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去找他吧,可能真有好事。
曹操樂呵的笑了笑,將碗中的酒一飲而盡,舒適的擦了一把嘴唇,道:「我正有此意。」
「諸多謀臣之中,孟譽的年紀最小,才能卻不下於志才、公台、文若等人,我當將其當做學生培養,不光要帶他在身邊為我出謀劃策,也要隨時考校,授其兵法,日後可見其大才。」
「今夜之後,即將攻徐,就在數個時辰前,我已經讓文若,將此事發放了出去,再以此事為例,傳遍全軍,以彰顯我怒火。」
「諸位!」曹操向前前傾了片刻,悠然自得的笑道:「你們可知,我現在在兗州之聲望。」
「不亞於,當初洛中百姓對皇甫將軍之念!那時候,有民謠贈皇甫將軍,曰: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如今,我亦有此民心。」
「兗州軍民聞此,如何不怒?故而出兵得順應之名,便是正義之師,徐州反倒不義!我意大肆急攻,在今年秋收後立刻攻伐,讓徐州膽戰心驚,震懾於我之威勢!」
曹操此時不算盛怒,倒是也不至於說出「屠城」二字,無形之中,郭誼的這些舉動,讓曹操只存下了劫掠以養戰之意。
已經沒有了生死無度的那種恨意怒火。
此言一出,不少人將軍都相對而視,那等笑容不斷宛若水面漣漪般暈開來,還有激奮握拳者,均是暗中躍躍欲試。
建功方可立業,此時便是最好的時機。
「如此,徐州可攻克也。」
「徐州一下,來年耕種將會更多糧食可屯於徐州之內,此四戰之地平原居多,跑馬布防、水道交錯,便是天然的糧倉。」
「不,不不……」曹仁搖了搖頭,當即打斷了夏侯惇的話,然後平靜的看向他,「徐州平原居多,雖說跑馬便捷,運輸通達,可卻也無險可守,以此為糧倉反倒要小心,不如豫州潁水一帶,土地肥沃不說,山可為險,水能扼守。」
「子孝,我這話是和孟譽一同探討過的,當初我也這麼認為,不過孟譽卻引用孟子之語,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進而說,兗州若是強盛,則可互為犄角,徐州可安也。」
「嗯,」曹操讚許點頭,「說得好。」
「仁義,才是此時之道,」說完,曹操略有深意的看了夏侯惇一眼,笑道:「元讓從不會與我說起他人之語,如今趁機刻意提及,是否是有話要說?」
曹操說這番話時,雙眸直接盯著夏侯惇而分毫不移,這份洞察之情,讓夏侯惇先是愣住。
而後苦笑了起來,「孟德,什麼都瞞不過你。」
他笑了一會兒,然後收起笑意面露嚴肅,嘆了口氣道:「我在進衙署之前,孟譽就先行來見過我了。」
「他與我說,此戰不宜速攻,應當抓住徐州張闓等餘孽的說辭,不斷以此遊說,利用小沛一城打壓徐州內治,上一次我等入下邳為其平亂,反而招致了陶謙之覬覦。」
「陶謙匹夫,匡亭時曾與袁術密謀,暗中妄圖動兵入侵我兗州;會盟時出兵無力,駐軍酸棗不發,致以聯軍追逐董賊而敗;爭徐州時,以討好賄賂之行,蔽天子視聽而求得李、郭之詔,實為宵小之輩,若要使其悔,則要毀其名也。」
「徐州得位不正,闕宣方才反;治理無能,而境內才有餓殍;用兵不守正道,於是眾叛而親離,為自古之道也,主公當廣播仁義於徐州,不可以威勢欺壓,如此,不出一年,徐州之內必有清形勢,無需死戰而吞沒徐州。」
夏侯惇說完看了曹仁一眼,又笑道:「方才,我與子孝也爭論徐州是否可用以大肆囤糧,建取內治,無論誰對誰錯,但從此時開始,我等都應該將徐州,當做自己的領地。」
「既然,是孟德你的囊中之物,如何不能對它好一些呢?」
曹操若有所思,眼色不斷變化。
這一番話,肯定不是元讓所想,應該是郭誼已經和他說過了。
但,孟譽怎麼不自己來和我說呢?
他和元讓的關係已經這麼好了嗎?!
