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荊北取捨
第443章 荊北取捨
可沒等他和襄陽重臣們商量出個結果,黃祖求援的文書就接二連三傳入了襄陽城中,擺到了他的案幾之上。
劉表看完文書,雙手都有些顫抖。
揚州軍竟一日破兩城,半日下西塞,兵鋒已經遙指夏口了。
此時劉表還不知道,夏口城都已經被周瑜圍了個水泄不通,而黃祖則已經於數日之前落跑去了沙羡了。
這時候,劉表才緊張了起來,一邊將黃祖的求援文書傳給眾臣們觀看,一邊苦思應對之法。
這文書一傳,眾人大驚。
「明公,當速派援軍啊!」
韓嵩直接站起身,走到劉表跟前進言:「夏口乃是漢水入長江之要衝,一旦為劉揚州所有,襄陽水師再想入長江可就要困難的多了。」
「德高所言甚是。」
劉闔起身贊同道:「黃郡守乃是宿將,非危機時刻,不會如此惶怖。且夏口如今還在我手,此時援軍只需衝出夏口,進入長江,即可與黃郡守合兵,如此才有餘力伺機江面決戰。」
「可如今襄陽城中僅有三萬餘眾,其中大半還是水軍,若要增援,該動幾何?」
劉表也知道要救援黃祖,問題從來都不是救不救,而是該如何去救。
依舊是韓嵩回答道:「當傾力相救,如今襄陽城中有水軍兩萬,再調步卒五千上艦,悉數南下增援黃府台。」
劉表聞言竦然一驚,堂上也有人驚呼道:「不可,如此一來,襄陽豈不是只剩下五千人了。襄陽乃是大城,五千人如何能守。明公,萬萬不可啊。」
劉表去看說話之人,此人乃是傅巽傅公悌。
此人乃是北地郡泥陽縣,乃是西漢義陽侯傅介子的後代,家族在北地郡中頗有聲望,堪為名門。
傅巽容貌魁偉,博學多聞,少時就為三公徵辟出仕,起家尚書郎,這可是極高的榮譽,可見傅氏一門的底蘊。
只是如今也不得不南下避難,寓居襄陽,為劉表所用。
傅巽後來在劉表病死後,力勸劉琮降曹,在曹魏中頗有建樹,但他最為有名的事情,卻是善於識人。
他一生中識三人最有傳奇色彩,其一是評裴潛為「品行清風亮節名揚四方」,其二是評魏諷為「謀反為早晚之事」,其三就是評龐統為「半英雄」,皆是一言中的,可見其眼光之毒辣。
傅巽此時所言,正中劉表心中所憂。
劉表心裡也是極為贊同傅巽之言的,襄陽城大,人口不下十萬,其中有三成以上便是北方流民。
這些人因為失去了土地,只能在襄陽城中打零工維繫生計,並不安穩。五千人連鎮撫襄陽都危險,萬一再出點什麼意外,那自己在荊州的基業可就危險了。
看出劉表臉上的異樣,韓嵩也明白傅巽說的並非有錯,只是在韓嵩看來,當務之急是解決夏口的問題,襄陽城內解決的辦法其實並不少。
既可以讓士族豪強拿出部曲來權且沖抵,也可以在襄陽富裕人口中進行徵兵擴軍。
不過韓嵩也明白,這兩個策略還是有些緩不濟急,而且蘊藏風險。
就在劉表猶豫不決之時,有一人站了起來,衝著劉表拱手作揖道:「明公,某有一策,或可解此難題。」
劉錶轉頭一看,頓時大喜道:「幼林有何妙策,還請速速教我。」
原來說話之人,正是龐季。
龐季也不拖沓,當即出言道:「明公,以季之見,黃府台必援,夏口城必救,襄陽邑必安。此三點乃萬事之基。」
劉表連連點頭,目放精光,若是能夠同時滿足這三條,那在他看來,當可謂是絕妙好計。
龐季沒賣關子,直接道:「既是如此,我等當保重舍輕,以季之見,南下增援之兵只可多,不可少,然襄陽守衛不足,明公何不往周遭考量?」
劉表、韓嵩等人俱是眼光一閃,有些明白了龐季的意思。
「南陽尚有雄兵萬餘,章陵亦有三四千銳卒,以季之見,不若從此二處抽調兵馬,回援襄陽,同時明公則打開府庫,犒賞三軍,徵募新卒。」
龐季的建議的確不錯,而且明明是幫助韓嵩之言,卻恰恰引來了南陽幫的質疑。
「南陽乃是襄陽屏障,如何可輕言捨棄?」
劉闔起身,朝著龐季拱手作揖:「有南陽則有襄陽,無南陽,則襄陽危。如今已是六月末,以往年例,關中張濟寇邊之時已然不遠。先前已經抽調了南陽兵馬,此時若是再抽調,南陽安可保全?」
增援黃祖乃是大局,這並沒有什麼不對,可犧牲南陽增援黃祖,劉闔、韓嵩、鄧賢等人可就接受不了了。
南陽兩萬餘守軍已經被抽調了一半,當時南陽派就有所不滿。只是看在襄陽還有兵馬三萬,隨時可以復援南陽的餘地上才同意的。
可現在還要從南陽抽兵,而且還是在張濟犯境前,劉闔、韓嵩、鄧義、宋忠等人俱是南陽人,如何不擔心自家鄉梓的安危?
