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公子冶的計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話說公子冶拿著黑龍令再次回到王城,眾王子,世子大考的成績已然出現,譚王之子崇佐穩穩的落在了首位,而公子冶的名字也是出現在了第二位,以此類推,排序出了譚國長公子,二公子,三公子等名次。

  齊國

  齊憙公雖然過的辛苦,卻也時時關注著這鄰國局勢,知道譚國王子會考結束,急需趕緊趁熱抱住譚國的大腿,在送來賀信的同時也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譚國的長公子,也就是崇佐。有了譚國的支持,齊憙公在齊國重臣面前也算是有些「威嚴」了。

  但明眼人都知道,憙公這是被這些所謂重臣欺負的連自己的女兒都派出來聯姻了,但不得不說憙公確實打得一手好牌。

  第一,小白在譚國有了個親戚叫姐夫,從此不用再被當做人質。

  第二,一紙盟約確保齊國不會被一向信守諾言的譚國攻擊。

  第三,有了譚國的支持,憙公殺幾個臣子也沒人敢反。

  但是事情真的會按照已經套好的路發展嗎?錯!

  譚國

  雖然治國之道沒被承認,但治軍之道卻是被推行了,不過卻是被崇佐借了個鑒,拿去做商隊的鏢師也。也算沒有白白浪費這些勞動力。

  公子冶很快也再度回到了玥城,繼續推行著他的新制度,從合一之道中領悟出來的軍民合一。一晃十四年的光景過去,玥城,也引來了一片大好。

  世間之變,皆以三為數。故取法為度…

  十四年來街道上眾人談論的最多的,無疑是公子冶的治軍治國之道。

  路人甲:「聽說了嗎,玥城公子冶那套治軍之道,正所謂空前絕後呀,士卒除了上陣打戰,閒暇的時間可以用來種田,勞作,這要是推行出來,將我們譚國原本的兩萬士卒分配到生產,得多少勞動力,給咱們譚國節約多少開支呀?這一套下來老百姓得少吃不少苦呢!妥妥的五星好評,六六六!」

  路人乙:「你這是沒去過玥城吧?那公子冶把玥城治理的真是沒得說,那些遊手好閒有事不想做的的人都被公子冶抓去牢里關著,關了幾天就乖乖的跑去種田的種田,守城的守城,玥城上下每一個人都極為奮進,他們把莒國來的糧食拉到灣城換成海水之精,再拉到莒國,這些年賺了不少錢,聽說玥城就是普通白姓都能吃到海水之精呢!這生活也是六六的了。」

  路人丙:「這算啥,上次我去莒國,聽說莒國過來的路人說,這小路上有一隊山匪,四十幾個人,跟著他一起去玥城的軍營報官,那當官的都在農田裡幹活呢,知道山匪的事情後,那當官的隨便叫了幾個莊家漢就把山匪的賊窩都給端了,我第一次看到那麼能打的莊家漢。這才是六六六呢!」

  路人丁:「公子崇佐的治國治軍之道也不錯呀,拿來保護商隊,使得我國的商隊平安來往於各諸侯國之間,使得我國這些年的商隊猛增,錢糧儲備得到長足的發展,貢稅什麼的再也每愁過,缺產了國家還有得反補,倒是百姓人人能吃飽飯,雖然不比玥城,當相比十年前,卻也是尤為不易了。畢竟我們這是一國,而玥城只是一城。一國的治理難度…」

  ……

  剎那間,公子冶的種種都成了譚國上下茶餘飯後的談資,聽到這些公子冶非但開心不起來,還隱隱有些當心。

  因為民間善且如此,更不要討論各種王侯了。

  整件事原本挺好的,安靜平穩的度過了十四年後,玥城成為了譚國和莒國的經濟樞紐,糧倉,軍事力量也是譚國最強的。

  但這一切,卻因為關於公子冶的某個被民眾討論的部分走露出去,偏偏還傳到了大周國國君的耳朵里了。

  對於此事,大周的國君和公子冶同時微微一笑。這下真心好玩了。

  周王並不認為公子冶會反,首先從當年先太祖姬發為姒氏修建宮殿而言,這是平分天下之意,雖然起初姒氏頭人無岩拒絕,並且向先太祖稱臣。但最終宮殿還是落成了。

  再加上這些年以來,儘管位列大東,周待譚也算不錯,一直收著小東的賦稅,如果如今的姒氏公然造反,怎麼也說不過去,必遭天下諸侯唾棄,從此萬劫不復。

  各諸侯國亂象漸起,各國以各種藉口搪塞周國,很多諸侯國叛亂不斷,越國更是多年不交貢稅,還以天災為名,連年向周國借錢借糧。

  外加這些年來楚國為首的多國雖不說謀反,但司機拉攏,打壓諸多小國,瞬間做大,領地不斷擴大,隱隱有超過周國的趨勢。

  平叛,賑災已經令周王很揪心了,若是先太祖起就時時提防的姒氏再來一出,真心不知道周國還有沒有未來,所以,一條邀請公子冶到周國作客的帖子就快馬飛到譚國。


  譚國國君此時已經病入膏肓,見此帖即刻招冶回朝述職。於此同時,與冶向來交好公子言也收到了招帖。

  收到招帖,冶從帖中知曉,是周王要召見他,回朝是去交接工作與公子言,自知此行有所兇險,因不願牽連小白,迅速安排小白出行莒國。

  譚王宮

  公子冶與公子言一同面見譚王,公子冶交接之時,將玥城情況一一上報,譚王聽後心驚異常,玥城之力,已然可敵譚國全力,悔不當初。

  公子言聽冶之報,更為心驚,對於公子冶所謂的全民皆兵,更是難以想像。瞬覺無法接起公子冶重任。遂進言。意外代公子冶出行周國,只因周王不識公子冶。

  譚王應允,且因曾一己私慾,險些誤了譚國,召集重大臣,以盜取之名廢除儲君崇佐,立遺詔。

  譚王殯天之後,由公子冶為新任國君。

  因公子言代為出行,公子冶更名號為拙言。

  公子崇佐不解,王何故於死前修改王命,恐有詐,遂反。譚劃分為南北兩側,公子冶屢屢與公子崇佐交涉,願將王座交由崇佐。

  但公子崇佐心中已然扣實公子冶弒父之罪,接過王位之後,遂將公子冶全府羈押與天牢。

  遍查眾臣,眾臣皆謂先王之遺命,崇佐怒,遂拿眾臣開刀。

  譚國眾臣何其堅毅,縱有先死,毅然不從。動亂間,公子冶近身帶刀侍衛管仲出逃齊國,望齊國能解救公子冶之危,投於國高二氏旗下。

  公子崇佐雖取得王權,因無實據,又有玥城與數關之勢相對而立,動公子冶不得。故羈押公子冶與地宮之中,日日鞭刑相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