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無我無為是本源
甲午日,乙未時。
天明氣朗,燦日高懸,熾然照耀大地山川,正是陽氣極盛之時,萬物躁動,一片火勢,好似將天地關在一方火爐之中,不斷炙烤。
對五行喜火的李長青而言,可謂吸納靈氣的天時,巳午未三會火,火氣旺極,不僅助長修行,且有氣運加持,故而選擇在此時服用真陽造化丹。
李長青沿著小徑攀登,來到洞府上方的石壁外,盤坐在一塊突出的巨石上,此地匯聚龍脈之氣,又有日光斜照,正是吞丹修煉的好地方。
他盤坐調息一會,見時機已至,連忙捏起腰間的丹葫蘆,拔開嘴塞,將那顆雪白的丹丸倒出,咕噥填入口中。
這丹藥嗅起來香氣濃郁,吃下去卻味同嚼蠟,幾乎品嘗不出什麼味道,反而有種淡淡的刺痛,不斷劃割舌頭和喉嚨。
吞下後不多時,感覺小腹有一股熱騰騰的氣感,時而膨脹,時而收縮,起初微弱得很,隨著丹丸消融,氣感越發明顯,如有一團火在燒煮熱水,直至沸騰。
咕噥!咕噥!
李長青側耳細聽,甚至能聽見腹內的響聲,咕噥噥響個不停,止都止不住。
真陽造化丹乃上品丹藥,藥效非同小可,一旦服用,便有走火入魔的風險,李長青不敢馬虎,連忙閉目打坐,調息凝神,使了個凝神入氣穴的法門,將心意凝聚於下丹田位置,以神引氣,以意化火,煉化真陽造化丹。
此丹果是兇猛,釋放靈氣如滔天洪水,洶湧澎湃,剎那在腹內爆開,決堤湧出,洪水泛濫,四處橫衝直撞,掀起驚濤駭浪,緊隨著便是一股難以名狀的劇痛,仿佛千萬根針在體內飛馳。
幸好李長青道行不低,有吞吃丹藥的經驗,否則任憑這股氣機衝撞肆虐,經絡非廢掉不可,比走火入魔更嚴重。
他以意引氣,以神光下照,不斷將氣機引出丹田,疏通經絡,灌入四肢百骸,身軀好似變成一片湖泊,恰恰泄去洪水的衝擊。
如此兩三時辰,氣機穩定,真陽造化丹的藥效才真正得以發揮,於玄關之內產生真陽之氣,凝化而現。
李長青平時打坐,亦可生出真陽,但效果不可同日而語,如一滴水與一碗水的區別。真陽一現,暖融融的流入丹田氣穴,起初只是一股泉流,隨著丹藥消融,泉流匯聚江河,江河流入汪洋,溫熱也變成了灼燒,好似體內真藏著一個煉丹爐,正起火猛燒。
因陽氣太盛也!
氣一躁,心神便亂,生出一股無名火,在體內憋屈著,使得心神狂躁不安,甚至瘋魔。
萬一壓制不住,道心散亂,神意大動便不妙了。
幸好李長青的心性磨練得不錯,微微壓制,立馬沉寂如水,將體內的煩躁化於無形,心一靜,氣自然順,故曰:欲成仙先修心。一切法門歸根結底是心性功夫,若心性不過關,修仙和自尋死路沒甚分別,極易走火入魔。
單單一顆真陽造化丹,便足以令道心不穩的修士發瘋。
過了這個階段,接下來便順利了。
李長青穩住心神,與平常修煉一般無二,調息內斂,收攝六根,觀照下丹田之處,以神氣感應形成非有非無的虛空,即為鼎爐。
真陽一發,便被心意引入鼎爐,如涓涓細流匯聚大海,再以文火溫養,慢慢淬鍊,以成元精之物。
此時,李長青巋然不動,身心兩忘,後天呼吸漸漸停止,鼻孔幾乎沒有任何氣息,反而丹田內一鼓一縮,似在虛空之中吐納,此為胎息。
因其神光下照,覺觀丹田,眼眸中頓生一片白光,比午時的太陽更熾烈,正是虛室生白。
借著真陽造化丹的助力,終於突破先前的桎梏,剎那入定,剎那坐忘,心神融於氣穴之中,靜而又靜,定而又定,久而久之連念頭都生不出,只剩一道靈妙的覺知。
以往修煉打坐,李長青亦可收攝六根,不生雜念,但那是強行為之,稱作止念,如今乃是忘念,想生念頭都無能為力,猶如一池清水,平靜無波。