龐季起身回以拱手,面露無奈道:「那或可待襄陽城內徵募新卒後,再補充南陽如何?」
劉表在上首聽著龐季和劉闔之間的交談,臉上神色變幻,顯然也在斟酌衡量。
片刻之後,劉表的目光轉到了韓嵩的身上,對方不僅僅是南陽幫的領頭羊,更是荊州的別駕。
韓嵩的意見也是不能忽視的。
「德高,你意下何如?」
聽見劉表的問話,韓嵩心中嘆息一聲,起身拱手道:「幼林之見,實為真知灼見也。」
韓嵩這話頓時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包括南陽幫的人在內,也沒想到韓嵩會「跳反」。
好在很快就繼續說了下去。
「只是南陽遮蔽襄陽,實心口之肉,薄之實弱襄陽。」
韓嵩緊跟著話鋒一轉:「明公,以嵩之愚見,可從南陽、章陵抽調兵馬回襄陽,以襄陽城中大族豪門的部曲暫時填充,等待新募之兵以解燃眉之急可乎?」
韓嵩這一建議相當聰明,他看出了劉表已經有所意動,也看出了江夏、南郡、乃至於襄陽本地的豪強士族都是支持派兵支援黃祖的。
襄陽本地的豪強士族倒不是真的如此大公無私,他們擔心的並不是黃祖,而是遠在臨湘城下的征討軍。
這支軍隊裡可是有著大量的襄陽子弟,若是黃祖支撐不住,那征討軍的後路可就要被劉封給切斷了。
到那時候,征討軍能夠逃回江陵都算是極大的成功了,一個大意就是全軍盡墨的下場。
因此,他們最佳的選擇就是大力支援黃祖,接應徵討軍回撤荊北。
韓嵩正是看出了這一點,明白自己一方哪怕傾盡全力,也阻止不了劉表的決定。
既然阻止不了,那就贊成他,在支持對方的同時,儘量挽回己方的損失。
這就是韓嵩的想法。
劉表聽完韓嵩的建議後,陷入沉思之中。
韓嵩所言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南陽、章陵的荊州軍收縮之後,襄陽就有了兩萬之眾,自保已是無虞。而南陽戰線主要還是防守,以襄陽的大族部曲前往鎮撫填充,這的確是一步好棋。
劉表當即做出決斷:「別駕所言,可謂集眾言之長,甚合吾意。」
「我意已決。」
劉表伸手壓住堂上其他想要發言的人,決斷道:「以張允為將,都督水陸兵馬兩萬五千人,南下趕赴夏口,援助黃祖。另召南陽守軍八千人,章陵守軍兩千人,調回襄陽。」
「以襄陽各家集五千部曲,趕赴穰城駐守,若是張濟來犯,可死守待援。」
劉表在一一布置道:「德高,自明日起,於荊州諸郡中招募新兵,兵額暫定為兩萬……,不,三萬人。」
「喏!」
韓嵩起身應命。
劉表的目光在眾人身上掠過,隨即躬身一禮道:「諸君,我荊州眼下勢如危卵,還請諸位不吝出力,助我州平安度過此次劫難。」
眾人紛紛起身回禮:「我等皆是明公之臣,敢不盡心竭力乎。」
散堂之後,劉闔等人自然而然的匯聚到了韓嵩身邊。
劉闔憂心忡忡的詢問道:「德高,南陽如此空虛,一旦張濟來犯,可如何是好?」
鄧義也贊同道:「明府雖要擴軍,然募兵何等麻煩。如今荊南巨變,江夏又陷入戰火,只有南郡和我襄陽周邊有兵員徵募。別說眼下正值夏播,就算過了秋收,也未必能募集得到萬人,三萬之數,不過虛言爾。況且即便能夠募集到足額之兵,新募之卒,如何對付得了關中虎狼之軍。我看明公這是放棄我南陽故地了。」
韓嵩緩緩搖頭:「不至於,至少明公如今也徵調襄陽大族部曲前往穰城縣布防,西涼人不擅攻城,只要固守城池不失,其劫掠地方後必不能持久,遲早是要退兵的。」
劉闔、鄧義眼睛滿是失望,但他們也知道韓嵩所說不假,為今之計,也只有如此了。