孟譽剛剛回來,還在家中休息,應該是不知曉元讓回來的消息,那麼定不是他主動去見。
恐怕是元讓,先行去拜會了郭誼。
兩人一文一武,是東郡官職所任之肱骨,看來現在彼此之間的配合,早已是親密無間了。
可喜,也可贊。
「我想想。」
曹操揮了揮手,這番話他的確是往心裡去了,既然現在只是家中死去了些許族人、奴籍等,損失數十車財物,那實際上憤怒的確沒到那麼大。
但以仁義不斷壓境。
是否可行。
畢竟,徐州若是不速攻,恐怕周圍諸侯都會來助,有的人當然見不得曹操拿徐州而壯大,譬如袁術、公孫瓚等一派的諸侯。
甚至,袁紹或許也不想看到曹操太過壯大。
吾與袁紹,的確暗中為盟,彼此倚靠。
他見不得我不好,但卻一定也見不得我比他好。
這是人之常情。
「好,」夏侯惇抱拳鞠躬,與在座之人繼續飲酒,這裡都是曹氏的宗親,自小就跟隨曹操相混。
少時一同遊俠,彼此都很是敬佩曹操,於是舉家跟隨其起兵,在亂世便求大業。
所以許多話,在外是不可能這麼說的,但偶爾一同相聚時,若是剛好適宜,說出來反而更好。
這時候說,也恰是時機,若是等大家都功成名就,身居高位了,很多話反倒不敢再說了。
夏侯惇明白,這些話說出來了,曹操一定會去考慮,至於結果是如何,那麼就等待他的決斷了。
……
深夜,宗親自衙署出來。
夏侯惇兄弟走在一齊時,身材瘦高、面容忠毅的夏侯淵快走幾步靠近了,到近前認真的問道:「兄長,今日你所言,都是孟譽所教的嗎?」
「是,我剛到時,就去他的宅院見過他了,期間聊及了徐州之事,我也曾認為該強攻,以絕諸侯支援之事,但他思考後,與我商討時,就這般告知。」
「實際上,仁義之名在手,不可輕易丟失,他的法子最是謹慎,不丟仁義而屈人之兵,但是兵貴神速,又以此不符,如何抉擇,還是交由主公去決斷。」
「他怎麼不自己來進言?」夏侯淵疑惑不解,這若是採納了,又是進言之功,日後功績加身,不是更受重用?
「也許,是要給我一樁人情,也許,是因為此事他不便去說,畢竟要駁論主公,終究是討人不喜之事,但孟德開明,肯定不會怪罪。」
「但,無論是什麼,對我們好就行。」夏侯惇站得筆直,面色平靜,頗有剛正之風,微笑而言。
「那我,我也想去見孟譽,此戰或許是我成名之機,或許他能給一些建議。」
夏侯淵不好意思的說道,話語裡有濃濃的羨慕之意。
「嗯,你是東郡校騎,早就該去和他見一面了,說不定他還真有什麼話,可告知於你。」
「諸多謀臣之中,孟譽的年紀最小,才能卻不下於志才、公台、文若等人,我當將其當做學生培養,不光要帶他在身邊為我出謀劃策,也要隨時考校,授其兵法,日後可見其大才。」
「今夜之後,即將攻徐,就在數個時辰前,我已經讓文若,將此事發放了出去,再以此事為例,傳遍全軍,以彰顯我怒火。」
「諸位!」曹操向前前傾了片刻,悠然自得的笑道:「你們可知,我現在在兗州之聲望。」
「不亞於,當初洛中百姓對皇甫將軍之念!那時候,有民謠贈皇甫將軍,曰: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如今,我亦有此民心。」
「兗州軍民聞此,如何不怒?故而出兵得順應之名,便是正義之師,徐州反倒不義!我意大肆急攻,在今年秋收後立刻攻伐,讓徐州膽戰心驚,震懾於我之威勢!」
曹操此時不算盛怒,倒是也不至於說出「屠城」二字,無形之中,郭誼的這些舉動,讓曹操只存下了劫掠以養戰之意。
已經沒有了生死無度的那種恨意怒火。
此言一出,不少人將軍都相對而視,那等笑容不斷宛若水面漣漪般暈開來,還有激奮握拳者,均是暗中躍躍欲試。
建功方可立業,此時便是最好的時機。
「如此,徐州可攻克也。」
「徐州一下,來年耕種將會更多糧食可屯於徐州之內,此四戰之地平原居多,跑馬布防、水道交錯,便是天然的糧倉。」
「不,不不……」曹仁搖了搖頭,當即打斷了夏侯惇的話,然後平靜的看向他,「徐州平原居多,雖說跑馬便捷,運輸通達,可卻也無險可守,以此為糧倉反倒要小心,不如豫州潁水一帶,土地肥沃不說,山可為險,水能扼守。」
「子孝,我這話是和孟譽一同探討過的,當初我也這麼認為,不過孟譽卻引用孟子之語,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進而說,兗州若是強盛,則可互為犄角,徐州可安也。」
