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之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顆壯志,期待著能讓自己活得精采的人們。相信吧,付出一定會有回報!

  作為歷史文學,自然是藉助相關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特定的歷史背景為依託。在尊重基本歷史精神的基礎上,用文學的手段進行合理創造。讓讀者能從中體驗到文學的魅力和歷史的韻味。這就需要追求作品的可讀可感的藝術魅力,能吸引人、讓願意讀,並能樂意讀下去。在享受藝術魅力的同時,能吸取其中的成敗得失,激發讀者積極面對生活、奮發向上,以期讓自己的人生更完美。

  所以,既要注重文學性、趣味性和思想性。同時,需要注重它的歷史性。儘管,不必強求,所使用的素材,都要經過嚴格的歷史考證。因為才難逮意的原因,這或許只是我的美好心愿,也是我的孜孜以求的方向

  緒章

  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々,皆為利往。所以,求名圖利,往往是普遍的人性。請看吧,崇尚清靜無為的李老君,還留下了洋々灑々的五千言。讓他的名字流芳超長。也成為讓許許多多的人們爭相學習,啟迪智慧、傳遞文化的的精神財富。莊子更是以汪洋恣肆、縱橫捭闔的文風,成為讓文人們竟相效仿的文宗。有不少人還因此成其為一代宗師。

  孔子曾感嘆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對顏回作出如此的讚嘆的,作為老師的孔子,執著著遊歷於列國之間,以求能不負所學,乃至於三月不知肉味,仍然還孜孜以求……這些都是世間少有的聖賢之人,倘且沒有逃出對名利的追逐。這也說明,要想忽視,世間的名利、實屬不易。所以,孔聖人也盛嘆顏回賢哉。

  就是因為功利的不易迴避,世人沉溺其中,也在情理之中。再說一句閒話,信奉上帝的猶太人,對於財富的痴迷,堪稱是刻骨銘心。他們久歷兩千來年的性格、命運歷程,足以說明很多的東西。與其說他們信奉上帝,不如說他們信奉錢財。所以,人們對名利的追逐,堪稱是世界性的基本人性。

  不過,中國人的道德素養,有一句話叫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又有一句話叫著,「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就是因為這事實上的種種矛盾,推動著現實中的歷史,呈螺旋形發展。所以,歷史,足以作一面鏡子。唐太宗曾告誡世人,「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說了不少的閒話,是應該進入正題的了。因為,所涉及的是東漢末年的事。我想把話題扯遠一點,說一下秦始皇。能以秦地一國之力,在以實力為尊的亂世之中,蕩平六國,一統寰宇、乃至於在之後所採取的大手筆,足以展現出他的雄才大略、和豐功偉績。是因為役民過度,而成為朝代滅亡的動力。為了滿足一已私慾,徳不配位、才不配位的趙高、胡亥之流的倒行逆施、和胡作非為,成為壓倒秦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也付出了生命作為代價。

  平民出身的漢高祖,不僅親眼目睹、親身經歷了秦朝的暴政,也親身經歷,並參與了推翻秦政權的行為,甚至成為其利益的獲得者。在享受到利益的同時,他肯定不希望手中的政權,步秦朝的後塵。為了發展和鞏固政權,總是在為準備和實施與民休息創造著條件,儘量減輕賦稅和瑤役,以及實行無為而治等其他的一系列明智的措施,為政權的鞏固奠定了基礎。

  自私和貪婪,往往是人的本性,也容易構成人的原罪。世間上的許多的悲苦,都是由它們演繹出來的。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帶著漢朝跨上了巔峰。成蕭何敗蕭何的漢武帝,親自帶著漢朝走上了下坡路。那一群特權豪強們的貪得無厭,只是一昧地吸血下層人民。讓下層百姓的活路越來窄。王莽的橫空出世,將日薄西山的西漢王朝送上了不歸路。

  因為農民本身所具有的局限,往往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最終獲得利益的,是其他的豪強勢力。南陽劉秀就成為了,另一個獲益的豪強勢力的代表。

  在西漢,往往存在著上層豪強和下層豪強。他們之間,一向存在著矛盾。經常進行著鬥爭。發展到了東漢,作為中央集權體現者的朝廷,對豪強還有著一定程度的控制。在漢和帝時,朝廷向豪強讓步。讓豪強勢力更加強大了,反過來實行對朝廷的控制。同時,下層豪強的財力也大有增加,要求分享權力。

  上層豪強往往以外戚為代表。為了自身利益的發展,下層豪強就找到了宦官作他們的代表。這樣一來,外戚、宦官兩個集團,為爭奪對朝廷的控制權,展開劇烈鬥爭。

  不論是朝廷還是國家,都需要官員出面來治理。出面治理的官員的手中,自然會具備著相應的權力。在代表著上層豪門的外威和下層豪門的宦宜眼中,手中擁有著一定權力的官員,自然會成為他們爭奪的香饃饃。為了提升自身的勢力範圍,不論是上層豪門,還是下層豪門,總是在想方設法地,將官員的任免權抓在手中。以此來培養和壯大他們的勢力。這同樣成為他們爭鬥的方向。

  有權做官吏的,除了上層豪門和下層豪門外,中小地主也有權做官吏。只是他們需要先讀書,甚至要讀好書。然後等著有機會被舉薦成士人。慢慢地,士人成為中小地階級的一個階層。東漢後期,在夾縫中成長起來的士人,逐漸從外戚為代表的上層豪強集團里分化出來,變成官僚集團。它的政治代表,是士人生身的三公和大名士。政治傾向一般接近於外威。進一步發展,成為魏、晉、南北朝的土族。

  公元八八年,漢章帝死,年僅十歲的漢和帝繼位,竇太后臨朝,外威竇憲總攬大權。在事實上,是竇家做漢皇帝了。為了取得統治階級,特別是豪強的默許,竇太后宣布「罷鐵鹽之禁,縱民煮鑄」。這令豪強實力大增,政治上的野心也隨著加強。令中央集權勢力成為衰弱的標誌,也是東漢政治更為黑暗的開始。勞動人民承受到了更為嚴重的災難。反抗戰爭到處發生,結果都被豪強勢力鎮壓了下去。

  國家集權衰弱了,豪強擁有著愈加強大的武力。作為應該具有統治能力和治理責任的中央集權的朝廷,其影響力卻在日薄西山。這都緣於德不配位,才不配位的原因。為了爭權奪利惹的禍。結果,承擔苦難的,是下層的勞動人民。

  這也驗證了元朝的詞曲大家張養浩的「興,百姓苦;亡,百興苦」而百姓們引頸苦盼著的,是能不苦!這種期盼,總在世世代々地延伸著。漢桓帝、漢靈帝這樣的德不配位,才不配位的皇帝的憑空出現,逐漸地,把這一災難推向了高潮。

  公元一五九年,漢桓帝集合一批宦官,殺掌管朝堂的梁翼,以及梁家重要徒黨。自三公九卿至州刺史、郡太守凡數十人。斥逐次等徒黨三百餘人,朝官幾乎空了。他們搜到來獻給梁翼的贓物、及梁翼自己搜刮的財物,官賣得錢三十萬萬。因為官賣價要比實際價低,梁翼的實際財產肯定會超過三十萬萬。再加上樑翼一家人二十年來揮霍浪費的財物,再加上幾百個徒党家中的巨大贓物,以及被他們揮霍掉的財物,數目肯定是觸目驚心、駭人聽聞。從中可以想到,勞動人民遭受到了,怎樣恐怖的剝削!收買贓物的人,自然是宦官和有勢力的豪門貴族,他們所擁有的贓錢,也是可以想像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