劉表則單獨將張允留下。
張允是劉表的外甥,張允之母是劉表之妹,與其父早死,因此張允從小就跟著劉表。
張允對劉表還是較為忠心的,但他和劉表的兒子、侄子關係卻相處的很不融洽。尤其是劉表的長子劉琦,和張允之間的關係原本還勉勉強強,可自從來了荊州之後,就急轉直下,如今更是互相生厭。
原因很複雜,不過主要還是有兩點,第一點是劉琦看不慣張允貪腐成性,第二點則是張允和蔡家走的很近。
劉磐、劉虎都是親近劉琦的,故而和張允關係也很惡劣,甚至都比不上蔡瑁。
正是考慮到這個原因,劉表才沒有讓張允出任水軍都督,而是留他在自己身邊。也是擔心張允和劉磐、劉虎發生衝突,影響了南征戰事。
蒯越南征,幾乎帶走了荊北軍中大部分的精兵良將,剩下的強將又都在江夏黃祖麾下。
如今劉表身邊,居然都拿不出幾個能征善戰的將佐來了。
因此,讓張允督軍南下,增援黃祖也就成了最佳人選,可問題是,張允跟蔡瑁走的很近,和黃祖之間的關係卻是不佳。
因此,劉表得在張允出發之前,要好好敲打一下自己這個外甥。
「子約,汝這次南下援夏,可知該如何做嗎?」
張允聞言,心中一驚。
張允和蔡瑁不同,演義里的蔡瑁其實是頗被污名化了,其人還是很有可取之處的。可張允不同,他雖有些許小聰明,但私心極重,又貪婪奢靡,實在不是什麼好人。
只是張允雖然見錢眼開、貪財輕義,可他並不算蠢,自然聽出了劉表話里的含義。
張允沉默了片刻,憋出一句話來:「侄兒自然聽舅父的。」
其實對張允的貪財,劉表是素有所聞,只是他覺得這也沒什麼不好,不貪財的話,那戀起權來,難道想著自己屁股下面的位置嗎?
因此,劉表對劉琦的進言並不理會,相反還安撫劉琦讓他要與張允好生相處。
不過這會兒,劉表卻是沉下臉來:「我宿知汝與黃承德不睦,然此番南下,黃承德為全軍主帥,汝與之會師之時,當以兵權相交,汝可明白?」
黃祖,字承德。
張允心裡有些不服,想不到在自家舅父眼裡,他卻連個外人都不如。
不過好在他腦子還算清醒,明白黃祖在劉表心裡的地位,點頭應道:「叔父放心,小侄明白。」
張允雖然表態,但劉表的叮囑還沒完。
「此番汝南下,除了兩萬水軍外,還有五千步卒。」
劉表細心叮嚀道:「若是有機會,汝自然以和黃承德會師為上。若是不可為,汝可分五千步卒增援夏口,若還是不可為,當可增援西陵。明白了嗎?」
五千士卒,加上隨軍的軍械物資,顯然是相當大的一項負重。
若是揚州水軍封鎖了夏口,大隊船隻衝出,速度首當其衝,故此要提前將這部分陸軍卸下。劉表擔心張允不懂應變,直把細節掰碎了交代給他,也安排好了這部分陸軍上岸之後的任務。
張允恍然,趕忙連連點頭:「舅父放心,允定牢記心頭,絕不會有所閃失。」
(本章完)
可沒等他和襄陽重臣們商量出個結果,黃祖求援的文書就接二連三傳入了襄陽城中,擺到了他的案幾之上。
劉表看完文書,雙手都有些顫抖。
揚州軍竟一日破兩城,半日下西塞,兵鋒已經遙指夏口了。
此時劉表還不知道,夏口城都已經被周瑜圍了個水泄不通,而黃祖則已經於數日之前落跑去了沙羡了。
這時候,劉表才緊張了起來,一邊將黃祖的求援文書傳給眾臣們觀看,一邊苦思應對之法。
這文書一傳,眾人大驚。
「明公,當速派援軍啊!」
韓嵩直接站起身,走到劉表跟前進言:「夏口乃是漢水入長江之要衝,一旦為劉揚州所有,襄陽水師再想入長江可就要困難的多了。」
「德高所言甚是。」