「嗯,」曹操讚許點頭,「說得好。」
「仁義,才是此時之道,」說完,曹操略有深意的看了夏侯惇一眼,笑道:「元讓從不會與我說起他人之語,如今趁機刻意提及,是否是有話要說?」
曹操說這番話時,雙眸直接盯著夏侯惇而分毫不移,這份洞察之情,讓夏侯惇先是愣住。
而後苦笑了起來,「孟德,什麼都瞞不過你。」
他笑了一會兒,然後收起笑意面露嚴肅,嘆了口氣道:「我在進衙署之前,孟譽就先行來見過我了。」
「他與我說,此戰不宜速攻,應當抓住徐州張闓等餘孽的說辭,不斷以此遊說,利用小沛一城打壓徐州內治,上一次我等入下邳為其平亂,反而招致了陶謙之覬覦。」
「陶謙匹夫,匡亭時曾與袁術密謀,暗中妄圖動兵入侵我兗州;會盟時出兵無力,駐軍酸棗不發,致以聯軍追逐董賊而敗;爭徐州時,以討好賄賂之行,蔽天子視聽而求得李、郭之詔,實為宵小之輩,若要使其悔,則要毀其名也。」
「徐州得位不正,闕宣方才反;治理無能,而境內才有餓殍;用兵不守正道,於是眾叛而親離,為自古之道也,主公當廣播仁義於徐州,不可以威勢欺壓,如此,不出一年,徐州之內必有清形勢,無需死戰而吞沒徐州。」
夏侯惇說完看了曹仁一眼,又笑道:「方才,我與子孝也爭論徐州是否可用以大肆囤糧,建取內治,無論誰對誰錯,但從此時開始,我等都應該將徐州,當做自己的領地。」
「既然,是孟德你的囊中之物,如何不能對它好一些呢?」
曹操若有所思,眼色不斷變化。
這一番話,肯定不是元讓所想,應該是郭誼已經和他說過了。
但,孟譽怎麼不自己來和我說呢?
他和元讓的關係已經這麼好了嗎?!
孟譽剛剛回來,還在家中休息,應該是不知曉元讓回來的消息,那麼定不是他主動去見。
恐怕是元讓,先行去拜會了郭誼。
兩人一文一武,是東郡官職所任之肱骨,看來現在彼此之間的配合,早已是親密無間了。
可喜,也可贊。
「我想想。」
曹操揮了揮手,這番話他的確是往心裡去了,既然現在只是家中死去了些許族人、奴籍等,損失數十車財物,那實際上憤怒的確沒到那麼大。
但以仁義不斷壓境。
是否可行。
畢竟,徐州若是不速攻,恐怕周圍諸侯都會來助,有的人當然見不得曹操拿徐州而壯大,譬如袁術、公孫瓚等一派的諸侯。
甚至,袁紹或許也不想看到曹操太過壯大。
吾與袁紹,的確暗中為盟,彼此倚靠。
他見不得我不好,但卻一定也見不得我比他好。
這是人之常情。
「好,」夏侯惇抱拳鞠躬,與在座之人繼續飲酒,這裡都是曹氏的宗親,自小就跟隨曹操相混。
少時一同遊俠,彼此都很是敬佩曹操,於是舉家跟隨其起兵,在亂世便求大業。
所以許多話,在外是不可能這麼說的,但偶爾一同相聚時,若是剛好適宜,說出來反而更好。
這時候說,也恰是時機,若是等大家都功成名就,身居高位了,很多話反倒不敢再說了。
夏侯惇明白,這些話說出來了,曹操一定會去考慮,至於結果是如何,那麼就等待他的決斷了。
……
深夜,宗親自衙署出來。
夏侯惇兄弟走在一齊時,身材瘦高、面容忠毅的夏侯淵快走幾步靠近了,到近前認真的問道:「兄長,今日你所言,都是孟譽所教的嗎?」
「是,我剛到時,就去他的宅院見過他了,期間聊及了徐州之事,我也曾認為該強攻,以絕諸侯支援之事,但他思考後,與我商討時,就這般告知。」
「實際上,仁義之名在手,不可輕易丟失,他的法子最是謹慎,不丟仁義而屈人之兵,但是兵貴神速,又以此不符,如何抉擇,還是交由主公去決斷。」
「他怎麼不自己來進言?」夏侯淵疑惑不解,這若是採納了,又是進言之功,日後功績加身,不是更受重用?
「也許,是要給我一樁人情,也許,是因為此事他不便去說,畢竟要駁論主公,終究是討人不喜之事,但孟德開明,肯定不會怪罪。」
「但,無論是什麼,對我們好就行。」夏侯惇站得筆直,面色平靜,頗有剛正之風,微笑而言。
「那我,我也想去見孟譽,此戰或許是我成名之機,或許他能給一些建議。」
夏侯淵不好意思的說道,話語裡有濃濃的羨慕之意。
「嗯,你是東郡校騎,早就該去和他見一面了,說不定他還真有什麼話,可告知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