然,只是走個流程,天子知不知道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讓呂布知道。

  讓徐州境內的文武知曉,然後便可無需再攻。

  這一夜劉備和曹操又聊及了許多事。

  譬如徐州陶謙是如何起勢,他本質乃是豪紳,靠其岳父甘公而起,譬如其如何制衡境內勢力,靠丹陽狡兵震懾,以庶人權衡士人等。

  又比如,陳登的爺爺陳球,其實是盧植的老師。

  而盧植,又是劉備的老師,故而劉備和陳登之間,也能靠這個關係再攀上幾句,同時也說道了陳登心思陰翳,難堪忠義二字。

  這一聊,曹操才深刻了解到,其實徐州內部的派系,比他的兗州亂太多了,他們這等人要真正得到全境支持,仁義這把劍怕是要堅持不知多少年方可達成。

  「故而,仁可治善民,難以明叵測,明公若是要知任徐州,仍要堅持數年、乃至十年之久,以仁善之策不斷惠及,方可拉攏境內士族相助,這可是陶恭祖這麼多年,都未曾做到之事。」

  劉備分析下來,覺得陶謙也只是陳氏等真正大族所推舉而上,便於壯大家族,暗中掌控的一位州牧罷了。

  但因他手下丹陽兵多,是以逐漸失衡,讓陶謙差一點收服了徐州,若是再給他年輕個十歲、二十歲,恐怕真有希望。

  不過人生,沒有如果。

  仁義,太難了!!

  劉備面色鄭重誠懇,目光含霧般真摯的盯著曹操。

  你把握不住的,還是我來吧。

  曹操若有所思,虎目圓瞪,當時激昂大笑了兩聲,「既如此,更要奉行仁義,令徐州諸賢歸附!仁為天闊、義似地厚,吾之威勢,豈非如那雷霆雨露乎?如此,方才是賢明不愚之道!」

  「玄德所言,深得我心!!」

  曹操拍了拍他的肩膀。

  我,我不是這個意思!

  劉備一下有點急了。

  你這人怎麼,不聽勸呢!?你玩你的霸道、兵法、征伐去,我他娘的靠仁義立本的呀?!

  你來卷我幹什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