劉闔起身贊同道:「黃郡守乃是宿將,非危機時刻,不會如此惶怖。且夏口如今還在我手,此時援軍只需衝出夏口,進入長江,即可與黃郡守合兵,如此才有餘力伺機江面決戰。」
「可如今襄陽城中僅有三萬餘眾,其中大半還是水軍,若要增援,該動幾何?」
劉表也知道要救援黃祖,問題從來都不是救不救,而是該如何去救。
依舊是韓嵩回答道:「當傾力相救,如今襄陽城中有水軍兩萬,再調步卒五千上艦,悉數南下增援黃府台。」
劉表聞言竦然一驚,堂上也有人驚呼道:「不可,如此一來,襄陽豈不是只剩下五千人了。襄陽乃是大城,五千人如何能守。明公,萬萬不可啊。」
劉表去看說話之人,此人乃是傅巽傅公悌。
此人乃是北地郡泥陽縣,乃是西漢義陽侯傅介子的後代,家族在北地郡中頗有聲望,堪為名門。
傅巽容貌魁偉,博學多聞,少時就為三公徵辟出仕,起家尚書郎,這可是極高的榮譽,可見傅氏一門的底蘊。
只是如今也不得不南下避難,寓居襄陽,為劉表所用。
傅巽後來在劉表病死後,力勸劉琮降曹,在曹魏中頗有建樹,但他最為有名的事情,卻是善於識人。
他一生中識三人最有傳奇色彩,其一是評裴潛為「品行清風亮節名揚四方」,其二是評魏諷為「謀反為早晚之事」,其三就是評龐統為「半英雄」,皆是一言中的,可見其眼光之毒辣。
傅巽此時所言,正中劉表心中所憂。
劉表心裡也是極為贊同傅巽之言的,襄陽城大,人口不下十萬,其中有三成以上便是北方流民。
這些人因為失去了土地,只能在襄陽城中打零工維繫生計,並不安穩。五千人連鎮撫襄陽都危險,萬一再出點什麼意外,那自己在荊州的基業可就危險了。
看出劉表臉上的異樣,韓嵩也明白傅巽說的並非有錯,只是在韓嵩看來,當務之急是解決夏口的問題,襄陽城內解決的辦法其實並不少。
既可以讓士族豪強拿出部曲來權且沖抵,也可以在襄陽富裕人口中進行徵兵擴軍。
不過韓嵩也明白,這兩個策略還是有些緩不濟急,而且蘊藏風險。
就在劉表猶豫不決之時,有一人站了起來,衝著劉表拱手作揖道:「明公,某有一策,或可解此難題。」
劉錶轉頭一看,頓時大喜道:「幼林有何妙策,還請速速教我。」
原來說話之人,正是龐季。
龐季也不拖沓,當即出言道:「明公,以季之見,黃府台必援,夏口城必救,襄陽邑必安。此三點乃萬事之基。」
劉表連連點頭,目放精光,若是能夠同時滿足這三條,那在他看來,當可謂是絕妙好計。
龐季沒賣關子,直接道:「既是如此,我等當保重舍輕,以季之見,南下增援之兵只可多,不可少,然襄陽守衛不足,明公何不往周遭考量?」
劉表、韓嵩等人俱是眼光一閃,有些明白了龐季的意思。
「南陽尚有雄兵萬餘,章陵亦有三四千銳卒,以季之見,不若從此二處抽調兵馬,回援襄陽,同時明公則打開府庫,犒賞三軍,徵募新卒。」
龐季的建議的確不錯,而且明明是幫助韓嵩之言,卻恰恰引來了南陽幫的質疑。
「南陽乃是襄陽屏障,如何可輕言捨棄?」
劉闔起身,朝著龐季拱手作揖:「有南陽則有襄陽,無南陽,則襄陽危。如今已是六月末,以往年例,關中張濟寇邊之時已然不遠。先前已經抽調了南陽兵馬,此時若是再抽調,南陽安可保全?」
增援黃祖乃是大局,這並沒有什麼不對,可犧牲南陽增援黃祖,劉闔、韓嵩、鄧賢等人可就接受不了了。
南陽兩萬餘守軍已經被抽調了一半,當時南陽派就有所不滿。只是看在襄陽還有兵馬三萬,隨時可以復援南陽的餘地上才同意的。
可現在還要從南陽抽兵,而且還是在張濟犯境前,劉闔、韓嵩、鄧義、宋忠等人俱是南陽人,如何不擔心自家鄉梓的安危?