這種狀態和昏迷截然不同,人在昏迷時渾渾噩噩,生不出念頭也沒有任何覺知,如一塊石頭。
入定後雖不生念,可覺知無比清明,內外一切皆被心神感知。
這叫識神退位,元神做主。
李長青完全沉醉其中,返歸本來面目,覺知身軀如一無形氣團,漂浮在水面上,似有若無,飄飄忽忽,起初還分得清體內體外,久而久之,界限漸漸模糊,內外融為一體。
原來身軀是假象,自我亦是假象,皆為元神投影,鏡花水月。
六根剝落,回歸本源。
時空消退,忘身忘我。
修了這麼久,李長青頭一次契入「無我」之境,此無我非真無我,僅是踏進了半隻腳,便足以令他大開眼界,修為精進。
無我之後,所感所見所聞所知,儘是一片光華。
光是神,亦是氣,更是神氣感應的一種相,正如天上的日月,放射萬丈光芒照耀大地,其本質無非神氣罷了。
李長青的元神如同日月,神光所照,盡在體內。
自然,他修為尚淺,無法照耀天地萬物,但照出這一方洞府輕而易舉,故而洞府內的一切皆在心識中顯現,一花一草,一沙一塵,從未有過的清晰,無需刻意洞觀,無需啟用神通,自然而然覺照四方,仿佛洞府即是他的身軀。
天地由活潑潑的大道而生,於眾生之用為元神,故而元神一顯,自可天人合一。
無論佛道,萬般法門修到至高之境,都求個無我無為,先前李長青似懂非懂,如今有了無我的體驗,才瞭然徹悟。
唯有無我,方可達到天地萬物皆是我的境界,如仙佛菩薩一般,神光普照三界,自然無所不知,空空無相。
經曰: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天明氣朗,燦日高懸,熾然照耀大地山川,正是陽氣極盛之時,萬物躁動,一片火勢,好似將天地關在一方火爐之中,不斷炙烤。
對五行喜火的李長青而言,可謂吸納靈氣的天時,巳午未三會火,火氣旺極,不僅助長修行,且有氣運加持,故而選擇在此時服用真陽造化丹。
李長青沿著小徑攀登,來到洞府上方的石壁外,盤坐在一塊突出的巨石上,此地匯聚龍脈之氣,又有日光斜照,正是吞丹修煉的好地方。
他盤坐調息一會,見時機已至,連忙捏起腰間的丹葫蘆,拔開嘴塞,將那顆雪白的丹丸倒出,咕噥填入口中。
這丹藥嗅起來香氣濃郁,吃下去卻味同嚼蠟,幾乎品嘗不出什麼味道,反而有種淡淡的刺痛,不斷劃割舌頭和喉嚨。
吞下後不多時,感覺小腹有一股熱騰騰的氣感,時而膨脹,時而收縮,起初微弱得很,隨著丹丸消融,氣感越發明顯,如有一團火在燒煮熱水,直至沸騰。
咕噥!咕噥!
李長青側耳細聽,甚至能聽見腹內的響聲,咕噥噥響個不停,止都止不住。
真陽造化丹乃上品丹藥,藥效非同小可,一旦服用,便有走火入魔的風險,李長青不敢馬虎,連忙閉目打坐,調息凝神,使了個凝神入氣穴的法門,將心意凝聚於下丹田位置,以神引氣,以意化火,煉化真陽造化丹。
此丹果是兇猛,釋放靈氣如滔天洪水,洶湧澎湃,剎那在腹內爆開,決堤湧出,洪水泛濫,四處橫衝直撞,掀起驚濤駭浪,緊隨著便是一股難以名狀的劇痛,仿佛千萬根針在體內飛馳。
幸好李長青道行不低,有吞吃丹藥的經驗,否則任憑這股氣機衝撞肆虐,經絡非廢掉不可,比走火入魔更嚴重。
他以意引氣,以神光下照,不斷將氣機引出丹田,疏通經絡,灌入四肢百骸,身軀好似變成一片湖泊,恰恰泄去洪水的衝擊。
如此兩三時辰,氣機穩定,真陽造化丹的藥效才真正得以發揮,於玄關之內產生真陽之氣,凝化而現。
李長青平時打坐,亦可生出真陽,但效果不可同日而語,如一滴水與一碗水的區別。真陽一現,暖融融的流入丹田氣穴,起初只是一股泉流,隨著丹藥消融,泉流匯聚江河,江河流入汪洋,溫熱也變成了灼燒,好似體內真藏著一個煉丹爐,正起火猛燒。
因陽氣太盛也!
