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劉宏過目 百官探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曹操的奏疏很快被宦官們呈交給漢靈帝。

  彼時劉宏正在後宮享樂,躺在宮女的懷裡,他和宮女們都穿著薄薄的單衣。

  他待的這間屋子內有一個巨大的爐子,燒的是最上等的木炭,幾乎沒有什麼煙。

  爐子燒得很旺,明明是寒冬臘月,這間屋子的氣溫卻像早秋時節一般舒適。

  「陛下,這是大司農兒子曹操的奏疏,裡面提出了一個叫做科舉的法子,讓尚書台爭議不斷。奴婢們看到後也被這個法子的想法震驚,所以趕忙來讓陛下過目。」

  十常侍里劉宏最信任的人就是張讓,見到張讓如此鄭重,劉宏決定花費一點寶貴的享樂時間看看。

  他躺在一個身材頗為豐滿的宮女懷裡,懶洋洋的伸出手。

  「把奏疏給朕吧。」

  張讓小心上前,雙手捏著曹操的奏疏放到了天子手中。

  漢靈帝保持躺的姿勢仰頭看了起來。

  看到一半,劉宏本來的慵懶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開始逐字逐句的看這份奏疏。

  看完了第一遍,劉宏一個打滾,從宮女的懷裡坐在地上,開始第二次看這封奏疏,一連看了三遍。

  張讓見到天子少見的認真,也不敢打擾,一直躬身在旁邊等候。

  過了好一會兒,劉宏在思索完後,突然把那封奏摺抬起手往天上輕輕一扔,嚇得張讓趕緊用手把他接住。

  「陛下以為如何?」

  劉宏伸了個懶腰,重新躺下,在宮女的雙腿間找了個舒服的姿勢。

  「法子是個好法子,要是朕剛和黨人們較勁的時候有這個科舉的法子,朕就沒必要去辦什麼鴻都門學了,全面推行這個科舉便是。可惜它現在才來。晚了,晚啦。」

  張讓雖然有心想推行這個科舉,但是能爬到中常侍這個位置,並且讓劉宏親近新任,自然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

  千萬不要小瞧了劉宏,這也是個聰明無比的人物。

  從一個藩王過繼承祀,即位之初,就鬥倒了竇太后和大將軍竇武,外加百官之首的太傅陳蕃,十幾歲就成為一個實權天子。

  而後更是掀起了殘酷的第二次黨錮之禍,牽連甚廣,壓得那些妄圖抑制其權柄的世家大族喘不過氣。

  以他的政治水平自然知道,科舉這法子是很難得到實行的,世家大族們必定會聯合起來抵制。說不定他前腳剛下詔要實行,後腳第二次黃巾叛亂就開始了。

  「那陛下,這封奏疏奴婢就打回去了?」

  劉宏沒有馬上表態,而是閉上眼睛想了一會。

  「不用打回,這曹操提了一個這麼好的法子,那朕也不能浪費。你派人多抄幾份,拿去給百官,讓他們也看看,後日朝會之時看看他們的反應。先嚇一嚇這些老東西們。」

  張讓明白了天子的意思,這是打算以不推行科舉之法去和世家們換點東西。

  「諾!」

  張讓走後,劉宏望著其遠去的背影發呆,過了好久才又和宮女們打鬧起來。

  曾經他也是一個不屈的少年,為了對抗士人們的太學,他自己搞了個鴻都門學。

  隨著日子年復一年的過去,他漸漸明白,這個天下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天下。

  在洛陽這塊地界,他作為天子還能說話算個數,可一旦出了虎牢關,那就是世家大族們的天下。

  什麼勵精圖治,什麼天下為公,都不過是騙人的把戲。

  他越掙扎就越無力,也越來越失望,到最後索性就擺爛。

  你們這些士人當著我老劉家的官,去地方橫徵暴斂,個個肥得流油,罵名卻全部讓我這個遠在洛陽的天子擔了。

  這還有沒有天理了?

  既然如此,那想當官就先交錢吧,反正你們無論如何都會搜刮民脂民膏,不如分一點給朕這個天子享受享受。

  ...

  張讓回去後,一直在等候的其它十常侍紛紛圍了過來。

  「張公,陛下怎麼說?」

  面對這些人殷切的眼神,張讓只是搖了搖頭。

  「陛下不打算推行這個法子,只打算拿去嚇唬嚇唬他們。」

  宦官們從靈帝繼位的第一天起,就被外面長了把的官吏們群起圍攻,所有人都恨不得把他們除之後快。


  好像解決了宦官,這個天下所有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這些個宦官們風光歸風光,但是他們知道自己的腦門上一直都有一把利刃,隨時可能斬下。

  而曹操的這個科舉之法似乎給了他們希望,一個讓他們腦門上的利刃挪開的希望。

  只要科舉制推行,那這些世家就無暇來對付宦官了,保住自己家族世世代代興旺更加重要。

  得知天子不打算推行,十常侍們都非常失望。

  趙忠更是把心中的話說出了口。

  「唉,可惜了。若是當年有科考,我也不會淨身入了宮裡。」

  ...

  「唉...」

  其它宦官們也紛紛嘆氣。

  見到他們個個無精打采,張讓說道:「諸位何必心急,法子已經有了,天子只是現在不推行,可保不准以後不推行。咱們這些人,日日夜夜陪在天子左右,還怕找不到機會去勸陛下嗎?」

  張讓的話讓這些人的心逐漸振奮起來。

  對呀,外邊的人不是一直說宦官蠱惑天子嗎?這種事情正是我們擅長的啊!

  大家當初齊心協力,把權勢滔天的竇武陳蕃都弄死了,現在只是推行一個好法子,只要齊心,早晚能夠成功!

  張讓遵照劉宏的指示,把曹操的奏疏抄了幾十份,以尚書台的名義分發給百官,讓他們發表意見。

  奏疏發下後,洛陽的高官群體全部開始討論這個事情。

  有人贊同,有人反對,但是他們全部都默契的封鎖消息,不讓這個事情讓底層人知道。

  這其中有一個人雖然沒有當官,但是也知道了這件事。

  這個人就是蔡邕,他是當世知名大儒,善寫辭賦,曾受漢靈帝信任,屢次直言進諫,陳述時弊,後來因為同時得罪宦官和權貴,在涼州和揚州避禍了十多年。

  此時身上沒有官職,其在士人中的地位可不低。

  蔡邕和曹操是忘年交,曹操還是一個愣頭青的少年時就認識了已經名滿天下的蔡邕,兩人性情相似,剛正不阿,得罪了很多人,互相引為知己。

  他看到這份奏疏後,對自己的女兒蔡琰說道:「這個科舉之法絕對不是孟德自己想出來的。」

  蔡邕膝下無子,從小就把女兒當成兒子一樣教育,蔡琰故而自小就飽讀詩書,博學多才。

  她對科考之法也非常讚賞,見父親這麼說,於是問道:「父親為何如此篤定不是曹孟德想出來的?」

  蔡邕回道:「孟德與我是至交,知己。我還不了解?他要是有這麼好的想法,剛冒出來就會和我商議。」

  反覆看了這個奏疏的內容,蔡邕愈發的欣賞。

  「不行,我得去找孟德問問,到底是誰想出來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