龐季起身回以拱手,面露無奈道:「那或可待襄陽城內徵募新卒後,再補充南陽如何?」
劉表在上首聽著龐季和劉闔之間的交談,臉上神色變幻,顯然也在斟酌衡量。
片刻之後,劉表的目光轉到了韓嵩的身上,對方不僅僅是南陽幫的領頭羊,更是荊州的別駕。
韓嵩的意見也是不能忽視的。
「德高,你意下何如?」
聽見劉表的問話,韓嵩心中嘆息一聲,起身拱手道:「幼林之見,實為真知灼見也。」
韓嵩這話頓時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包括南陽幫的人在內,也沒想到韓嵩會「跳反」。
好在很快就繼續說了下去。
「只是南陽遮蔽襄陽,實心口之肉,薄之實弱襄陽。」
韓嵩緊跟著話鋒一轉:「明公,以嵩之愚見,可從南陽、章陵抽調兵馬回襄陽,以襄陽城中大族豪門的部曲暫時填充,等待新募之兵以解燃眉之急可乎?」
韓嵩這一建議相當聰明,他看出了劉表已經有所意動,也看出了江夏、南郡、乃至於襄陽本地的豪強士族都是支持派兵支援黃祖的。
襄陽本地的豪強士族倒不是真的如此大公無私,他們擔心的並不是黃祖,而是遠在臨湘城下的征討軍。
這支軍隊裡可是有著大量的襄陽子弟,若是黃祖支撐不住,那征討軍的後路可就要被劉封給切斷了。
到那時候,征討軍能夠逃回江陵都算是極大的成功了,一個大意就是全軍盡墨的下場。
因此,他們最佳的選擇就是大力支援黃祖,接應徵討軍回撤荊北。
韓嵩正是看出了這一點,明白自己一方哪怕傾盡全力,也阻止不了劉表的決定。
既然阻止不了,那就贊成他,在支持對方的同時,儘量挽回己方的損失。
這就是韓嵩的想法。
劉表聽完韓嵩的建議後,陷入沉思之中。
韓嵩所言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南陽、章陵的荊州軍收縮之後,襄陽就有了兩萬之眾,自保已是無虞。而南陽戰線主要還是防守,以襄陽的大族部曲前往鎮撫填充,這的確是一步好棋。
劉表當即做出決斷:「別駕所言,可謂集眾言之長,甚合吾意。」
「我意已決。」
劉表伸手壓住堂上其他想要發言的人,決斷道:「以張允為將,都督水陸兵馬兩萬五千人,南下趕赴夏口,援助黃祖。另召南陽守軍八千人,章陵守軍兩千人,調回襄陽。」
「以襄陽各家集五千部曲,趕赴穰城駐守,若是張濟來犯,可死守待援。」
劉表在一一布置道:「德高,自明日起,於荊州諸郡中招募新兵,兵額暫定為兩萬……,不,三萬人。」
「喏!」
韓嵩起身應命。
劉表的目光在眾人身上掠過,隨即躬身一禮道:「諸君,我荊州眼下勢如危卵,還請諸位不吝出力,助我州平安度過此次劫難。」
眾人紛紛起身回禮:「我等皆是明公之臣,敢不盡心竭力乎。」
散堂之後,劉闔等人自然而然的匯聚到了韓嵩身邊。
劉闔憂心忡忡的詢問道:「德高,南陽如此空虛,一旦張濟來犯,可如何是好?」
鄧義也贊同道:「明府雖要擴軍,然募兵何等麻煩。如今荊南巨變,江夏又陷入戰火,只有南郡和我襄陽周邊有兵員徵募。別說眼下正值夏播,就算過了秋收,也未必能募集得到萬人,三萬之數,不過虛言爾。況且即便能夠募集到足額之兵,新募之卒,如何對付得了關中虎狼之軍。我看明公這是放棄我南陽故地了。」