氣一躁,心神便亂,生出一股無名火,在體內憋屈著,使得心神狂躁不安,甚至瘋魔。
萬一壓制不住,道心散亂,神意大動便不妙了。
幸好李長青的心性磨練得不錯,微微壓制,立馬沉寂如水,將體內的煩躁化於無形,心一靜,氣自然順,故曰:欲成仙先修心。一切法門歸根結底是心性功夫,若心性不過關,修仙和自尋死路沒甚分別,極易走火入魔。
單單一顆真陽造化丹,便足以令道心不穩的修士發瘋。
過了這個階段,接下來便順利了。
李長青穩住心神,與平常修煉一般無二,調息內斂,收攝六根,觀照下丹田之處,以神氣感應形成非有非無的虛空,即為鼎爐。
真陽一發,便被心意引入鼎爐,如涓涓細流匯聚大海,再以文火溫養,慢慢淬鍊,以成元精之物。
此時,李長青巋然不動,身心兩忘,後天呼吸漸漸停止,鼻孔幾乎沒有任何氣息,反而丹田內一鼓一縮,似在虛空之中吐納,此為胎息。
因其神光下照,覺觀丹田,眼眸中頓生一片白光,比午時的太陽更熾烈,正是虛室生白。
借著真陽造化丹的助力,終於突破先前的桎梏,剎那入定,剎那坐忘,心神融於氣穴之中,靜而又靜,定而又定,久而久之連念頭都生不出,只剩一道靈妙的覺知。
以往修煉打坐,李長青亦可收攝六根,不生雜念,但那是強行為之,稱作止念,如今乃是忘念,想生念頭都無能為力,猶如一池清水,平靜無波。
這種狀態和昏迷截然不同,人在昏迷時渾渾噩噩,生不出念頭也沒有任何覺知,如一塊石頭。
入定後雖不生念,可覺知無比清明,內外一切皆被心神感知。
這叫識神退位,元神做主。
李長青完全沉醉其中,返歸本來面目,覺知身軀如一無形氣團,漂浮在水面上,似有若無,飄飄忽忽,起初還分得清體內體外,久而久之,界限漸漸模糊,內外融為一體。
原來身軀是假象,自我亦是假象,皆為元神投影,鏡花水月。
六根剝落,回歸本源。
時空消退,忘身忘我。
修了這麼久,李長青頭一次契入「無我」之境,此無我非真無我,僅是踏進了半隻腳,便足以令他大開眼界,修為精進。
無我之後,所感所見所聞所知,儘是一片光華。
光是神,亦是氣,更是神氣感應的一種相,正如天上的日月,放射萬丈光芒照耀大地,其本質無非神氣罷了。
李長青的元神如同日月,神光所照,盡在體內。
自然,他修為尚淺,無法照耀天地萬物,但照出這一方洞府輕而易舉,故而洞府內的一切皆在心識中顯現,一花一草,一沙一塵,從未有過的清晰,無需刻意洞觀,無需啟用神通,自然而然覺照四方,仿佛洞府即是他的身軀。
天地由活潑潑的大道而生,於眾生之用為元神,故而元神一顯,自可天人合一。
無論佛道,萬般法門修到至高之境,都求個無我無為,先前李長青似懂非懂,如今有了無我的體驗,才瞭然徹悟。
唯有無我,方可達到天地萬物皆是我的境界,如仙佛菩薩一般,神光普照三界,自然無所不知,空空無相。
經曰: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