韓嵩緩緩搖頭:「不至於,至少明公如今也徵調襄陽大族部曲前往穰城縣布防,西涼人不擅攻城,只要固守城池不失,其劫掠地方後必不能持久,遲早是要退兵的。」
劉闔、鄧義眼睛滿是失望,但他們也知道韓嵩所說不假,為今之計,也只有如此了。
劉表則單獨將張允留下。
張允是劉表的外甥,張允之母是劉表之妹,與其父早死,因此張允從小就跟著劉表。
張允對劉表還是較為忠心的,但他和劉表的兒子、侄子關係卻相處的很不融洽。尤其是劉表的長子劉琦,和張允之間的關係原本還勉勉強強,可自從來了荊州之後,就急轉直下,如今更是互相生厭。
原因很複雜,不過主要還是有兩點,第一點是劉琦看不慣張允貪腐成性,第二點則是張允和蔡家走的很近。
劉磐、劉虎都是親近劉琦的,故而和張允關係也很惡劣,甚至都比不上蔡瑁。
正是考慮到這個原因,劉表才沒有讓張允出任水軍都督,而是留他在自己身邊。也是擔心張允和劉磐、劉虎發生衝突,影響了南征戰事。
蒯越南征,幾乎帶走了荊北軍中大部分的精兵良將,剩下的強將又都在江夏黃祖麾下。
如今劉表身邊,居然都拿不出幾個能征善戰的將佐來了。
因此,讓張允督軍南下,增援黃祖也就成了最佳人選,可問題是,張允跟蔡瑁走的很近,和黃祖之間的關係卻是不佳。
因此,劉表得在張允出發之前,要好好敲打一下自己這個外甥。
「子約,汝這次南下援夏,可知該如何做嗎?」
張允聞言,心中一驚。
張允和蔡瑁不同,演義里的蔡瑁其實是頗被污名化了,其人還是很有可取之處的。可張允不同,他雖有些許小聰明,但私心極重,又貪婪奢靡,實在不是什麼好人。
只是張允雖然見錢眼開、貪財輕義,可他並不算蠢,自然聽出了劉表話里的含義。
張允沉默了片刻,憋出一句話來:「侄兒自然聽舅父的。」
其實對張允的貪財,劉表是素有所聞,只是他覺得這也沒什麼不好,不貪財的話,那戀起權來,難道想著自己屁股下面的位置嗎?
因此,劉表對劉琦的進言並不理會,相反還安撫劉琦讓他要與張允好生相處。
不過這會兒,劉表卻是沉下臉來:「我宿知汝與黃承德不睦,然此番南下,黃承德為全軍主帥,汝與之會師之時,當以兵權相交,汝可明白?」
黃祖,字承德。
張允心裡有些不服,想不到在自家舅父眼裡,他卻連個外人都不如。
不過好在他腦子還算清醒,明白黃祖在劉表心裡的地位,點頭應道:「叔父放心,小侄明白。」
張允雖然表態,但劉表的叮囑還沒完。
「此番汝南下,除了兩萬水軍外,還有五千步卒。」
劉表細心叮嚀道:「若是有機會,汝自然以和黃承德會師為上。若是不可為,汝可分五千步卒增援夏口,若還是不可為,當可增援西陵。明白了嗎?」
五千士卒,加上隨軍的軍械物資,顯然是相當大的一項負重。
若是揚州水軍封鎖了夏口,大隊船隻衝出,速度首當其衝,故此要提前將這部分陸軍卸下。劉表擔心張允不懂應變,直把細節掰碎了交代給他,也安排好了這部分陸軍上岸之後的任務。
張允恍然,趕忙連連點頭:「舅父放心,允定牢記心頭,絕不會有所閃失。」
(本章完)